诗经二首关雎蒹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209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docx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二首关雎蒹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docx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

诗经二首

一、情景默写

1.名篇名句默写。

(1)《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____,_____。

(2)《关雎》中以“_____,______”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答案】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诗歌鉴赏

2.阅读《关雎》,完成下列小题。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请结合《关雎》具体诗句,说说你对“思无邪”的理解。

(2)《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请结合《关雎》中的诗句,简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答案示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表现出君子眼中淑女采荇菜时的活泼可爱与勤劳能干,表达出君子对其纯洁的爱慕之心,体现出《诗经》思想纯正的特点。

(2)答案示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三句体现了《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展现了君子对淑女从追求到交往再到成婚的完整过程,表达了君子追求淑女执着的心,形成了回环往复、韵律和谐、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3.阅读《关雎》,按要求回答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哪些诗句运用这种手法,举例分析。

【答案】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四、阅读下面的《关雎》,回答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统领《关雎》全诗的诗句是?

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6.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兴中有比,也叫“比兴”。

阅读《关雎》,回答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8.本诗以_________、_________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9.诗的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10.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换了几个词语,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8.雎鸠荇菜

9.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运用“比”的手法点出恋爱的主题。

10.这样写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体现了诗人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越来越强烈。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2.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4.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15.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4.比兴手法,由河洲上相互和鸣的雎鸠鸟,引出男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

阅读《关雎》一诗,完成题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符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8.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18.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追求。

2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两个“悠哉”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21.示例一:

两个“悠哉”,运用反复,突出了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苦闷焦虑。

示例二:

“悠哉悠哉”是心理描写,写出了男子对姑娘的思念之情。

两个“悠”字加重了感情色彩,把男子的绵绵情意表现出来了

2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24.《关雎》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23.主要运用“比兴”(兴)的表现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读者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配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24.抒发了男主人公求偶不得的痛苦以及求而得之的喜悦。

2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展现的画面。

2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中男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案】

25.雄雎鸠鸟在河中央长满青草和鲜花的小岛上悠闲地边散步边不停地鸣叫,它的歌声清脆悦耳,它在寻找自己的配偶。

26.由初遇时的爱慕到离别后的思念再到想象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阅读《蒹葭》,回答小题。

(6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30.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30.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3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3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分)

答:

【答案】

3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而求之不得的凄清、冷落的思想感情。

32.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33.发挥想象,用亮丽的语言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展现的画面。

34.重章叠唱是诗经的经典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答案】

33.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一位美丽的女子好像在水一方。

34.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5.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答案】

35.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37.“萋萋”、“跻”分别是什么意思?

38.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37.萋萋:

茂盛的样子;跻:

38.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的凄清、冷清(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40.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

40.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1.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4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45.诗中男主人公和“伊人”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44.这句话以“蒹葭”起兴,既点明了时节和环境,又点明了地点,描绘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晚秋图,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45.男:

爱恋至深、追求急切、执着,无限怅惘。

(任一点即可)女:

行踪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任一点即可)

【分析】

44.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过描写水边芦苇丛生、霜、露等景象,渲染了迷茫的气氛,接着写“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属于起兴的表现手法。

这两句是以秋景起兴,引出下文对心上人的追求。

“白露”“霜”点明了季节是秋天,“蒹葭”“在水一方”点明了地点是在水边,整句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给人以凄清萧瑟之感,从而烘托了诗中主人公追求心上人却不得的怅惘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4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可以看出男主人公追去心上人时的急切;根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可看出追求路上困难重重,但男主人公没有放弃,表现了他的执着;男主人公执着追求,对方却“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自然会有追寻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根据“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可看出女主人公是若隐若现、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的。

阅读《蒹葭》,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6.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7.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

46.这首诗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了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47.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8.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49.这首诗开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48.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已凝结成白茫茫的浓霜。

(符合诗意即可)

49.使用了起兴的的手法。

用蒹葭起兴,渲染了朦胧冷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皆可)

56.请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表达效果

56.运用环境描写,营造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渲染了空寂悲凉的气氛。

57.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58.“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

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答案】

57.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58.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阅读《蒹葭》,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9.每小节开头的画线句子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0.“蒹葭萋萋”的“萋萋”也写作“凄凄”,下面诗句中与其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

A.良友日零落,凄凄独无伴。

B.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C.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D.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61.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

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

【答案】

59.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60.B

61.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

6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

62.B

6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64.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6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

64.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65.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6.《诗经》多采用(__________)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67.这首诗歌反复描写蒹葭、白露等景物,请回答:

描写这些景物对于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

66.重章叠句

67.

(1)它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2)以蒹葭、白露起兴,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分析】

66.

考查对诗歌形式的把握。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这种形式称为“重章叠句”。

67.

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全诗内容加以作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点名了时间和环境,“蒹葭”和“白露”是秋天之景,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给人以朦胧之感,侧面烘托主人公虚幻的爱。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8.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

69.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案】

68.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69.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

【分析】

6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

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

比兴是《蒹葭》一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诗每章开头都用蒹葭茂盛,霜露茫茫来起兴,引出后面的“所谓伊人”,用萧瑟清秋的景象引出主人公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

6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

结合诗歌内容回答。

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但是意中人依旧“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反覆艰难地追寻,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

【点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0.诗中的“蒹葭”这一意象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71.《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重叠反复之中也有变化,请举一例说明这首诗中的变化之处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

70.①托物起兴,引出对“伊人”的描写和追寻;②通过描写蒹葭营造苍茫凄迷的意境,烘托诗中主人公的心情;③通过描写蒹葭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表现寻求伊人的不易。

71.示例: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长”“跻”“右”的变化突出了道路的漫长坎坷,侧面表现了寻求伊人的艰辛不易。

【分析】

70.考查对“蒹葭”意象作用的分析理解。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

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

通过秋天的白露,由“为霜”到“未唏”再到“未已”的变化过程,表现了诗人长时间的上下求索、徘徊追索的生命轨迹,也表现了诗人寻求伊人的不易。

71.考查对诗歌中运用重章叠句的作用。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篇中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出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表现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蒹葭》选自其中的《秦风》。

B.“比兴”手法是《诗经》中诗歌常用的手法,《关雎》中就有大量的“比兴”。

C.《关雎》与《蒹葭》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D.《蒹葭》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主人公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73.诗人为什么要极力地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72.D

73.①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状况,目的是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从侧面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着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②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解析】

7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基本内容的了解。

D.《蒹葭》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主人公对“伊人”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爱恋之情。

故选D。

73.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写法及情感的理解。

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可以看出,这首诗极力渲染了道路的艰难阻塞,目的是以此来侧面衬托男子的坚定地信念,突出美好的姑娘或事物不易追求到。

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阅读《蒹葭》。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4.从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诗句所要表现的画面。

75.“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怎样的特点?

在诗中反复吟咏有什么作用?

【答案】

74.略能突出画面特点,语言生动形象。

75.突出道路的漫长(遥远)、高峻(险峻)、曲折。

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艰险,侧面烘托对意中人的执著不变的追寻,以及遇见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4分,特点、作用各2分)

【解析】

74.

试题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