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164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重庆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重庆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重庆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重庆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

《重庆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

重庆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上册(中考约占15分)

▲第8课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开始)

1、背景:

①战国时生产力迅速发展,标志为铁农具、牛耕推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

②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内容:

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井田(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奖励耕织)抑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世袭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⑤严明法令。

3、性质:

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社会改革。

4、影响:

①废除了旧(奴隶)制度,建立了新(封建)制度(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秦国发生根本变化。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推动了经济发展。

④秦国逐步富强,为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第9课秦朝(前221—前207年)的统一

1、“秦王扫六合”(统一全国)的原因:

①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②秦王赢政制定了正确策略。

2、秦统一全国:

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定都咸阳。

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②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内容、措施:

①确立皇帝称号,处于至高无上地位,掌一切大权;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4、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货币(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铜钱)。

②统一度量衡(长度、容量、重量)。

③统一文字(小篆,后来流行隶书)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都长安(西安)。

汉武帝(刘彻)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思想文化:

尊儒术兴太学。

接受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政治生活中的独尊地位;在长安办太学,用博士主持教学。

②政治:

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③经济:

货币由国家(中央)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

④军事:

北方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管辖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南方设郡县管辖五岭以南含海南岛地区和“西南夷”。

第12课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

1、西域的范围: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

广一点,还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地区。

2、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联络乌孙国进攻匈奴。

▲意义:

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开通打下了基础。

3、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域(今x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外交

1、“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后,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x疆地区,、葱岭,通向西亚、欧洲。

另有“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铁器制造技术传到朝鲜,在平壤出土有汉朝蜀郡制造的漆器。

西汉时日本30多个国家派使者到汉。

东汉光武帝赠给日本倭奴国使者“汉委奴国王”金印。

3、汉与欧洲的往来:

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166年,大秦人从海路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第一次直接交往。

第14课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之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之后,三分天下局面实际形成。

3、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汉(蜀汉、蜀),都成都。

229年,孙权建吴,都建业(南京)。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原因:

①北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工具、技术、种子。

②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③社会相对安定。

④自然条件优越。

2、吴国的经济:

政府组织军民屯田、垦荒、推广牛耕,促进了农业发展。

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会稽的越布),青瓷,侯官(福州)、临海、番禺(广州)是三大造船中心。

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船队到过夷洲(今台湾)。

3、诸葛亮治蜀:

恢复发展成都平原经济;稳妥处理民族关系,开发南中(川南、云、贵一带)地区。

4、西晋都洛阳,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定都建康(南京)。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1、少数民族内迁:

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其中北朝时以鲜卑族拓跋部影响最大。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①民族融合增强。

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内容:

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管理官吏、经济。

②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

作用:

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进程。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成就

1、青铜:

以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

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主要青铜器:

①商朝后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②四羊方尊,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③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青铜树,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第18课卓越的工程

▲1、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于成都附近岷江上。

影响:

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

2、郑国渠:

战国时期秦国建于咸阳附近,由郑国主持修建,灌溉关中平原。

▲3、秦朝长城:

目的:

为了防御匈奴,巩固北部边防。

起止点: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意义: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巩固了北部边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世界古代伟大工程之一。

4、灵渠。

秦朝修建。

目的:

为了征用越族,统一岭南。

联通了长江、珠江水系。

第19课科技成果

▲1、造纸术:

发明于西汉,用麻造纸(世界最早)。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取代竹木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意义:

利于文化交流、保存;促进人类文化发展。

2、数学:

①东汉的《九章算术》,书中关于负数概念、正负数加减法则、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世界上最早。

②“圆周率”:

南朝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

3、医学:

①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

②东汉的华佗,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编制了五禽戏。

4、农学:

北魏的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

5、地理学:

北魏的郦道元,《水经注》。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1、文字的起源:

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甲骨文:

商朝时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是较成熟、完备的文字。

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

从商朝开始我国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3、金文(铭文、钟鼎文):

商朝、西周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4、小篆和隶书:

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

后来游行隶书,汉朝时广泛使用。

5、草书、楷书和行书:

出现于汉朝后期,三国两晋时趋向成熟。

第21课学术思想

1、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①思想贡献: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体贴人民,人民敬重、服从统治者。

他创立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②教育贡献:

创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编订《诗》《书》《春秋》等作教材,保存、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

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③孔子言论记录在其弟子编的《论语》里。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①原因:

社会深刻变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主张,形成众多学派,史称为“诸子百家”。

②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还有纵横家、兵家、农家等。

③代表:

儒家:

孟子(轲)《孟子》、荀子(况)《荀子》。

道家:

庄子(周)《庄子》。

墨家:

墨子(翟)《墨子》。

法家:

韩非《韩非子》。

兵家:

孙膑《孙膑兵法》。

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

1、诗歌:

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离骚》《天问》。

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2、史学:

西汉的司马迁,《史记》,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分本纪、世家、列传等。

3、佛教传入:

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

深刻影响我国思想文化、政治、经济。

4、道教:

产生于中国,东汉时创立,尊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主。

第23课艺术成就

1、音乐:

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战国编钟:

2、雕塑:

在秦汉时期美术中,雕塑成就最突出。

秦始皇陵兵马俑,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大型陈列馆。

3、书法:

东晋时的“书圣”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绘画:

东晋时的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八年级上下册(中考占比17.5分)

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1840.6道光1842.8)

(一)历史背景

1、国外: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处在上升阶段,尤以英国最为强大

2、国内:

①清王朝由盛转衰,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②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泛滥成灾。

列强鸦片输入的直接目的:

牟取暴利/改变贸易不利地位

列强鸦片输入的根本目的:

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鸦片输入的危害:

A、白银大量外流,物价上涨,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B、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C、使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

D、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E、严重摧残国民的身体健康。

(二)导火线/发动战争借口: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1、道光帝为维护清朝统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

▲2、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起,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英美商人的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全部当众销毁。

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

②林则徐出色地领导了禁烟运动,是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目的)

1、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注:

这也是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

2、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四)爆发及结果:

爆发:

1840.6英军封锁珠江口

结果:

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1、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②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

③英国国力强盛,武器先进。

(其中“清朝政治腐败”是主要原因,也可以说为:

腐朽的封建制度阻挡不了新兴的资本注意的进攻)(说明了:

落后必然挨打。

▲2、中英《南京条约》(1842.8;南京长江江面英舰“皋华丽”)

(1)历史地位: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主要内容: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③赔款2100万银元。

④允许英国派驻领事。

⑤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由两国协商。

3、《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3)

英国获三特权:

①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即“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

(五)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政治上:

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②经济上:

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③社会性质上: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最大影响)④地位上: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

(一)背景:

1、1865,阿古柏(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率军入侵新疆。

2、英、俄承认阿古柏政权,在新疆获得许多侵略权益。

3、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二)过程:

1、1876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大军讨伐阿古柏。

2、在新疆人民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三)意义:

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企图肢解中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9课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1919.5—1924.1)

一、“五四运动”:

(1919.5.4——6.5—)

(一)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

弱国无外交

(二)过程:

1、第一阶段:

1919.5.4—6月初北京青年学生

爆发:

1919.5.4北京大学等3000多学生天安门示威游行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山东”、“拒绝和约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应了反帝反封要求,为近代中国最完整的口号;只有“拒绝和约签字”实现)

2、第二个阶段:

1919.6月初起上海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六三”前后的变化:

1919.6.5,上海工人罢工,为五四运动的转折点中心:

北京上海主力:

青年学生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出现了“三罢”斗争: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三)结果:

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学生;2、撤消三个卖国贼(曹、陆、章)职务;3、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直接目的达到)

(四)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7.23—7.31)

(一)历史条件

1、阶级条件: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

2、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干部、组织条件:

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8陈独秀在上海建立最早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后来北京、武汉、长沙、日本、法国等都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7.23—7.31

▲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2、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决议:

①通过了中共的第一个党纲(党名;奋斗目标)。

②大会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

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③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历史意义:

中共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从此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1927.7)

第10课国民大革命:

1924.1—1927.7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1924.6在共产党建议下孙文在广州黄埔创建“陆军军官学校”

2、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作用:

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二)北伐战争:

1926.7—1927初▲

1、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实现全国的统一

2、组织:

国共两党联合推动

3、主力:

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

4、革命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5、战场:

①两湖地区(主战场);②江西;③福建和浙江

6、北伐军胜利进军:

①北伐军先后夺取汀泗桥、贺胜桥、武昌;②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③1926.9冯玉祥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挥师南下,同北伐军遥相呼应;④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

(说明:

国民政府于1925.7在广州成立)

原因:

国共合的实现;国民革命军将士尤其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浴血奋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冯玉祥的配合;战争的正义性

7、北伐的主要成就:

打跨了吴佩孚、孙传芳;不到半年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阶段性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三)国民革命失败

1、失败:

①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国民革命失败

失败原因:

主观:

陈独秀犯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党成立不久,力量弱小,斗争经验不足;客观: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经验教训:

①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②要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4.18蒋介石▲

1、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1927.4.1822年1949.4.22)

2、政策:

坚持实行反共反人民的政策第一号命令:

清党通缉令

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第11课人民军队的建立

(一)▲南昌起义:

1927.8.1

1、背景、目的:

国民革命失败后,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2、领导机构:

前敌委员会

3、领导人:

周恩来(书记)、贺龙(起义总指挥)、叶挺朱德、刘伯承

4、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②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

(二)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

1927.8.7汉口中共中央紧急会议

内容: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注:

会后,毛泽东受党的派遣,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8年,毛泽东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概况:

1928.4,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在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两军的全体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2)意义:

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第12课▲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一)原因和开始

1、原因:

“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出发:

1934.10,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如:

江西瑞金)。

(二)遵义会议:

1935.1贵州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召开原因:

“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初期,继续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损失惨重

2、内容/决议/成就:

①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其为政治局常委。

2、意义:

①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②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长征的经过(主要指红一方面军)(联系教材上的图片和长征路线图)

1934.10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1935.1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标志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人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

记忆方法:

乌江天险重飞渡四渡赤水出奇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长征的胜利

1、1935.10,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历时一年)

2、1936.10,红一方面军分别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历时两年)

(五)意义:

①长征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②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红军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认识:

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归纳:

▲1、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1894年领导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05.8,推动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十六字纲领,担任同盟会总理。

③1911—1912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⑤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⑥1924年创建黄埔军校,兼任总理。

☆归纳:

2、中共领导的三次会师

①1928.4井冈山会师:

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

②1935.10吴起镇会师:

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

③1936.10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

红一方面军分别与红二方面、红四方面军。

☆归纳: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起止时间1840年—1919年1919年—1949年

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反帝反封建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归纳:

4、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①遵义会议拨正了航向,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②遵义会议后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策略。

③广大红军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④各族人民的支持。

(⑤长征途中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

八年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7.7.7—1945.9.2)

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一八事变”/柳条湖事件:

1931.9.18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

1、原因/目的:

日本转移29—33年经济危机打击

▲2事情经过:

1931.9.18,日本关东军策划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接着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

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境沦陷。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3、结果:

由于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境沦陷。

19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以长春为“都城”,溥仪任“执政”。

(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背景:

①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使国民党内部进一步分化。

③经过中共的大力争取,张、杨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④蒋介石拒绝抗日。

▲概况:

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派兵到西安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囚禁了城内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接着通电全国,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史称“西安事变”。

3、性质:

逼蒋抗日的军事行动。

(注:

不是以推翻蒋介石统治为目的的兵变)

4、中共态度:

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解决的依据:

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抗日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5、结果/西安谈判:

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合红军抗日等条件。

▲6、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注:

不可理解为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归纳:

中共主张和平西安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①日本大举入侵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②西安事变后,国内外出现错综复杂的形势。

③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

第14课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7.7.7—1945.9.2

(一)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7.7

▲1、概况:

1937.7.7,日本侵略军向驻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影响:

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中华全民族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二)▲南京大屠杀:

(1937.12.13起六个星期)

1、1937.12.13起持续6个星期的针对和平居民的大屠杀,杀害我国同胞30多万。

其中19万人被集体屠杀。

2、其中,日寇把关在幕府山的5.7万人驱至下关草鞋峡,集体枪杀。

(这是日寇制造的最大的一次集体屠杀)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