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9436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docx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docx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

(一)

王永春(课程教材研究所)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数学思想的理论和抽象程度要高一些,而数学方法的实践性更强一些。

人们实现数学思想往往要靠一定的数学方法;而人们选择数学方法,又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为依据。

因此,二者是有密切联系的。

我们把二者合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那么,要想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要深入到数学的“灵魂深处”。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

“学生能获得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这一总体目标贯穿于小学和初中,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同时,也能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一一对应思想、模型思想、数性结合思想、演绎推理思想、变换思想、统计与概率思想等等。

   为了使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笔者把这些思想方法比较系统地进行概括和梳理,明晰这些思想方法的概念,整理它们在小学数学各个知识点中的应用,并就如何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符号化思想

   1、符号化思想的概念。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数学世界时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数学作为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符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数学有了符号,才使得数学具有简明、抽象、清晰、准确等特点,同时也促进了数学的普及和发展;国际通用的数学符号的使用,使数学成为国际化的语言。

符号化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

   2、如何理解符号化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并把符号意识作为数学与代数的内容之一给出了诠释。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呢?

下面结合案例做简要解析。

   第一、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归纳过程。

如通过几组具体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并用符号表示:

a+b=b+a。

再如在长方形上拼摆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有符号表示:

S=ab。

这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模型化的过程。

   第二、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包括用关系式、表格和图像表示情境中数量间的关系。

如假设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那么4a就表示该正方形的周长,a2表示该正方形的面积。

这同样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解释和应用模型的过程。

   第三、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数量间的关系一旦确定,便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但数学符号不是唯一的,可以丰富多彩。

如一辆汽车的行驶时速为定值80千米,那么该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既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表示,也可以用公式s=80t表示,还可以用图象表示。

即这些符号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第四、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

这是指定完成符号化后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数学的运算和推理。

能够进行正确的运算和推理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本功,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能力。

   3、符号化思想的具体应用。

   数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数学符号的规范和统一也是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

如我们现在通用的算术中的十进制计数符号数字0~9于公元8世纪在印度产生,经过了几百年才在全世界通用,从通用至今也不过几百年。

代数在早期主要是以文字为主的演算,直到16、17世纪韦达、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等数学家逐步引进和完善了代数的符号体系。

   符号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如下表。

 

知识领域

知识点

具体应用

应用拓展

数     与     代   数

数的表示

阿拉伯数字:

0~9

 

中文数字:

—、+

 

百分号:

%

负号:

 

用数轴表示数

 

数的运算

+、—、×、÷、()、〔〕

a2(平方)、b3(立方)

大括号:

{}

数的大小关系

=、≈、>、<

≤、≥、≠

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a(b-c)=ab-ac

方程

ax+b=c

 

数量关系

时间、速度和路程:

S=vt

 

数量、单价和总价:

a=np

 

正比例关系:

y/x=k

 

反比例关系:

xy=k

 

用表格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用图象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空       

间     与    图     

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

km、m、dm、cm、mm

 

面积单位:

km2、m2、dm2、cm2、mm2、hm2(公顷)

 

体积单位:

m3、dm3、cm3

 

容积单位:

L(升)、mL(毫升)

 

质量单位:

t、kg、g

 

用符号表示图形

用字母表示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角:

∠1、∠2、∠3、∠4

△ABC线段AB射线c、直线l

两线段平行:

AB∥CD

两线段垂直:

AB⊥CD

◇ABCD

用字母表示公式

三角形面积:

S=1/2ab

 

 

平行四边形面积:

S=ah

 

 

梯形面积:

S=1/2(a+b)h

 

 

圆周长:

C=2πr

圆面积:

S=πr2

 

 

长方体体积:

V=abc正方体积:

V=a3圆柱体积:

V=sh

圆锥体积:

V=1/3sh

 

统计与

概率

统计图与统计表

用统计图表述和分析各种信息

 

可能性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4、符号化思想的数学。

   符号化思想作为数学基本的、广泛应用的思想之一,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它们打交道。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作为必学的内容,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把培养符号意识落实到课堂教学目标中。

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明确符号的具体应用,并纳入教学目标中。

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归纳和理解教学符号化的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

  (3)引导学生认识符号的特点。

数学符号是人们在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中真实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抽象概括。

如数字1,它可以表示现实生活中任何数量是一个的物体的个数,是一种高度的抽象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一个数学符号一旦产生并被广泛应用,它就具有明确的含义,就能进行精确地数学运算和推理证明,因而它具有精确性。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完成大量的运算和推理证明,但如果没有简捷的思想和符号的参与,它的工作量及难度也是很大的,让人望而生畏。

一旦简捷的符号参与了运算和推理证明,数学的简捷性就体现出来了。

如欧洲人12世纪以前基本上有罗马数字进行计数和运算,由于这种计数法不是十进制的。

大数的四则运算非常复杂,严重阻碍了数学的发展和普及。

直到12世纪印度数字及十进制计数法传入欧洲,才使得算术有了较快发展和普及。

数学符号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各自独立到逐步规范、统一和国际化的过程,最明显的就是早期的数字符号从各自独立的埃及数字、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印度数字和罗马数字到统一的阿拉伯数字。

数学符号经历了从发明到应用再到统一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反之,数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符号的发展。

因而,数学和符号是相互促进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符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符号意识的培养应用贯穿于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理解和掌握数学符号的内涵和思想,并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利用符号进行比较熟练地运算、推理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

(二)

王永春(课程教材研究所)

 

二、化归思想

 

1、化归思想的概念。

人们面对数学问题,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不能或不易解决该问题时,往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转化形式,把它归结为能够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使原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思想方法称为化归(转化)思想。

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呈现一个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然而,人们在学习数学、理解和掌握数学的过程中,却经常通过把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把繁难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从而逐步学会解决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

因此,化归既是一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同时,化归思想也是攻克各种复杂问题的法宝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化归所遵循的原则。

化归思想的实质就是在已有的简单的、具体的、基本的知识的基础上,把未知化为已知、把复杂化为简单、把一般化为特殊、把抽象化为具体、把非常规划为常规,从而解决各种问题。

因此,应用化归思想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数学化原则,即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应用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实践能力。

因此,数学化原则是一般化的普遍的原则之一。

(2)熟悉化原则,即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人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面对新知识的过程;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面对陌生问题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转化过程对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与《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一致的。

因此,学会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

(3)简单化原则,即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对解决问题者而言,复杂的问题未必都不会解决,但解决的过程可能比较复杂。

因此,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寻求一些技巧和捷径,也不失为一种上策。

(4)直观化原则,即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苏雪的特点之一便是它具有抽象性。

有些抽象的问题,直接分析解决难度较大,需要把它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或者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容易分析解决。

因而,直观化是中小学生经常应用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原则之一。

3、化归思想的具体应用。

学生面对的各种数学问题,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便可顺利解答的问题;另一种陌生的知识或者不能直接应用已有知识解答的问题,需要综合地应用已有知识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它的面积,只要知道长方形公式的人,都可以计算出来,这是第一类问题;如果不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割补平移变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再计算面积,这是第二类问题。

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为第二类问题,并且要不断地把第二种问题转化为第一类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不断地转化求解的过程,因此,化归思想应用非常广泛。

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如下表。

知识领域

知识点

应用举例

        数       与        代        数

 

数的意义

整数的意义,用实物操作和直观图帮助理解

小数的意义:

用直观图帮助理解

分数的意义:

用直观图帮助理解

负数的意义:

用数轴等直观图帮助理解

四则运算的意义

乘法的意义:

若干个相同的数相加的一种简便算法

除法的意义:

乘法的逆运算

 

 

 

四则运算的法则

整数加减法:

用实物操作和直观图帮助理解算法

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小数乘法: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再点小数点

小数除法:

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基本按照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需要注意被除数小数点与商的小数点对齐。

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加减法

分数除法:

转化为分数乘法

四则运算各部间的关系

a+b=c     c-a=b

ab=c      a=c÷b

简便计算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方程

解方程:

解方程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把方程转化为未知数前边的系数是1的过程(x=a)

 

 

解决问题的策略

化繁为简:

植树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

化抽象为直观:

用线段图、图表、图像等直观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理解。

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

化一般问题为特殊问题

化未知问题为已知问题

空  间  与  图  形

三角形内角和

通过操作把三个内角转化为平角

多边形的内角和

转化成三角形求内角和

 

 

 

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

转化为长方形求面积

平行四边形求面积:

转化成长方形求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求面积

梯形的面积:

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求面积

圆的面积:

转化为长方形求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

转化为求基本图形的面积

 

体积公式

正方体的体积:

转化为长方体求体积

圆柱的体积:

转化为长方体求体积

圆锥的体积:

转化为圆柱求体积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和统计表

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述各种数据

可能性

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4、解决问题中的化归策略。

(1)化抽象问题为直观问题。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是每个乡学好数学的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数学问题的抽象性不断加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不断接受挑战。

如果能把比较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操作或直观的问题,那么不但使得问题日益解决,经过不断地抽象→直观→抽象的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下面举例说明。

案例1:

…=

分析:

此问题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没一项都是它前面一项的。

但是对于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学习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如果把一条线段看作1,先取它的一半表示,再取余下的一半表示,这样不断地取下去,最终相当于取了整条线段。

因此,上式的结果等于1,这样利用直观手段解决了高中生才能解决的问题。

(2)化繁为简的策略。

有些数学问题比较复杂,直接解答过程比较繁琐,如果在结果和数量关系相似的情况下,从更加简单的问题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立模型,并进行适当检验,如果能够证明这种方法或模型是正确的,那么该问题一半来说便得到解决。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案例2:

把186拆分成两个自然数的和,证明拆分才能使拆分的两个自然数乘积最大?

187呢?

分析:

此题中的数比较大,如果用枚举法一个一个地猜测验证,比较繁琐。

如果从比较小的数开始枚举,利用不完全归纳法,看看能否找到解决方法。

如从10开始,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

他们的积分别是9,16,21,24,25。

可以初步认为拆分成相等的两个数的乘积最大,如果不确定,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如12可以分成:

1和11,2和10,3和9,4和8,5和7,6和6,他们的积分别是11,20,27,32,35,36。

由此可以推断:

把186拆分成93和93,93和93的乘积最大,乘积是8649。

适当的加以检验,如92和94的乘积为8648,90和96的乘积是8640,都比8649小。

因为187是奇数,无法拆分成相等的两个数,只能拆分成相差1的两个数,这时它们的乘积最大。

不再举例验证。

案例3:

你能快速口算85×85=,95×95=,105×105=吗?

分析:

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此类题有些共同点,每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相等,并且个位数都是5,。

如果不知道个位是5的相等的两个数的乘积的规律,直接快速口算是有难度的。

那么此类题有什么技巧那?

不妨从简单的是开始探索,如15×15=225,25×25=625.,35×35=1225。

通过这几个算式的因数与相应的积得特点,可以初步发现规律是:

个位数是5的相等的两个数相乘,积分为两部分:

左边为因数中5以外的数字乘比它大1的数,右边为25(5乘5的积)。

所以85×85=7225,95×95=9025,105×105=11025,实际验证也是如此。

很多学生面对一些数学问题,可能知道怎么解答,但是只要想起解答过程非常繁琐,就会产生退缩情绪,或者在繁琐的解答过程中出项失误,这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因此,学会化繁为简的解答策略,对于解决繁难为您提的能力大有帮助。

(3)化实际问题为特殊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与小学有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数可以用常规的小学知识解决;但有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些常用的数量,似乎能用常规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但真正深入分析数量关系时,可能由于条件比全面而无法建立模型。

这时,就需要超越常规思维模式,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举例说明。

案例4:

某旅行团队翻越一座山。

上午9时上山,每小时行3千米,到达山顶时,休息1小时。

下山时,每小时行4千米,下午4时到达山底。

全程共行了20千米。

上山和下山的路程各是多少千米?

分析:

由于只知道上山和下山的速度,不知道上山和下山的具体时间,因此无法直接求出上山和下山的路程,但是知道总路程。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题中给出了两个未知数量的总和以及与这两个数量有关的一些特定的数量,如果用假设的方法,那么就类似于鸡兔同笼问题。

假设都是上山,那么总路程是18(6×3)千米,比实际路程少算了2千米,所以下山时间是2〔2÷(4-3)〕小时,上山时间是4小时。

上山和下山的路程分别是12千米和8千米。

   案例5:

李阿姨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用了11元,王阿姨买了同样价格的1千克苹果和2千克香蕉,用了6.5元。

每千克苹果和香蕉各多少钱?

分析:

此题初看是关于单价、总价和数量的问题,但是,由于题中没有告诉苹果和香蕉各自的总价是多少,无法直接计算各自的单价。

认真观察,可以发现:

题中分两次给出了不同数量的苹果和香蕉的总价,虽然题中有苹果和香蕉各自的单价这两个未知数,但这二者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用方程解决,也超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范围。

那么这样的问题在小学的知识范围内如何解决呢?

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的思想,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把两组数量中的一个数量化成相等的关系,再想减,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不必列式推导,直接分析便可:

1千克苹果和2千克香蕉6.5元,那么可得出2千克苹果和4千克香蕉13元;题中已知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11元。

用13减去11的2,所以香蕉的单价是每千克2元。

再通过计算得苹果的单价是每千克2.5元。

(4)化未知问题为已知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面对新知识的过程,有些新知识通过某些载体直接呈现,如面积和面积单位,通过一些物体或图形直接引入概念;而有些新知识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同伙探索,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进行学习,通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知长方形求面积。

这种化为知为已知的策略,在数学学习中非常常见。

下面举例说明。

案例6:

水果商店昨天销售的苹果比香蕉的2倍多30千克,这两种水果一共销售了180千克。

销售香蕉多少千克?

分析:

学生在学习列式方程解决问题时学习了最基本的有关两个数量的一种模型:

已知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以及这两个数量的和或差,求这两个数量分别是多少。

题中的苹果和香蕉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而是在倍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条件,即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30千克。

假如把180减去30得150,那么题目可以转化为:

“如果水果商店昨天销售的苹果是香蕉的2倍,那么这两种水果一共销售了150千克。

销售香蕉多少千克?

”这时就可以列方程解决了,设未知数时要注意设水位X,题目中求的是哪个量。

这个案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生学习什么?

学生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学习方法。

学生不仅要学会类型套类型的解题模式,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形成迁移类推或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师在上面最基本的模型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①                 水果商店昨天销售的苹果必香蕉的2倍少30千克,这两种一共销售了180千克。

销售苹果多少千克?

②                 水果商店昨天销售的香蕉比苹果的多30千克,这两种水果一共销售了180千克。

销售苹果多少千克?

③                 水果商店昨天销售的香蕉比苹果的少30千克,这两种水果一共销售了120千克。

销售苹果多少千克?

④                 水果商店昨天销售的苹果是香蕉的2倍。

销售的梨是香蕉的3倍。

这三种水果一共销售了180千克。

销售香蕉多少千克?

⑤                 水果商店昨天销售的苹果是香蕉的2倍,销售的梨是苹果的2倍。

这三种水果一共销售了120千克。

销售香蕉多少千克?

从以上几个问题的步数来说,可能已经超越了教材基本的难度标准。

但笔者今年来一直有一个理念:

“高标准教学,标准化考试”。

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上大胆探索这样的问题经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到底能否解决?

学生是否能在数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思维能力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是否贯彻了《课程标准》提倡的“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5)化一般问题为特殊问题。

数学中的规律一般具有普遍性,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普遍的规律往往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和应用。

如果举一些特殊的例子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加以猜测验证,也是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下面举例说明。

案例7:

任意一个大于4的自然数,拆成两个自然数之和,怎样拆分使这两个自然数的乘积最大?

分析:

此问题如果运用一般的方法进行推理,可以设这个大于4的自然数为N。

如果N为偶数,可设N=2K(K为任意大于2的自然数);那么N=K+K=(K-1)+(K+1)=(K-2)+(K+2)…,

因为K2>K2-1>K2-4>…,

所以K×K>(K-1)×(K+1)>(K-2)×(K+2)>…,

所以把这个偶数拆分成两个相等的数的和,他们的积最大。

如果N为奇数,可设N=2K+1(K为任意大于1的自然数);那么N=K+(K+1)=(K-1)+(K+2)=(K-2)+(K+3)=…,

因为K2+K>K2+K-2>K2+K-6>…,

所以K×(K+1)>(K-1)×(K+2)>(K-2)×(K+3)>…,

所以把这个奇数拆分成两个相差1的数的和,它们的积最大。

仔细观察问题可以发现,题中的自然数只要大于4,便存在一种普遍的规律;因此,取几个具体的特殊的数,也应该存在这样的规律。

这时就可以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的问题,仅举几个有代表性的比较小的数(只要大于4)进行枚举归纳,如10,11等,就可以解决问题,具体案例间前文。

归化思想作为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在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无所不在,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善于运用化归的思想方法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最终达到在数学的世界里举重若轻的境界。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三)

王永春(课程教材研究所)

 

三,模型思想

   1.模型思想的概念。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地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

从广义角度讲,数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式,图表,程序等都是数学模型。

数学的模型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的主要模型形式是数学符号表达式和图表,因而它与符号化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同样具有普遍的意义。

不过,也有很多数学家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似乎更注重数学的应用性。

即把数学模型描述为特定的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

如通过数学在经济,物理,农业,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