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132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7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教案

第1课人类历史的开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本课的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学方法]综

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人类的出现: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

“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

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

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

述和总结相结合。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

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

”的邪说。

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

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

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

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

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3.“氏族社会”(本课的重点

(1)提问:

“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

原始人类为什么

过着群居生活?

”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

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

)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组织讨论:

问题一: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

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

全面。

4.“原始社会的解体”

提问:

(1)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2)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

3)为什么说残暴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

史的进步?

三、用本课标题“人类的形成”作全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制作与本课有关的自由阅读卡。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第2课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

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金字塔的建造

、汉谟拉比法典。

本课的难点是:

一是古代文明为

何产生在大河流域;二是对印

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导入新课:

1.利用课文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初步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金字塔的国度”

组织系列讨论:

问题一:

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

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问题一: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

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

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

古埃及人的活动

范围,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

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

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说:

“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

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问题二:

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史书(希罗多德的著作)的记载,都认为是依靠

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

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

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

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

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

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

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

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

为。

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

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提问:

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为后面的“古代人类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2)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不必补充材料,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3)汉谟拉比法典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①适当介绍一下汉谟拉比法典被发现的经过(1901年,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的苏撒考古时发现,后被劫夺到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讲清汉谟拉比制定法典的目的和法典本身的历史价值。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组织学生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陈述总结: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关于印度文明的兴起,要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

约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产生。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关于种姓制度:

①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其相关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②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一:

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

问题二:

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力和义务有什么区别?

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5、最后,教师利用教材11页的“读史明理”材料,对全课进行总结。

6、作业布置:

第一次作业

7、板书设计:

一、尼罗河的赠礼

1、地理位置

2、文明成果:

金字塔

二、两河流域的古国

1、地理位置

2、《汉谟拉比法典》

三、印度的种姓制度

1、地理位置

2、种姓制度

第3课西方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本课的难点是一是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辩证地认识,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对初中生具有一定理论思维上的难度;二是对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把握,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现象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旧知识,帮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主要亚非文明古国,指出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由此导入新课。

也可以利用导言框中的“木马计”故事导入,增强趣味性。

二、讲授新课:

1、结合课本《古代希腊》地图,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

地理位置,点明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是一种海洋文明。

2、对爱琴文明教材用小字作了简单介绍,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不必过多展开

,只要指出爱琴文明

与希腊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即可。

3、讲述希腊城邦的出现,教师应讲清二点:

(1)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形式是出现一系列城邦国家,城邦是以城市为主体形式的国家,这与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不同。

(2)雅典是古代希腊城邦国家中的典型代表。

可结合雅典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雅典城邦共和国的特点:

境内多山,气候温润,不宜经营农业而适于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邻近海洋

多天然良港,海上贸易发达,这使雅典的工商业发达,由此还可适当联系亚非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此以农业经营为主,这说明在古代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影响重大,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

4、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是教学重点。

(1)提问: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

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成以下表格: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繁荣

政治上

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高度

繁荣

文化上

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2)引导学生探讨: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启示?

”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

原因是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进行一

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启示: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3)让学生思考:

“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时代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在学生讨论交流基础上,教师归纳:

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能够享受

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6.对斯巴达城邦,教材用小字作了介绍,教师不必过多讲解,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这段小字基础上,结合课本中“想一想”的问题进行回答。

由于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7.“罗马共和国的兴盛”一目,先由学生阅读课文,再请学生整理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最后教师归纳:

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三、归纳、小结

四、作业布置:

研习升级

五、板书设计:

第3课西方文明的摇篮

一、希腊的城邦

1、著名城邦:

雅典和斯巴达

2、“伯利克里时代”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盛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

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第1课亚洲封建国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如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来。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

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本课的难点一是教材对日本大化改新作了重点介绍,而为什么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可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二是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

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前些日子日本扣留中国渔船事件导入新课。

向学生介绍日本的自然特点:

它是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二、讲授新课:

.1、“大和统一日本”:

(1)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2)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

(3)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2.“大化改新”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用问题“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

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

”导入这一内容。

教学时可按下列四个步骤:

(1)教师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大化改新”的背景:

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国际上,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

(2)学生看书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

治方面: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

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方面: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教师总结“大化改新”的作用。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学生谈谈自己对“大化改新”的看法。

进行小组讨论:

日本效仿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对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由教师小结: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

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3.“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回顾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

是从何时开始的。

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

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还可以增加一个问题:

现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了中国唐朝的哪些习俗?

4.学习“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向学生指出:

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

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本目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采用下列步骤:

(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阿拉伯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重要城市及阿拉伯人的社会情况。

(2)请学生思考:

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

(即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在内部矛盾丛生、商业连遭破坏、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

多神和偶

像崇拜是民族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伴随着国家统一的潮流,伊斯兰教便应运

而生了。

(3)关于伊斯兰教创立的过程及阿拉伯统一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穆罕

默德的主要活动:

①创立伊斯兰教(时间、地点、教义等);②在麦加城传教失败;③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

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伊斯兰教的作用

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

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5)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因为:

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

“除安拉外,别无神灵。

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

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寻访了古代的“日出之国”(日本)与“新月之乡”(阿拉伯),这两个国家与地区在当今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

第二次

五、板书设计:

第1课亚洲封建国家

一、大和统一日本”:

(1)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2)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二.“大化改新”:

1)政治方面: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2)经济方面: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①创立伊斯兰教(时间、地点、教义等);

②在麦加城传教失败;

③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第2课欧洲封建社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

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难点是: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希

腊、罗马历史的主要内容,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

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后来,在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等国。

欧洲的封建制度不断发展

起来。

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罗马教廷

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

影响”

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先利用课本第32页的注释向学生介绍基督教的诞生以及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而且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也发生了分化。

然后请学生阅读“丕平献土”的小故事并展开讨论:

结合“丕平献土”和教材导入框

的小故事,谈一谈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发表各自见解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

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如:

布鲁诺最后就是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说明:

正是在整个中

古时期教会对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重大,以至于以后西欧中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事件,无不与教会有关。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时间和著名城市。

(2)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3)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本目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经济方面,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政治方面,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贵族。

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教师首先让学生看地图,对拜占廷帝国的疆域有一个空间概念。

然后说明: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还未能建立一种与古典文明媲美的新文化,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化,它绚丽多彩,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

(四)拜占廷帝国灭亡的过程

(1)6世纪后四处征讨,财尽民穷。

外患不断。

(2)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

服。

(3)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五)分组讨论:

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

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在1453年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三、课堂小结:

西罗马帝国在

公元5世纪灭亡之后,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

在中古欧

洲社会,西欧封建制度、城市的产生与基督教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

而作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廷帝国的

衰落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四、作业布置:

演习升级

五、板书设计:

第2课欧洲封建社会

一、“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时间和著名城市。

(2)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3)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二、.在学习拜占廷帝国灭亡的过程:

(1)6世纪后四处征讨,财尽民穷。

外患不断。

(2)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

(3)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第1课古代世界的征服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

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

但是它也有

积极的作用:

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亚历山大大帝

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难点:

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

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

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

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由此导入新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