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874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_________”、“_________”(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冰塞川雪满山

2.示例一:

两首诗都运用比喻的手法。

【甲】中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信心。

【乙】诗句以浮云比喻“保守势力”,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示例二:

两首诗都运用用典的手法。

【甲】中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乙】诗句”浮云遮望眼”,用典,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这里指“保守势力”,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意思是:

想渡黄河,冰雪却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用“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语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尽管知道前路障碍重重,但用“长风破浪”和“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信心。

语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这里指“保守势力”,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从中可以看出,两句诗文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政治抱负的追求。

据此理解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①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①度:

通“渡”,过的意思。

1.“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最能表达这层感情的是第______联。

2.这首诗是毛泽东喜闻捷报后诗兴大发而作,诗歌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首联。

【答案】

1.三

2.首联点出时令,铺写近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表现出诗人闻捷报的喜悦之情和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每逢佳节倍思亲”分析,需要找出思念亲人的诗句。

故应该是“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答案是第三联(颈联)。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的意思“暮色苍茫,挟秋带晚的风冉冉从河上吹过,晓来一眼尽收的无边原野渐渐与天地溶为一体。

”分析:

秋风:

点出时令。

度河:

铺写近景;大野入苍穹:

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

从而衬托出领袖的心境和胸怀。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凉州词

唐•王翰

秦中①花鸟已应阑②,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③忆长安④。

(注)①秦中:

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②阑:

尽。

③意气:

情意。

④长安:

这里代指故乡。

1.诗歌一、二句写出秦中地区__________,而塞外__________,将二者景物进行对比,突出了塞外天气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请结合内容分析,诗歌三、四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春色已尽(花鸟已阑、已是暮春时节、已至初夏),大风凛冽(风沙尤寒、尘沙漫天、冷酷严寒),寒冷恶劣

2.战士们在夜晚听到悲凉的胡笳曲《折杨柳》,不禁思念起千里之外的家乡长安。

抒发了战士们在寒风飞沙的边塞荒凉之地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出诗句中的时间和地点,然后提取相关的形容词。

第一句“花鸟已应阑”可知是秦中地区已是暮春时节;第二句中“风沙犹自寒”指出此时塞外还是风沙漫天,气候严寒的季节,一暖一寒形成对比,突出塞外气候的恶劣。

2.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三四句写了战士们在夜晚因听到胡笳曲《折杨柳》,因而激起了对家乡长安的思念之情,然后结合全诗的意境,抒发他们在苦寒之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阅读苏轼的《阮郎归初夏》一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①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②。

玉盆③纤手弄清泉。

琼珠④碎却圆。

①水沈:

即“水沉”,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②然:

同“燃”,形容花红如火。

③玉盆:

指荷叶。

纤手:

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④琼珠:

形容水的泡沫。

(1)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了环境  的特点。

(2)结合本词内容,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词以描写为主,写人写景细腻精致,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B.“绿槐”“高柳”“新蝉”和“熏风”都是初夏的典型特征。

C.苏轼的这首闺情词,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

D.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

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3)试分析下片“玉盆纤手弄清泉。

”句中“弄”字的妙处。

【答案】

(1)以动衬静(对比)、清幽(寂静).

(2)C(3)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词的上片以落棋之声惊醒昼眠来以动衬静(对比),突出环境的清幽。

(2)C项理解有误。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

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

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

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

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

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

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5.阅读《望岳》,回答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由望岳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

远望即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惊叹之情,用“夫”字引发慨叹,以距离之远来烘托①_____。

接着细望泰山内心不断惊呼,情感为之荡漾。

自然悬引出登上泰山的决心,以表达自己②_________(精神)。

2.《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

“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划线语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3.“山”这一文化符号因其高峻、雄浑,在古诗中往往被诗人赋予昂扬向上的神奇力量。

很多诗人借“山”抒发自己的理想追求,但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下列诗句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的一项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B.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纳兰性德《浣溪沙》)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答案】

1.①泰山之高(雄伟、巍峨)②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答案示例:

作者近望泰山,慨叹于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将神奇与秀美都赠予泰山;仰望泰山,巍峨高峻的泰山将山南北割成白天黑夜。

这雄伟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内心激荡,自然随泰山的雄伟而生发登高的遐想,抒发不畏艰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景色的雄奇引发了作者的雄心。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与理解。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3.A.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

B.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D.“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故选A。

6.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月”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月”字的古诗词。

(诗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转”和“低”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

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2.AD

3.答案示例:

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

【解析】

1.考查诗人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的方法。

读懂词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2.AD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相通。

“天涯若比邻”“天涯共此时”与“千里共婵娟”一样,都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之情。

C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3.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

多读书,多背诗,特别是多记忆带有“月”字的古诗词,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

7.赏析《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1.记叙。

地点、目的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

1.一空,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从“从表达方式看”。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所以明显使用的是一种“记叙”的表达方式。

二空,“渡远荆门外”交代了远渡的出发地(地点)。

三空,“来从楚国游”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2.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送”字,以一当十,容量丰富。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

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诗中人物所处环境的特点。

(2)结合全诗,试概括“边将心”蕴含的具体感情。

【答案】

特点:

天气寒冷,或萧条、萧索、或天气恶劣;军情紧急或危急或紧张。

边将饱受险恶环境的痛苦,或军旅生活艰辛的痛苦;对长久战争的厌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首联描写边塞的白草为北风所凋,战马奔驰,外族军队步步逼近,正在加紧寇边的景象,营造了衰败/肃杀、寒冷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

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9.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面。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作………,弓如……”一句描绘驰騁疆场惊险激烈的杀敌场景。

B.“沙场……”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该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C.“了却……,赢得…”一句为作者与友人共勉之词,呼应标题。

D.“可怜”两字凸显了词人由壮怀激烈到黯然神伤情感的陡然变化。

【答案】

1.(练兵前)分享牛肉

2.B

【解析】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意为“西北边塞上的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之意”。

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为“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白了鬓发,士兵泪满衣襟”。

C.“枯藤老树昏鸦”意为“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为“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家傲·秋思》表现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建功立业的决心;《天净沙·秋思》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B.《渔家傲·秋思》描绘的是西北边境的军旅生活;《天净沙·秋思》刻画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游子形象。

C.《渔家傲·秋思》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给人以苍凉悲壮之感;《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恬静明丽的意境。

D.“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个“闭”字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古”字给人以苍凉之感。

【答案】

1.B

2.C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B项不正确。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为:

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

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C项“恬静明丽”不正确。

《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11.古诗欣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颈联将诗人的思绪从怀古拉回现实,描写了他登高所见汉阳、鹦鹉洲的____景色,尾联一问一答,抒发了诗人____之情,两联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近代学者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一书中评价这首诗“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

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3.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如“晴川历历汉阳树”一样含有地名。

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含有地名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答案】

1.明丽(日暮)怀乡

2.示例:

托想空灵:

本诗首联两句乍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

寄情高远:

诗人凭栏远眺,对此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产生怀乡之情。

3.示例: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理解景色特点要抓住相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画面。

理解作者情感,要抓住作者直接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堪称“托想之空灵”;“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之景物,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可谓“寄情之高远”。

3.本题属于主题性默写题。

抓住默写主题“地名”,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

如“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朔云边月满西山”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

(意对即可)

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

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所以一个“满”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春天的阳光赶逐着,

雪已经从附近的山上

汇成许多道混浊的小河

向着淹没了的牧厂奔流。

自然用欣然的微笑

睡梦xīng松地迎接一年的初晨,

蔚蓝的天空发着光辉。

树林还透着,微微地现出绿色。

蜜蜂飞出了蜡质的蜂房

去征收田野的贡奉。

山谷干了并且斑lán起来;

一群群牛羊吵闹着,

夜莺已经在夜的静寂里歌唱过了。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奔()流xīng()松斑lán()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