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沙场点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851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沙场点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辛弃疾沙场点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辛弃疾沙场点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辛弃疾沙场点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辛弃疾沙场点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弃疾沙场点兵.docx

《辛弃疾沙场点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沙场点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辛弃疾沙场点兵.docx

辛弃疾沙场点兵

亡命天涯

——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名叫重耳,是春秋时晋献公的次子,晋献公即位时,重耳已21岁。

晋献公5年,晋国攻打骊戎这个小国,得到一位美女叫骊姬,深受晋献公宠爱。

献公12年,骊姬生下奚齐,就想让献公立为太子。

献花公有意废太子,就找借口说曲沃是宗庙所在地,应该派最信任的人去守卫才放心,于是把太子申生打发到了曲沃。

骊姬这个女人很阴险,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

献公21年,骊姬谎称梦见太子已故的生母齐姜,让太子申生在曲沃祭奠,并把祭祖的肉献给晋献公。

太子就按她说的做。

当时献公出去打猎,于是太子把肉放在宫中。

骊姬就派人在肉中放了毒药。

过了两天,献公回来了,就要品尝太子奉献花的肉。

骊姬说吃肉之前应先试试是否安全。

肉扔到在上,在面隆起;给狗吃,狗死;给手下人吃,手下人死。

骊姬就哭哭啼啼说太子想弑父,然后就是她们母子。

太子申生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到新城,后来不愿出逃,自杀。

有人又诬告重耳,夷吾两位公子怨恨骊姬杀掉太子,于是骊姬又说二位公子也参与了这件事情。

得到消息后,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献公一看二位公子不辞而去,就认为他们真有阴谋,就攻打这两座城。

夷吾逃到了梁国,重耳逃到了娘家所在地——狄国。

这时重耳已43岁了。

他在狄一直住了12年,娶了妻子生了孩子。

第五年时,晋国发生动乱,执政26年的晋献公去世。

还未办完丧事,大臣里克等人就杀掉了奚齐。

执政大臣苟息立骊姬妹妹的儿子——悼子为晋君,里克又杀掉了悼子。

因为悼子当过国君,所以史书就用了一个“弑”字。

当初晋献公攻打骊戎时,占卜的预言是“齿牙为祸”。

等到了骊戎,俘获骊姬,又很宠爱她,最终因为这使晋国大乱,父子兄弟相残。

里克派人联系流亡在狄的重耳,想立他为君。

重耳怕遭到同样的命运,就婉言谢绝。

里克又派人去找夷吾,夷吾承诺把汾阳给里克做封地,又承诺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借助大国的力量回到晋国,当了晋君,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惠公。

晋惠公夷吾即位后,对以前的承诺反悔了。

借口大臣们反对,不给秦河西之地,也不给里克汾阳,还剥夺他的权力。

这就是《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说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来惠公恐怕里克心怀不满而发动叛乱,赐里克死。

晋惠公的国内,国际形象不佳,背信弃义很出名。

惠公四年,晋国发生饥,向秦借粮,秦借给了。

惠公五年,秦发生饥荒,向晋借粮,晋却拒绝了,还准备发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大怒,也发兵攻晋,混战中俘获了晋惠公。

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夫人,她请求不要杀掉惠公。

后来秦穆公把晋惠公送回晋国,留下太子圉做人质。

惠公回国后,担心逃亡海外很有声望的重耳威胁自已的统治,派人去狄国暗杀重耳,重耳听到消息后,不得不又开始了流亡生涯。

到了卫国,卫文公对他这个落魄公子瞧不起,不以礼相待。

在卫国的五鹿这个地方,重耳已沦落到乞讨的地步。

他向当地的农民乞讨食物。

当时可能是灾年,老百姓也没吃的,所以这个老农就给了他一块土。

重耳大怒,就要鞭打他。

他舅舅子犯说这是上天赐你土地。

重耳就磕头并收下土块离开了。

现代散文家秦牧还把这件事写进他的散文《土地》中。

卫国待不下去,重耳又流亡到了齐国。

齐桓公厚礼相待,还把本宗的姑娘齐姜嫁给他。

重耳便安心地住下了。

住了五年,重耳还没有离开齐国的打算,他已经厌倦了逃亡的艰苦生涯。

于是他的几个铁杆手下在桑林密谋,要让重耳离开齐国。

正好女奴在桑树上采桑叶,她偷听见了他们的谈话,就把消息报告给主人齐姜。

姜氏这个女人很不寻常,她当即把女奴杀了,以防泄密。

她劝重耳不要贪恋享受,应该去实现他的远大理想。

重耳却不想离开,他随遇而安,满足于现状。

姜氏与子犯商量后,把重耳用酒灌醉,带出了齐国。

重耳清醒后,知道是子犯的主意,就气急败坏在拿着戈矛追逐子犯,想杀掉他,因为他又不得不面对漫长而艰辛的国际流亡之路。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人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就在重耳洗澡的时侯,到跟前去看。

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听说这件事后,就对丈夫说,我观察重耳的随从人员都非同一般,能担当起辅佐国家的大任。

有这样的部下辅助,重耳将来一定能执掌晋国,称霸诸侯。

到那时侯,他就要报复那些曾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首当其冲。

你为什么不趁早对他表示另外的态度呢?

僖负羁听了妻子的分析,就派人送给重耳一盘饭,盘底还放了一块宝玉。

重耳接受了食物而把宝玉退了回去。

僖负羁的妻子虽是女流,却非头发长见识短,她很有远见卓识。

重耳成了晋文公后,攻打曹国,抓了曹共公。

到了宋国,宋襄公还算可以,送给重耳20辆马车。

到了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大臣叔参劝谏说,重耳身上有三个特殊这处可以看出上天在扶助他,上天可能要让他重振晋国吧?

您应该以礼相待。

一是按说男女同姓通婚,子孙一定不昌盛;但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却一直活着;二是重耳遭到流亡在外的灾难,而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

大概上天就等待着流亡的重耳回去治理动乱的晋国吧。

三是重耳有子犯,赵衰,贾佗这三个才能出众的贤士跟随,能成就大事。

并且我们郑国和晋国是同等在位的国家,晋君的子弟路过郑国,我们本来应该好好接待,更何况重耳又是上天所扶持的人呢?

郑文公没听劝告。

《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联盟攻击郑国的理由之一就是郑国曾经“无礼于晋”。

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并问重耳如果当了晋君,会拿什么回报楚国。

重耳说楚国物产丰富,什么都不缺。

如果非要说回报的话,日后晋楚一旦发生战争,我为报答您今天的盛情,一定指挥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

后来晋楚爆发城濮大战,晋军兑现诺言,退避三舍,但楚军依然进军,最后被晋军打得大败。

惠公十四年,惠公死去。

太子圉从秦国逃回了晋国即位,这就是晋怀公。

秦穆公于是就扶持从楚国流亡到秦国的重耳,在晋国策动内乱,推翻了晋怀公,立重耳,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晋文公。

文公励精图治,晋国很快强大起来。

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平民皇帝

——刘邦

刘邦,字季,沛人。

他的出生经历可以说是神乎其神,他母亲曾在野地里休息,突然雷电交加,他父亲看见他母亲身上有条龙。

不久,他母亲就有了身孕,生下刘邦。

古代此类故事比比皆是,无非是想证明帝王乃天之子,非凡人。

如文王母亲在野外踩了个巨大的脚印,就生了文王。

刘邦的长相是高鼻子,脸象龙一样,胡须生得很漂亮,还有一奇异之处是左腿有72颗黑子。

简直是匪夷所思。

刘邦仁而爱人,性格豪爽,花钱大手大脚。

家里的活不干,没少挨父亲的骂。

成年后,当了个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喜欢美酒和女人。

沛县有一个吕公,因逃避仇人来到此地。

他和沛县县令关系很好,沛中的豪杰就前来拜访。

当时萧何主管收贺礼,让贺礼不满千钱的宾客坐在堂下。

刘邦也来了。

他假说贺礼一万钱,实际上一分钱也没拿。

吕公见到刘邦后大惊,站起来到门口迎接他。

吕公有相面的特殊本领,看见刘邦形貌奇伟,引入上坐。

萧何当时说刘邦好吹牛,做不成事情。

宴会结束后,吕公给刘邦使眼色让他留下来。

吕公说:

“我年青时就给人相面,相的人也多了,却没见到过像你这样的人。

希望你自重自重。

我有个女儿,愿意嫁给你。

”事后,吕公的老婆埋怨他:

“你以前总说咱女儿将来要嫁给贵人。

县官大人求婚你不答应,怎么许给这个刘季?

”吕公说你们女人懂什么?

最后作主把女儿嫁给刘邦。

事实证明吕公确实慧眼识英雄,吕公的女儿就是日后的吕后。

秦二世元年,天下大乱。

刘邦也在沛县起兵,被下属拥立为沛公。

后来刘邦攻入咸阳,推行怀柔政策,不杀投降的秦王子婴,与百姓约法三章;还军霸上,封存秦朝的金银珠宝。

总之,刘邦树立的是一支仁义之师的形象,为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就是鸿门宴,刘邦委曲求全,灵活应变,以婚姻笼络项伯,最终渡过危机。

项羽进入咸阳后,分封诸将为侯王。

为了打击眼中钉刘邦,就把他封为汉王,打发到了偏远的汉中(现在的四川一带)。

此时的刘邦很狼狈,很多将领和士兵不知道红旗能打多久,半路就开了小差。

剩下的士兵也渴望回到东面的家乡。

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向东进入关中,攻城略地,于是楚汉战争开始了。

楚汉战争本来是场不对称的战争。

汉之三年春,项羽率精兵三万击败了汉军56万,又把汉军重重包围在灵壁东面的睢水,幸好天不灭刘,突然来了一阵特大沙尘暴向楚军刮去,楚军大乱,刘邦才与几十人脱身向沛逃去,准备收罗家老小西逃。

楚军也追到了沛,刘邦家人四处逃散。

刘邦在路上碰见孝惠帝、鲁元公主,就用车把他们拉上,这时,楚军已追上来了。

刘邦的车跑得慢,刘邦一下子急了,就把孩子推下车,推下去三次,部下滕公拉上来三次。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又有护犊情深的古例,刘邦能做出这等卑劣行为,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这次混战中,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汉四年,项羽的局面很不利,于是就弄了个大案板,把刘邦的父亲放上去,让人告诉刘邦:

“你不撤军,我就煮太公!

”刘邦说:

“我与项羽都曾受命怀王,当初说结为兄弟,那么我爸就你爸。

你如果想煮你爸,完了分给我一杯汤。

”刘邦这话也真绝了,噎得项羽出不来气,就要杀掉太公,又是鸿门宴中那个项伯解了围,他说争天下的人不顾家,杀了他父亲也没用。

楚汉战争旷日持久,天下疲惫不堪,项王想和刘邦挑战决雌雄,这样就不用折腾天下人了。

刘邦的回答是“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两个人在广武城有一次“亲密结触”,刘邦和项羽面对面交谈,刘邦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

项羽大怒,一箭射中刘邦胸口。

刘邦赶紧摸脚,说射中了我的脚指,借此稳定军心,可谓机智。

刘邦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终于鲤鱼化龙,从平民摇身变为皇帝,他曾总结自已的成功经验,说:

“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韩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其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番话是肺腑之言,深有见地:

卓越的领导才能不在领导者自身有多大能耐,而在于能领导比自已强的人才。

刘邦成了汉高祖后,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事。

刚当了皇帝的刘邦并没有多大架子,每过五天就去看望太公,按父子行礼。

太公的家令说刘邦是您的儿子,但现在是君;您是他的父亲,但现在是臣,怎么能让君拜臣呢?

这会让君王失去威信。

后来刘邦再来,太公就抱着个扫帚以示清扫道路,倒退着走以示尊敬。

刘邦当时大惊,问清原由后,心里却很高兴,赏赐给家令五百斤金。

未央宫盖很豪华,是萧何萧丞相一手操办的,高祖出征回来看见了,很生气,对萧何说:

“现在天下还不太平,成败未知,怎么能盖这么华丽的宫室呢?

”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不壮丽不足以扬威,并且要让后代超不过,高祖听了就心安理得地享用了。

萧何善拍领导马屁,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痛批一顿。

未央宫盖成后,高祖在前殿大宴诸侯群臣。

刘邦拿起杯子,站起来祝父亲健康长寿,他说:

“当初您把我看成无赖,不务下业,不如老二。

我现在的产业和老二的相比谁多?

”史书也没有记载他父亲是怎么回答的。

刘邦发达前后,一直看不起读书人,他常把儒生戴的帽子当球踢,称帝后,陆贾常给他讲《诗经》等儒家经典。

刘邦就骂他:

“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乃公”是骂人话,相当于现在的“老子”。

意思是老子在马上打天下,哪用得着什么诗书!

陆贾这个人不简单,很会说话,他说马上得之,就能马上治之吗?

最终劝刘邦逆取顺守,文武并用,奠定汉家二百年的基业。

刘邦刚平定天下当了皇帝,就把秦朝那一套规章制度全废除,怎么简单怎么来。

群臣喝酒争功,喝醉了大呼小叫,拔剑乱舞。

刘邦很不满意。

大臣叔孙通召集鲁地的儒生三十多人,演习朝见皇帝的礼仪。

刘邦让大臣们都模仿。

长乐宫盖成后,群臣朝见,按照叔孙通的仪式庄严肃穆,必恭必敬,一直到朝拜宴会结束,都没人敢喧哗失礼。

刘邦大喜,说“我今天才明白皇帝之尊贵了”。

刘邦、项羽都有短歌流世,刘邦还乡;召集乡中健儿120人,教他们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项羽的短歌是英雄末路的悲歌,而刘邦抒发的是成功者的豪情壮志,项羽多的是儿女柔情,刘邦多的是横行天下的气势。

霸王别姬

--------项羽

项羽是个悲剧英雄形象,千百年人们为之慨叹不已。

项羽,“项”是姓,“羽”是字,“籍”才是他的名,按现在的习惯应叫“项籍”。

项羽年青时,读书成绩很差,就去学剑术,也是差等生。

他叔叔项梁很生气。

项羽说写字年写姓名就行了,多了没用;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就学对付上万人的本领。

于是项梁教他学习兵法。

项羽很喜欢,却只通大意,没有深入思考完成系统学习。

司马迁就批评他不好学习文化,以致难成大器。

秦始皇巡视天下,路过浙江。

项梁和项羽在人群中围观回答巡游仪式项羽当时冒出一句:

“彼可取而代也!

”差点把项羽吓死,不过从此认为这孩子不一般。

很有意思的是,刘邦当年也在咸阳见过秦始皇,他的感慨是: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二人的胸襟、抱负、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项羽随项梁起兵反秦时,年24岁,身高八尺有余,大约是一米八五左右。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当时就有相当的威信。

项梁战死后,项羽杀掉楚王任命的卿子冠军宋义,率军渡过黄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与秦军展开巨鹿大战。

当时诸侯军队有十多支,先是不敢发兵,等到项羽军与秦军大战,他们在一旁围观,当打败几倍于己的秦军后,项羽召见各诸侯,诸将膝行向前,不敢仰视。

项羽的勇猛绝伦可以想像。

项羽在河北击溃了秦军主力部队,而刘邦趁机攻占了咸阳,先进入了函谷关。

于是就有了鸿门宴一场好戏。

鸿门宴只后,项羽引兵向西进入咸阳,杀掉秦朝最后一个皇帝子婴,并放火烧了秦宫,大火三个月不灭。

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在说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就指这会事。

然后项羽收拾秦朝的金银珠宝美女班师会东方。

项羽这些做法比较野蛮无理性,于刘邦的“约法三章”相比,大失民心。

当时有人劝项羽占据险要、肥沃的关中,足以称霸天下。

项羽看见秦朝宫室烧掉一塌糊涂,自己又想回家,说:

“富贵后不回故乡,就如穿着锦绣衣服走夜路,谁能看见!

”项羽是想衣锦还乡,好好炫耀一番。

提建议的人一看项羽胸无大志,思虑短浅,就很看不起他。

他就对人们说项羽就如同猴子戴人帽,只有人样,没有人脑。

项羽听到后就把他抓住煮了。

项羽又分封天下,立了许多诸侯王,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能战不能治,太平日子也没几天,天下就大乱。

项王到处征讨叛乱的诸侯王,最主要的楚汉战争开始了。

起初,项羽占绝对优势.刘邦的军队因运粮道路多次遭到袭击,缺粮,就想和项羽讲和.七十岁才参加起义军,现在是历阳侯的范增劝项羽一鼓作气消灭刘邦.于是项羽率军围攻刘邦的驻地荥阳.刘邦着急了,就听从陈平的意见施行反间计。

项羽的使者来到汉营,刘邦准备了丰盛的筵席,见了使者就说:

“我原以为是范增的使者,竟然是项王的使者。

”又把好饭好菜端走了,用粗茶淡饭招待使者。

使者回去报告了项王。

项羽力能拔山,头脑却有些简单,就怀疑范增,于是削夺其兵权,范增一怒之下告老还乡,还没有走到彭城就患病死去。

后来刘邦评价自己如何得到天下是说自己能重用张良、萧何、韩信,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被打败。

荥阳之战后,局面进入持久战,双方各有胜负,而刘邦势力逐渐壮大,于是在汉四年双方讲和,以鸿沟为界,西为汉,东为楚。

这就是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

这时刘邦也想安居关中、张良、陈平认为双方力量已发生逆转,不如不给敌人喘息机会,一举天之,否则养虎贵患。

刘邦听从了建议,套用毛泽东的诗就是: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后来,项羽在垓下被重重包围,兵少粮尽。

夜里听到汉军营到处有人唱楚地的民歌,项羽以为楚人都当了俘虏。

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来历。

夜里,项羽借酒浇悉,与美人虞姬慷慨悲歌,项羽给后世留下了一首很有味道的诗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骓,读如追,毛色青白相杂的马,是项羽十分钟爱的座骑。

电影《霸王别姬》中由香港著名演员张国荣演项羽,生动地再现了末路英雄的悲剧。

史书中不知生死的虞姬在电影中选择了自尽,也体现了艺术地真实。

项羽逃到乌江时,乌江亭长已把船备好,劝项羽急渡,以图东山再起,项羽说:

“上天要来亡我,我还渡河逃生干什么?

况且当年我和八千江东子弟渡江征战,现在却无一人归来,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我又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

”于是把骓给了亭长,返回身与汉兵激战,又杀死几百人,自已也十几处受伤,最后拔剑自刎而死。

千年之下,想像当初情形,也让人瞠目结舌。

项羽是一个充满血性的男人,宋代大词人李清照对他深为赞赏: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代枭雄

——曹操

关于曹操的事迹,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写的历史著作,《三国演义》是小说。

两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影响也不一样。

读过《三国志》的人微乎其微,《三国演义》是妇孺皆知。

曹操,字孟德。

他的父亲叫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家族谱系不明。

所以后来就有人攻击曹操的出身。

曹操年青时也是默默无闻。

只有一个叫桥玄的人慧眼识英雄,说曹操是“命世之才”,能安天下。

曹操二十岁时做了郎,后来又做了顿屯令。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

曹操起兵,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军,讨伐董卓。

后来势力逐渐壮大,挟天子而令诸侯,灭袁术,平袁绍,官至丞相,接下来就是三国鼎立,相互讨伐的局面。

陈寿对曹操评价很高,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事实上,一般人对曹操的印象多出自《三国演义》,人们对生动曲折的传奇故事远比看历史有兴趣。

《三国演义》的影响也远比《三国志》大得多。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奸雄”形象。

“奸雄”一词出自汉代许劭对曹操的评价。

许劭这个人很不简单,他评价人很准。

曹操见了许劭后就问:

“我是什么人?

”许劭没回答。

曹操又追问。

许邵说:

“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邵听到这个评价大喜过望。

《三国演义》一开始就突出曹操的奸诈。

说曹操小时侯,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见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就在他父亲曹嵩面前告了一状,曹嵩自然对曹操严加训斥,曹操心生一计。

有一天,他看见叔叔过来,假装中风倒在地上。

他叔叔赶快告诉了曹嵩。

曹嵩急忙过来一看,儿子安然无恙。

父亲说:

“叔叔说你中风了,现在好了吗?

”曹操说:

“我从来就没有这种病,叔叔不喜欢我,才这样说。

”他父亲就信了他的话。

以后他叔叔再说曹操的过错,他父亲就不听了。

“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因此传统戏曲中的曹操都是白脸。

曹操年青时,就有过人的胆识,何进召集大臣,欲尽诛宦官,当时曹操劝告宦官势大,不能尽诛,宜谨慎行事,但他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典军校尉,人微言轻。

何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后身死人手。

何进死后,董卓掌权,残酷暴虐。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就是此人所言。

司徒王允宴请百官,谈及董卓,无计可施,百官都号啕大哭。

曹操却抚掌大笑: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吗?

”曹操主动请缨,借王允的七宝刀一口,准备刺杀董卓。

第二天,曹操来见董卓,吕布正好离去,他正想拔刀下手,又怕董卓力气大,没敢轻举动。

董卓特别胖大,不耐久坐,一会躺下休息,脸向内,曹操一看时机已到,拔刀在手要刺。

没想到董卓正好从衣镜里看见曹操在背后拔刀,赶紧回身问曹操想干什么。

这时吕布也回来了。

曹操就说献给丞相一口七宝刀。

董卓一看,果然是宝刀。

于是递给吕布收起来。

董卓又带曹操去看西凉良马,准备赐给曹操,曹操说试骑一下,牵马出了相府,望东南飞奔而去。

董卓后来也会过神来,怀疑曹操行刺,于是派人去找曹操。

曹操早就没了踪影。

董卓悬赏千金捉拿曹操。

这一节足见曹操年青有为,有勇有谋,机智灵活,具备成大器的素质。

曹操逃走后,不久在中牟县被抓。

县令陈宫感于曹操的忠义之举,就把他放了,官也不做了,与他一块逃亡。

半路上,曹操去找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

吕伯奢和他们闲谈片刻,就说出去买好酒,匆匆骑驴出门。

曹操与陈宫做了好久,听到庄后有磨刀的声音。

二人前去窃听。

只听有人说:

“捆起来杀了,怎么样?

”曹操一听急了,与陈宫啥了吕氏全家。

进了厨房,却看见绑着一头猪要杀。

这才知是心疑误杀,急上马离庄而去。

走不远,碰到吕伯奢拿着酒菜回来。

曹操有使计杀了吕伯奢。

陈宫说怎么能一错再错,曹操说了一句名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常被某些人引用,可见古今成大事者多“厚黑”——脸皮厚、心黑。

回到陈留后,曹操也拉起人马,投在袁绍盟下。

董卓兵败,放火烧了长安城,挖了皇陵,向西逃去,袁绍此时却按兵不动。

曹操说:

“董贼焚烧宫室,动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

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

诸公何疑而不进?

”众诸侯都说不可轻动,曹操大怒,自已带上嫡系人马一万多,去追董卓,曹操此时一心报国,忠贞可嘉。

特立独行,非大英雄不能为。

后来被子吕布打败,曹操负伤,被曹洪相救,率剩下的五百多人回了河内;因与袁绍不合,就回了扬州。

黄巾起义后,朝廷派曹操镇压。

有功,曹操自此威名重。

这也是曹操起家的资本,直到他任丞相,独专汉室之权。

关于曹操的故事还有一个就是“割发代首”。

一次行军途中,正值麦熟时节,曹操下令践踏麦田者死。

官兵都小心翼翼。

突然田中飞起一只斑鸠,惊了曹操的马,踏坏了一大片麦田。

曹操想自杀抵罪,人们急忙拦住。

于是曹操拔剑割掉自已的头发代替杀头。

古人对头发是很看重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容毁伤。

”和现代人观念不同。

后人有诗评价说:

“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虽说曹操自杀有一定的表演性,但如说使诈太牵强,其实应该算作领导严于自律、自责。

如今大事故频发,君见过几位高官割发代首?

连口头道歉都没有。

在与刘备会面“青梅煮洒沦英雄”之际,曹操给“英雄”下了一个定义很精彩:

“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说到“英雄”,《世说新语》中有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者。

曹操认为自已长得来不好看,不帅气,不足以威摄外国人,于是就让崔琰装作曹操,而曹操自已拎了把刀在旁边当卫士。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

“你对魏王印象如何?

”使者回答说:

“魏王高大威猛,很有风度。

但是他跟前那个拿刀的卫士,才是真英雄。

”曹操听到后,派人杀了使者。

曹操送给关羽锦袍、赤免马,后又守诺言放关羽寻兄,赠黄金,锦袍,足见其惜才之心。

胸襟之大度,非常人能为。

如果关羽碰到的是袁绍,那恐怕就很难说了。

曾为袁绍部下的陈琳为袁绍讨伐曹操写檄文,痛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波及祖宗八代。

官渡之战后,陈琳被擒,曹操对他说:

“你以前给袁绍写檄文,只骂我也就算了,你为什么侮辱我父亲和祖父呢?

”陈琳说: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左右劝曹操杀掉他。

曹操爱惜他的才能,没杀他,还任命他为从事。

曹操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益州张松长相丑陋,额头尖,鼻偃齿露,身高不过一米五,说话声音却很大。

他暗画了西川地图,准备献给曹操。

张松等了三天,才见了面。

曹操问他刘璋为什么连年不进贡。

张松说到处是盗贼,道路不通。

曹操就训斥他:

“我已扫清中原,哪有盗贼?

”张松说北有张鲁,南有孙权,西有刘备,最少的也有十万兵马。

能算太平吗?

曹操先看见张松长相丑陋,就有五分不高兴;又他他说话顶撞自己,专揭伤疤,就再也不理他了。

张松后来把地图献给了诸葛亮,从而使曹操失去了征服西川的利器。

张松和曹操还有一段故事。

杨修向张松夸耀曹操文才武略,拿出曹操写的《孟德新书》十三篇兵法给张松看。

张松看完后就说蜀中的三尺小孩子也能背诵,怎么能叫“新书”呢?

这是战国时无名氏的作品。

曹丞相剽窃别人的东西,只能瞒住你杨修这样的人!

杨修说这书丞相一直秘藏,并未公之于众,你说蜀中的小孩子也能背诵,不可能吧?

张松说你要不信,我背诵一遍。

然后将书从头到尾背诵一遍,一字不差。

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张松以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和曹操开了个玩笑!

曹操听杨修说了这件事后,以为自己的书与古人暗合,就把书扯碎烧了。

曹操治学如此严谨,令人肃然起敬。

今人岂不羞死!

博士、教授也抄袭成风。

曹操死于建安25年春,享年66岁。

录《三国演义》的诗作结束:

古人作事无巨细,

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

冢中笑尔书生气。

 

沙场点兵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济南)人,《宋史》记载,他从小拜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是同学,俩人都很有才华。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宋金南北对峙,他们俩就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