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勒流黄连原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041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杰地灵勒流黄连原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杰地灵勒流黄连原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杰地灵勒流黄连原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杰地灵勒流黄连原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杰地灵勒流黄连原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杰地灵勒流黄连原稿.docx

《人杰地灵勒流黄连原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杰地灵勒流黄连原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杰地灵勒流黄连原稿.docx

人杰地灵勒流黄连原稿

人杰地灵勒流黄连

有一个地方,她历史悠久,物阜民丰;有一个地方,她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辈出;有一个地方,她商品经济意识强烈,数度经济繁荣昌盛。

这方3.6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就是勒流黄连居委会。

据典籍史料记载,黄连开村,应早于南宋咸淳以前(即公元1265年),距今已近千年。

清代乾隆年代进士、清晖园创始人龙廷槐在他的《敬学轩》文集里曾说黄连人“务商贾,称为富庶”。

黄连,原称黄连圩,1953年成立连溪镇,1959年改称黄连镇,1987年复称圩,1992年把黄连圩和黄连村合并,改称黄连管理区。

该区由于长期工商业繁荣,农业、非农业人口各居其半,所以多以圩或镇名之。

“黄连”一名得来,相传为古有黄姓和连姓渔民捕鱼落籍于此,繁衍聚居,遂以两姓氏命名村名。

另一种说法是:

黄连在大良偏西十二公里。

南宋末年,北方居民被元人追杀来此避乱。

这里原有七个小山丘,名七星岗,后冲积成陆地,形像荷花,故称之为莲地或莲溪。

而当时居民多姓黄,以经商为主,故又将“莲”写成“连”,改地名为黄连圩。

黄连在明代还有另一名称——“忠义乡”,那是洪武二年,朝廷追赠剿贼阵亡的关敏为敦武校尉兵马司副指挥,并立敦义(武)祠。

征南大将军廖永忠将关敏的家乡改为“忠义乡”。

明代顺德立县之初,曾将区域划为四十堡,清代修撰的《顺德县志》中提到的黄连地名为黄连堡。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一起去领略黄连历来的人文风采和道道靓丽风景。

一、古迹名胜

先来看看黄连原街坊、里巷及祠庙、堂居分布及名称,就自然会觉得饶有文化味道。

东市

大利巷万寿巷和睦里大光电厂张地大巷

清河直街忠臣祠金顺侯庙孖庵巷兴仁里东泰当铺

中市

天知堂大宗大夫何宗祠安居里武陵世家

西市

鳌西巷丛桂居敦乎里沧江祖学校水埗坊

大夫第、泳兰书室、教堂鸡鸭巷雪甫学校车公巷仁厚里(即卖纱巷)

澳心街

澳心街桂花祠雪甫纪念堂宏基学校承海学校

保平直街双豸弟(巷名)

诗社直街石狮脚牌坊脚

诗社大巷吟梅里安乐窝

三坊

社学街小宗祠深桂里贞节祠高基巷高桂巷探梅里

耕义堂近仁门(前省建设厅厅长何启澧故宅)

康泰里归宁社康泰晒地

微垣巷上宅街

西尚社

西尚直街南甫祠寿仁善堂

钱塘巷竹桥脚

卿云巷杜巷

尚义巷

雍和里陈地巷

布行

布行街四面将军

接龙大街(即当铺巷)大中地

接龙直街三世祖罗家祠豫章门周家祠

金陵

金陵直街龚家大祠敦厚里湖涌巷琳琅居

源源高步耕读里接源里第五桥

深滘

康宁里石桥头

罗地巷

梁地巷梁家祠观音庙

镇龙巷

保安

保安直街山根巷临湘里聚贤门南塘巷

家声里灰沙巷字祖庙

基头

镇南大街慧圣庵(尼姑庵)

高桂巷

敦义巷新巷

基尾

凤岸直街

桥头涌边街日高祖、石龟祠、张小宗祠、竹林大王庙

萧地

荫陵通津

萧地大街关帝庙北帝庙

祠堂巷梅妆祖祝仁祠猫公祠

桥头巷雍睦里耕读里紫薇巷大园

萧地大马路(新开发区)

龙村

文阁渡

北头汴梁衍派

(由逢简开村到北头六、七百年历史。

初梁宗玉(即玉川祖——大祠堂,原藉逢简人)父名祯,字申之,祖父名起,字起莘,号定山(即招讨公)。

宗玉娶黄连关忠武公妹为妻。

南桂直街二帅府、翰林家庙,梁氏三世祖祠文魁巷

致远直街太史第巷承恩巷文林第巷静叟祖祠(光复时期梁自重开办第十三保国民小学两年)

昇平直街植康公祠双桂里埗云门孖祠堂东清公祠

福宁直街东碧公祠

关地表忠里

报功里关敏祠陇西巷其旋元吉

兴盛大街公馆(即解放前乡公所)、西庄公祠

关地直街南昌公祠南昌西街

涌边直街华光庙凝秀里龙居巷

东巷西面大街腾鲲里金鱼巷灰沙巷

涌口

龙源直街文兆学校(张裕声办)

广福大街竹窗公祠叙畴祖祠维新公祠徐家祠天后宫庙

说到黄连往日胜迹,“一河七渡九牌坊”对老一辈黄连人来说大都耳熟能详:

古诗云:

“火树相盖三阁老,一河七渡九牌坊”。

从前,黄连河内,有七只“横水渡”,沿河有“九座牌坊”。

“七渡”:

①坝咀渡,②萧地渡,③文阁渡,④独松渡,⑤谭义渡(即细渡),⑥大渡,⑦沙咀渡。

“九牌坊”:

①大方伯,②百岁流芳,③贞节(以上在石狮脚),④忠义(在中市),⑤敦武(在关地),⑥忠臣祠(在东坊),⑦旗节(在上宅街),⑧孝行之门

(在尚义巷),⑨侍御之家(在中市)。

黄连旧有四大门:

东有平安门、南有近仁门、西有豫章门、北有步云门。

之外也有四大圣地:

一曰忠臣祠为“猛虎下山”、二曰关敏公祠为“丹凤衡书”、三曰梁氏宗祠为“狮子采球”、四曰石龟祠为“龙虾出海”。

黄连有庙宇十多座:

关地洪圣庙、华光庙、北头二帅府庙、深滘观音庙、萧地北帝庙、关帝庙、冲口天后庙、三坊将军庙、字祖庙、基尾竹林大王庙、东坊金顺侯庙,黄连有十多艘龙舟。

文阁

黄连文阁,在龙村。

建于元代末年(1368)。

文阁门口有一横匾,写有“斯文在兹”四字。

当时,每年一度召集学者赋诗、作文的集中地,故名叫“士魁”。

惜因日久毁烂,恐有危险,因而拆掉了。

敦武祠

敦武祠,在关地。

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祀明代兵马司副指挥关敏。

孙蕡记略说道:

“元季不造,士酋割险,角起为寇,南海关敏以义勇戍土保民死事;洪武纪元,征南大将军廖公(廖永忠)以其忠义,具实闻于朝,赠敏敦武校尉兵马司副指挥,立祠,以每岁秋九月祀之”。

即关敏祠是也。

傅氏先茔墓

太监傅容先茔墓,位于黄连基头。

墓为半月型,建于平地上,墓碑篆额“傅氏先茔之记”为李东阳手笔;墓地附近另有“谕祭碑”,是明皇朝命官吏致祭后所立的,碑下用“赑屃”承托全碑。

该墓是傅容为他父母合葬营造的。

由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翁健之代表皇上,向傅容父母坟祭奠,时间是正德二年(1507年)。

关于广孝桥碑和傅氏等各碑,均存黄连乡,黄岸基。

广孝桥

广孝桥,明宏治四年(1491)司礼监太监(内侍臣之最高官职)傅容特遣义子傅通南归树表先莹,立碑为记(《傅氏先茔之记》丘浚撰)正德二年(1507)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翁健之代表皇帝向傅容父母谕祭(《谕祭司礼太监傅容父母碑》)。

为了傅容氏族扫墓方便,还在先莹东面小河筑石桥一座,命名“广孝桥”,并立碑记载此事。

石龟祠

“石龟祠”(俗称),在基尾。

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该祠是当时傅容太监年老还乡,正德皇帝赐以碑文一道、石龟四只而建的。

(石龟祠已拆掉)石龟尚存两只,一只承托一块石碑,一只半截埋在土中,身长为2.08米,肩宽1.2米,石质粗面岩。

石龟碑

黄连有一座明代的大石碑,立在巨型的赑屃(音备戏。

是龟类)之上,因称“石龟碑”。

碑高3米,底宽1米强;龟身已被雷击毁。

龟碑右方有一坟墓,据史书记载:

皇帝在庞臣太监傅容死后,派钦差大臣前往“谕祭”,御赐建立龟碑,以示特殊的荣誉。

花园塘

黄连有一眼塘叫“花园塘”,是明代戴尚书所建。

当时,是专养各类金鱼,后人改种莲藕。

石狮脚(明代巨型石狮)

黄连镇圩场,有一水埗头,俗称石狮脚,现存巨型石狮一对;两石狮质为红砂岩,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

公狮头长型,脊披毛五节如莲花纹饰,脚毛饰卷云纹,口内原有含珠,现巳缺。

狮底座部份被掩埋。

从现存地面计高度为1.43米,长1.5米。

母狮头部毛发呈髻型,口有舌无珠,下颔须如叶型,脊披毛分节,足附小狮一只。

该狮连底座高1.65米,长1.47米。

石狮在我市内,据调查所得,不下数百,散落各地的山坡或路旁,但这对石狮是我市现存最大的,可算是石狮中的佼佼者。

金顺侯庙

金顺侯庙,在清河直街(歌舞地前)。

旁有大树,浓荫布护,白鹤在此筑巢。

《连溪竹枝词》云:

考僻寻幽憩海关,雷侯庙祀茂林间;柴门临水春深浅,老树凌空鹤往还。

”其景清幽,令人眷眷如此。

安澜炮台

安澜炮台,又叫安澜土台。

据《凤城识小录》记载;“光绪十年(1884)甲申八月,法酋扰及闽疆,兼及我省州县,殆闻法酋新造浅水船欲分扰内河”。

时正中法战争,乡人为防敌扰,“又在黄连头创建土台一座,名曰安澜台,台前横筑松栅一道”。

雪甫纪念堂

在澳心街纪念陆军上校何隆章(字雪甫)而建。

贞节祠:

在社学街

大夫第詠兰书室在水部坊

寿仁善堂

在西尚直街抗日战时期施粥、施棺、施医。

字祖庙

在保安社坊。

门口书“仓诅古庙”四字。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勒流镇黄连乡民都要度过一个古老而独特的节日:

仓颉诞。

在黄连,有一座建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的仓沮圣庙。

圣庙正门有对联一副:

一画开天诞敷文德,三弓辟地上应奎躔。

叙述仓颉沮诵两位字祖点划创字,开启文脉的功绩。

门前还有一副对联:

“创字佐轩辕景运聿开新气象,同文遵矩霍普天咸仰大宗师”,充满敬仰深情。

门前左侧有一座字纸亭。

圣庙正中内祀奉仓颉、沮诵两位字祖,左右供奉文昌像与孔子像,圣殿上方挂“始制文字”牌匾。

仓颉四目炯炯,神气凛凛。

据说,仓颉原姓侯冈,名颉,生于今陕西省白水县。

他生而灵异,聪颖不凡,仰观天象,俯察万物,创“鸟迹书”以记录人间万事。

作书时,惊天地,泣鬼神,从此人们进入用文字表述思想和记录历史的时代,他更被称作“人文始祖”。

传说黄帝深感侯冈颉功绩不凡,特赐“倉”字为姓,意谓“君上一人”,仓颉自感功勋不殊,特加草字头在上,以示仅一介草民,故“仓颉”也称“苍颉”,足见其襟怀。

相传沮诵与仓颉同为黄帝史官,一道作书,故自古以来同称“字祖”。

殿内有石碑两通,记载光绪元年捐款修建字圣庙的名单,密密麻麻的名字,可见当时盛况。

细细辨析,不少是当时各类商铺、旅店、丝绸行和典当行,如亿昌当、安源当、茧绸行、三市更馆、悦来号、顺德总埠,恒聚酱园也赫然其中,它延续到当代,可称百年老铺。

此外,还有不少祠堂,如梁追远堂、何世泽堂、张显承堂及本村各姓人家和女子,足可见出当时黄连商贸的繁盛和对文化的尊崇。

据父老介绍,小孩启蒙读书时,父母都带他们在字圣庙里举行“开笔礼”,祈求文脉连绵,聪明卓异,至今古风仍存。

黄连人外出为官,回乡必先到仓沮圣庙参拜方能回家,足见尊崇。

慧圣庵(尼姑庵):

在镇南大街

关帝庙北帝庙:

在萧地大街

忠臣祠

在清河直街(祀明代洪武年间剿贼战死的张仲贤)

二帅府翰林家庙:

在南桂直街

静叟梁公祠

在北头致远直街该祠始建于1483年,因风化严重,部分已成残垣败瓦。

2011年,族人募集资金百余万将其修葺重焕异彩。

公馆(即公所):

在兴盛大街

华光庙:

在涌边直街

大宗大夫何氏宗祠

在天知堂相传明代海瑞查案曾到此处。

玉壶仙馆

在西市抗战时,曾为饥民施粥,何鸿宾曾在此赠医施药。

将军庙:

在拱桥头

巩孝桥

明治四年间,相传黄连有一位姓何的孝子年约20岁。

丧父,剩下母子二人,靠苦力赚钱为生。

一天晚上,其母突然生病,去找医生必须通过“巩桥”。

按该地旧俗习惯,凡建新桥,有两种人才有资格首先通过:

其一、是当地最有威望或官职最大的人;其二、是最好“命水”的人(即五代同堂或30岁拖孙的)。

由于姓何的这位孝子的母亲深夜突患急病,需要就医;但非要通过此桥不可,于是这位孝子就冲破了旧的俗例,背着母亲通过了此桥,后来就把此桥改名为“巩孝桥”。

当时,黄连有一位文人用药材名作了一副对联,上联联文:

“贝母过连翘,枝子苦参防滑石”,至今仍留在巩桥上。

由于黄连防洪筑堤,日久覆盖,至今后人仍未对上下联。

二、兴学施教

作为富庶之地,文化之乡的黄连早于明代嘉靖年间就已设立社学广施教化,新中国成立后,黄连一直设有黄连小学和黄连镇小学。

1981年,由旅日华侨周潮宗先生,旅港乡亲何福祥先生等捐资和黄连工业供销公司、黄连中药厂、黄连纸箱棉织厂、黄连建华厂等单位赞助兴办黄连初级中学。

1995年,由旅港乡亲梁定邦昆仲捐资港币361万给黄连中学,将其更名为梁季彝纪念中学。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黄连中学于2012年秋季迁往他乡,黄连中学的历史也因此而画上了句号。

下列资料可窥解放前黄连教育之一斑。

明·清时期社学和学堂

名称

所在地

兴建(办)年代

连鳌社学

黄连忠义乡

明·嘉靖

义斋社学

黄连忠义乡

清·康熙新增

忠义小学堂

黄连

1907年(光绪33年)

张氏家族小学堂

大祠内(本族)

1907年(光绪33年)

何氏家族小学堂

大祠内(本族)

1907年(光绪33年)

抗战前小学

校名

校址

校长

教职员

学生数

经费

备注

姓名

岁入

岁出

区立第四小学

黄连澳心街

张敬驰

3

7

78

20

3380

3440

1930年

《顺德行

政汇刊》,

私立敬止小学

黄连中市

何隆章

5

8

2

96

44

5000

4880

(“教育”部分整理)

私立达观小学

黄连保安

龚毅伯

2

5

82

852

950

私立仲明初小

黄连金陵

龚仲明

1

7

44

16

456

462

教师1人

私立正德小学

黄连五桥

廖绰云

1

6

62

4

530

560

学生22

为中华基

崇德学校

黄连中市

1

督教创办

 

抗战胜利后学校

校名

校址

创办人

(或校长)

备注

雪甫学校

鸡鸭巷

刘潞德

为纪念刘夫何隆章而设

招贵族子弟。

雪甫小学(民众部即二分校)

澳心街(雪甫纪念堂内)

刘潞德

招贫穷子弟。

宏基学校

澳心街

何绍锟

承海学校

澳心街

梁承海

沧江祖学校

西市敦乎里

何鑑球

后拼入黄一小。

文兆学校

涌口

张裕声

第十三保国民小学

北头

梁自重

当时学生约130—140人。

光华小学

林云祠

林均甫

1951年,雪甫学校跟沧江、达观、世泽学校合并为黄连乡办第一小学,由黄民泽任校长。

1968年,黄连曾办有一届两年制的初中班,一个班,学生人数60人左右,到毕业时约有30人左右。

60年代末期,在生产大队级办高中的狂热年代,黄连曾办有一个高中班。

由于不切实际且缺乏师资和教学设备,该班结果“无疾而终”。

三、英才辈出

黄连自宋代至清朝,共出了34位进士,具体为:

宋代

何蒙孙咸淳年间举人,进士。

冯昶咸淳年间举人、进士。

礼部尚书。

明代

何昌建文元年(1399)举人。

浙江宣平县令。

张能明永乐21年(1423)举人。

马昌明天顺3年(1459)举人。

冯瑞明成化4年(1468)举人。

福建龙溪训导。

何会明成化10年(1474)举人。

安徽池州通判。

关朝兴成化19年(1483)举人。

湖南永兴知县。

梁国宝宏治2年(1489)举人、次年成进士。

户部主事。

何鳌宏治17年(1504)举人,正德3年(1508)进士。

由知县、知府升至福建左参政和湖广布政使等。

何宏正德2年(1507)举人。

湖北德安知府。

何鮤嘉靖元年(1522)举人,8年成进士。

兵部武库主事,督教武学。

何嵩嘉靖22年(1542)举人.广西永福知县。

何思赞嘉靖28年(1549)举人、次年成进士。

由南京户部主事升至福建转运使和大中大夫等。

何景禄嘉靖37年(1558)举人。

傅敏德嘉靖43年(1564)举人。

教谕。

黄卷隆庆2年(1568)进士。

云南广南知府。

傅敏功万历元年(1573)举人。

萧建勋万历元年(1573)举人。

四川忠州知州.

何泗万历13年(1585)举人。

江苏淮安府同知.

萧光渐崇祯6年(1633)举人。

清代

阮梦日顺治举人.

张光兰乾隆3年(1738)举人、嘉庆4年(1799)进士。

江西石城、南康等县知县。

梁登乾隆3年(1738)举人。

梁兆榜乾隆12年(1747)举人、16年(1751)成进士。

由河北盐山知县升至礼部主客司郎中,后调台湾参赞军务,卒于任职期间。

张士元乾隆15年(1750)举人。

梁寿昌嘉庆13年(1808)举人。

梁连茹嘉庆15年(1810)举人。

梁济川道光19年(1839)举人。

张常吉同洽元年(1862)举人广东海康教谕。

梁有成同治3年(1864)举人。

张怀谦同治12年(1873)举人。

梁棨熙同治12年(1873)举人、光绪9年(1883)进士。

湖南平江知县。

何达聪光绪11年(1885)举人。

次年成进土。

广东雷州府教授。

张国熙宣统间两广高等学堂毕业。

张朝鎏宣统间两广高等学堂毕业。

除了上述文曲星,黄连历史上还出过不少名人,他们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灼灼其华,光照后人。

梁兆榜

梁兆榜,黄连北头人,历官河北盐山知县、礼部主事、湖南盐法道员。

他性情正直善良,居官体恤民情,兴利除弊,锄强扶弱而得百姓爱戴。

兆榜精通音乐,勤于写作,著有文集二卷,诗集四卷,《战国策论》二卷。

张兆民

1923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任陆海军大元帅,张兆民当过孙中山的侍从。

日寇南侵后,黄连沦陷,当地乡民为对付日寇的骚扰,推选他当“维持会”会长,另一位姓何的当副会长,乡民以“忍辱负重,为乡求存”来勉慰他俩。

所以张兆民以“张维梓”、姓何的那位以“何保连”为名,与日寇周旋,意为“维护乡梓,保卫黄连”。

解放后,张兆民写信给孙夫人宋庆龄要求工作,后来被安排在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参事室任参事。

张玉声

(1920—1971)

家庭成份贫农,出身工人,文化程度初中,14级干部。

1938年8月,在广州《新华日报》社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5月在韶关八路军驻广东办事处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八路军驻广东办事处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1941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和延安西北局党校学习共三年。

1943年至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税务局和陕甘宁边区中分区警备旅当副官;1944年至1945年,在三五九旅部队南下大队当副官。

1945年至1946年,任东北延边专员公署财政科税务股股长等。

1945年至1946年,任吉林省吉林市、延边、双阳和长春等市县税务局秘书、副局长、局长等职。

1953年至1954年,在东北局党校学习。

1953年至1954年,任延边地区税务局、财政处局长和处长。

1971年12月在故乡黄连病逝。

黄健臣

黄健臣,马来西亚怡永康保险公司东主。

热心公益事业,历任各慈善团体要职。

曾任吡叻广东会馆会长、中华总商会董事、顺德会馆会长。

获吡叻苏丹封为JP太平局绅。

何启澧

何启澧,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论文《刑事政策学》(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蔡元培等人称誉,后留学日本庆应大学习法律。

何启澧于陈济棠先生治粤时期曾执掌广东省建设厅之职。

晚年居乡。

建设厅之职早期是由广东省府主席林云陔兼任的,后来改由何启澧先生担任。

1931年7月至1936年7月据说他接任时只有1间士敏土厂(即水泥厂)和十万元的经费。

这作为整个省的建设经费是微乎其微的。

当时要筹措经费大量建设是不可能的,他便采取了以办轻工业为主,先市后县,以厂养厂,以厂扩厂的方针来进行工作。

他还意识到要依靠有经验的实业家和技术人员,方能搞好建设,因此,他聘请了实业家邓拜言先生任秘书,聘请了美国哈佛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的朱次鸾先生当科长。

还电邀在天津搞实业的邑人陈仲璧先生返穗任广州市市立银行行长。

何启澧先生在广州建成西村发电厂、家具搪瓷厂、纺织厂、饮料厂、造纸厂。

各厂投产后利润有所积累,乃考虑规划到各县的建设,相继在梅录建有麻包厂,在揭阳县建有糖厂。

关于本邑的建设问题,他常与邑人陈仲璧先生商议如何使顺德的经济得到发展。

因为顺德当时是以缫丝业为主的,要使其兴旺必须要有新的技术。

乃请厅属下的蚕丝局局长廖崇真在大晚乡开设一间蚕丝改良所,专门研究养蚕、种桑等技术。

继之在桂洲建成顺德丝厂。

筹建顺德糖厂之时,建厂具体地点曾引起过一些争议,何启澧与陈仲璧先生到过各县各地察看,认为在沙头建厂是最合适的,因容奇河是交通要道,水路运输方便,且水路运输价格低廉,降低运营成本,有利于发展农业。

至于厂的机器全部从捷克购买。

与此同时,又要解决甘蔗的种植问题,须在爪哇引入榨糖蔗的蔗种于本县繁植,借此发展顺德的经济。

在当时,总算是推动省、邑建设有所裨益。

解放后何启澧曾为顺德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张皆九

张皆九,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

著有《农村经济》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

何添

何添,在东江二支队(抗日游击队)林锵云领导下从事农民运动工作。

李乐芝女士与“余家园”

李乐芝女士是南海县人,生于光绪八年壬午(1882),终于1958年,享寿七十六岁。

民国八年(1919),李乐芝女士随同其丈夫余倚盘先生在顺德勒流的黄连开设“余家园”医馆行医,李乐芝任助产之职。

因她排行第五,故人多称她为“五姑”。

五姑为人慈善,以助人为乐,并有强烈的民族尊严感。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广东组织抗日伤兵医疗服务团,她毅然鼓励其子余民生参加北上战地工作。

同时,她还很同情和支持爱国进步人士的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李进阶、郑文骥等同志挂着国民党的招牌搞中共地下党工作,同周明、陈翔南、邝明等经常在黄连“余家园”碰头联络,五姑不仅热情招待他们在“余家园”食宿,而且多方面设法为他们作掩护,于是,“余家园”就成了中共地下党的秘密交通站。

1942年,李进阶同志在调离顺德前夕,时常在“余家园”与廖竹溪先生、谭继行同志碰头磋商工作,同年6月,李进阶离顺德,由邓梦云接替其工作。

当时,邓与其爱人周若娴亦在“余家园”居住。

当南三部队经济十分困难时,五姑带着儿子余迎生(已故)给部队送去“储备券”三干元以解燃眉之需。

另外,当五姑得悉部队欠缺一台收发机后,就立即将自己新置的一台六管收音机,送给部队改装为收发机。

马济被国民党暗杀后,刘向东同志带着陈启新、董世扬、梁玉衡等同志转到黄连“余家园”隐蔽了两个多月,才相机转移回禺南,当郑文骥同志患病时,也是在“余家园”“留医”了两个月,得到了五姑无微不至的精心料理。

1943年,邓梦云同志调到南三部队后,关山带同志常令叶英同志到“余家园”与有关同志接头,而且联系时也是在“余家园”居住。

1946年,胡腾同志奉命从南三部队转到“余家园”开展统战工作。

五姑恐其暴露,就声称他是来医痔疮的,并将他藏于小阁,天天送饮食。

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华大地。

珠江三角洲的中共党员和革命同志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这时,黄连“余家园”又成为顺德六区的交通据点。

为了更有效地保障“余家园”这个秘密革命联络点的安全,当时顺德中共党组织负责人李株园同志指示黎朝华同志命余迎生同志设法当上黄连中市保长之职,便于从中掩护。

1948年,李株园派黄展平同志负责西区(勒流、黄连)工作,黄遂经常出入“余家园”。

为了防止暴露身份而利于工作,黄展平同志与李乐芝的儿媳黄佩兰同志以兄妹相称,故黄连人多称黄展平同志为“舅少”。

后来,甚至新党员黄健同志的入党宣誓仪式,亦于同年6月在“余家园”内秘密进行。

1949年更进一步在“余家园”内秘密成立了“中共黄连党小组”。

解放前夕,有关方面又以“余家园”为据点,秘密传递革命信息。

因而“余家园”也是顺德地区与香港之间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信息联系的一条重要渠道。

解放后,李进阶同志曾向顺德县委建议将“余家园”作为一个堡垒户来纪念。

1952年,李乐芝女土七十寿辰时,顺德县第六区人民政府曾专门赠送了一面写着“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