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545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6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

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地质作用

1.定义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分类

地质作用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能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作用结果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差异减小

[温馨提示]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分类

[温馨提示]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

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3.变质作用

岩石

变质作用―→变质岩

4.地震

(1)成因:

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

(2)按发生原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

(3)震级与烈度:

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表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破坏作用,形成风化壳

侵蚀作用

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搬运作用

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沉积作用

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温馨提示]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力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二者完全是不同概念。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主要的岩石类型

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

①代表冷却凝固,②代表固结成岩,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内力作用的表现有哪些形式?

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

 

2.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

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3.外力作用的表现有哪些形式?

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

 

4.三大类岩石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以考纲为纲

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

(1)~

(2)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

(1)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

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

(2)题,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

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

[答案] 

(1)C 

(2)B

[命题出发点]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形成、分布及物质组成。

[命题落脚点] 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试题评价]

(1)材料选取之“鲜活”:

贺兰山这一区域就在我们身边,考生熟知程度高,加之材料对“洪积扇”的解释,有利于激发考生对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成因和特点的探究兴趣,也体现了地理学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命题设置之“灵活”:

本题两问从不同角度考查洪积扇特点的成因,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将所学知识和图文信息进行了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考点

(一)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理论[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题点1 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

1.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

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222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

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读图完成

(1)~

(2)题。

(1)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B.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D.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2)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地表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

A.平顶的桌状山     B.起伏和缓的丘陵

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林立的峰林、峰丛

解析:

(1)A 

(2)D 第

(1)题,石灰岩位于下部,玄武岩位于上部,说明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的过程,后有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的过程,据此可判断A正确。

(2)题,若位置颠倒,则上部为石灰岩层。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东侧,地势较高的石灰岩层在流水溶蚀、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

2.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

(1)~

(2)题。

(1)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为(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2)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解析:

(1)D 

(2)D 第

(1)题,结合图中岩层的构造、断层、河流等信息可知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可能与板块的挤压作用有关;甲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乙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因而两山脉的形成原因不同;丙河流形成于断层处,主要与断层处岩体破碎,容易被侵蚀成河谷有关。

(2)题,图中①处位于背斜为储油、储气构造;图中②处为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图中②处岩层位于①处岩层下面,说明②岩层形成时间早,③处岩石侵入①岩层,说明③岩层形成时间晚。

题点2 板块运动与地貌

3.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

(1)~(3)题。

(1)上图中板块共有(  )

A.1块B.2块

C.3块D.4块

(2)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冰岛B.非洲东部

C.太平洋西岸D.大西洋西岸

(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

A.喜马拉雅山B.马里亚纳海沟

C.日本岛弧D.安第斯山脉

解析:

(1)C 

(2)C (3)A 第

(1)题,从上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

(2)题,上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

第(3)题,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下题。

4.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选C 由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知识拓展]

常考的板块边界

地震带

板块位置

边界类型

形成的地貌

环太平洋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消亡边界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

日本群岛、日本海沟;

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消亡边界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消亡边界

新西兰南、北两岛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消亡边界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消亡边界

喜马拉雅山

非洲断裂带

非洲板块内部

生长边界

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生长边界

红海、死海

大西洋断裂带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

生长边界

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

考点

(二)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学法:

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地貌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岩层①~③由老到新)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图示(岩层①~⑥由老到新)

2.断层及地貌表现

(1)断层成因及其图解

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如下图所示:

(2)断层的地貌表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与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注意:

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2015·浙江高考)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

(1)~

(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D.安山岩 玄武岩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号

(1)

(2)

题干解读

关键提示词“地质地貌”,隐含对“地质构造”和“地貌”两方面的考查

信息关键词“飞来峰”,引导考生对“丙处”的观察和分析

知识迁移

地质构造及其影响的判读

岩石类型的判断

信息获取

文字信息

信息1:

岩层①~⑧层理结构明显,为沉积岩。

信息2:

岩层“年代由老到新”

图中信息

信息1:

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推知其为向斜。

信息2:

从形态上看,甲地比两侧地势要高,应为山岭。

信息3: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可推知为背斜。

信息4:

从形态上看,该处地势低洼,应为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变成谷地

两处山峰岩层有明显层理结构,最可能是沉积岩

[答案] 

(1)C 

(2)A

题点1 地质构造成因及判读

1.(2018·厦门质检)如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

读图完成

(1)~

(2)题。

(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断层   B.断层、向斜、背斜

C.背斜、向斜、断层D.背斜、断层、向斜

(2)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

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B.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解析:

(1)C 

(2)B 第

(1)题,根据岩层的形态判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是断层构造。

(2)题,丁处山岭是向斜构造,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图中向斜槽部无裂隙。

2.如图为某地岩层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

m)。

读图完成

(1)~

(2)题。

(1)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是(  )

A.背斜,山脊

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

D.向斜,山谷

(2)形成该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B.火山地震

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解析:

(1)D 

(2)A 第

(1)题,该处岩层两翼老,中间新,是向斜。

等高线向高值处凸出,判断该地地表形态为山谷。

(2)题,该地地表形态属于“向斜成谷”,主要是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

题点2 地质构造的应用

3.某地质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表数据。

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m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

m),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

m)。

据此回答

(1)~

(2)题。

地点

数据

500/300

300/50

500/300

(1)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

A.向斜谷B.背斜谷

C.向斜山D.背斜山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地地形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适合在乙地寻找油气

C.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最适宜选择在乙地

D.在甲、丙两地钻井会发现同一煤层

解析:

(1)B 

(2)A 第

(1)题,从地表的海拔分布分析,该地为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向上拱起,表明该地质构造为一背斜。

(2)题,由上题结论可知,乙地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故乙地地形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乙地为背斜,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在背斜岩层下修建隧道,岩层稳定,水向两侧流走,所以适宜在乙地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甲、丙两地位于背斜的东西两翼,两地存在相同的岩层,因此在这两地钻井可能会发现同一煤层。

4.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迅速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

如图是山西省东南部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中煤层气含量与水文、地质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沁水盆地富气区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B.向斜

C.地堑D.地垒

(2)有利于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条件是(  )

A.煤层的埋藏深度浅,裂隙不发育

B.变质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

C.地下水活动较弱,地下水封闭好

D.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

解析:

(1)B 

(2)C 第

(1)题,根据水流方向和滞流水区等信息判断富气区有利于水体汇集,应为向斜构造。

(2)题,煤层气储存在煤层中,因此煤层有裂隙发育才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A错误;变质岩分布面积、厚度与煤层气开发无关,煤层气主要分布在沉积岩中,B错误;地下水活动频繁的地区,水的交替作用强,易将煤层气带走,因此地下水活动较弱的地区形成封闭环境,有利于煤层气的储存,同时也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C项正确;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不利于其开发,D错误。

考点(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学法:

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

(2013·上海高考)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

(1)~

(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第

(1)题设问中大理岩为变质岩,石灰岩为沉积岩。

(2)第

(2)题设问中的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张裂边界处喷出经冷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C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

三进一出。

(2)岩浆岩:

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1.(2016·江苏高考·节选)如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解析:

选AD 根据箭头指向,图中①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发生了化学沉积作用;②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发生了沉积作用;③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因此应为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与堆积,没有固结成岩作用;④箭头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因此应为火山喷发作用。

2.图甲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在图甲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  )

A.东非裂谷        B.海岸山脉

C.大西洋D.喜马拉雅山脉

(2)若图甲中的①处形成变质岩,则图乙中与其岩石类型相对应的是(  )

A.aB.b

C.cD.d

解析:

(1)B 

(2)B 第

(1)题,从图中可知该图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区,可以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屿等。

(2)题,从图中外力作用指向可知a为沉积岩,结合箭头指向可知b“二进二出”为变质岩,c“三出一进”为岩浆岩,d“三进一出”为岩浆。

3.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如图1),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

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它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状。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2中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解析:

(1)B 

(2)B 第

(1)题,读图可知,碎屑物质形成沉积岩,④是沉积岩。

沉积岩可以演变成岩浆或变质岩,对应①③,所以②是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所以①是岩浆,③是变质岩。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对应序号②。

(2)题,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被侵蚀而形成的。

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其次是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和侵蚀。

考点(四)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法:

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风力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

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

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

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

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