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820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6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2届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某种农作物三国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图”,完成1~2题。

 

1.该作物可能是

A.玉米B.小麦C.水稻D.大豆

2.该作物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图2中的

A.甲地区B.乙地区C.丙地区D.丁地区

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读我国各地区首位度统计(表1),回答3~4题。

表1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平均值

广东

平均值

湖北

平均值

青海

1984年

2.33

5.22

2.51

7.62

4.96

10.26

1997年

1.99

3.85

2.32

5.88

4.17

8.39

3.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主要是因为

A.中西部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在首要城市分布集中

B.土地面积大城市数量多发展快

C.区域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

D.政策优惠,集中发展首位城市

4.造成从84年到97年的13年间广东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

①②③④四图(图3)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的、沿45°纬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

指地形演变趋向)。

读图回答5~6题。

5.推测图

中该大陆东部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常绿硬叶林B.落叶阔叶林C.温带荒漠D.常绿阔叶林

6.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导致图

和图

大陆东部植被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分布B.板块运动

C.洋流D.大气环流

7.图4中大圆为晨昏圈,圆内为白昼,其中A点位于赤道,则C点的夜长为

A.15小时

B.18小时

C.10小时

D.13小时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图5是“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GDP增长率曲线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上升

B.能源利用率越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

C.人口数量变化是引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D.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

9.2002—2004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高,可能的原因是

A.科技水平迅速提高B.高耗能产业快速发展

C.使用清洁能源比重上升D.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图6为“我国规划中的粤赣运河漫画”,回答10~11题。

10.规划中的粤赣运河

A.连接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

B.可发展航运、养殖等,有百利无一害

C.穿越武夷山脉,有利于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

D.占用沿线大量的土地,延缓当地经济的发展

11.近年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转移导致政策优势明显下降

B.南岭阻隔,经济腹地较小

C.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

D.环境问题严重

12.某行业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50元。

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200元,那么该行业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A.25%B.35%C.40%D.50%

13.2011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根据决定,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3%~45%。

这一调整的积极影响主要是

A.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法治国家B.减轻纳税负担,扩大民间投资规模

C.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公平D.调整货币政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4.中国科学院2011年7月29日发布的一份关注中国GDP发展质量报告称,与以前的绿色GDP相比,中国GDP质量指数并非只侧重考虑资源与环境代价(自然资本),也平行考虑社会和谐与民生幸福(社会资本),还考虑发展观念与管理水平(行政资本)。

这表明

①GDP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加和居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②中国GDP质量指数比中国绿色GDP指数更科学合理

③优化中国GDP质量指数以促进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为目的

④我国更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5.2011年以来,我国月度进出口增长大体上“前高后低”。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力度减弱和欧美债务危机阴影日益浓重,国际市场需求越来越显出疲态,出现“前高后低”态势。

要实现对外经贸稳定增长应该

①大力培育出口品牌,进一步提高外贸商品质量

②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6.2011年8月26日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初审了刑诉法修正案草案。

中国人大网30日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在网站公布半天时间已征集近千条意见。

这一过程体现了

①我国政治生活中实行民主集中制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

③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④我国正在形成以民意为基础的新的立法制度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7.201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充分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

A.让少数民族人民行使自治权    B.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D.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18.2011年8月10日,我国航母平台进行出海航行试验。

发展和建设航母,既是我国国防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又是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必然要求。

中国研究和发展航空母舰

①增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能力②是应对当今时代主题转变的战略选择

③意味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发生转变④是维护和实现我国国家利益的要求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9.“为什么我们会哭,会笑,会接吻,还有独一无二的大脚趾、拇指和咽头?

”科普作家奇普·沃特以这个冗长的副标题,为我们展示了《重返人类演化现场》一书的主线:

正是这六项看似平淡无奇的特征,让人类得以从时间的荒涯与进化的密林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在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

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的完成告诉我们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人类社会是发展的④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20.2011年12月上旬公布的一项世界最新研究发现,尽管人类的智商存在上限,但最新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传递信号改变一些人的大脑活跃模式,“诱使”知识经过视觉皮质。

未来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时,人只需坐在电脑显示器前等待把该技术“下载”到大脑里即可。

这说明

①依靠科技创新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形式

③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日益简单化

④科学技术能够提高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能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1.下列与漫画《向明天开枪》(作者:

孙国庆)(图7)哲学寓意相反的成语是

A.竭泽而渔  B.居安思危

C.从长计议 D.坐井观天

22.“在疾病之前,你是健康的;在禁锢之前,你是自由的;在苦难之前,你是幸福的……这很简单?

不幸的是,你总是感觉到前者,回忆到后者。

”这启示我们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你付出时,人生便已准备好了相应的回报”“为人民服务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充实”……上述说法共同说明了

A.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B.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不断砥砺自我

24.班固说:

“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国,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

人们遵奉并服事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接着又说:

“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班固这两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历史概念?

A.因果概念,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时序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变迁概念,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D.证据概念,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事证

25.“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26.“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

”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

A.儒家思想B.墨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27.“存天理灭人欲,它本来是理学思想中一种卓越的自我修养,属于精神的领域,现在却成为面对广大民众的一种现实的社会伦常,沦落为扼杀人性的软刀子。

”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理学的理论缺陷B.理学的官方化C.理学的逐渐落伍D.理学的教条化

28.图8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A.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全国

B.安史之乱后东北和西南的开发加快

C.天然植被被破坏使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D.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29.史家甲:

“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

”史家乙:

“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

”有关两位史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下列叙述何者恰当?

①史家甲强调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异和断裂②史家乙强调文艺复兴仍然保有中世纪的特质③两位史家对于文艺复兴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④史家甲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结⑤史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A.③④B.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

30.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其要旨是“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由此可知,其主要目的是

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B.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地位

C.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D.限制外国资本在国内的发展

31.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强运到了云、贵、川等地。

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B.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C.粉碎了日帝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D.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32.西方学者弗兰克写道: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下列能够支撑弗兰克本人观点的理由是

A.各地资源和财富的涌入促进了欧洲的崛起B.欧洲的殖民扩张强行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C.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人类各地区的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融合

33.亚当·斯密竭力倡导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十九世纪晚期的现实社会中遭遇如此的“异化”。

这种“异化”表现为

A.资本主义经济走上战争的轨道B.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D.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

34.巴黎公社建立后,对外发表公报宣称:

“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获得城市应享有的特权,它衷心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做出一个榜样……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

”由此可以看出,巴黎公社是

A.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合法代表

C.法国各地城市政权的合法代表D.巴黎工人建立的城市自治政权

35.1833年,英国颁布法律,宣布在大英帝国范围内废除奴隶制。

而美国到了1863年才宣布废除参加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制度。

导致英美30年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A.宪法颁布的时间差异B.议会制完善程度差异

C.国家体制的形式差异D.工业革命的进程差异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共6页,需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36.(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2月7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丹麦的萨姆索岛(图9)是气候保护专家的圣地,通过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秸秆燃料与从牛奶提取热量的热交换器的运用,这里的居民所产生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要多。

这也使得萨姆索岛成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的一个宣传典范。

 

材料二

位于英国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得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

受全球变暖影响,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大量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

材料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

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完成这一减排目标面临一定的挑战,这其中包括我国的对外商品贸易结构。

表2

年份

我国能源相关CO2排放总量(Mt-CO2)

贸易出口内涵CO2量(Mt-CO2)占总排量(%)

贸易进口内涵CO2量(Mt-CO2)占总排量(%)

贸易进出口净内涵CO2总量(Mt-CO2)占总排量(%)

2004

4696

1442.4

30.70

468.2

9.97

974.2

20.75

2005

5200

1765.2

33.90

549.2

10.56

1216.0

23.38

2006

5696

2086.4

36.60

646.8

11.36

1439.6

25.27

 

注:

贸易出口中的内涵CO2量实质是别国在享用我国出口商品时而避免在本国排放的CO2量。

(1)分析萨姆索岛发展风能的有利自然条件。

(4分)

(2)图示区域的地貌受地质时期的冰川运动影响明显,试举两种图示区域冰川地貌的实例。

(4分)

(3)分析材料二中所描述的现象对欧洲西部气温的可能影响,并说明原因。

(6分)

(4)结合材料三,从能源利用、工业结构、对外贸易三方面说明我国在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上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措施提出你合理的建议。

(10分)

37.(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贵州自2011年入冬以来,已有多地出现雨夹雪或冻雨,给交通和农业造成较大影响。

 冻雨的形成,对天气条件的要求其实很苛刻。

当冻雨形成时,近地面的空气层温度要低于0℃,但是其上层的空气层温度则要高于0℃,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一直保持液态。

而当它们向下落,进入近地面空气层后,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气象学上称为雨凇。

  贵州冻雨天气多、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重,这与贵州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以及海拔高度大有关系。

冬季的贵州,冻雨天气是常态。

材料二

目前,云南遭遇连续的干旱,多地旱情严重,农作物受灾。

气象专家认为,冬春季节是云南的季节性干旱期。

材料三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图10)

 

材料四

“云南野生大茶树,震惊世界当殊荣,而今又兴普洱茶,再次掀起消费潮。

”云南普洱茶具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美容茶”、“减肥茶”、“窈窕茶”。

西双版纳是云南茶马古道的起点区域,在这条古道上滇藏之间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被人们称为“茶马互市”。

(1)冬季贵州的冻雨天气是常态,同时也进入云南季节性干旱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内容,说明贵州的冻雨和云南的季节性干旱形成的气象原因。

(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云南普洱茶生产的有利区位条件。

(4分)

(3)从地理角度解释滇藏之间进行“茶马互市”的原因。

(8分)

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党和政府及时调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2010年7月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0年9月17日

中国人民银行称,下阶段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2011年经济工作作出最新部署,指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1年3月5日

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1年9月30日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议指出,会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材料二2010年7月—2011年7月我国CPI、PPI涨幅走势图(图11)

注: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

PPI即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衡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采购品的物价变动状况。

材料三

有专家分析指出,近一年来,我国物价持续较快上涨的原因主要有:

前期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刺激措施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种植、养殖及加工企业的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增加;季节性因素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国际主要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等。

(1)结合材料一,说明党和政府在制定我国货币政策中体现出的地位和作用。

(12分)

(2)请描述材料二我国物价走势图的信息,并分析说明这种走势对经济生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经济知识,就稳定物价总水平,为国家提出自己的建议。

(8分)

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2011年8月9日召开视频会议,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会后,“走基层”成为内地传媒最重要工作。

从中央媒体到各地方传媒,纷纷作出动员部署。

材料二

这一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三:

一是贯彻胡锦涛同志在中共成立90周年讲话中的要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二是改进媒体文风。

近年来,内地一些媒体低俗之风日长,虚假新闻屡现,大话空话连篇,官民均感不满;三是做好舆论引导和引导舆论。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新闻工作者“走基层”的必要性。

(11分)

(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新闻媒体为什么要“转作风、改文风”?

(11分)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新闻媒体如何“转作风、改文风”提出两条建议。

(4分)

40.(25分)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

“农业:

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

……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

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

二十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

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

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

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三

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拔专款支付租金。

材料四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

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

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

(4分)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分析其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

(4分)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

(7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地理条件使然。

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

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

中国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分为南北两部分。

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人彪悍好战,南方人温顺怯懦;北方人一旦跨过长江,无须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便可迅速控制全国。

南方人习惯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