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上饶县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B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省上饶县上饶县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B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上饶县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B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饶县上饶县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B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卷
历史(B)
第Ⅰ卷
(选择题)
1.(2016岳阳一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
”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反映的是等级制度思想,而儒家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秩序。
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6景县中学)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
孔子对此批评说:
“晋其亡乎!
”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这反映了
A.“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礼乐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公元前513年”可知是在春秋末期,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可知其在竭力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符合题意的是D项,题干不是在体现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排除A项;B项不是作者的意图,排除;C项中的“君主专制”不符合历史史实。
【答案】D
3.(2016呼兰区一中)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等信息可知,秦朝的政治变革是废分封,设郡县;封国封爵是分封制下的产物,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维系;而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促使中国古代政治开始由贵族(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A项正确。
井田制和小农经济均属于经济领域,与设问中的“政治变革”不符,B项错误。
宗法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并不是分权政治,只是在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基础上为解决贵族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进行的权力划分,C项错误。
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始于唐朝,材料中未体现此种转变,D项错误。
所以选A项。
【答案】A
4.(2016景县中学)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
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蔽贤宠顽”、“恃怙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
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D.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查问豪强土地、住宅违规、违法乱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目的都是从政治上、经济上限制豪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A
5.(富阳上饶县高中)读右图“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
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
A.竹简出土于汉墓,汉代制作
B.竹简内容是《论语》,春秋时期制作
C.书写材料是竹简,肯定不是汉代制作
D.字体是隶书,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竹简出现于战国,隶书出现于汉代,《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A、B、C错误,故选D。
【答案】D
6.(2016岳阳一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故A正确;B时间是东汉时期;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D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
【答案】A
7.(2016景县中学)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任宰相,却竞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场屋,曾赋诗说:
“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这表明科举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B.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
C.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D.为所有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平台
【解析】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材料突出科举取士入仕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这与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科举取士入仕在文人心中的地位的上升,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C项正确;“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可见科举制不是所有读书人入仕的平台,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答案】C
8.(2016万全中学)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明清时期的大都市规模缩小,联系所学知识,此时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造成原有的大都市的规模缩小,D项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与魏晋时期,完成于南宋,A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闭关锁国”政策是对外贸易政策,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中国古代的商业大环境一直是“重农抑商”政策,明清的这种现象的变化与此无关,排除。
故选D项。
【答案】D
9.(2016万全中学)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它作物的种植。
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中国已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C﹒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D﹒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受美国市场的影响,中国的市场也发展变化,可见中国已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正确。
B项是现象,排除。
农耕经济主导地位未变,C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种植业的变化,与家庭纺织业无关,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A项。
【答案】A
10.(2016成都七中)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
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B.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解析】材料说为了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大量购买田产,与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杨宗濂投资棉纺织工业,与重农抑商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九十年代初期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杨宗濂兄弟既投资,又购置田产,是受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16合肥一中)1913年的一篇新闻短评《袁总统之徒弟》中写道:
“一日记者之车夫与一车夫相哄,站岗巡警过而叱两车夫曰:
得了得了,知道吗,现在是共和时代,大家对付着罢了。
”由此可知,作者真实的看法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众生活坚持共和原则
C.政府消极对待共和政治D.共和制为当时唯一选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
材料提到“共和时代”,但是“对付着罢了”,故A、B两项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中表述得知站岗巡警面对两车夫争吵和矛盾打着“共和时代”的幌子,用“对付着罢了”来解决矛盾,故本题选项C符合题意;D项表述从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C
12.(2016景县中学)国民党参谋本部1937年3月定稿的《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曾明文规定:
“作战时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
这反映了国民党当时
A.集中力量围剿中共红军势力B.单纯依赖政府正规军作战
C.应对全面抗战作出战略调整D.对开展敌后游击战有所关注
【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面对日本的进一步侵略,国民党不可能在此时集中力量围剿中共红军势力,故A项错误;根据“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可知国民党利用游击战术,并非单纯依赖政府正规军作战,故B项错误;全面抗战尚未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可知国民党已经注意到敌后游击战,故D项正确。
【答案】D
13.(2016济南外国语学校)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此可见,当时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在相持阶段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处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时期。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蒋介石下令不允许刊登与之有关的新闻,实际上反映了国民政府在社会舆论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压制。
因此这封信件反映了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故本题选D项。
材料侧重于对中国共产党在舆论方面的压制,并没有达到反对的程度,故排除A选项。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而非全面抗战时期,故排除B选项。
内战开始于1946年,而材料描述的是1943年的情况,故排除C选项。
【答案】D
14.(2016济南外国语学校)“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一五”计划。
材料中“一五”计划实施时,坚持“优先保证工业不在……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同时规定大部分工厂都建在远离沿海省份的内地城市,由此说明“一五”计划有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故选D。
A、C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所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答案】D
15.(2016万全中学)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
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
“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
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1981年10月23日”,中国此时正出现“分地”现象,可见其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
联系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仍是公有制,A项排除。
B项出现在1992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变化,D项与材料旨意无关,排除。
故选C。
【答案】C
16.(2016曲靖市一中)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
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
这表明
A.执法者任意裁判,无视法律 B.妇女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C.体现了罗马法保护平民的权益 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是可以作为担保人”可知,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D项。
【答案】D
17.(2016故城县高级中学)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任职法案》规定:
“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
”其目的是
A.打击个别议员 B.减少议员人数
C.削减国家财政开支 D.进一步限制王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任职法案》中规定政府官员不得任职议会议员,以确保议会的独立性,使议会不受国王的控制,因1707年国王还有一定的行政权,所以其目的是进一步限制王权,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
18.(2016济南外国语学校)1789年,杰斐逊向华盛顿抱怨采用了两院制,华盛顿于是问他为何要把咖啡倒在小碟子中,杰斐逊说为了让咖啡凉下来,华盛顿于是告诉他,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
两院制可以避免人民受到煽动而陷入狂热,让共和国获得一个安全的锚。
据此对美国采用两院制分析正确的是
A.延续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模式B.提高了国会立法的科学性、高效性
C.参议院的权力高于众议院的权力D.两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相互制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政治制度。
由题干中“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
两院制可以避免人民受到煽动而陷入狂热”可得出,实行两院制是为了参议院和众议院在立法方面互相制衡,避免权力专制而造成政策失误,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19.(2016岳阳一中)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说:
“启蒙是什么?
启蒙是让我们每一个人脱离我们自己所招致的被监护的状态,我们每一个人要独立,在我们面前没有神,没有那种一定需要我们去崇拜的那样的权威。
”这表明启蒙运动的主要价值是倡导
A.个人独立自由B.社会民主平等
C.宗教信仰自由D.民众彼此认同
【解析】材料中的“我们每一个人要独立,在我们的面前没有神,没有那种一定需要我们去崇拜的那样的权威”,说明启蒙运动倡导个人独立自由。
故答案为A项。
材料不是从社会角度论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排除B项;材料所述思想自由并不仅仅局限在宗教领域,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
【答案】A
20.(2016洪洞县一中)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B.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C.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D.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题干材料中“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说明平等的消失是因为一个人占据了另一个人的食粮,只有在私有制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制,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B项。
【答案】B
21.(2016万全中学)“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
”该思潮盛行于
A.新航路开辟时期B.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C.第一次工业革命后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产生自由主义思潮,C项符合题意,正确。
AB两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C。
【答案】C
22.(2016洪洞县一中)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率人数达300万。
……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837日元。
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看,日本经济出现上述困境的原因是
A.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军费开支过大
B.各国贸易壁垒致使日本海外市场萎缩
C.各国加大资本输出,冲击日本国内市场
D.日本国内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能力。
题干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1931年,二是范围“世界经济联系”,由此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各国贸易壁垒致使日本海外市场萎缩,故B项正确。
A、D两项不是世界经济联系角度的原因,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B
23.(2016故城县高级中学)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1971年”政府既肯定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但也否定完全抛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可见政府试图减少对企业的干预,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4.(2016济南外国语学校)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下列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A.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和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方福利国家和欧洲一体化。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但不是指令性计划模式,故排除B;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经济区域组织,不涉及国家政治层面的联合,不符合题干超越民族国家的内容,故排除C;亚太经合组织囊括了不同社会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所以D不符合题意;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福利国家发展起来;欧共体不但在经济区域集团化方面不断深入,而且不断推行共同体的政治一体化,故选A。
【答案】A
25.(2016曲靖市一中)图5是19世纪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被烈日炙烤得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
系列创作理念与该作品最为贴近的是
图5
A.“专注于对自然任意瞬间的描绘”
B.“我要如实地表现出我所生活的时代”
C.“最美的艺术品就是要传达出由艺术家的纯粹的幻想”
D.“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与该作品创作理念最为接近的是“我要如实地表现出我所生活的时代”。
A项表述是印象画派的创作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B项。
【答案】B
第II卷
(非选择题)
26.(2016成都七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
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
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
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
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
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
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XX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8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2分)
【答案】
(1)信息:
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
(任答3点即可,共6分)
政策:
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2分)
(2)变化:
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允许自由居住;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直接打交道;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
(任答4点即可,8分)
影响:
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或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2分);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
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27.(2016合肥一中)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观念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
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
材料二
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构成(单位:
人)
材料三
随着大工业的兴起,人们大多从事手工业、商品生产等市场经济活动,美国的家庭不再具有男耕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