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9233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docx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docx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

【关键字】精品

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

关于自然辩证法

关于近代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浅淡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

关于自然辩证法

OnNaturalDialectics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自然哲学基础就是自然辨证法。

这个事实上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还要更加基本。

马克思主义者所信仰的自然哲学基础应该是自然辩证法,而不是经典的达尔文主义。

有些人认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讲实际,不应该关注所谓"玄学"上的问题,(这里的"玄学"所指的是深奥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迷信)但其实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本身就带有许多非常深奥的哲学论点,应该说,没有它们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不过马克思主义者们确实应该认为,哲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理论,而更为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理论。

事实上,自然辨证法并不完全排斥经典的达尔文主义,它是达尔文主义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牛顿的经典力学一样。

经典达尔文主义是自然辨证法在前社会的生物范畴之内的一种近似,就像经典力学是相对论在底速状态下的一种近似,或是量子力学在宏观水平上的一个近似一样。

经典达尔文主义的庸俗性之一就在于,它将它本身在一个有限的程度上所认识到的,在一个有限的范畴内起作用的"自然"与"自然法则"看作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绝对体。

人类只可能在它的面前磕头,而不可能改变它。

在它的面前人类永远都是被动的奴仆。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事实上,在现今的社会环境当中,这种将经典的达尔文主义理论社会化与绝对化的效果就是在为现今的国际范围内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提供理论根据。

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框架当中,剥削是合理的,侵略战争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为穷人辩护,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而奋斗却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事实上,人类,或者说更为广义上的宇宙中的类社会系统,相对于自然界本身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完全被动的关系,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互动性也会越来越强,这个就好像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互动”的理论。

"玄学"不仅指相对而言较为深奥的哲学,也指具有最广义最普遍性质,具有宇宙整体论意义的那些哲学分支。

如果"玄学"仅仅是一些哲学家们自己夸夸其谈的思想资料,那就不具备进步意义了。

哲学最终依然来自于科学与生产实验。

但是另一方面,唯物主义者不应该认为抽象化的概念哲学没有意义,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只要哲学体系的本质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并且它的思辩是以严密的理论逻辑形式而展开的,那么即使是它达到了最广义抽象化的程度,它也依然是唯物主义哲学。

即使是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物理学家也都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进行过"思想实验"(即ThoughtExperiments,德文称之为Gedanken),即系统严肃的估算与概念化的推论。

另一方面,在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都需要有一种"终级关怀"的思想。

在古代,这个角色一般是由宗教迷信来扮演的。

但是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所有的宗教都是意识形态,但并不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宗教。

即使是科学辨证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都是需要有"终级关怀"即"玄学"这个分支的。

我们应该明确地指出宗教迷信中的反动性,但是我们应该同样辨证的看到,宗教中的"终级关怀"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也是人类社会需要有的,科学唯物的意识形态是宗教迷信的意识形态在更高程度上的历史发展,迷信的因素被科学的因素所代替了,但是宗教迷信在它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所拥有的正面效应,即"终级关怀"与对广义整体的思考,科学唯物辩证法或自然辩证法是需要继承下来并继续以其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就是一轮又一轮的新的生产力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导致新的生产关系,然后再是新的生产力的发展的不断地"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这个发展模式有可能是一个主要的元-阶级关系,与其它一些次要的元互相重叠而组成的)然而,虽然说这种上升的螺旋可能会永远下去,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庸俗的完全均化的不断周而复始的永久性的过程。

首先,整个这样一个过程必然会是在一个有限的系统中,而不是在一个无限开放的系统中所进行的。

比如说人类社会就是在地球这样一个有限的系统中发展的。

尽管有技术上的可能会以太空旅行的方式来超越这个系统,但是在本质上人类社会永远也不会在一个开放性的无限空间里展开。

任何一个有限的系统都有一个稳定性的问题,如个体生物本身。

而可以预知的是,随着"螺旋状"上升的不断提高与发展,对这个稳定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为生产力本身的力量不断的加大了。

大功率的生产力对稳定性的潜在的影响会更大。

也就是说,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变革必须变的越来越温和,否则的话当对稳定性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某个临界值之后,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在现今的人类社会中,如果资本主义制度不被推翻,那么这种稳定性是不可能被保证的,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生态系统崩溃的边缘并且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在宇宙中有无数个这样的类社会系统,被这样一种类似于"类达尔文式的选择机制"所控制着。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假设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整个宇宙被相同的物理律所控制,而在宇宙各个地区生物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也应该是遵循着虽然细节不同但是在广义的水平上相似的道路)不能保证稳定性的系统就会被淘汰。

不过一次就被彻底淘汰的类社会系统恐怕也很少见,非常更加有可能的则是整个系统退回到"螺旋体"一个更低的起点上,然后发展与进步重新开始。

(如人类社会要是经历一次大规模核战争的话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甚至这种情况可能已经在人类历史中出现过-也就是所谓的"失落的史前文明"的说法,当然目前来看的话从严谨的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可能性非常低)其实早就有天文学家思考过类似的问题,一般来讲被称为"FermiParadox",即为何人类至今为止还没有受到过外星人的入侵。

按照比较系统的估算,如果扩张型的外星文明存在的话,地球早已经应该是它们的殖民地了。

那么它们的不存在表明着什么呢?

最符合逻辑的一种说法,也是将系统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最广义化的结果,就是事实上这种相对于发展稳定性而言开放式的而非闭合式的类社会系统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或者说几乎就不可能存在)没有一个类社会系统会持续性的开放式的发展而不在某个临界点上崩溃以及退化,而没有一个类社会系统会是侵略性的而是闭合式的。

在这里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说法好像类似于某些中国古代辨证法的观点,而这些一般来讲被现代的辨证主义者们认为是错误的,这就是说辨证运动的最终状态必然是永恒的静止,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则是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问题就在于开放性的系统会崩溃,而闭合性的系统不就是最终会导致永恒静止吗?

其实系统的所谓闭合仅仅是一个如数学意义上的渐进线似的永远也不可能完全达到的水平,就好像共产主义本身一样,事实上这个一切类社会系统所必将逼近的渐进线就是最广义上的"共产主义"。

这个渐进线只是相对于社会变革的温和程度,而不是变革的实质程度本身,所以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绝对运动的观点。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宇宙中任何类社会系统总体上来看必然会向”共产主义”发展。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完全的人道主义将等同于完全的自然主义,而完全的自然主义也将会等同于完全的人道主义,这个类似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严格的按照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所造成的"螺旋式的上升"(即在旧的生产关系中发展出新的生产力并由此来推翻旧生产关系,然后再是更新的生产力的发展等等)其实并不局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更广义的来说宇宙中类社会系统的发展,而是贯穿于一切的"存在体"之中。

因为宇宙的整体的进化过程,虽然说是有许多质上的飞跃,但是在本质上是连贯的。

人类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进步也是如此,新的社会形态并不完全否定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所有一切。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优良保守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发展的。

这个也类似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通变"(英文可以翻译为"ContinuityThroughChange",即"变化中的连贯性",这也就是"变化"与"连贯"之间的辨证统一)思想。

从宇宙出现之前的"空"的状态(一些天文学家确实有这种整个宇宙都产生于一种"无中生有"的过程当中的观点,不过这个"无"并不是真正的虚无,而是一种时空出现之前的"量子混沌"的状态),向大爆炸(BigBang)之后的原始物质状态的"革命",是一次质上的飞跃,从无机物向生物的发展,从生物向社会系统的发展,以及从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共产主义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才是人类历史真正开始的那一天)也都是质的飞跃。

但是这种飞跃始终是具有连贯性的,生命与社会相对于无机物与前社会状态下的生物,并没有什么神秘与本质上特殊的地方,它只是无机物与生物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表达而已。

高层次的状态永远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低层次的状态,认为它可以完全脱离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

这就好像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句名言:

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但是,另一方面从辨证的角度来看,随着类社会系统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相对于总体而言低层次的状态元素所占的比重会相对的减轻。

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这个的意义也就是说发展本身是永远也不会停滞的。

但是如果"绝对运动"这样一种概念被以一种完全脱离系统论的方式来理解的话,就会变成一种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

(一个类似的比较就是在经典的牛顿力学当中,力与运动的矢量是抽象的概念,而在相对论力学中力与运动不可能独立于任何参照系而存在,在量子力学中力本身就是一种量子场,力与运动在现代物理学当中没有独立的抽象意义)完全的"共产主义"是一个类似于数学上的渐进线,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但是向它的发展却永远也不会终止。

这个渐进线的临界涵义就是绝对的自由,平等,博爱。

"自由,平等,博爱"是一组社会学的价值,而"运动","静止"与"稳定"则是更加广义的哲学概念。

但是在他们之间有一个对应的联系。

如果说"共产主义"的临界涵义就是"绝对的运动",这个显得非常不够,因为"绝对运动"最多也只能与"绝对自由"相对应,那么"平等"与"博爱"呢?

如果将"绝对运动"与系统论联系在一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现在我们考虑渐进线上的临界情况,这个虽然是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的达到的,但是使用这个概念会方便我们思考。

(在数学中的微积分领域经常使用类似的思考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说"共产主义"的渐进线上的临界状态就是"绝对的运动",但是这个不可能放在一个脱离系统论的完全抽象的角度来考虑。

而如果将"绝对的运动"放到系统论的范畴内来分析的话,就可以得出结论,假如"绝对运动"的状态不是在一个"绝对稳定"的系统内展开的话,那么肯定会导致彻底的崩溃。

如果广义的"绝对运动"的概念对应于社会学的"绝对自由"的概念,那么广义的"绝对稳定"的概念就对应于社会学的"绝对平等"与"绝对博爱"的概念。

所以发展的"螺旋体"的上升过程,相对于其变革与进步的稳定程度而言,(而不是发展的量度本身)不会是一个完全均化线性的永恒过程,而是会向一个"渐进面"而不断地趋近。

(可以想像这个作为"发展稳定程度"的函数的"多元生产关系发展螺旋体"随着生产力这个元上的量度的升高而在"发展稳定程度"这个元的方向被不断地"压缩"了,但是在另一个元的方向,即发展程度本身的元的方向,却没有被压缩)这个"渐进面"或"渐进线"在最广义的哲学概念上代表着"绝对的运动"与"绝对的稳定",在类社会系统的系统论中代表着绝对的自由,平等,博爱。

这也是自然辨证法的"共产主义"发展的最广义上的与最终趋向的归属。

社会学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博爱"只有在像人类社会这样的类社会系统当中才有意义,而广义的哲学概念"运动"与"稳定"是有广义范围内的宇宙学意义的。

对于宇宙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来讲,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对于宇宙整体来讲,稳定是绝对的,而动荡是相对的。

类社会系统的本质是螺旋式的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发展不是简单线性的,而是螺旋式的,类社会系统是宇宙整体与物质个体之间的过渡体,它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的,作为时间的函数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不断地提高其系统之内的所有个体的运动量度,(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讲即"自由"的程度)另一方面不断地提高其作为系统整体的稳定程度(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讲即"平等"与"博爱"的程度)。

最终它会趋向于这样一个状态:

当类社会系统的发展达到了整个宇宙的规模的时候,这个系统整体就会像宇宙本身那样绝对的稳定,而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会拥有绝对运动的力量。

考虑到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体"的宇宙整体本身是无限的,这个最终趋向的状态只是一个渐进面而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

这个类社会系统与宇宙本身等同的最终渐进状态与类社会系统出现之前的原始物质状态有一个根本意义上的区别:

在前类社会系统的宇宙中,作为绝对稳定的整体宇宙本身与宇宙中所有在本质意义上绝对运动的个体都是完全没有意识的,而在最终渐进状态的等同与宇宙本身的最终类社会系统中的绝对稳定的系统整体与这个系统中的所有具有绝对运动力量的个体都是具有完全意识的存在体,这样由于完全意识的存在,在这个假想的最终类社会系统中,"绝对的稳定"与"绝对的运动"这样的广义哲学概念也就具有了完全的社会学意义,即完全绝对的"自由,平等,博爱"。

所以说,作为时间函数的宇宙整体进化的路径就是从"完全自然的自在"(CompletelyNaturalSelf-So-Being)的最初原始物质状态到"完全自然的自为"(CompletelyNaturalSelf-So-Doing)的最终的等同于宇宙本身的类社会系统的渐进状态,也就是"天人合一"与"天人互动",即最广义上的"共产主义"的最高程度。

这也就是马克思的"社会发展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途径"的最广义上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方向来考虑这个问题,也就是用一个类似于黑格尔的"正-反-合"的辨证发展过程公式来看宇宙整体的进化。

在前社会系统的无机原始物质状态中(严格的来讲前社会的生物阶段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准社会系统的发展阶段而不是纯粹的前社会系统阶段),无机物质本身是永恒不灭的,但是没有任何意识。

在类社会系统的发展阶段当中,意识出现了,(不是以一种神秘的或是唯心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唯物的方式,而且意识本身也必然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渐发展过程)但是会消亡,这个是一个无机原始物质状态的辨证颠倒,而最终的发展趋向则是当类社会系统等同于宇宙整体本身的时候,完全自由的意识也将像物质本身那样永恒不灭,这是两个发展阶段的"合",但是这个只是一个发展过程所趋向的渐进面。

尽管如此,发展永远也不会彻底停滞,所有的类社会系统,包括人类社会本身,都将不断地向这个"最终状态"迈进。

References

KarlMarx,DiscoveringHegel,inTheMarx-EngelsReader,editedbyRobertC.Tucker

KarlMarx,EconomicandPhilosophicManuscriptsof1844,inTheMarx-EngelsReader,editedbyRobertC.Tucker

KarlMarx,ToMaketheWorldPhilosophical,inTheMarx-EngelsReader,editedbyRobertC.Tucker

StevenSoter,SETIandtheCosmicQuarantineHypothesis,/modules.php?

op=modload&name=News&file=article&sid=1745&mode=thread&order=0&thold=0

关于近代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十五世纪前后,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代,资本主义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环球航行的成功、各大陆新交通航线的建立,为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交流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从阿拉伯世界流入欧洲的不仅有大批的中世纪西方学者未曾见过的古代希腊文献,而且还有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使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了。

为了扫除经济发展的障碍,为了夺取政权的舆论需要,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把封建专制、把宗教迷信的文化改革运动。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过的最伟大的变革,整个欧洲觉醒了。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对物质享受的渴望、对身心完美的追求、对学术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人类理性的崇拜代替了人们昔日对天国的盲目期待和对地狱的迷惘恐惧。

人们不再纠缠于对《圣经》文字的考据和争辩,而是转而面向自然、投身社会,以观察和实验作为获得新知识的来源。

1543年,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发表了《天体运行》一书,完成了天文学上的一次革命。

同时也代表整个自然科学发布了摆脱神学束缚的“独立宣言”。

当时自然科学的主要任务是整理现有的材料和搜集新材料,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准备。

经过16、17两个多世纪的积累和研究,整个古典力学的体系建立起来了。

为它服务的数学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这两门学科的成就不仅为物理学和天文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而且也对其它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

以机械论为特征的唯物主义哲学和以人性论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理论。

对于中世纪的神学唯心主义来说,资产阶级哲学无疑是一个新的否定形式,而对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说,它又是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反映到自然观上,就成为17、18世纪特有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1.近代自然观的早期代表

近代自然观的早期代表人物是F.培根(1561-1626),他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时期。

在1620年出版的《科学的伟大复兴》中,培根尖锐地批判了经院哲学那种玩弄概念、脱离实际的恶劣倾向,主张:

科学必须以自然为对象,研究自然和控制自然。

他响亮地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为发展科学而大声疾呼。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了不少可贵的见解,并且奠定了科学归纳法的基础。

他在批判经院哲学和开创近代自然科学上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马克思曾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首先根据世界是物质的并且承认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始基”的观点。

但是,他认为古代自然哲学家并没有真正解决“性质完全同一的原子何以组成性质千差万别的个别物体”这个问题。

培根根据当时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提出:

原子按照一种“隐密的结构”组合成一种“形式”,由于“有了这种形式,一定的性质就必然跟着出现。

……如果这种形式被取消了,这个性质也就必然跟着消失”。

这种可以分开及结合的单位,把它们称为Molecular-分子。

分子具有色、味、光、重、密度、冷、热等性质,它们就象有限的字母可以拼写成无限的词汇一样,互相结合而产生出自然界中千差万别的个体事物。

个体事物的总和又构成了整个自然界。

虽然我们不敢肯定在此百年之后创立原子-分子原理的阿伏伽德罗(1776-1856)是否真的受启发于培根,但至少,培根是发展了古代的原子论学说,在宏观物体与不可见的微观原子中间,增加了一个有助于说明物体性质差异的关节点-分子。

这是对物质结构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培根还指出:

我们对物体进行分解,找出这些基本分子的目的,就是为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从而在自己的活动中改变物体,使之为我们的利益服务。

由于培根认为形式是决定物质性质的本质力量,他又把形式与物质内部细小分子的运动联系起来,因此培根进而主张:

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最重要的特征,而物质的多样性正是由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

他在《新工具》中列举了19种“性质最普遍的运动”,认为除了机械运动外,物质还具有“紧张”、“趋向”、“欲望”、“激情”、“生命力”、“抵抗运动”,以至于“痛苦”等等。

综上所述,在培根的自然观中,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而且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这是难能可贵的。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的哲学已经具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性质了:

虽然他没有象后来的机械唯物主义者那样,把事物的各种特性归结为一种形式(机械的、力学的形式),但他已经企图通过“分解”成单纯的性质”及“形式”来达到“通约”和“简化”,使事物“从复杂变成简单”“从无限和不清楚变成有限而确定,如同字母系统中的单个字母和音乐中的单个音符一样”。

同时,他也企图把各种运动最终归结为原子-分子分散和聚合这种简单的位置移动。

这就很明显,培根用的是形而上学方法。

在这种思维方法之下,物质世界的丰富联系和发展变化统统不见了。

当然,这些错误倾向在培根的学说中并没有充分展开;但是它已经为后来的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特别是霍布斯的哲学开辟了道路。

2.近代自然观的中期代表

I.牛顿(1643-1727)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近代数学、力学、天文学和光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自然观和认识论象他的经典力学体系一样,在近代自然科学界中有很大的影响。

163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著作,集中反映了他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和演化图景。

首先,牛顿承认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并且坚信:

“物体的属性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为我们所了解”。

在他的物质结构理论中,既没有用德谟克利特的Atom-原子概念,也没有用培根提出的Moleculer-分子概念,而是用了Particle-粒子或质点这个概念。

他把物体划分为五个层次:

最小粒子-较大粒子-更大粒子-最大粒子-物体。

他指出:

“最小粒子”具有结实沉重、坚固、不可入而易于活动”,“各种有形物体的区别,只在于这些持久粒子之间的分离、组合和运动的不同而已”。

由这个最小粒子相继构成“较大的”、“更大的”和“最大的”粒子,其中“最大的”粒子决定化学作用和天然物体的颜色(相当于当时的培根和后来化学家们使用的“分子”)。

最后,由这些“最大粒子”组成物体。

牛顿在这里显然是坚持了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去说明物体的宏观性质这一唯物主义原则。

但是,他把物质的力学性质(质量、体积、不可入等)当作物质的唯有属性,进而把物质的多样性归结为最小粒子的机械组合,同时,又从这种粒子刚体性质(不变性)推断一切宏观物体也永不变化,就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牛顿根据前人和他自己的实验和观察结果,系统地总结出三条基本的运动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赋予了简洁的数学形式,从而获得了数学与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巨大成功。

特别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把地面上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它表明宇宙中的所有物体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通过引力相互作用着,这也就等于说“恒星天”了不是什么静态的东西,而是通过引力作用构成的动态物质系统。

这就在实际上推翻了“上帝决定星体位置”的宗教神学观念。

但是,牛顿忽视了机械力学运动这种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与自然界中的热、光、电磁、声等物理运动,以及生命的、化学的、思维的、社会等其它多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

片面地夸大了机械运动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因而导致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结为力学现象,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的形而上学运动观。

牛顿从作为他的“粒子”以及一切物体存在和运动的根本条件出发,承认时间和究竟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这点上,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

但是,他又根据物体的具体运动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特点,把空间、时间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

他认为:

空间与时间是脱离开运动着的物体而独立的“绝对的处所”,离开这些绝对处所的移动,只有是绝对的运动。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上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在均匀地、与任何其它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时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牛顿的绝对空间就好象一个大箱子,绝对时间好象一条漫长的河流:

放进物体也好,取出物体也好,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这样一来,时空都成了与物质无关的、绝对不变的、可以容纳一切物质和运动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