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119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docx

《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docx

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

心理学史论文

 

斯金纳强化理论浅析

 

院系:

########

专业:

######

姓名:

@@@@

学号:

@@@@@

 

20***年***月***日

摘要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

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生于1904年,他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

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种奖章的心理学家。

他在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上属于极端的行为主义者,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去推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

本文试通过论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分析它在实际中的运用。

第一部分,简要论述强化理论。

分别从强化的含义、分类及与“奖励”、“惩罚”的比较弄清“强化”理论的内涵。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第三部分,简要分析强化理论在教育教学和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教育教学,企业管理

一、强化概述

(一)强化的含义

强化(reinforcement)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强化作过部分研究,但斯金纳是对强化问题作比较全面研究的第一人。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因此,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

(二)强化的类型

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他曾根据不同的标准,把强化分成不同的类型。

1、按照强化物的性质来分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积极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和消极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或正强化和负强化)。

积极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

例如,当个体作出某一行为后,给予他食物、钱或者表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受到积极强化,这些食物、钱或者表扬就是积极强化物。

消极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

例如,如果犯人立功后,就给他减刑,那么,犯人的立功行为就会受到消极强化,而服刑年限则是消极强化物。

从中可以看出,不论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

积极强化物同消极强化物在性质上的区别表现在:

两者的区分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应从该刺激物的出现是增强了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还是降低了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这一结果上去判断。

如果该刺激物的出现增强了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或该刺激物撤消降低了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则该刺激物为积极强化物,反之为消极强化物。

例如,一般而言,在课堂捣蛋被教师批评被认为是负面(消极)结果,但是,如果一个学生由于平时不受教师注意,而想通过上课捣蛋来引起教师的注意(被教师批评也是一种引起教师注意),那么,他会为了更多地被教师注意到而不断地捣蛋,这时,批评就成了积极强化物了,而不是我们按日常所想的是消极强化物。

总之,不管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都鼓励了有机体的行为。

他们强化了反应,增加了其重复的可能性。

2、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

斯金纳根据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把强化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是指满足人和动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

一级强化物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

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二级强化物如金钱、学历、关注、赞同等,这些二级强化物初时并不具有强化的作用,而是由于它们同诸如食物、性欲之类的一级强化物相匹配而具有了强化的作用。

例如,金钱是和许多生活必需品(一级强化物)的提供联系在一起的;学历虽然不如金钱那么直接,但也是和一级强化物的获得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文凭,进而可以有利于找到工作,可以自立门户,可以自己买食物和所需的其它东西,可以有吸引配偶的能力);来自他人的关注,赞同和关爱之所以成为二级强化物,也是因为它们与来自他人的对一级强化物的满足联系在一起(那些给予儿童赞同和关爱的成人也能够给孩子提供食物,温暖等一级强化物。

而且,来自异性的关注、赞同和关爱的信息是和性欲联系在一起的)。

这里的关键是只要通过和一级强化物发生关联,各式各样的刺激都可以具有强化的作用,然后这些刺激就可以独立地运转来控制行为。

3、根据行为和强化间间隔时间来分

斯金纳和同事们在研究什么条件下强化能发挥最佳作用时,根据行为发生与强化物出现间隔的时间,把强化分为连续式强化(也称即时强化)和间隔式强化(也称延缓强化)。

连续式强化是指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就是说当个体作出一次或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应后,强化物即时到来或撤去。

例如,当孩子扫地后,家长马上对他进行表扬;当孩子协助妈妈做饭后,家长也即时予以肯定。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爱做家务的良好习惯。

但当按照连续式强化程序安排建立起了某种行为并将此行为保持下来之后,倘若不再给予强化时,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如当一个孩子已形成做家务的习惯后,家长对孩子做完家务后不再给予表扬,那么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就会逐渐消退。

间隔式强化是指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按比率出现或撤去。

间隔式强化分为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强化和变时距式强化,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强化和变比率式强化。

定时距式强化就是每次过一定时间间隔之后给予强化。

例如,每隔5min或10min强化一次。

实验表明,2次强化的时间间隔越短,动物的反应就越快。

变时距式强化就是指每次强化的时间间隔不等。

例如,第一次隔5min进行强化,第二次隔10min进行强化,第三次隔8min进行强化。

定比率强化是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固定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强化不是在一定时间间隔,而是在预定的多少次反应之后出现。

例如,动物必须在按20次横杆后才给予强化。

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定比率强化中的反应比在定时距式强化中的反应快,并且这种现象在动物和人的活动中普遍存在。

他们认为这种强化式最符合实际,也最有效。

变比率式强化是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

例如,第1次动物在按20次横杆后,给予强化,第2次动物需按30次横杆后才给予强化,第3次……。

这类强化有利于学习者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当然,如果这种变化是无规律的,则容易引起学习者不知所从,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三)“强化”与“奖励”、“消极强化”与“惩罚”的关系

1、强化与奖励

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他强调了“强化”与“奖励”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习惯的形成需要积极的奖励,如果没有这种及时和必要的奖励,有机体(人和动物)是不可能形成某种习惯的。

有机体在多次奖励后能够逐渐形成比较复杂的行为并将其巩固下来。

斯金纳认为,在“强化”和“奖励”之间必须作出明确的区分。

受到强化的行为一定是得到了加强,而受到奖励的行为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得到加强。

对此,斯金纳这样解释说:

我们称一种事物为强化物,是当它能够在现实中使某种行为得到加强时才这么称呼它,即我们是根据事物对行为的作用来定义强化物的。

而奖励一词不包括强化一词所包含的加强作用,像奖品、金钱、荣誉之类的奖励,有时确实可以加强它们所奖励的行为,在这时,它们可以被称为强化物。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奖励都可以使行为得以加强。

而且,斯金纳还指出,奖励对行为的加强作用并不是立即表现出来,而有效的强化物对行为的加强作用则是立即表现出来的。

另外,他认为,奖励是对与愉快情景相联系的行为的主观解释,而强化则是一个中性术语,是要根据可观察和测量的事件来加以讨论的。

2、消极强化与惩罚

在当今许多心理学与教育学著作中,往往都混用消极强化与惩罚这两个概念。

但在斯金纳看来,消极强化与惩罚是有本质区别的。

斯金纳认为控制行为或试图控制行为的方法之一就是惩罚,他认为作为行为结果出现的惩罚有2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在行为出现之后呈现消极强化物,另一种方式是行为出现后,撤走积极强化物。

前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如工作上出了差错的员工受到上级的责骂,对超速的驾驶员处以罚款。

斯金纳认为,惩罚不是一种理想的控制行为的方法,其效果是有限的。

惩罚最常见的结果是使受到惩罚的行为(至少是暂时地)受到抑制,但是许多惩罚行为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

那些受到过批评的学生仍旧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一些因工作业绩不佳而受到训诫的员工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

这些例子中所采取的措施并不见得有效,所以它们不能叫做“惩罚”。

事实上,有些行为表面上看好像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而实际上却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例如,一个学生因违反校规被叫到校长办公室受训,但这种行为可能被认为是“勇敢”或“大胆”的表现,因而获得同学们的敬佩。

这样,那个学生违反校规的行为反而可能被强化。

因此,斯金纳认为消极强化是不同于惩罚的。

前者是撤走一种消极强化物,使得在此之前的那种行为的出现概率增加,而后者是增加一种消极强化物或撤离一种积极强化物,引起的结果是先行行为的抑制(至少是暂时的)。

二、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用实验法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最经典的实验是他设计一个操作箱,里面放进去一只老鼠。

当老鼠无意间乱串按压里面的装置杠杆时,就会在箱内出现一颗食丸。

老鼠再次无意按压杠杆,相连接的杠杆就会再次放出一粒食丸。

反复多次,老鼠逐渐习得了按压杠杆有食物的条件反射。

当老鼠饿了就会按压杠杆。

但是如果在几次按压杠杆后没有食物对老鼠进行强化,这种建立起的反应连接会强化消退。

在这个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中,是根据老鼠自己的操作,有外在食物的阳性强化,逐渐建立反射。

另外,还有利用阳性惩罚建立反射的实验。

例如当小鼠按压杠杆后伴随电刺激,使小鼠感到疼痛,几次后小鼠就习得了不去按压杠杆的条件反射。

这种反射相比上一种要更长久,消退也更慢一些。

总体上是根据刺激(阳性强化物或阳性惩罚)使个体通过自己的操作行为建立反射联接的原理。

三、应用

(一)行为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

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

如有的人更重视物质奖励,有的人更重视精神奖励,就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

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如果目标一次定得太高,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4、及时反馈。

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

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

一个人在实施了某种行为以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这样简单的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如果领导者对这种行为不予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

所以,必须利用及时反馈作为一种强化手段。

强化理论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

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二)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要使强化发挥对学生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需重视有效强化的基本原则,强化的原则指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进行强化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一致性原则,指教师对学生强化的内容、性质、标准要坚持一致,强化所提供的各种反馈信息要前后一致,避免相互矛盾。

如某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而另一教师却对学生的这一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

如此这般,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因此,强化要坚持一致性原则。

这种不一致,造成学生迷惑、混乱。

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确定共同的强化标准,形成教育的“合力”。

2、客观性原则,指强化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以致使强化不符合实际情况。

强调客观性原则,第一要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以达到强化的准确与恰当。

第二,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成见效应。

教师不能以自已的主观意愿和偏见来评价学生。

第三,以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强化。

强化要有针对性,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

第四,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

3、及时性原则,指教师在学生行为反应后及时给予信息反馈,以提高学生对强化的认识和理解。

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践经验证明,教师提供反馈愈及时、具体、明确,则对行为的强化效果愈佳。

及时的强化利于学生行为与强化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

4、效能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强化对行为积极有效的影响。

尽量减少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

不论肯定性的或否定性的评价对学生都有利有弊。

过多的肯定性评价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相应行为,但滋生傲慢自满的心理,过多的否定性评价,能减弱或改变某些行为,产生消极的心理。

因此,教师应多注意发现他们正确的学习行为加以强化,而对这种用违反纪律引起重视的行为加以忽视,从而增强正确行为,减弱错误行为。

(三)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

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参考文献

[1]SkinnerB.F.:

Thebehavioroforganism[M].New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1938

[2]陈泽民:

B.F.斯金纳描述行为主义及学习理论简介[J],心理探新,1980,

(1):

25-30

[2]谢应宽:

《B.F.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2月,第21卷第1期

[3]吴冰: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高校讲坛,2009年,第2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