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7322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9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回顾,把19世纪的中国同欧洲国家比较。

指出由于中国的落后,最终遭到英国的侵略,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鸦片之祸与虎门壮举

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首先提问: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

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

)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指导学生看课文楷体字部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再概括归纳:

鸦片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

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教师出示《炮子谣》请同学朗读:

(请君莫畏大炮子,大炮才闻几人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老师再解释含义。

引用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宣称:

“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地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

”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鸦片有害,应严格限制国内消耗;

而一方面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鼓励外销。

这一目的彻底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

马克思曾引用英国史学家蒙哥马利马丁的话来痛斥鸦片贸易的罪恶:

“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更残酷,因为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还折磨他们的肉体。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

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

教师请学生阅读说一说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

教师提出你将如何面对这因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势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后,教师再归纳鸦片走私已严重危及清王朝的统治,所以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讲清楚鸦片的危害,林则徐为何禁烟即不言而喻)

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罗瑞卿大将参观虎门时说过:

“中国近代史就是在这儿首先开始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虎门就能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二、中英《南京条约》

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教师指出,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

他们决心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教师提问:

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引用德国近代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名言,指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由于这场战争是因鸦片走私引起的,所以马克思说: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就被称为鸦片战争。

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让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以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作为小讨论的主题,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由发挥、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P5鸦片战争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

一是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二是占香港、进吴淞、到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城下之盟。

再归纳提示:

由于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通过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机遇,却造成了固步自封、愚昧落后、夜郎自大的心理,结果“落后就要挨打”,在战争中吃了败仗。

尽管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尽管有关天培这样的爱国将土的英勇抵抗,但仍然挽回不了失败的结局,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提示,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让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将条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六个字;

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教师逐一分析《南京条约》带来的影响。

再与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

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斗争,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回顾《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强调: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课堂探究】讨论:

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板书设计】

一、鸦片战争:

(1840年6月――1842年8月)

英国走私鸦片:

清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经济形态抵制英国工业品倾销

1、林则徐禁烟

鸦片的危害:

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禁烟措施:

令外商交出鸦片;

不禁止正当贸易;

1839年6月虎门销烟。

借口:

中国禁烟

2、鸦片战争

原因:

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开始:

1840年6月侵入中国广东海面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

内容: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割香港岛给英国;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课后反思

 

第2课烽烟再起

烽烟再起·

①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东北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②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③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军抗击外国洋枪队的史实。

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英法俄的侵略活动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与左宗棠这个历史人物。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2课时

【课型】电教课

【教具】“烽火再起”课件、相关影视录像、圆明园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由此导入新课。

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烽火再起:

教师由课目引入,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

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火烧圆明园:

教师解说: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可谓当之无愧(详细内容见资料)。

让圆明园这精湛艺术的宝库在学生脑子里占据先入为主的位置。

然后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

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

通过听、看活动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

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感想,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二、沙俄侵吞我国大片领土

教师演示中俄两国古今疆界情况(课件演示),指出:

沙俄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原与中国并不接壤。

但沙俄长期推行扩张政策,先后侵吞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提问:

沙俄是如何一步步侵吞我国大片领土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P9“沙俄侵吞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并完成地图册的填充内容。

最后布置学生比较英法与俄国侵略中国的不同特点。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采用连环提问法:

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

(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

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

(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

结果怎么样?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解决以上问题。

最后向学生说明两点:

①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不仅打击了本国的封建势力,也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②但最终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四、左宗堂收复新疆

1.教师演示中国填充地图(课件演示),让学生找出新疆的方位,并提问“新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

”;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

教师结合《新疆地图》和课件演示,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指出:

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

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2.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西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和重要性的理解。

3.教师提问:

“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让学生自由作答。

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以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答)继而指出:

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1884年,清朝在新疆建立行省。

【课堂探究】组织学生讨论课本P12“想一想”的思考题:

你怎样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

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

列强的侵略必将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人民富有反抗精神,这就使得帝国主义无法灭亡中国,也永远无法灭亡中国。

但我们也要谨记: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吸取历史教训,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争取为建设强大的祖国多做贡献!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英不满足即得利益,扩大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

英国、法国

罪恶:

火烧圆园明

1、列强入侵

1858年《瑷珲条约》:

60万多

1860年《北京条约》:

40万多

俄国侵占的领土:

1864年戡分西北界约记:

44万多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等:

7万多

建立:

1851年洪秀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

太平军(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朝对峙。

痛击洋枪队:

上海青浦

2、抗争:

上海太仓

浙江慈溪(华尔)

新疆危机:

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

阿古柏(浩罕国、天山)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6年缓进急战阿古柏

1881年收回伊犁—1884年建省

收复新疆: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①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日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①能说出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

教法、学法综合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法,演讲法。

【教学资源】自制“甲午战争”课件和《甲午风云》影片。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大战

1.先让学生看课本P15“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一段文字,然后介绍:

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扩张政策,向海外争夺殖民地;

而日本侵略朝鲜的目的是为了侵略中国)和1894年7月25日爆发的战争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教师放映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教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要求学生注意看课本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

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

由教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楷体字部分内容。

教师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1.面对日军的节节进逼,清政府加紧求和。

1895年4月,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指导学生阅读条约内容(要求学生记住条约签订时间、双方代表及内容)

2.教师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3.课件出示: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

“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让学生动脑筋思考: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

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强调指出:

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4.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的经过,加深对《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巨大危害的理解。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凌。

【课堂练习】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1895年)

1894年黄海海战(邓世昌)

1895年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战况

1895年李鸿章—伊腾博文

内容

赔款:

白银二亿两

割地: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1895—1945)]

2、《马关条约》

通商: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允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影响: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知识要点:

①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

②《辛丑条约》的主要

内容和影响。

2.能力要求:

①学会运用比较法,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四次战争的背景、目的、规模、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认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步步深入的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也越来越深重。

通过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的比较,分析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②概括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态度的变化,认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③通过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并作客观评价的能力。

①了解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的变化和《辛丑条约》,认识清政府的腐朽反动本质,是“洋人的朝廷”;

要取得民族独立,必须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②通过了解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树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①八国联军的侵华史实。

②《辛丑条约》。

①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的变化。

②《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法、学法

①启发式教学。

②自学探究式学法。

【教学资料】教师自制“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比较表”

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

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然后阅读课文,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一、八国联军侵华

1.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1900年6月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教师简述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在廊坊的狙击战。

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继而教师指出:

1900年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

(提议学生回顾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

4.教师强调战争危害: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楷体字部分和图片,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二、《辛丑条约》的签订

1.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制作《辛丑条约》的表格。

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2.教师讲解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条约内容。

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强调:

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

(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师出示表格(《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比较),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共识:

《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较之以前的条约都是前所未有的。

1840年,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在中国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

勇敢的中国人民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反抗斗争。

而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却联合列强残酷地镇压了农民运动,并抱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厚颜无耻心理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了列强的半殖民地。

1901年,满清政府最终成为帝国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