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包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018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包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包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包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包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包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包含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包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包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包含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单元测试包含答案

第九章《压强》单元测试卷

题序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

1.如图所示,将压强计(金属盒放人液体前U形管中的液面相平)插入两种液体内部,且深度相同,则两种液体的密度ρ1,ρ2为 ()

A.ρ1=ρ2  B.ρ1>ρ2  

C.ρ1<ρ2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如图所示,是两个容积相等,高度相同,底面积不相等的容器(SA>SB),装满同种液体,对于两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和压力的比较,正确的是()

A.PA>PB,FA>FB

B.PA=PB,FA=FB

C.PA<PB,FA=FB

D.PA=PB,FA>FB

3.将一满罐“纯净水”(高约40cm)开口朝下放在水中,如图所示,结果是()

A.仍是满罐水B.水将流出一部分

C.水将全部流出D.以上答案都不对

4.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说的是大风掀起了屋顶,如图所示。

这一现象可用下列哪一条解释()

A.振动产生声音

B.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屋顶上方空气流速快,压强小,屋内空气不流动压强大,屋顶上下压力差将屋顶掀掉

D.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5.(潍坊中考)下列图中所示的实例,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6.如图所示,一个装满水的饮料瓶,正放在水平桌面上,瓶底对桌面

的压力为Fa,压强为Pa;倒放在桌面上后,瓶底对桌面的压力为Fb,

压强为Pb则(  )

A.Fa=Fb  Pa<PbB.Fa>Fb  Pa=PbC.Fa=Fb  Pa=PbD.Fa<Fb Pa<Pb

7.关于托里拆利实验,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管内径越大,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越小

B.往水银槽内多倒些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增大

C.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水银柱变长

D.玻璃管内顶部进入一些空气,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

8.如图所示,木块甲重4N、乙重7N,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桌面上,甲对乙的压强与乙对桌面压强相等,甲、乙底面积之比为(  )

A.4:

11

B.4:

7

C.7:

4

D.11:

4

9.如图所示,将一开口向上、粗细均匀的,且盛有某种液体的玻璃管由竖直位置稍倾斜一定的角度(液体未溢出),玻璃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10.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取决于(  )

A.玻璃管的粗细B.玻璃管是否竖直插在水银槽中

C.外界大气压的大小D.水银槽中水银的多少

1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密度均匀的正方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这两个正方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是(  )

A.ρ甲>ρ乙B.ρ甲=ρ乙C.ρ甲<ρ乙D.无法确定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

12.如图所示的各事例中为了减小压强( )

A.

书包的背带很宽

B.

铁轨铺在枕木上

C.

刀刃磨得很薄

D.

推土机安装履带

13.某科技小组合作发明了如图所示的冷热水混合器,P点水管横截面积小于Q点的横截面积,让自来水流过该装置,当水流稳定后(  )

A.P点流速等于Q点流速B.P点流速大于Q点流速

C.P点压强大于Q点压强D.P点压强小于Q点压强

14.重力为G,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杯子,倒入重力为G′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对容器的压强为P,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G′B.水的深度等于

C.容器对桌面压力等于GD.容器对桌面压强等于

+P

15.如图所示,小鱼口中吐出的气泡在升至水面的过程中,气泡受到水的(  )

A.压强先变小后变大B.压强变小

C.压强变大D.浮力变大

16.甲、乙两个长方体,由不同材料制成,其底面积分别为S甲=40cm2、S乙=30cm2,高度之比h甲:

h乙=3:

2,密度之比ρ甲:

ρ乙=3:

1.如图所示,把甲放在水平地面上,乙放在甲上,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强为7000Pa.把乙取下来放在水平桌面静止不动时,则(  )

A.甲、乙两物体体积比为8:

9B.甲、乙两物体所受重力之比6:

1

C.桌面对乙的支持力为4ND.甲物体对地面的压强为7×104Pa.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17.如图所示说明液体不仅对容器底产生压强,而且对容器的______产生压强,且压强随______而增大.

18.如图所示,一装满水的密闭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将其倒置后,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力将______,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将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______,最早测出大气压的科学家是意大利的______,1标准大气压=______mmHg=______Pa.

20.茶壶是根据______原理工作的。

如图所示,当壶内盛满水,水面可到达图中______位置(选填“A”或“B”).一般茶壶的壶盖上都有一个进气小孔,该小孔的作用是为了维持壶内的气压______壶外大气压(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2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研究液体压强时,绘制的甲、乙、丙三种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由图象可知,其中______液体是水,______液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填“甲”、“乙”、“丙”)(g取10N/kg)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2.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请你在认真思考、观察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1)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______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使用前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______(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2)仔细观察图所示的“实验1”和“实验2”,回答:

①实验1是想验证:

当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______的关系;

②实验2是想验证:

当______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______的关系;

③以上实验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科学方法,那就是______法.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23.如图所示,玻璃杯中装有重3N的水,水深10cm,ρ水=1.0×103kg/m3,若杯的重力为1N,杯的底面积为20cm2,水平桌面的面积为0.5m2,取g=10N/kg.求:

(1)水对杯底的压力;

(2)玻璃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24.将一未装满水密闭的矿泉水瓶,先正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再倒立放置,如图所示,瓶盖的面积是8cm2,瓶底的面积是28cm2,瓶重和厚度忽略不计(g取10N/kg).求:

(1)倒立放置时瓶盖所受水的压力和压强;

(2)倒立放置时矿泉水瓶对桌面的压强。

25.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已知甲的重力为120牛,底面积为0.04米2;乙的底面积为0.01米2,它们对水平面的压强相等.求:

(1)甲对水平面的压力F甲和压强p甲.

(2)乙对水平面的压力F乙.

(3)若分别将甲、乙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体积后叠放在各自剩余部分的上方,求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甲′和p乙′的比值.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B2.A3.C4.D5.D6.A7.C

8.A9.B10.C11.A12.ABD13.BD14.AB

15.BD16.BC

17.侧壁;深度增加  

18.不变;不变  

19.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760;1.01×105  

20.连通器;B;等于  

21.乙;丙  

22.高度差;不漏气;深度;速度;液体密度;控制变量  

23.解:

(1)水对杯底部的压强:

p1=ρgh=1×103kg/m3×10N/kg×0.1m=1×103Pa;

由p=

得,水对杯底的压力:

F1=p1S=1×103Pa×20×10-4m2=2N.

(2)杯子对桌面的压力:

F2=G总=G水+G杯=3N+1N=4N,

杯子对桌面的压强:

p2=

=

=2000Pa.

答:

(1)水对杯底的压力为2N;

(2)玻璃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2000Pa.  

24.解:

(1)倒立放置时瓶盖所受水的压强:

p=ρgh倒立=1.0×103kg/m3×10N/kg×0.13m=1300Pa,

由p=

可得,倒立放置时瓶盖所受水的压力:

F=pS瓶盖=1300Pa×8×10-4m2=1.04N;

(2)由左图可知,矿泉水瓶内水的体积:

V=S瓶底h正立=28cm2×10cm=280cm3,

由ρ=

可得,水的质量:

m水=ρV=1.0g/cm3×280cm3=280g=0.28kg,

瓶重和厚度忽略不计,则倒立放置时矿泉水瓶对桌面的压力:

F′=G水=m水g=0.28kg×10N/kg=2.8N,

倒立放置时矿泉水瓶对桌面的压强:

p′=

=

=3500Pa。

答:

(1)倒立放置时瓶盖所受水的压力为1.04N,压强为1300Pa;

(2)倒立放置时矿泉水瓶对桌面的压强为3500Pa。

  

25.解:

(1)甲对水平面的压力:

F甲=G甲=120牛;

甲对水平面的压强:

p甲=

=

=3×103Pa;

(2)p乙=p甲=3×103Pa,

由p=

得:

乙对地面的压力:

F乙=p乙S乙=3×103Pa×0.01m2=30N;

(3)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

=

=

=

=

=

=1.

答:

(1)甲对水平面的压力120牛;甲对水平面的压强3×103Pa;

(2)乙对水平面的压力30N;

(3)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比值为1.  

【解析】

7.解:

A、玻璃管内径的大小不会影响水银柱的高度,故说法错误;

B、往水银槽内多倒水银,也不会影响水银柱的最终高度,故说法错误;

C、水银柱的高度是指垂直高度,倾斜会使长度增加,但高度不变,故说法正确;

D、玻璃管内顶部进入空气,产生一定的压强,会使水银柱的高度减小,故说法错误。

故选:

C。

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是由外界大气压的大小决定的,在玻璃管顶端真空的情况下,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一般不会改变。

在学习托里拆利实验时,对各种变化的情况是否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也是我们掌握这一实验的基本要求。

8.解:

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甲对乙的压力F甲=G甲=4N,乙对桌面压力F乙=G甲+G乙=4N+7N=11N,

因甲对乙的压强与乙对桌面压强相等,

所以,由p=

可得,两者的受力面积之比即甲、乙底面积之比:

=

=

×

=

×

=

故选:

A。

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知道两者的重力可知压力,根据p=

结合甲对乙的压强与乙对桌面压强相等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了压强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知道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要注意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对应性。

9.解:

玻璃管由竖直位置稍倾斜一定的角度(液体未溢出)后,液体的深度变小,根据p=ρgh,可判断出,液体对管底的压强将变小。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

B。

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运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分析压强变化情况。

明确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即可解答此题。

10.解:

外界大气压变化,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高变化,故C正确;

若外界大气压一定,能支持的水银柱高不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玻璃管的粗细、是否倾斜、插入水银槽的深度、水银槽中水银的多少无关,故A、B、D都错.

故选C.

托里拆利实验能测出大气压的值,是利用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即P大气=P水银=ρ水银gh.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仅与管内水银柱的竖直高有关,而与玻璃管的粗细、是否倾斜、插入水银槽的深度无关.

玻璃管的粗细、插入水银槽的深度、加减水银、倾斜放置、玻璃管长短都不影响水银柱的高度,真正原因是水银柱向下的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强,根据原理记忆影响原因,不容易忘.

11.解:

实心正方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p=

=

=

=

=

=ρgh,

已知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相等,

则ρ甲gh甲=ρ乙gh乙,

已知h甲<h乙,

所以ρ甲>ρ乙,

故选A.

根据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此时的压力即为重力,

根据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可知F=G=mg=ρgsh;根据p=

表示出物体对桌面的压强;即可知甲、乙两个正方体的密度关系.

本题考查密度的计算,压强的计算,及其有关公式的推导,难易程度适中,但在解题中要仔细、认真.

12.解:

书包的带很,通过增大面积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故A符合题意;

推机安装履带,是通过大受力面的办减小压强的,D符合意.

刀磨得很薄,是小面积来达到增大压强的,故C不符合题意;

选ABD.

根压强定义式p=

要减压强有三方法:

一当压力一定时,需加力面积二是当力面积定时,需减压力;三是条件许的情下,可以同减压力,大受力积.理,增大压强也有三种方法.

本主要考查的是小压的方法及应用,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擅于运用物理知来解一些日常现象,从解此类题积累经题需要用控制变量法析解答.

13.解:

当冷水未流出时,热水瓶中管的上端和下端受到压强相等,当冷水流出时,P点处的导管较细,水的流速增大,压强减小,热水管上端的压强减小,热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升入出水管中和冷水混合成温水.

故选BD.

据题目中原图所描述的不同位置管的粗细判断出各点的流速关系,而后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即“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进行判断即可.

该题考查了流体的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并能运用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有关流体压强的问题.

14.解:

A、如图所示为直壁容器,所以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自身重力G′,故A正确;

B、根据p=ρgh知水的深度:

h=

,故B正确;

C、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杯子和水的总重力,即F=G+G′,故C错误;

D、容器对桌面压强:

p′=

,故D错误。

故选:

AB。

(1)液体对杯底的压力,可以根据液体产生的压力和液体重力的关系进行分析,注意上下粗细一样的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上面粗、下面细的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小于液体的重力;上面细、下面粗的容器中液体的压力大于液体的重力,据此对A作出判断;

(2)根据p=ρgh算出水的深度;

(3)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杯子和水的总重力;

(4)根据p=

算出容器对桌面压强。

此题为力学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压强定义式、液体压强公式,关键是知道直壁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同时要知道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杯子和水的总重力,有一定的拔高难度。

15.解:

由图可知,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会逐渐变大,所处的深度变小,

由p=ρgh可知,气泡受到水的压强在不断减小;

已知气泡排开水的体积变大,由F浮=ρgV排可知,气泡受到的浮力在不断变大.故AC错误,BD正确.

故选BD.

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会逐渐变大即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所处的深度变小;根据公式p=ρgh可知气泡所受压强的变化,根据公式F浮=ρgV排可知气泡所受浮力的大小变化.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体压强公式、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知道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所处的深度无关,液体压强与所处的深度有关、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无关是关键.

16.解:

(1)甲、乙两个长方体体积之比:

V甲:

V乙=S甲h甲:

S乙h乙=

=

,故A选项错误;

(2)甲、乙两个长方体重力之比:

G甲:

G乙=m甲g:

m乙g=ρ甲V甲:

ρ乙V乙=

=

,故B选项正确;

(3)当甲放在水平桌面上,乙放在甲上时,

则有P=

=

=

=7000Pa,

解得G乙=4N,

把乙取下来放在水平桌面静止不动时,乙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桌面对乙的支持力F支持=G乙=4N.故C选项正确;

(4)把乙取下来后,甲放在水平桌面上,压力比刚才减小,受力面积不变,根据p=

可知,甲对桌面压强减小,小于7000Pa,故D选项错误.

故选BC.

(1)已知甲、乙两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度关系,根据公式V=Sh可求出体积的关系;

(2)还知道密度的关系,根据G=mg=ρVg可求出两物体的重力之比;

(3)根据水平面上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表示出当甲放在水平桌面上、乙放在甲上时对桌面的压强,从而求出乙物体的重力;再根据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进一步求出桌面对乙的支持力.

(4)把乙取下来后,甲放在水平桌面上,压力比刚才减小,受力面积不变,所以压强减小.据此可判断最后一个选项的对错.

本题考查了重力公式、体积公式、密度公式、压强公式的应用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已知和以上公式得出重力关系求出乙物体的重力.

17.解:

因为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侧壁存在压强.

观察图示可知最下面的小孔水喷的远,中间的次之,最上面的小孔水喷的最近,由公式p=ρgh可知,在液体密度一定时,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故答案为:

侧壁;深度增加.

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在竖直方向存在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在水平方向存在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都有关系.

此题是关于液体压强规律的基础题,只要掌握液体压强规律即能解决.

18.解:

装满水的密闭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其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和水的总重力,

将其倒置后,水的质量不变,容器和水的总重不变,

所以,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力将不变;

将其倒置后,水的深度不变,

根据p=ρgh可知,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不变;

故答案为:

不变;不变。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和容器内液体的总重力,根据容器和水质量的变化情况,可知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变化;

因容器倒置后,液面深度不变,由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情况。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压强的大小比较,关键是知道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和容器内液体的总重力。

19.解: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最早测出大气压的科学家是意大利的托里拆利;

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105Pa.

故答案为:

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760;1.013×105.

(1)1654年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

①大气压的存在②大气压很大;

(2)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值,当是气压为760mmHg=1.013×105Pa,定为标准大气压.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大气压强的存在证明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和计算大气压强的数值,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20.解:

茶壶的结构是上端开口,下部连通,构成一个连通器,因此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

根据同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内各容器的液面总是保持相平可知,当壶内盛满水,水面可到达图中B位置。

一般茶壶的壶盖上都有一个进气小孔,该小孔的作用是为了将内外气体连通,维持壶内的气压等于壶外大气压,使茶水可以顺利倒出来。

故答案为:

连通器;B; 等于。

几个上端开口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内各容器的液面总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这就是连通器的原理。

茶壶的壶盖上的进气小孔可将内外空气连通,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

本题考查连通器的原理,关键要知道连通器是上端开口,底部相连的,液面静止时保持相平。

同时还要了解壶盖上的小孔所起的作用。

21.解:

(1)要判断哪种液体是水,可取水中深度为6cm处的压强来计算:

P=ρgh=1×103×10×0.06Pa=600Pa,从图中可知乙液体应该是水。

(2)从图中可见,同是6cm深处,甲液体产生的压强比乙液体(水)产生的压强大,丙液体产生的压强最小。

根据P=ρgh可知相同深度的液体,密度越小的产生的压强也越小,故可得知丙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液体(水)的密度。

故本题答案为:

乙;丙

图象中的横坐标表示深度,纵坐标表示压强,可从图象中得出相关数据,再根据密度公式P=ρgh来进行判断。

本题要求读懂图象,能从图象中获得数据,这是目前新课程中比较重视的一个能力。

22.解:

(1)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

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不漏气;

(2)①实验1液体的密度相同,深度不同,可探究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

②实验2金属盒在液体的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可以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③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和密度的关系时,分别控制密度和深度不变,用了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

(1)高度差;不漏气;

(2)①深度;②深度;液体密度;③控制变量.

(1)掌握转换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实验中用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液体压强的大小;掌握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时,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看液体能否灵活升降;

(2)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其中一者之间的关系,需用控制变量法.

此题是“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考查了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同时考查了检查压强计是否漏气的方法,并考查了液体密度和深度对压强的影响.

23.

(1)根据p=ρgh求出水对杯底的压强;根据F=pS求出水对杯底的压力.

(2)根据G=mg求出水的重力,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杯子和水的总重力,根据p=

求出杯子对桌面的压强.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液体压强、重力、压力、压强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知道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杯子和水的总重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基础性题目.

24.

(1)由图可知,倒立放置时水的深度,根据p=ρgh求出瓶盖所受水的压强,又知道瓶盖的面积,根据p=

求出倒立放置时瓶盖所受水的压力;

(2)由图可知,正立放置时矿泉水瓶内水的深度,根据V=Sh求出水的体积,利用ρ=

求出水的质量,根据G=mg求出水的重力即为倒立放置时矿泉水瓶对桌面的压力,根据p=

求出倒立放置时矿泉水瓶对桌面的压强。

本题考查了液体压强公式、压强定义式、密度公式和重力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25.

(1)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根据p=

求出压强;

(2)根据p=

求出乙对地面的压力;

(3)分别将甲、乙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体积后叠放在各自剩余部分的上方,与水平面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半,压力不变,根据p=

求出压强之比.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压强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最后一问弄明白切割后的压力和接触面积变化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有一定难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