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684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docx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docx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1.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差异。

【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理解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综合思维】

3.了解人口增长、消费水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要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应采取的措施,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

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分类

(1)资源承载力:

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

(2)环境承载力:

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3.特点: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整体,它的大小常常是由区域中的“短板”即最紧缺要素决定的。

4.影响因素:

受区域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等自然因素及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温馨提示 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也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因此,资源虽然匮乏,但在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资源环境承载力仍可能较大,如日本。

知识清单二 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因素

作用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

自然状况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影响;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变化,会降低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提高;人类活动若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人口合理容量将会降低

科学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领域,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地域的开放程度

在一个开放地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在一个封闭的地域中,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降低

3.结论:

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最适宜。

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任务清单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影响因素

情境探究

[情境]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显然,对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探究]

(1)假设各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木桶装的水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那么该图揭示了什么道理?

(2)在我国西部地区,短桶板代表什么资源?

为什么?

(3)资源的数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提示 

(1)揭示了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而资源的“最短板”直接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2)水资源。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3)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素养凝练

1.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环境质量等自然因素及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

这些因素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资源

正相关

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贫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环境质量

正相关

环境质量越优越,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环境质量越恶劣,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经济发展水平

正相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科学技术

正相关

科技技术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学技术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地域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域开放程度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地域开放程度越低,则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人口

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生活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生活消费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2.特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而引起的。

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

但在具体时间内,假定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保持不变,可以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对确定性,如下图所示:

素养应用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7年10月17日,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人口达到3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英国《独立报》指出:

“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请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原理,阐释这个观点。

提示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与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美国生活消费水平高,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全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

任务清单二 人口合理容量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一 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人之内;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探究]

(1)如何理解两则材料中“16亿”与“7亿”的区别?

(2)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数值的大小关系如何?

(3)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

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我们应如何做?

提示 

(1)材料一中的“16亿”是指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我国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材料二中的“7亿”是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3)人口合理容量减小。

应提倡适度消费。

素养凝练

1.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表解如下: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图析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数量、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小人口数量(最佳人口),即最适合养活多少人。

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

(2)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素养应用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阅读下列材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

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中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

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长,这一增一减,使得中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压力增长。

(1)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存在的最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

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2)结合我国国情,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提示 

(1)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的最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压力过大,不利于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

课堂小结

核心要点

1.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3.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4.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堂学业达标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

下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

读图完成1~2题。

1.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国土面积

C.土壤肥力D.水资源数量

2.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  )

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B.草地开垦

C.保护野生动植物

D.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虽然巴西比俄罗斯的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是热带气候,俄罗斯以温带、亚寒带气候为主,所以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第2题,草地开垦只是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不会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开垦草地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生态承载力。

答案 1.A 2.B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

读福建省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人口潜力指数最小的城市是(  )

A.龙岩B.厦门

C.福州D.泉州

4.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西向东不断递增

B.福州人口潜力最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龙岩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厦门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开放程度高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龙岩人口潜力指数为300~350,厦门人口潜力指数为450~500,福州人口潜力指数为450~500,泉州人口潜力指数为400~450,因此图中人口潜力指数最小的城市为龙岩。

第4题,厦门是我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地区,因此该地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开放程度高。

由图可知,人口潜力指数并不都是从西向东不断递增;福州、龙岩、厦门和泉州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龙岩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

答案 3.A 4.D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6.图示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第5题,图中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第6题,当人口规模超过人口最佳合理容量时,人口再增长,生活质量就会下降;而当人口规模小于人口最佳合理容量时,人口再增长,生活质量会相应提高。

答案 5.A 6.D

7.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新闻网报道,2033年前后,中国人口的总量高峰将保持在15亿左右;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人口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

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

那么中国人均土地、水资源、森林、能源等都要比现在的人均拥有量降低20%以上。

(1)“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

”而目前我国的总人口是13亿多,形成该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2)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某地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会使资源环境承载力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4)分析材料,谈谈我国目前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途径。

解析 第

(1)题,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2)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制约因素主要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第(3)题,治理环境污染,会改善生存环境,有效地提高环境人口容量。

第(4)题,要结合我国人口增长快、科技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的实际分析。

答案 

(1)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2)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3)变大

(4)我国目前人口增长快,人口基数大,人与环境矛盾较突出,因此应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

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

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

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

B.如果木桶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

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D.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2.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适宜

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解析 第1题,“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效应”说明短板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则体现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相对确定性。

第2题,“最主要原因”是关键词,利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提高本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答案 1.B 2.C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3~4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亿~9亿

3.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亿~16亿B.15.1亿或16.6亿

C.约8亿~9亿D.约14亿~15亿

4.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

解析 第3题,结合表格可以判断,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是依小康消费水平最为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约8亿~9亿。

第4题,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有关。

国家人口政策可依据人口合理容量来制订。

答案 3.C 4.D

下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完成5~6题。

5.按图推算,预计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分别将达到(  )

A.100亿、99亿B.100亿、90亿

C.110亿、99亿D.110亿、90亿

6.有关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必定越小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D.地区的开放程度,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也有影响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直接推知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约100亿,再减去发达国家人口数约10亿,即发展中国家人口数约为90亿。

第6题,资源越丰富,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消费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一般地,地区开放程度越大,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答案 5.B 6.D

读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完成7~9题。

7.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①因素表示的是(  )

A.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8.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②因素表示的是(  )

A.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9.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③表示的是(  )

A.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解析 第7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大小。

区域环境承载力影响人口合理容量。

第8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受资源状况、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影响。

其中影响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

第9题,③表示的是人口合理容量,而指向③的箭头表示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

答案 7.A 8.B 9.C

10.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

(1)图中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3)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环境问题产生?

解析 第

(1)题,结合图例和图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呈减小的趋势。

(2)题,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造成我国东西部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人口的素质和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等。

第(3)题,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经济发展中可以转变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使环境承载力增大。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当脆弱,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答案 

(1)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环境承载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人口素质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3)主要防止由于开发而导致或加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能力提升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

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B.②和④

C.①和③D.②和③

2.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 第1题,依据图中人口潜力指数数值即可判断答案。

第2题,③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干旱区,因缺乏水资源而人口潜力指数低;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东北部最大,同时太平洋沿岸地区大于中西部干旱区;②地区因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人口潜力大;④地区因气候条件和科技水平高而人口潜力大。

答案 1.C 2.C

土地承载指数是指人均粮食消费标准量(400kg)与人均粮食产量之比。

下图示意我国1949~2009年人口数量和土地承载指数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4题。

3.1949~2009年期间,影响土地承载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数量B.科学技术

C.市场需求D.交通运输

4.目前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巨大,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A.增加荒地开垦B.鼓励人口流动

C.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D.提高机械化水平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我国1949~2009年期间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人均粮食产量不断增长,说明单位面积产量不断上升,这是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

第4题,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巨大,是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造成的,而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是提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答案 3.B 4.C

5.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

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等资源富集,说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铁路通过,同时区域首府乌鲁木齐也位于这里,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这些都是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

(2)题,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

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新疆区域环境承载力最低的地方,该地位于高大山脉的阴坡,热量条件受限,位于沙漠边缘,水分条件受限。

明确了区域发展的制约条件,再结合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即可理清正确的答题思路。

第(3)题,赵先生的观点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的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一数值;新疆是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如不加以控制,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

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