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创新实验报告.docx
《电控创新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控创新实验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控创新实验报告
电控创新实验报告
学院工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机械08-1学号081014104
设计者赵保顺
指导老师肖爱平、路敦民
2011年1月13日
北京林业大学
S7-200实验接线要求
硬件连接:
如果PLC为S7-200CPU226,DC/DC/DC类型,则接线如下图所示;如果是AC/DC/RLY类型,则电源接入为AC220V。
见教材图2-3。
输入、输出I/O:
24入/16出。
在实验箱中,有些接线已经接好。
注意:
接线完毕后再上电。
(尤其是和计算机串口连接的电缆切勿带电插拔!
)
上电顺序:
220V,控制箱电源开,PLC电源开。
断电相反顺序。
(1)实验箱中的接线
注意:
为防止电源接反,推荐接直流电源正极的线选择红色,接负极的线选择黑色。
实验箱中的9个实验分成了9个实验区,做哪个实验就在相应实验区接线。
1)用导线将实验区中写有输入、输出地址的端子和PLC对应的输入、输出端子连接。
2)将控制箱上的直流电源连接到实验区,DC24V的正极连接到实验区的+24V,DC24V的负极连接到实验区的COM,注意电源正负极性,不要接反。
3)PLC数字量输入区的1M和2M接到DC24的负极,数字量输出区的1L+和2L+接到DC24V的正极。
(2)通信电缆连接
1)将隔离PC/PPI电缆标有PC标志的一端连接到计算机的RS-232口,标有PPI的一端连接到PLC通信口Port0。
2)拨码开关的前3位用来设置波特率,9.6K即可。
3)第4位为数据通讯位数选择,10位的没有奇偶校验;
4)第5位为工作方式选择,0-DCE(DataCircuit-terminatingEquipment,数字通信设备)为本地模式;1-DTE(DataTerminalEquipment)为远端模式。
当S7-200与Modem连接时,需设置为远端模式,和计算机连接时设置为本地模式。
5)第6位为RTS设置,只有在DTE模式下,选择才有意义。
归纳:
利用计算机和PLC通讯,后三位均设置为0即可(下端)。
实验1:
LED数码显示
本实验在LED数码显示控制实验区完成。
1.1实验目的
掌握置位指令SET、复位指令RST、移位指令、定时器指令在控制中的应用及编程方法。
1.2置位与复位指令SET、RST的介绍
SET为置位指令,它的作用是使动作保持;RST为复位指令,使操作保持复位。
图1LED数码显示实验面板及输入、输出对应图
1.3控制要求
按下启动按钮后,八段数码管开始显示:
先是1、9、9、2、·、0、8、·、2、2、·然后按一定规律循环显示。
按下停止按钮后,数码管熄灭。
实验2:
自动轧钢机控制
本实验在轧钢机实验区完成。
2.1实验目的
进一步熟悉PLC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2实验面板图
2.3控制要求
1启动按钮SD按下后,上面的轧辊YM1开始顺时针转动(正转),同时开始下降(正转);
2碰到下限开关K2后,YM1停止下降,YM3开始带动前面的传送皮带正转;
3延时t1秒后,下面的轧辊YM2开始逆时针转动(正转),从而带动上面的钢板向前运动,开始轧制过程;
4轧制好的钢板碰到限位开关K1后,YM1、YM2和YM3停止转动。
t2秒后,三者同时反转,同时YM1上升(DN反转),使轧制好的钢板回退;t3秒(相对于K1动作时)后,轧制好的钢板回退到初始位置,完成一个轧制过程。
5任何时刻停止按钮ST按下,所有运动全部停止。
2.4时序图
2.5程序设计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是电控创新的课程的一个实践环节,也是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一次尝试,在两周的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课程实验要求的所有项目,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次试验中,有两大部分,一块是DSP的实践环节,另一块是PLC。
前者用时7天,前两天在焊接电路板,后五天在实验室里编译程序。
PLC用的是集成试验箱,所以没有外接电路的设计。
对于DSP部分,对于焊接电路那部分由于在先前准备比较充分,在实验时候的进展比较顺利,而且本学期刚进行过电子工艺实习,所以完成的比较快也很很顺利,但是到了编制程序时,我一下子闷了,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就拿出课本把书上的程序仔细的看了一遍又一遍,试着自己编写设计文档,编写了程序所要达到的要求,构思好程序的框架,啃着课本上的例程,一步一步的实验着编写着程序,再一次次的实验修改调试后,完成了两个程序的编译及与硬件的结合的调试。
PLC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就做完了三个实验,深刻的感到这个在我们实际应用的方便,掌握了时序图和计数器的置位和复位,延时及循环的实现及在编程的过程中编写一部运行调试一步观察现象,这样一步一步的调试在程序的编制中提高了编写的进度。
在这次的实践中,对先进的控制技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在此特别感谢老师的指导。
2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