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教案及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010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教案及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教案及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教案及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教案及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教案及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教案及同步练习.docx

《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教案及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教案及同步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教案及同步练习.docx

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名师教案及同步练习

11 醉翁亭记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

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来感受它的魅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

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

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sù)觥筹(gōng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临于泉上者:

居高面下。

泉香而酒洌:

清。

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

交互错杂。

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

宴酣之乐:

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

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拢;暝,昏暗。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颓然:

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2)一词多义

归: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乐:

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

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动词,茂盛)

谓:

太守自谓(称谓)

太守谓谁(是,为)

而: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

情趣;今义:

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

离开;今义:

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

醉醺醺的样子;今义:

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

花;今义:

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

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

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

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

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文忠是他的谥号。

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判断,如:

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②肯定或陈述,如:

山之僧曰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

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

连词,表并列(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连词,表承接(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

连词,表修饰(轻读)

朝而往,暮而归:

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不知人之乐:

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年又最高:

连词,表递进(重读)

而乐亦无穷也:

连词,表因果。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分两层:

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五、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习第一段内容,引入下文学习。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二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第三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

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

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三段层次?

【交流点拨】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

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

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3.第四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交流点拨】三种乐:

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交流点拨】太守: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

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二)语言赏析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交流点拨】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如: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山间之朝暮也。

⑥山间之四时也。

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⑩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表示肯定语气。

如:

①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②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乐亦无穷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

(1)写亭的环境:

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

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

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

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

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11 醉翁亭记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chú)       琅琊(lánɡ)(yá)

饮少辄醉(zhé)林霏开(fēi)

岩穴暝(míng)晦明(huì)

伛偻提携(yǔ)(lǚ)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yáo)(sù)弈者胜(yì)

觥筹交错(gōng)树林阴翳(yì)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茂盛的样子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意趣

,情趣

(3)日出而林霏开霏:

弥漫的云气

(4)云归而岩穴暝暝:

昏暗

(5)野芳发而幽香芳:

(6)伛偻提携伛偻: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7)泉香而酒洌洌:

(8)山肴野蔌蔌:

菜蔬

(9)杂然而前陈者陈:

陈列,摆开

(10)宴酣之乐酣:

尽兴地喝酒

(11)弈者胜弈:

下棋

(12)觥筹交错觥:

酒杯

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1)秀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2)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

微斯人,吾谁与归(投靠,依附)

山水之乐(乐趣)

(3)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

太守自谓也(命名)

(4)谓

太守谓谁(为,是)

山之僧曰智仙也(结构助词,的)

(5)之名之者谁(代词,代指醉翁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

5.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顺承)

(3)临溪而渔(连词,表修饰)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

6.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

(每句标一处)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至于/负者歌于途

7.填空。

(1)《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朝代)文学家,和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神来之笔捕捉到了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作者用“(若夫)日出

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

,霜色洁白。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9.读《醉翁亭记》,让我们对欧阳修的品质与修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为欧阳修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颁奖词。

【示例

】苏轼:

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然而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他开创宋词豪放派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词作……苏轼的贡献是无穷的,是伟大的!

欧阳修:

他用笔记叙与民同乐的经历,他用心灵描绘和谐的图画,他用旷达书写潇洒的人生。

困难在他面前,就如同写在沙滩上的字,潮水一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用一生,谱出一曲旷达、悠远的壮歌。

02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0.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阅读课文第1段和第2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安排写景的顺序的。

第1段主要采用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作者先从远山落笔,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利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

第2段采用时间顺序:

利用时间的推移,抓住朝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及四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特点描写山中景色,最后用“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11.阅读课文第3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1)本段具体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四个场景。

(用原文回答)

(2)选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表现这个地方在作者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1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醉翁之意”的理解。

醉翁之意不只在于山水之间,更在于乐人之乐(或:

与民同乐)。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第1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

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

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第3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散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使文章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重含

义。

(解析:

B.作者被贬虽有抑郁和落寞,但本文重点表达的是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愁苦”和“愤懑”言之过重。

14.同样是被贬,柳宗元在自然美景面前未能释然,欧阳修拥有旷达的胸襟,范仲淹依然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

【示例一】我更欣赏范仲淹的人生态度。

因为他即使身处人生逆境,也不在乎个人得失,依旧怀有忧国忧民之心,现如今国家的建设更需要这样的人。

【示例二】我更欣赏柳宗元的人生态度。

他这种直面人生、快意倾吐的率真就如同永州荒野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一样美得那么清澈幽静,别具一格。

【示例三】我更欣赏欧阳修的人生态度。

因为他以百姓的快乐为个人理想,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怀与胸襟更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03 拓展阅读

(广安中考改编)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

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5.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峰回路转      回:

曲折、回环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

居高面下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斯:

(4)掇幽芳而荫乔木荫:

遮阴纳凉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18.【乙】文中乐其岁物之丰成和安此丰年之乐者(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

【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现出作者与民同乐(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19.“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借景物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甲】【乙】两篇选文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甲】文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乙】文表现了百姓生活太平祥和,官员能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

附【乙】文参考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文言文句式——判断句

【典型例题】下列语句中不属于判断句这一文言句式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莲,花之君子者也

【参考答案】B(解析:

A.“则”是副词,表示肯定判断;B.“也”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C.以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即“……者,……也”式;D.主语前面不用“者”停顿,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技法点睛】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

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为:

句中用“者”,句末用“也”(“……者,……也”)。

它的变化形式有:

①句中不用“者”,句末用“也”(“……,……也”);②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者,……”);③句末用“者也”(“……,……者也”)等。

(2)用“乃”“即”“则”“皆”“必”“

本”“系”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是”作判断动词,比较少见(古汉语中,“是”一般用作指示代词,一般不用来表示判断)。

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此外,还有不使用任何判断词的情况,就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