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013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

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

本卷可能用到的公式:

密度:

速度:

压强:

欧姆定理:

功:

W=Fs功率:

电功率:

P=UI焦耳定律:

Q=I2Rt杠杆平衡条件:

Fl1l=F2l2

浮力:

F浮=G排液=ρ液gV排液g取10牛/千克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湖水结冰B.雾气消散C.露珠形成D.冰雪消融

2.科学研究中,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以下实验中没有用到此方法的是(  )

A.甲:

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B.乙:

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C.丙: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D.丁: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3.如图所示,内部均装有磁铁的两块清洁器M和N隔着窗玻璃总能合在一起移动,这让玻璃清洁变得安全高效。

关于清洁器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两块清洁器能合在一起的原理是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B.N受到的重力和M对N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C.玻璃对N的支持力和M对N的吸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移动M时,N也能跟着一起移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4.如图是小敏设计的汽车尾气中CO排放量的检测电路。

当CO浓度高于某一设定值时,电铃发声报警。

图中气敏电阻R1阻值随CO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铃应接在A和C之间

B.当CO浓度升高,电磁铁磁性减弱

C.用久后,电源电压U1会减小,报警时CO最小浓度比设定值高

D.为使该检测电路在CO浓度更低时报警,可将R2的滑片向下移

5.如图是上肢力量健身器示意图,杠杆AB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AB=3BO,配重的重力为120牛,重力为500牛的健身者通过细绳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85牛,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2时,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60牛。

已知F1:

F2=2:

3,杠杆AB和细绳的质量及所有摩擦均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50牛时,健身者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160牛

B.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90牛时,健身者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120牛

C.健身者在B点施加400牛竖直向下的拉力时,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35牛

D.配重刚好被匀速拉起时,健身者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540牛

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6.小敏对“物体在水中浸没前受到的浮力是否与浸入深度有关”进行了研究。

(1)将一长方体金属块横放,部分体积浸入水中时,在液面所对的烧杯壁作一标记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甲(如图甲)为▲牛;再把金属块竖放浸入同一杯水中,当▲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乙(如图乙)。

比较发现F乙=F甲,小敏得出:

浸没前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浸入深度无关。

(2)图中两种状态时,金属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甲▲p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7.某工厂发货传输分拣线示意如图,等间距排列的相同货物先被传送带匀速运送到工作台,在工作台AB上匀速下滑时被扫描,后滑至水平工作台BC,最后在C点静止时被机械手臂取走进行分类。

传送带与AB、AB与BC都平滑连接,AB与BC材料相同,且长度均为1米,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1)若货物对AB的压力小于对BC的压力,则货物在AB上减小的机械能▲(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BC上减小的机械能。

(2)若机械手臂每隔3秒钟取走一件货物,传送带运动的速度为0.8米/秒,为防止货物的碰撞与堆积,货物之间的距离d至少为▲米。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3分,共21分)

8.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

【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

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20°

40°

60°

80°

折射角

13°

(1)▲

35°

41°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2)▲(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

9.在验证焦耳定律(Q=I2Rt)中电热与电阻的定性关系时,实验小组出现了如图三种电路连接情况(已知R甲<R乙)。

闭合开关,三种电路的电流表指针均发生了偏转,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2根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h,小组实验报告汇总如下表,请把表格空白处填写完整。

实验电路

玻璃管内液面高度

小组结论

你的合理解释与评价

A

液面都不上升

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阻无关

(1)▲

B

液面都上升,且△h甲<△h乙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就

(2)▲

电流和时间都相同,验证了焦耳定律中Q与R的定性关系

C

液面都上升,且△h甲(3)▲△h乙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阻越小,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4)▲

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第10小题6分,第11小题10分,第12小题4分,共20分)

10.如图是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团队研发的名为“绝影”的四足机器狗,它能稳健地爬陡坡,它的出现,让我国四足机器人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机器狗质量为70千克,每只脚与地面接触面积为50平方厘米。

(1)以行走的机器狗为参照物,旁边的台阶是▲(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2)机器狗行走时(两脚着地),它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帕?

(3)机器狗爬上3米高的陡坡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功为多少焦?

11.电加热眼罩对缓解眼疲劳有一定效果,如图甲是一款市场上的产品,小敏查阅使用说明书,其相关参数如下表乙。

(1)当该款眼罩还剩10%的电池容量时,在额定电压下充电,充满电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2)图丙是小敏设计的可以手动调节高、中、低三档加热的电热眼罩原理图。

电源电压U恒为4.8伏,已知电热丝R1阻值为4欧,电热丝R2阻值为6欧,开关S3只接a或b。

①丙图电路中S1闭合,S2断开,S3接a时,加热电路为▲(选填“高”、“中”或“低”)温档。

②中温档功率为多少瓦?

③高温档工作20分钟,眼罩消耗的电能为多少焦?

12.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当前绍兴农村工作的重点。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能源再利用和减少土壤污染的重要方法。

(1)垃圾焚烧发电是一种有效处理方法,它是利用了储存在垃圾中的▲能。

(2)小敏家两次电能表显示如图,他家这30天的用电量为▲千瓦时。

绍兴某垃圾发电厂3条焚烧线每天能处理2250吨生活垃圾,日发电80万千瓦时,它最多可供▲万户类似小敏家庭的日用电。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湖水结冰B.雾气消散C.露珠形成D.冰雪消融

【知识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

【思路分析】物质由液体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解题过程】解:

A.湖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雾气消散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

A。

【总结归纳】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并掌握物体变化识别的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科学研究中,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以下实验中没有用到此方法的是(  )

A.甲:

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B.乙:

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C.丙: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D.丁: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知识考点】物理学方法.

【思路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题过程】解:

A、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保持液体的表面积和液面的空气流动不变,观察温度变化时液体的蒸发快慢,是控制变量法。

故A不符合题意;

B、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时,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是控制变量法。

故B不符合题意;

C、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时,保持电阻大小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值,观察电流如何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是控制变量法。

故C不符合题意;

D、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一个与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代替像,研究像的特点,是等效替代法。

故D符合题意。

故选:

D。

【总结归纳】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3.如图所示,内部均装有磁铁的两块清洁器M和N隔着窗玻璃总能合在一起移动,这让玻璃清洁变得安全高效。

关于清洁器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两块清洁器能合在一起的原理是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B.N受到的重力和M对N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C.玻璃对N的支持力和M对N的吸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移动M时,N也能跟着一起移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知识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的相互性;平衡力的辨别;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思路分析】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一对平衡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题过程】解:

A、两块清洁器内部均装有磁铁,它们能合在一起的原理是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A正确;

B、受到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M对N的吸引力方向是水平的,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玻璃对N的支持力和N对玻璃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而不是与M对N的吸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移动M时,N也能跟着一起移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

故选:

A。

【总结归纳】本题以玻璃清洁器为内容,考查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分、力的作用效果等,有一定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4.如图是小敏设计的汽车尾气中CO排放量的检测电路。

当CO浓度高于某一设定值时,电铃发声报警。

图中气敏电阻R1阻值随CO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铃应接在A和C之间

B.当CO浓度升高,电磁铁磁性减弱

C.用久后,电源电压U1会减小,报警时CO最小浓度比设定值高

D.为使该检测电路在CO浓度更低时报警,可将R2的滑片向下移

【知识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思路分析】AB、图中气敏电阻R1阻值随CO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由欧姆定律得出控制电路的电流变化,根据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可知磁性的变化,结合电路分析;

C、用久后,电源电压U1会减小,由欧姆定律,只有当R1阻值变小时,控制电路才能达到衔铁被吸下的最小电流,据此分析;

D、在CO浓度越低电阻越大,因控制电路衔铁被吸下的最小电流不变,由欧姆定律和电阻的串联分析。

【解题过程】解:

AB、图中气敏电阻R1阻值随CO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由欧姆定律,控制电路的电流增大,电磁铁磁性增强,衔铁被吸下,因CO浓度高于某一设定值时,电铃发声报警,故电铃应接在B、D之间,AB错误;

C、用久后,电源电压U1会减小,由欧姆定律,只有当R1阻值变小时,控制电路才能达到衔铁被吸下的最小电流,即报警时CO最小浓度比设定值高,C正确;

D、在CO浓度越低电阻越大,因控制电路衔铁被吸下的最小电流不变,由欧姆定律和电阻的串联,I=

,即减小变阻器的电阻,故将R2的滑片向上移,D错误。

故选:

C。

【总结归纳】本题考查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欧姆定律的运用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5.如图是上肢力量健身器示意图,杠杆AB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AB=3BO,配重的重力为120牛,重力为500牛的健身者通过细绳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85牛,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2时,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60牛。

已知F1:

F2=2:

3,杠杆AB和细绳的质量及所有摩擦均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50牛时,健身者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160牛

B.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90牛时,健身者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120牛

C.健身者在B点施加400牛竖直向下的拉力时,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35牛

D.配重刚好被匀速拉起时,健身者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540牛

【知识考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思路分析】

(1)对配重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原理计算出配重绳子上的拉力F;对动滑轮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出杠杆A点产生的拉力FA;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出B点的拉力F1,并且找到B点拉力与配重的重力等之间的数学关系式;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B点的拉力F2,借助F1:

F2=2:

3计算出动滑轮的重力;

(2)使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出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50N和90N时,B点施加的向下的拉力;

(3)将FB=400N代入关系式计算配重对地面的压力;

(4)配重刚好被拉起,即它对地面的压力为0,根据上面的关系式计算出B点的拉力。

【解题过程】解:

当配重在地面上保持静止状态时,它受到的绳子的拉力F为:

F=G-FN;

因为动滑轮上有2段绳子承担物重,

因此杠杆A点受到的拉力:

FA=2F+G动=2×(G-FN)+G动;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到:

FA×OA=FB×OB;

即【2×(G-FN)+G动】×OA=FB×OB,

因为:

AB=3BO;

所以:

AO=2BO;

那么【2×(G-FN)+G动】×2=FB×1,即FB=4×(G-FN)+2G动;

当压力为85N时,F1=4×(120N-85N)+2G动;

当压力为60N时,F2=4×(120N-60N)+2G动;

因为:

F1:

F2=2:

3;

所以:

3;

解得:

G动=30N;

A.当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50N时,B点向下的拉力为:

FB=4×(G-FN)+2G动=FB=4×(120N-50N)+2×30N=340N,故A错误;

B.当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90N时,B点向下的拉力为:

FB=4×(G-FN)+2G动=FB=4×(120N-90N)+2×30N=180N,故B错误;

C.健身者在B点施加400N竖直向下的拉力时,

根据FB=4×(G-FN)+2G动得到:

400N=4×(120N-0N)+2×30N;

解得:

FN=35N,故C正确;

D.配重刚好被拉起,即它对地面的压力为0,

根据FB=4×(G-FN)+2G动得到:

FB=4×(120N-0N)+2×30N=540N>500N;

因为人的最大拉力等于体重500N,因此配重不可能匀速拉起,故D错误。

故选:

C。

【总结归纳】此题综合考查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等,综合性较强,难点和关键点是计算动滑轮的重力,属于中考压轴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6.小敏对“物体在水中浸没前受到的浮力是否与浸入深度有关”进行了研究。

(1)将一长方体金属块横放,部分体积浸入水中时,在液面所对的烧杯壁作一标记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甲(如图甲)为▲牛;再把金属块竖放浸入同一杯水中,当▲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乙(如图乙)。

比较发现F乙=F甲,小敏得出:

浸没前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浸入深度无关。

(2)图中两种状态时,金属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甲▲p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知识考点】压强大小比较;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思路分析】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决定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2)金属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ρgh。

【解题过程】解:

(1)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示数F甲为1.6N;

在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故当水面与标记线相平时,即控制排开液体体积不变,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乙,比较发现F乙=F甲,得出:

浸没前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浸入深度无关。

(2)图中两种状态时,h乙>h甲,根据p=ρgh知金属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甲小于p乙;

故答案为:

(1)1.6;水面与标记线相平;

(2)小于。

【总结归纳】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排开液体体积与深度关系的分析。

难度不是很大。

7.某工厂发货传输分拣线示意如图,等间距排列的相同货物先被传送带匀速运送到工作台,在工作台AB上匀速下滑时被扫描,后滑至水平工作台BC,最后在C点静止时被机械手臂取走进行分类。

传送带与AB、AB与BC都平滑连接,AB与BC材料相同,且长度均为1米,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1)若货物对AB的压力小于对BC的压力,则货物在AB上减小的机械能▲(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BC上减小的机械能。

(2)若机械手臂每隔3秒钟取走一件货物,传送带运动的速度为0.8米/秒,为防止货物的碰撞与堆积,货物之间的距离d至少为▲米。

【知识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机械能的概念.

【思路分析】

(1)物体运动过程中,物体和地面之间存在摩擦力,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从摩擦力大小来分析。

(2)知道取走货物的时间和传送带的运动速度可以求出传送带运动的距离即为货物间距。

【解题过程】解:

(1)货物在地面上运动时和地面之间存在摩擦力,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若货物对AB的压力小于对BC的压力,AB与BC材料相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货物和AB的摩擦力小于和BC的摩擦力,且长度均为1米,货物在BC面上克服摩擦力做功多,机械能转化为的内能多,机械能减少量就多,所以,则货物在AB上减小的机械能小于在BC上减小的机械能。

(2)机械手臂每隔3秒钟取走一件货物,传送带运动的速度为0.8米/秒,所以货物之间的距离最小为:

d=vt=0.8m/s×3s=2.4m。

故答案为:

(1)小于;

(2)2.4。

【总结归纳】从克服摩擦做功多少来分析机械能减少多少是解题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3分,共21分)

8.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

【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

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20°

40°

60°

80°

折射角

13°

(1)▲

35°

41°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2)▲(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

【知识考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思路分析】

(1)虚线位置显示90°,折射光线位置显示65°,可以求出折射角多少度。

(2)判断折射角和入射角是否成正比,看看它们的比值是否是一个定值,如果是一个定值就成正比。

(3)光的折射: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垂直射到界面时不改变方向。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但是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解题过程】解:

(1)由图知,折射角为:

90°-65°=25°;

(2)由表格数据可知,折射角和入射角的比值分别为:

则折射角和入射角的比值不是定值,所以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不成正比。

(3)观察表格数据知,

入射角:

20°→40°→60°→80°,每次入射角都增加20°,

折射角:

13°→25°→35°→41°,每次分别增加12°、10°、6°,

所以,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的增加量小于入射角的增加量。

故答案为:

(1)25°;

(2)不成正比;(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的增加量小于入射角的增加量。

【总结归纳】对于数据处理能力,是很重要的,对于两个量比值一定时成正比,两个量的乘积一定是成反比。

9.在验证焦耳定律(Q=I2Rt)中电热与电阻的定性关系时,实验小组出现了如图三种电路连接情况(已知R甲<R乙)。

闭合开关,三种电路的电流表指针均发生了偏转,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2根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h,小组实验报告汇总如下表,请把表格空白处填写完整。

实验电路

玻璃管内液面高度

小组结论

你的合理解释与评价

A

液面都不上升

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阻无关

(1)▲

B

液面都上升,且△h甲<△h乙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就

(2)▲

电流和时间都相同,验证了焦耳定律中Q与R的定性关系

C

液面都上升,且△h甲(3)▲△h乙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阻越小,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4)▲

【知识考点】焦耳定律.

【思路分析】

(1)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是通过被加热液体体积或温度的变化反映出来的,所以电热丝必须对烧瓶中的液体加热;

(2)电阻串联,通过的电流相同,在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有关;

(3)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解题过程】解:

(1)A图中,电流通过电热丝产生热量的多少是通过烧瓶中液体体积的变化反映的,电热丝没有接入电路,无法产生热量,所以两根玻璃管中的液柱都没有变化,更无法验证电热与电阻的关系;

(2)B图中,两根电热丝串联接入电路,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已知R甲<R乙,液面都上升,且△h甲<△h乙,说明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能够验证电热与电阻的定性关系;

(3)C图中,两根电热丝并联接入电路,电阻不同,同时电流也不同,所以不能正确研究电流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故答案为:

(1)两实验电阻没有接入电路,无现象,无法验证焦耳定律中Q与R的定性关系;

(2)越多;

(3)>;(4)两实验电阻并联,电流不同,实验现象无法验证焦耳定律中Q与R的定性关系。

【总结归纳】此题考查了验证焦耳定律的实验方案的比较,通过分析题目我们要知道,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第10小题6分,第11小题10分,第12小题4分,共20分)

10.如图是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团队研发的名为“绝影”的四足机器狗,它能稳健地爬陡坡,它的出现,让我国四足机器人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机器狗质量为70千克,每只脚与地面接触面积为50平方厘米。

(1)以行走的机器狗为参照物,旁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