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9475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

《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

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博士生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

方虹、刘春平、潘晨光

2006-07-26

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层次,博士人才的培养教育影响着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的提升,标志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水平。

自1983年我国首批授予了18个博士学位以来,30年来,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仅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高级人才,还产生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与此同时,博士生的培养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博士生人才的健康成长去。

1、我国博士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博士这一称谓并非舶来品,而是产自本土。

“博士”一词,战国时就已出现,当时只是学者的泛称。

到了战国末期,战争日益加剧,各国为了确保统治的安全,分分礼贤下士。

当时的齐秦魏赵等国均有博士,他们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

因此,《续汉志》云:

“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秦国,沿袭了战国时候的博士制度,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与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

博士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秦朝政治实际需要而产生,并不断发展演变,对秦朝及后世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见《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博士由一种官职演变成为教职发生在汉代。

汉武帝时,博士出身的丞相公孙弘向汉武帝建议,博士要培养学生,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从此,博士称了主要以培养学生为主的高级教职。

20世纪初,西方教育制度传入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给博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博士成了学位,而不再是教职了。

我国学位制度的实行,始于1935年。

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英美体制,制定并颁布《学位授予法》,选择汉语中原有的“博士”、“硕士”、“学士”等三个名词对应欧美学位制度中的Doctor、Master、Bachelor等三个级别(degree)。

同时,对学科门类、学位获得者的资格和各级学位的学术标准及评定办法等亦做出详细的规定。

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

由于当时战乱频繁,该制度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

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但并未实行学位制度。

之后,“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曾经中断长达12年之久。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几乎同时,招收研究生的工作也开始进行。

1980年2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实施。

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时实施办法》,沿用1935年即以规定的博士、硕士和学士等名目以形成三级学位制度,并规定学位授予之学科门类与相应学术标准。

从此,我国较为完善的学位制度开始建立。

近30年过去了,中国的学位制度逐步完善,博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博士正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相当一批人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二、我国博士人才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博士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其自身的规模、结构等也日趋合理,不断满足社会对这种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1)总体规模

我国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持续增加,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学生扩招,相应的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增长幅度较大。

自1998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招生年平均增长28.6%,博士研究生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3.8%,其中1999年增长幅度高达32.7%。

与90年代初相比,我国的博士生招生规模增长了15倍,在校博士生规模增长60多倍,同期的博士毕业生数翻了一番。

如果仅按培养规模计算,我国已跃居世界前列了。

(2)结构分布

1.学科结构

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2-2003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8625人,其中:

工学博士6242人,居第一位;其次是理学博士,为3580人;医学和经济学博士人数分别为3073人和1040人。

2.培养单位分布

博士人才培养相对集中,博士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目前在校博士生有85%集中在“211工程”学校中。

3.行业分布

一般来看,我国博士生人才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博士人才选择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作为理想的工作单位,对我国教育人才的增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仅从1990~2003年,各级专任教师的总量就净增201.9万人。

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2003年达到72.5万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就分别达到5.4万人和18.3万人,比1998年分别增长69%和183%。

但是现在博士生的就业领域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博士生毕业进政府机关是一般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去企业发展,不仅是一些大的国有企业或者跨国公司,还有很多博士人才流向民营企业。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以及政府相应的一些优惠措施,使得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人才流动的主渠道。

据统计,2001年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已经达到150万人左右,其中博士生近1万人。

(3)博士人才类型

博士学位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即研究型博士、专业型博士。

研究性博士是一种学术型学位或称研究型学位,它处于众博士学位之首,侧重于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拥有博士学位已成为美国重点大学聘用教师的必备条件。

专业型博士属于应用型,通常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与文理相关的专业领域如工程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公共管理博士、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等;第二类如文科博士、理科博士、医学博士等,授予在某个专业或者学科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学者。

跨学科博士即交叉学科博士,如生物工程博士、生物化学博士、天体物理学博士等,大多是由在科技前沿领域从事研究并取得成果的学者所获得。

目前,我国博士生基本上都是研究型的,毕业后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

虽然我国也在某些领域开始尝试建立专业型博士学位,但是数量极其有限。

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02~2003年度我国授予的专业博士学位人数仅为216人,而同期授予的博士学位总人数为18625人,仅占比1.6%。

(4)博士人才科技成果

从学历构成看,2004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完成人中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仍然保持增长,趋势合理。

据2004年登记数据统计,科技成果完成人中博士研究生为26132人,占比12.4%,比2003年提高1.97%;硕士研究生为38926人,占比18.47%,比上年提高0.32%;本科以下学历人员构成有不同程度下降。

3、博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培养的博士数量已经位于世界前列。

但是,普遍认为,我国培养的中学生和本科生的水平普遍不亚于西方国家,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博士生人才究竟存在哪些差距,造成这些问题的究竟原因是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培养规模急剧扩大,师生比例不平衡

教育部统计公告显示,2004年我国在校博士生数量已经超过16万人,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

预计到2010年,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将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我国已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00多个,并且还在不断增加。

2005年全国各高校申报增设2700多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是现有1900多个博士点的140%,出现了申报博士点攀比的现象。

博士生培养规模快速扩大,博士生导师数量虽然也在增加,但是增速远远不及前者,各高校的博士生导师的力量明显不足。

调查显示,我国的博士生导师中三分之二的人是既带硕士生又带博士生,每名博导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远高于国外每名博导带2~3名学生的比例。

美国大学中博士学位授予数量超过700人的只有两所,培养规模最大的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约750人,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都不超过600人。

按照我国目前的博士招生规模和增长模式,再加上近乎零淘汰率,我国的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将超过美国,必将进一步加剧师生比例失调这一矛盾,进而导致博士生质量下滑,拉大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学术差距。

如何保证质量成为博士人才教育的关键所在。

(2)、培养体制有待改革

目前,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数量总体已与美国基本持平,但是在培养水平和质量上面,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来自于创新的环境、创新的机制。

同样的博士研究生水平的差距根源就在于其培养体制缺乏创新。

1.招生

中国博士生招生计划由教育部统一规划和制定,根据国家实际需要进行有计划的培养,规定了年龄限制,并要求申请人必须是硕士学位获得者,或者具有同等学历获得者,有两名与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专家推荐,实行严格的入学考试,试题要求“面广、量大、综合性强”,初试达到规定标准后,招生学校拟定参加复试名单。

由此可见,我国在博士生入学选拔上面主要注重入学考试成绩。

近几年来,有些学校和科研机构已经对此进行了改革,比如加大了复试的比重,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过于严格,没有注重考生的全面才能和潜在能力。

2.培养

在博士生课程设置方面,与科技应用和生产实践衔接不够紧密,跨学科、交叉学科及体现当代最新科学技术的课程开设太少。

在科学研究方面,我国科研院所已经将博士生参加科研视为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有的学生承担导师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

但是,仍有很多博士生充当的只是课题劳动力的角色,缺乏真正的创新精神。

究其原因,一是博士生导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和高质量的导师,就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博士生。

二是博士生导师对可严重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让博士生为之工作。

这些项目往往不是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的,这会使博士生产生对科研的厌倦情绪,无法真正投入到科研中去。

三是师生比例失调。

每个导师的经费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博士生数量的增加势必影响到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不少博士生从事的科研往往是限于一些低水平的横向开发项目上,这就限制了自身的知识面的扩展和潜在能力的发挥。

因此,有华裔教授提出:

需要攻坚的困难项目,找美国学生比较好。

工作量大需要踏实工作的项目,找中国学生好。

我们的博士生大多数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很少对一些本质问题提出挑战。

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博士生的科研能力与素质的差距。

3.考试与毕业

博士学位是研究学位,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学者而设立的,要求学生获得学者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学科领域做出贡献,或者继续献身这一科学领域。

然而,在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近乎零淘汰率的现象。

博士生入学后不再进行资格鉴定考试,在第一学年内写出论文选题报告。

然后在论证会上通过选题意义、价值、研究范围,就可行性进行论证,确定学位论文题目拟定论文完成计划,通过博士学位课程考试,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再加上这期间要发表数篇文章,这些都完成了就可以授予博士学位,几乎美欧被淘汰的博士。

这就导致了学生拿文凭的心要远远重于对学术的追求和对实践的重视。

缺乏对博士研究生质量把关的机制,不仅涉及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还影响到国家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

(3)、人才类型单一,重学术,轻应用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比较保守的,学位类型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研究型博士为主。

因此,重理论,轻实践是我国现行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最大的缺陷。

由于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基本上是在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下培养科学博士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论水平高、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传统,由此也导致重学术水平而不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持持续高速增长,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从而越来越需要有真正实用能力的高层次技术开发人才,这使社会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对应用型博士的社会需求与现存学术型博士生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就渐渐的暴露出来。

尽管一些应用型较强的学科对博士生培养计划进行了调整,但仅仅是微调,一些博士生即便在做以工程项目为背景的论文时,也总是要想办法将一些高深莫测的理论加入。

但对企业来说,他们更需要追求实践价值的应用型专业博士,而不是理论深奥的学术型博士。

刚走出校门的博士,由于培养模式所限,无法立即投入到实践中也就不难理解了。

造成博士人才类型单一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实践中,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设置、论文选题,都着重强调其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很少考虑应用价值。

这样的体制是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更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4)、博士科研的成果转化率较低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及成果向商品生产的转化率,取决于知识物化的成就。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改革,产品换代,设备更新等都需要充分利用高等科研就够的科研成果。

博士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其科研成果理应成为主要的来源。

与此同时,我国博士人才每年都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并且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出现。

然而由于传统科研活动缺乏实践向导,科研成果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造成大量的科研资金浪费,成果产业化水平较低,往往只开花不结果。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我国的许多科研机构往往缺乏主动精神,而是被动的等待企业找上门来,甚至“闭门搞科研”。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传统教育体制的缺陷,过多的重视学术研究,忽视实际应用,从而导致我国博士人才的成果转化率较低。

(5)、博士人才流失严重,竞争更加激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才流失一直十分严重,尤其是博士人才,其主要渠道是学生和科研人员出国留学。

2003年12月26日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度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指出:

从1978~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70.02万人,以留学生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人员有52.74万人。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到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大部分流向了美国。

1988~1996年期间,大约85%(约14000人)的中国理科和工科博士毕业生打算留在美,48%的中国博士生在获得学位时就已经在美国找到工作。

计划留在美国的中国留美博士生数量比其它国家多。

中国因此成为美国雇佣的外国出生的科学家、工程师人数最多的6个东方国家之一。

中国的博士人才流失还突出表现在向国际著名企业研发机构的流失。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竞争面临更激烈的局面。

人事部认识与人才研究所一项有关中国人才工作是大问题的研究显示:

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其中以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规模最大,拥有科研人员500多人,其中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到96%。

IBM公司中国研究中心的60多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微软中国研究院的60多位研究人员中,20多人有外国留学背景,40多名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生。

这些研发机构实际上形成了外资企业争夺中国高层次人才的桥头堡。

4、国外博士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启示

在国外,博士学位称号是12世纪在欧洲开始出现的,授予该学位的最早记录在12世纪中叶,意大利的波轮亚大学首次授予罗马学者博士学位。

美国博士教育已有150年的历史,目前数十万名学生在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形式多样的产业。

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德、日、英等国博士人才的数量位于世界前列,主要发达国家在博士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学位制度和培养体系。

但是,由于博士教育在各国的差异较大,各学科领域甚至高校特点各异,博士教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此,希望借鉴成功的经验,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博士人才的培养机制,提高培养水平。

(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国家,其培养质量在许多学科上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美国从1861年开始授予博士学位,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之后,已建立了完善的学位制度和成熟的培养体系。

目前,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常常被其他国家视为“金本位”制度,受到其他国家学术机构的效仿。

美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在世界各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都被视为精英分子。

据1995年《美国教育统计文献》报道,自20世纪70年代起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已达3.3万人,70年代至今已培养了60多万名博士生。

2000年美国高等学校注册学生人数达140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

由于缺少精确统计数据,估计在各学科领域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很可能有40万人左右。

美国的在读博士生可能占到全世界在读博士生人数的一半。

每年培养的大批高质量博士生,对于美国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的发展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博士类型

美国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生集中在少数名牌大学。

1995年美国24所名牌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占全国总数的58%。

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开始培养专业型学位博士,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仅在同一所大学,而且在同一个学科,既培养研究型博士研究生,又培养专业型博士研究生,从而形成了研究型博士和专业型博士共同培养的新模式。

最早的专业型博士学位是1920年哈佛大学设立的教育学博士学位:

EdD(educationdigestdoctor),1921年又率先开设了教育学博士课程,招收在教育领域工作的实践人员,采用在职学习的方式,学制灵活,学位论文选题要求紧密联系实际,主要选择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主攻方向。

修完全部规定的学科后,通过综合考试,提出阐述性论文(不像研究型博士那样,必须提出以原始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型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的学生方可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随后农业、工程、商业等专业型博士学位也相继出现。

美国专业型博士学位的发展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成为别国力求借鉴和效仿的一个成功范例。

2.博士教育模式

美国博士教育的基本模式为世界各国所借鉴。

传统上,美国中学后教育包括三个层次:

四年制的学士学位教育、为期一年至两年的硕士学位教育和为期三到四年的博士学位教育。

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博士教育阶段进行,但博士教育的年限在不同的学科有很大不同。

虽然学校行政管理之类的应用学科的博士学位教育可以在三年内完成(包括一篇学术论文),但在传统的文理各学科,博士的修业年限却有所延长——人文学科的博士教育要将近九年,生命学科的需要六年。

美国高等教育以其多样性著称,学院之间、学术单位之间和专业教育计划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和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博士生录取的淘汰率就已经很高,即使不那么著名的大学也是如此。

在美国高等教育顶尖的大学中,博士生的甄选非常严格,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可能被录取。

在有些学科或高校,学生可以在完成学士学位后直接进入博士教育阶段,而有的高校或学科则要求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必须获得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是精英性、研究型学位,是为从事学术工作或一些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做准备的。

美国的博士教育模式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课程学习。

美国的博士学位制度非常看重规定课程的学习,并把它作为整个博士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博士教育的标准模式包括大约两年的规定课程的学习,以帮助学生获得从事研究工作、准备毕业论文所必需的学科知识基础。

自然科学的博士还可能有大量的实验工作。

课程通常包括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学科前沿的问题研究和方法论。

二是博士资格考试。

课程学完之后是博士资格考试,也成综合性考试。

不同的学科、系别和大学对博士资格考试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口试和笔试兼而有之,有的只有笔试,有的还要求学生写评论性的论文。

另一些则会更直接的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如果一名学生没有通过考试(通常允许几次机会),将被淘汰。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这样的学生往往是以获得硕士学位而结束研究生学习生涯。

三是学位论文工作。

在取得博士资格或者通过综合考试之后,学生便开始准备论文,专注于论文选题研究工作。

多数大学还规定:

博士生要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得到批准后学生才能着手开展研究工作。

论文是所有博士教育计划的核心要素。

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是进行创造性研究,对相应的学科有独特的贡献。

由于学科的不同,对博士论文要求的严格程度和关注点并不一致。

在自然科学领域,博士论文选题通常与导师的研究项目相关,可能就是一个团队课题的一部分。

在社会科学领域,博士论文通常是个体性的选题,反映了研究者的兴趣。

论文的指导主要由导师负责,通常其他有关教师也会提供协助。

由于学科、导师的要求和大学的标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博士论文的篇幅、范围和质量差别非常大。

此外,博士后研究也是博士教育制度的一部分。

在有些科学领域中,博士后正逐渐成为博士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博士后研究为高级研究者与科学家一起近距离工作创造了条件。

在有的学科领域,要获得一份正式的大学教学工作,博士后经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博士后研究主要在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极少。

3.博士选拔制度

美国实行教育地方自治,全美各大学自行制定入学选拔标准,各校不同,相对灵活,美国许多大学强调博士学位申请者的创造精神和实际能力。

因此,在选拔时,参考考试成绩,全面考察学生能力,综合评价决定录取。

主要审议三个方面的材料:

考试成绩、推荐材料、个人申请材料。

在分析了这些申请材料之后,通过面试,最终决定录取与否。

美国大学普遍把面试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推荐信,然后是平时的考试成绩,即使是GRE考试成绩也只是作为参考。

4.课程设置与教学

美国博士生培养不是单向的选择过程,而是双向多方互动的过程。

学生面对的不是一个导师,而是导师团队的指导。

在课程学习的时候,整个系所设置多元化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修。

学生只有在最后写论文的时候根据研究的兴趣选择导师。

同样,导师也可以选择学生,他可以拒绝某个学生的指导而选择另外一个学生,只要有合适的理由。

美国博士生的教学采用分层次的系统教学。

各校开设博士生课程都有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体系,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

基础理论课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理论和成就。

美国大学的专业课设置十分注意与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开设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学科课程,这样既有利于从实践中发现研究课题,又可以得到可观的经费,改善科研条件,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设立专题课程,围绕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每学期都开设。

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教授、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根据专题再进行讨论。

为拓宽知识面,讨论采取跨学科甚至跨学院的,多学科的学者集众所学之长,大大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受益匪浅。

对于博士生课程的质量问题,美国设立了各种各样的中间组织进行监控。

例如最初最有威望的组织是美国大学联合会(AAUP),它在1900年由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14所主要培养博士生的著名研究型大学组成的,目的就是监督博士生教育质量,建立评价标准,规定什么样的学校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

如果学校不是这个联合会的成员,就没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

后来经过发展,美国还出现了地区认证机构来保证博士生教育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博士生质量之所以能在许多学科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美国重点大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突出教学专家特点有重大关系。

美国著名大学校长普遍认为,要有第一流的教师,才能办成第一流的大学。

当然,聘请著名的教授学者担任博士生导师不仅与学科的研究影响力有关,更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关。

5.科研活动

美国博士生培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要求学生参加大量的科研活动来提高科研能力。

早在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时,校长吉尔曼教授就指出:

“博士生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其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这个观点多年来一直为各大学所遵循,一些大学承担了国家大量的科研攻关任务,许多重要的研究工作也是在博士生参与下完成的。

如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核反应堆,成为美国原子弹的诞生地。

该研究所以费米教授名字命名,他带领一代代博士生参加了大量的科研活动,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他的学生,都在费米研究所从事过研究工作。

费米教授为美国培养了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通过参与这种高科技研发项目,对于研究生迅速接近科技前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美国博士质量与毕业考试

在美国,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