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板涵指导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763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盖板涵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盖板涵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盖板涵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盖板涵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盖板涵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盖板涵指导书.docx

《盖板涵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盖板涵指导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盖板涵指导书.docx

盖板涵指导书

 

南广铁路NGZQ-5标段桥涵工程

编号:

 

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

 

单位:

编制:

审核:

批准:

 

2009年4月25日发布2009年5月1日实施

目录

1.适用范围2

2.作业准备2

3.技术要求2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3

5.施工要求3

6.劳动组织9

7.材料要求10

8.设备机械配置12

9.质量控制及检验12

10.安全环保要求20

南广铁路NGZQ-5标段盖板涵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南广铁路NGZQ-5标段管段内所有盖板涵工程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

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3.技术要求

3.1混凝土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制;钢筋采用钢筋厂集中加工成型;涵洞盖板在预制场集中预制。

3.2施工前实验室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试验。

3.3对于原材料检查、配合比的调配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并且在施工现场对于混凝土的拌和、坍落度、振捣等各项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

3.4钢筋制作、安装和混凝土施工必须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设计未明确时按照《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规定的要求进行。

3.5涵洞处路基填筑在涵身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从涵身两侧同时对称、水平、分层施工,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的方法夯填密实。

当涵顶填筑厚度大于1m后,方可通过大型机械。

涵身两侧1m范围内的填土不得用大型机械施工,应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的方法夯填密实。

3.6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应防止碰撞,使用前应对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基坑开挖→基底处理垫层施工→涵身基础施工→中间节施工→端墙施工→翼墙施工→泄床施工→附属工程。

4.2工艺流程

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5.1.1涵洞开工前应对进场道路进行扩建修整,增设必要的错车道满足施工车辆的正常运行。

5.1.2建设施工队伍的营区、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压实。

5.1.3安装机械设备并进行调试运行。

5.1.4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前的培训教育。

5.1.5进场施工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并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

5.1.6审阅图纸:

仔细审阅技术室绘制的施工图纸及文件,审核有无与标准不相符的项目,图纸所标注的尺寸有无错误、遗漏,是否详尽,有无不明白的地方等;如有不相符应立即与技术主管或相关的技术人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正、标注明确。

5.1.7现场复核及放样:

对照施工图纸及中线水平桩,现场复核建筑物平面和空间的位置,涵洞建筑物与原交通或排灌系统的连接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顺畅,标高是否与原地面相吻合。

经过现场复核确认无误的方可进行施工放样,按中线及水平桩测放边桩,确定开挖轮廓线。

5.2施工工艺

5.2.1测量放样

测量放样,包括平面位置放线和标高测量控制。

首先按图纸设计放出涵洞中桩,然后用全站仪放出斜交(或正交)角度,得出涵洞纵向中心线,并且在涵洞一侧放出中线控制桩,最后根据平面基线和标高放出基坑上口开挖线,并将开挖值和有关要求交待给施工人员,经监理复查认可后进行开挖。

5.2.2基坑开挖

(1)基坑开挖采用机械开挖为主辅以人工开挖,挖基过程中保持基坑排水设施的畅通,在基坑四周设汇水明沟,涵洞下游设集水井,抽排明水。

基坑开挖时,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分层开挖深度和基坑边线的位置;要按基础设计的平面尺寸,每边放宽不小于50cm,坑壁放坡坡度大约为1:

0.5。

开挖距基底约30cm时,进行水准测量,做出开挖深度标识后,人工清槽。

开挖好的基坑,做到基底无浮土和其它杂物。

基础土石方应弃在地表排水沟以外,且弃土堆坡脚距基坑顶缘距离不小于基坑深度,以免造成对基坑边坡的侧压。

基坑开挖过程不宜间断,要始终保持基底不受水浸泡,随时抽集水井中的水。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基坑中线及水平,以便及时纠正施工中的误差。

对有水的基坑可预留0.2m不下挖,待检查人员检查后立即清除、立即进行封闭。

(2)既有建筑物旁开挖基础时,应保证既有建筑物一侧边坡有足够的稳定,必要时应进行加固防护,并随时对防护工程进行观察,并在既有建筑物上设观测点,进行定期观测,以确保既有建筑物安全。

基坑较深时,除采取放缓坡率外,可在边坡中间设置平台。

(3)基础开挖为石方,需要爆破施工时,炮眼施工采用人工打眼或机械钻眼,一般采用松动爆破,爆破时严格控制装药量,炮眼位置根据现场确定。

炮眼与边坡应有一定的距离,不得因爆破影响边坡的稳定和完整。

(4)土质基坑开挖尺寸按基础设计平面尺寸适当放宽,无水基坑每边放宽不小于50cm;有水基坑每边放宽不小于80cm,并在基坑设计尺寸以外留出汇水井位置。

(5)开挖后应进行6项检查,即平面尺寸、标高、承载力、均匀性、边坡稳定性以及排水条件,并经监理检测签证。

5.2.3基底处理

按照图纸要求放出涵洞正确位置,开挖基础至设计标高,按照现场地质情况按要求检验基底承载力,若达不到设计要求,及时联系监理及设计单位到现场确定变更方案,根据变更方案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加固地基。

涵洞基底处理采用铺设C30混凝土垫层10cm、基底换填、CFG桩、碎石桩、水泥搅拌桩等方式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按设计要求进行)。

CFG桩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法施工;CFG桩混合料由拌和站统一集中供应;碎石桩桩体应选用一定级配且不易风化的碎石或砾石,粒径宜为20-50mm,含泥量不得大于5%。

成桩工艺宜采用振动成桩法或锤击成桩法,振动成桩法宜采用重复压拔管法,锤击成桩法宜采用双管法;水泥搅拌桩施工采用湿法施工。

(相见相关专项施工方案)。

5.2.4基础砼施工

地基处理完成后,测量放线定出基础各项尺寸的点位。

按要求搭设模型,并请现场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检查,符合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砼施工。

基础砼采用机械拌合,用砼罐车运至现场,采用溜槽入模,捣固工艺按规范要求进行。

5.2.5模板及支架

框架模板以钢模为主,采用标准组合模板和特制异型钢模拼装,辅以木模补缝,应保证外观质量。

内模支架采用满堂碗扣式脚手架,侧墙外侧采用碗扣式脚手架管支撑,箱体内架管按立杆横距0.8m,纵距1.0m,步距1.5m搭设满堂架支撑设立。

边墙及隔墙每1.5m设一道φ14双头紧固螺栓,防止边墙胀模。

5.2.6涵身混凝土施工

箱涵中间节框混凝土的浇筑采用跳节浇筑的方式,每节框施工顺序为:

绑扎底板钢筋→支立箱身底板模板→灌注底板混凝土→绑扎边墙钢筋→支立边墙、顶板模板→绑扎顶板钢筋→灌注边墙、顶板混凝土→覆膜或洒水养护。

混凝土在混凝土搅和站生产后,混凝土罐车运输,砼泵送入模或吊车吊罐入模,插入式及平板式振捣器振捣。

边墙与底板接头处(水平缝)必须凿毛,清洗干净后先铺同标号的水泥砂浆,再浇筑上部混凝土。

5.2.7盖板施工

钢筋混凝土盖板在预制厂按设计要求集中预制。

安装时人工配合机械进行;预制构件起吊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构件起吊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混凝土强度不应小于设计强度的75%,且吊点位置及吊环的配置均应通过计算确定。

(3)起吊绳索与构件水平面所成的角度不宜小于45°。

起吊过程中应轻起轻落,专人指挥,不得发生碰撞。

5.2.8翼墙施工

施工完基础,待基础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墙身砼施工。

在施工墙身时,墙身模型必须准确定位,保证各个面的坡度符合规范要求;模型支设要牢固,避免砼施工中模型移位。

5.2.9帽石施工

帽石砼采用现浇砼,在浇筑前必须保证模型加固牢固,待砼强度达到拆模要求后,才可拆出模型。

5.2.10沉降缝施工

为避免涵洞不均匀沉陷,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宽度2cm,M10水泥砂浆在现场用强制式搅拌机拌制。

涵身沉落缝所用木板系将原施工所嵌沥青木板做防水只用;沉落缝外侧所贴防水带为薄膜加筋防水卷材,H<1m者亦可用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出入口翼墙与洞身间沉落缝内塞M10水泥砂浆深15cm,中间如有空隙可填塞粘土;当缺乏不透水土壤时,厚20cm的通长不透水土保护层可免设。

5.2.11防水层施工

当填土高H<1.0m涵顶设TQF防水层;H>1.0m涵顶设丙种防水层,各种填土高涵边墙外侧设丙种防水层。

对于填土高度低于轨底到路肩高度者,涵洞顶面露出道床部分防水层加厚到5,并在路肩至涵顶间设1:

5的斜坡顺接。

施工TQF时,应注意涂刷防水涂料处应平整,无凸凹不平、蜂窝麻面及浮碴、浮灰和油污等现象,基层应干燥。

沉落缝外侧所帖防水带为薄膜加筋防水卷材,H<1m都可用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

当缺乏不透水土壤时,厚20cm通长的不透水保护层可免设。

防水层施工程序为:

(1)混凝土基层面验收

防水层施工前应先对基层面进行验收,基层表面应平整、均匀一致,其平整度用1m直尺检查,空隙平缓变化,且不大于3mm。

基层要求坚实、干燥清洁、无尖锐异物、不起砂、不起皮及无凹凸不平现象。

(2)涂刷基层处理剂

涂刷高聚物改性沥青基层处理剂前要求基层应干燥,用量为0.4kg/m2。

处理剂刷涂使用长柄滚刷进行涂刷,要求涂刷均匀,不漏底面、不堆积,待处理剂达到干燥程度(一般为不沾手为准)方可施行热熔施工。

(3)防水卷材的铺贴

卷材铺贴采用机械烘烤设备热熔铺贴卷材或多台喷灯同时烘烤热熔铺贴卷材。

卷材铺贴从一端开始,横向由低向高顺序进行,烘烤要求均匀,将卷材底面沥青层溶化后,即可向前滚铺。

卷材热熔铺贴的过程中,应边铺贴滚压边排气粘合,滚压工具采用1m长,直径为15cm的钢辊。

(4)石子混凝土保护层施工

保护层采用C30细石子混凝土。

混凝土原材料采用强制搅拌机搅拌,搅混凝土采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混凝土接近初凝时方可进行抹面。

浇筑完成后,及时洒水养护。

5.2.12砌体施工

(1)砌体采用挤浆法分层、分段砌筑。

分段位置设在沉降缝或伸缩缝处,两相邻段的砌筑高度不得大于120cm,分层水平砌缝应大致水平。

各砌块的砌缝应相互错开,砌缝应饱满。

(2)各砌层应采用先砌外圈定位砌块,并与里层砌块交错连接在一体,一般采用一顺一丁或两顺一丁的砌筑方式,其中丁石伸入里层砌体不得低于40cm。

定位砌块选用表面平整并经麻锤切锤加工过的石料,石料最小表面尺寸不得小于30cm。

定位砌缝应铺满砂浆,不得镶嵌小石块。

(3)定位砌块砌完后,应先在圈内底部铺一层砂浆,其厚度应使石料在挤压安砌时能紧密连接,且砌缝砂浆密实、饱满。

砌筑腹石时,石料间的砌缝应互相交错、咬搭,砂浆密实。

石料不得无砂浆直接接触,也不得干填石料后铺灌砂浆;石料应大小搭配,较大的石料应以大面为底,较宽的砌筑缝可用小石块挤塞。

挤浆时可用小锤敲打石料,将砌缝挤紧,不得留有空隙。

(4)砌体表面砌缝采用凹缝,凹缝宽度统一设置成1.5cm,深1.0cm。

勾缝前将砌缝内的干硬砂浆凿深2~3cm并用扫把清理干净,勾缝前用水湿润整个砌体面积,尤其是缝隙间更要湿润透。

勾缝时采用特制的勾缝器进行,将勾缝水泥填满缝隙后,用勾缝器从一端紧压平抹,使勾成的缝平顺、光滑,满足宽度、深度要求,勾缝完成后要及时进行砌体表面清理,做到勾缝无毛边,砌体表面无污染。

强度不得低于砌体所用的砂浆强度。

6.劳动组织

6.1劳动力组织方式

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

6.2作业人员配置

施工人员结合已确定的施工方案、机械、人员组合、工期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每个作业工地人员配备表

负责人

1人

技术主管

1人

专兼职安全员

1人

工班长

3人

技术、质检、测量、及试验人员

6人

机械工、普工

25人

7.材料要求

原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明确时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规定的要求或者满足以下要求:

(1)水泥

a.拌制混凝土用的水泥,采用甲供散装水泥。

b.水泥的运输、贮存、使用应符合有关规定。

(2)、细骨料

a.细骨料应采用天然砂,粒径在5mm以下。

b.有害杂质含量均在规范限定值以内。

c.大于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

d.细骨料的材质和使用要求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e.每批量细骨料均应有材质试验合格单,并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才能使用。

(3)粗骨料

a.粗骨料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禁止使用受矿物水特别是酸水侵蚀的石灰岩碎石或受过激烧的石料(白云石或石灰石)。

粗骨料应按产地、类别、加工方法和规格等不同情况,分批进行检验。

b.粗骨料的颗粒级配应为连续粒级的级配碎石或连续级配与单粒级配配合使用。

c.粗骨料中有害杂质含量不得超过有关规定。

d.粗骨料的材质和使用按有关规定执行。

e.每批量粗骨料均应有材质试验合格单,并须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方能使用。

(4)拌合用水

拌制混凝土用的水,除符合现行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使用的水必须经过化验,并取得监理工程师的批准。

b.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或油脂、醣类等。

c.污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含硫酸盐量(按SO42-计)超过水重1%的水,均不得使用。

d.符合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的饮用水,可作拌制之用。

(5)外加剂

a.各种混凝土外加剂都必须是由专门的,经过计量认证合格的厂家生产的产品,均须有出厂检验合格证,标明名称、用途、有效物质含量和推荐掺量及使用注意事项等说明资料,并报监理工程师认可。

b.混凝土外加剂的技术要求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投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外,尚须符合有关规定。

c.外加剂的使用量,经试验室试验验证方可使用。

d.在混合科中使用水溶液缓凝剂时,其含水量应计入混合料的有效用水量中。

(6)钢筋

a.每批钢筋均应有生产厂家的出厂检验合格证,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试验报告单,其标示的各项指标、数据批量、说明、签证盖章,应齐全准确、真实。

c.钢筋必须按不同钢材、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分别堆存,不得混杂,并设立足够标志,以利检查和使用,钢筋的运输、装卸按有关规定办理。

8.设备机械配置

基础处理、混凝土拌和、钢筋木材加工等机械与路基工程及桥梁工程公用,满足盖板涵施工需要,另需单独配置资源见下表:

每个作业工地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

反铲

1台

电焊机

2台

自卸汽车(20T)

2台

砼振捣器

4台

自卸汽车(10T)

1台

平板砼振捣器

2台

装载机

1台

污水泵

1台

砼搅拌运输车

3台

吊车

1台

混凝土泵车

2台

柴油发电机

1台

9.质量控制及检验

9.1质量控制

9.1.1钢筋混凝土框架涵质量控制要点为五个方面:

模板及支(拱)架、钢筋、混凝土、防水层、沉降缝。

(1)涵洞模板采用组合钢模,钢管背带,方木支撑,支撑时采用模板内外双支撑,木楔调整模板标高,在原地面搭设脚手架作为基础施工平台。

①模板组装前,进行调整,并满涂新机油作为隔离剂。

检查好标高轴线,在作业面上弹出模板内侧位置轴线,底板凹凸不平处,用1:

3水泥砂浆找平。

支撑柱下应加设垫板,以防下沉。

②模板自下而上顺序组装,横向用U形卡,纵向用L形插销连接,转角处用阴角模板、阳角模板借U形卡拼接,组成需要矩形截面,再用钩头螺栓、板条式拉杆配合钢管背带将模板连接成整体。

③模板支撑时采用模板内外双支撑,外侧采用φ50脚手架管支撑,内侧用方木作对口。

边墙施工时,在原地面搭设脚手架作为施工平台。

模板接缝处架钢管背带,并加设方木和圆木支撑。

用于支背带的间距75cm,以确保模板刚度。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轴线位置

基础

15

尺量每边不少于2处

梁、柱、板、墙、拱

5

2

表面平整度

5

2m靠尺和塞尺不少于3处

3

高程

基础

±20

测量

梁、柱、板、墙、拱

±5

4

模板的侧向弯曲

h/1000

拉线尺量

梁、板、墙

l/1500

5

梁、柱、板、墙、拱

两模板内侧宽度

+10

-5

尺量不少于3处

6

梁底模拱度

+5

-2

拉线尺量

7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尺量

拆除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强度要求

序号

结构类型

结构跨度(m)

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标准值的

百分率(%)

1

板、拱

<2

≥50

2~8

≥75

>8

≥100

2

≤8

≥75

>8

≥100

3

悬臂梁(板)

≤2

≥75

>2

≥100

(2)混凝土中的水泥的质量、细骨料的质量要求、定粗骨料的质量要求、外加剂的性能、钢筋阻锈剂、混凝土表面涂层和防腐蚀面层所用材料等的品种质量、拌和用水的质量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或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的规定。

混凝土涵身必须先浇筑底板(包括下梗肋),当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后,再施工中、边墙及顶板混凝土。

分次浇筑时,边墙的施工缝不应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①本涵混凝土拌制在中国水电混凝土拌和站集中进行。

搅拌站采用电子计量秤配料,强制式搅拌机搅拌。

②用混凝土搅拌车运送混凝土,运送到场的每车混凝土须进行塌落度试验,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混凝土入仓方式根据浇筑高度的不同分别采用溜槽或吊罐入仓的方式。

③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控制好混凝土浇筑厚度,每层混凝土厚度不大于40cm。

振捣棒插入点布置应排列均匀,采用行列式顺序移动,每次移动位置的距离不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

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振动棒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

振捣时间控制在20~30秒,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并呈现浮浆和不再出现气泡、不再沉落为度。

④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加强养护。

养护方法是采用麻袋、草垫或砂进行覆盖,并定时洒水保持湿润。

⑤为了保证沉降缝垂直,在模板上钻孔穿拉筋固定。

涵身沉降缝与基础沉降缝保持同一截面。

混凝土浇筑时,沉降缝两侧对称浇筑,防止混凝土把沉降缝挤偏。

⑥当混凝土强度满足拆模要求时,方可拆除模板,当混凝土经检查合格后,对基坑按设计要求进行回填。

混凝土涵洞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边翼墙,中墩距设计中心线位置

20

测量检查不少于5处

2

墙顶、拱座顶面高程

±15

3

孔径

±20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4

涵长

+100,-50

5

厚度

+10,-5

顶板、底板、边墙、盖板各检查2处

6

涵身接头错台

10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预制混凝土盖板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长度

0,-10

尺量检查不少于2处

2

宽度

0,-10

尺量检查不少于4处

3

厚度

+10,-5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4

对角线差

<5

尺量检查不少于2处

(3)钢筋进场时,必须对其质量指标进行全面检查并按批抽取试件做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试验,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和《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701)等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钢筋统一在钢筋加工厂加工,用10t材料运输车运到涵洞现场进行绑扎,构成整体钢筋骨架。

钢筋骨架制作技术要求:

①I级钢筋在加工弯制前必须进行冷拉。

②钢筋下料及加工严格按施工图纸设计尺寸要求进行,箍筋为Ⅰ级钢筋时,其末端做成弯钩、弯钩弯曲直径大于主筋直径,其平直部分长度不小于5倍箍筋直径。

③钢筋焊接前进行试焊,试验合格后方可正式施焊;焊接方式按图纸要求进行,受力筋要求采用闪光对焊或双面焊。

④采用双面搭接焊时,两钢筋搭接端部预先折向一侧使两接合钢筋轴线一致,其焊缝长度不小于5d(d为钢筋直径),接头清渣后焊缝表面平整,不得有较大凹陷、焊瘤,接头处不得有裂纹。

⑤受力筋焊接接头错开布置,在接头长度即35d范围且不小于50cm以内同一根钢筋不得有2个接头,且接头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不得超过50%。

⑥钢筋骨架的拼装按设计图纸放大样,现场绑扎钢筋骨架时,钢筋交叉点用铁丝绑扎结实,必要时用点焊焊牢。

a.钢筋加工允许偏差

钢筋加工允许偏差表

项目

允许偏差(mm)

受力筋顺长度方向加工后全长

±10

弯起筋各部分尺寸

20

箍筋内净尺寸

±3

b、钢筋安装允许偏差

钢筋安装允许偏差表

序号

名称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受力钢筋排距

±5

尺量两端、中间各一处

2

同一排中受

力钢筋间距

基础、板、墙

±20

柱、梁

±10

3

分布钢筋间距

±20

尺量连续3处

4

箍筋间距

绑扎骨架

±20

焊接骨架

±10

5

弯起点位置(加工偏差±20mm包括在内)

30

尺量

6

钢筋保护层厚度c

c≥35mm

+10

-5

尺量两端、中间各2处

25<c<35mm

+5

-2

c≤25mm

+3

-1

(4)防水层、保护层和伸缩缝所用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必须符合铁道部颁布的有关客运专线铁路桥梁混凝土桥面防水层、伸缩装置的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防水层施工部位、构造型式、厚度、坡度和细部做法等必须符合铁道部颁布的有关客运专线铁路桥梁混凝土桥面防水层的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保护层施工部位、构造型式、厚度、坡度和断缝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符合铁道部颁布的有关客运专线铁路桥梁混凝土桥面防水层的有关规定。

桥面保护层表面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防水层不得渗水。

防水层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

防水层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基层平整度

3

1m靠尺检查

2

卷材搭接宽度

-10

尺量检查

保护层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

保护层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表面平整度

3

1m靠尺检查

2

分格缝平直

3

拉线尺量检查

(5)沉降缝所用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沉降缝位置、尺寸、构造型式和止水带的安装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沉降缝不得渗水。

(6)附属工程

a.混凝土附属工程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

混凝土附属工程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端、翼墙距设计中心线距离

20

测量检查不少于4处

2

出入口流水面高程

±20

3

混凝土墙体

表面平整度

10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结构尺寸

+20,0

4

帽石尺寸

±10

尺量检查不少于4处

b.砌体附属工程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

砌体附属工程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端、翼墙距设计中心线距离

20

测量检查不少于4处

2

出入口流水面高程

±20

3

砌体墙体

表面平整度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