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807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文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文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文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文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试题.docx

《现代文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试题.docx

现代文学试题

现代文学30年期末试题

填空题:

1、《新青年》文学革命开始的发难之作是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2、从1921年起,文学团体层出不穷,两个成就最高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3、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4、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5、剧作家曹禺“生命三部曲”是《雷雨》、《日出》、《原野》

6、新诗第一人是胡适《尝试集》,第二人是郭沫若《女神》

7、沈从文的成熟中短篇小说是《边城》

8、戴望舒代表作品《雨巷》;徐志摩代表作品《再别康桥》

9、巴金作品的两个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分别是《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分别是《家》、《春》、《秋》

10、“汉园三诗人”指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11、文学革命最开始发起者是陈独秀、胡适,响应者是钱玄同、刘半农

12、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来源于欧洲的浪漫主义和日本的“私小说”

13、巴金作品《寒夜》主人公是汪文宣和曾树生

14、京派两种小说体式是讽刺体和抒情体

15、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三部诗集分别是《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其代表诗是《弃妇》

16、第三个十年小说代表作家及作品:

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

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创作较多的受到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简答题:

1、狂人形象:

文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者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斌哥只答这么多哦)

2、乡土小说对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

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

大部分作家从关心个人的感伤情绪、个人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并纠正旧小说遗留的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的重心由情绪、情节的发展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

许多乡土作家从早期的主观抒情,越到后来越归向客观写实,甚至讽刺,让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

3、新月派诗理论尝试:

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另一尝试是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

他们进行了现代叙事诗的试验,同时还做了“新诗戏剧化,小说化”的努力。

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后期新月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十四行诗体”的转接与创造。

4、海派小说初期特点:

第一,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第二,过渡性地描写都市

第三,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

第四,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5、毛泽东在延安会上的讲话:

讲话内容:

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问题。

讲话的中心问题:

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毛泽东提出文艺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然后再是为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服务。

在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艺术家,作家的政治立场如何转变,思想如何朝工农兵靠拢,即世界观和思想情感的改造问题。

要求:

先普及后提高,先通俗后优雅。

唯一途径是到广大最丰富的生活中去体验,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是一切文学与艺术的原始材料来源。

文学批评的标准是关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以及文艺批评中实行政治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提法。

6、纯诗:

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

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当”;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7、郭沫若《女神》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高度融合

冲破一切束缚,毁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对光明力量的歌颂

艺术特色:

创造绝端自由、绝端自主的自由体诗

具有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比喻想象夸张奇特

借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寄托诗人理想,表现与五四相一致的时代精神

《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

论述题:

1、阿Q形象接受史:

(1)无论是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运动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于是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

精神胜利法。

并指出阿Q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2)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于是阿Q就被视为“落后农民的典型”,关注重心也就发生了转移。

首先强调的是阿Q是未庄的第一个“造反者”,其次小说后半部对阿Q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描写也引起了普遍重视。

     (3)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尽管关注的重点并无变化,却给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解释,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为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辛亥革命的教训也被阐释为“政治革命行动脱离思想革命运动”,忽略了农民的精神改造。

(4)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索,并作出了另一种分析:

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了人的一切生存困境,是一次绝望的轮回。

“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但这种选择又确实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的生存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2、赵树理评书体小说形式:

首先,扬弃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的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

其次,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吸取传统评书式小说手法,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事故事中,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言语来展现其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与心理描写。

小说叙事风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

有意将小说作为通俗故事来写,他对小说叙事结构和语言的探索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性的比较完美的结合。

3、老舍小说“京味”与“幽默”:

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与风俗描写,创作运用北京市民俗向浅易的语言,揭示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主观情愫与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等等。

幽默是一种乐观,看做生命的润滑剂,带有北京文化的幽默趣味。

4、茅盾老通宝形象及意义:

老通宝是一个质朴善良、勤俭忠厚而又没有觉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在他身上有着自发的反帝意识,但他尚未走向反抗斗争的道路,思想上沿袭着沉重的思想重负,保守固执迷信,恪守着安分守己的处世哲学。

但在蚕事活动中,他有魄力有决断,有丰富的经验,经验帮助他取得了春蚕的大丰收,但是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统治下的农村破产的形势,老通宝的经验就显得不够用了。

“丰收成灾”控诉了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也说明了农民走传统的创业发家道路是走不通的,这是老通宝形象意义的所在。

 

现代文学复习的知识整理

一,填空

1、1918年周作人发表__“人的文学”___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2、1921年10月,郁达夫的_《沉沦》____集的出版,标志着创造社自我小说的兴起。

3、闻一多于1928年一月出版的《死水》,真正体现他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__音乐美___、__建筑美___、_绘画美__

__奠定新诗格律理论的基础。

4、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__《野草》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朝花夕拾》流畅清新,表现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刊登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这是一份最激烈的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书,以文学的形式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诗集(《女神》)便是它喷发出来的璀璨珠玉。

1小诗:

1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引起了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与兴趣。

小诗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

2、问题小说

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曾盛极一时的一种小说类型。

当时一些持“文学为人生”的作家和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影响的作家,开始以小说形式,提出并反映自己感兴趣的社会人生问题的小说。

代表作品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庐隐的《海滨故人》,叶绍钧的《一生》,王统照的《沉思》等。

这些小说描写民间疾苦,发掘社会的腐败现象,书写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苦闷,探讨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写法上偏重于客观写实,有的注重主观写意,但都凝聚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探讨。

3乡土小说:

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归趋。

以其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界面目一新,又由于挟带着各地乡情民俗的记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呈现出自觉可贵的民族化追求,对现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也有长远的影响。

4新格律诗:

20世纪20年代以新月社为依托而形成的新诗流派。

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

以1924年创办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主要文学阵地。

反对诗歌情感的放纵,主张节制与理性;同时在形式上强调新诗的格律化,以闻一多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为理论纲领。

创作上,闻一多的《死水》、《静夜》,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堪称新格律诗的范例。

5《文学改良刍议》:

著名学者胡适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

他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

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翌年,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

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6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7文学研究会:

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

以革新以后的《小说月报》为会刊,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提倡写实主义。

8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推崇“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9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新诗团体。

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人。

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

文学革命: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于1917年发动的一场全方位的文学革新运动。

胡适的《文学改良抽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发端,其内容旨在推翻旧文学,建立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写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从而达到启蒙社会,推翻旧道德的目的。

文学革命,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崭新的一页。

11“作诗如作文”:

胡适“论新诗”的观点:

1)、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2)、以白话写诗。

3)、“散文化”、“平民化”。

12“冰心体”:

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13《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三,解答

1、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⑴“自叙传”的写法,大胆暴露自我。

⑵主观的抒情色彩很浓,成功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

⑶结构以情绪变化安排,不以情节为线索。

⑷语言浓烈明快,使用大量感叹词。

⑸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2、结合作品,试论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⑴诗歌轻盈,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雪花的快乐》为例。

⑵富有色彩感和音乐感

《再别康桥》

⑶善于描写稍纵即逝的幻境和梦境

《偶然》

⑷感伤的抒情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3、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

周作人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先后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论文,提出了用什么样的新文学来反对封建旧文学的具体主张。

(1)提出新文学应该是“人的文学”的主张。

(2)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

(3)提出了文学革命不仅要实行“文学改革”更重要的是实行“思想改革”。

总之周作人的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一方面有其历史的进步作用,一方面又有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4简析田汉早期话剧的主要特点。

要点:

1田汉20年代的剧作感应着那个时代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节拍;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熔为一炉;3抒情性和戏剧性有机结合。

5阿Q精神胜利法列举:

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健忘、转嫁屈辱。

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阿Q个人来说,是指他对自己的历史、将来、现实、物质、精神,都能用灵便的精神胜利法,变现实中的弱者地位为幻想中的强者地位;从作者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他集中突出了中国国民在精神上的劣根性。

感情上,鲁迅对中国国民性态度是怒其不争;鲁迅写作的目的:

“画出国民的灵魂,已引起世人的注意”C鲁迅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鲁迅写阿Q并非“以丑骄人”或“自晦其耻”,而是站在批判的立场上,鞭策我们民族自救,实现“人立而后万事举”的立人思想。

6请简析冰心散文的特点:

冰心的散文作品张扬“爱的哲学”,大胆抒写个性,擅长营造柔美、空灵的意境,这部分作品都收于《往事》、《寄小读者》等集子。

《往事》中的散文多为回忆性作品。

《寄小读者》用书信体形式向少年读者报道自己身处国外的生活和心态。

这两部集子的共同之处是,大多通过对过去和当前的景物描写,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思,表达对自然、母爱的赞美,所以这些作品实为抒情散文,笔调轻盈、文字隽丽、感情细腻,既发挥了白话文流畅的特点,又兼有文言文凝炼简洁之长。

7分析《死水》中的“死水”意象:

诗人从映入眼帘的一沟死水入笔,高度概括了“死水”意象的情状。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而“绝望”“半点”等词汇,则描绘出死水的腐臭死寂的程度和毫无希望,“不如”“爽性”等口语的准确运用,又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慨之情,使诗的起势充满了浓烈的感情色彩。

8简要描述新诗在新文学草创时期的发展概况:

词曲化的新诗,如胡适;自由诗,如郭沫若;小诗;格律诗,新月诗派;象征诗。

要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并有简要的评论。

9谈谈《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要点:

1)、“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举例《凤凰涅磐》;2)、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例举《女神之再生》;3)、崇拜自我,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例举《我是个偶像的崇拜者》;4)、面向世界的眼光,举例《晨安》;5)、显露了诗人的自我灵魂并体现出一种丰富性与复杂性。

10简述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

要点:

反对国粹主义;批判国民性弱点;反对封建礼教;批判欧化绅士;提倡“韧性战斗”精神。

五、论述

1、试论述2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群的创作特色?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新文学创作现象,主要成员由王鲁彦、废名、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许杰等代表作家,他们自乡间寓居都市,对抽象的人生意义不得结果的叩问后,便把笔触伸向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并形成了自己大致相同的创作特色。

首先,他们继续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续写鲁迅的国民类型。

在鲁迅的影响下,乡土文学的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创作目的出发,继续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写出了许多乡间国民的类型,如阿Q型,祥林嫂,“看客”型。

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其次,乡土作家群的作家们大都描写自己熟悉的故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他们在自己最熟悉的创作题材中找到了艺术的个性,找到了文化之根。

如彭家煌写湖南农村士绅们的闹剧、台静农写安徽乡间宗法制度的生生死死、这一切人物的性格生动,画面鲜活。

这批作家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再次,乡土文学的作家,不仅追求“真”,而且追求“深”。

乡土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真气”扑鼻。

他们将乡土的情韵,泥土的气息,原汁原味的写在之上,在精细的描绘中展示乡愁、进而在对乡思乡愁的展示中透露出自己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忧患,他们都具有一种悲剧风格。

2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

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

评析。

要点:

⑴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与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起来,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⑵广泛的社会意义。

(国民性)

⑶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下性)

⑷“反抗绝望”的精神特征。

人类生存困境与摆脱困境的徒劳,以生存意志抗拒宿命感(孤独、虚无)和生存意义的危机。

⑸深刻的文化史意义。

3、简述五四新文学的基本特征。

要点:

1、理性精神的张扬。

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

2、感伤的精神标记。

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文学进入历史青春期必有的感情标记和心理氛围。

3、个性化的追求。

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

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多元并存。

4论述《狂人日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独创性。

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论述。

首先表现在主题上,就是怀疑与反叛的精神。

《狂》颠覆了“仁义道德”的传统意识形态,颠覆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家人性论的基本信条,甚至是对人性本身的一种深刻的怀疑,连他自己也未必没有吃过人,为是一种彻底的痛苦与怀疑。

人是分裂的而不是能把握自己的,这种“人”的观念是在西方现代思潮下才产生的,与古典时期文学下的“人”已有了很大的差别。

其次表现在形式上,包括象征主义的使用,这种象征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赋比兴,而是一种整体象征,一种作家面对现实世界所抱有的复杂心理的象征;文言与白话两个话语系统的并置,造成一种奇特的阅读效果与反讽的意味,表明作者的对启蒙本身的怀疑;以狂人意识流动来结构小说;语言的拗而不畅,特有的鲁迅式的文风。

5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小说《狂人日记》的文本结构、主题的建构方式以及写作手法。

文本结构:

1.《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由小序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充满了张力(对比和反讽),同时还突破了传统线性叙事方式,具有复调意味。

2.病理过程(疯子)和思想过程(觉醒者)的双重结构并行展开,构成丰富的意义空间。

小序(文言):

文言小序近于写实,交待出:

日记的来历——性质是病历——形式是语无伦次——作用是供医家研究。

狂人已病愈,去某地候补去了。

正文(白话):

13则日记构成。

记录了狂人的心理状态,在现实吃人与制度、文化吃人之间建立观念联络,以此表明“吃人”主题。

主题建构方式:

以狂人的病情和意识流动为具体内容,从三个层面上展开对于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揭示:

1.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铁青的脸、路人的交头接耳及张开的嘴、女人咬你几口的话、佃户讲的吃人的故事);

2.从家庭内部着眼,透过封建礼教所依附的基础——家族制度,对大哥平常的吃人言行的描写;

3.从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的怀疑入手,剖析整个封建礼教对社会成员的无形同化,个人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旧道德罪恶的载体和无意识的维护者,这是封建社会罪恶和得以长期维持的根源。

写作手法:

1.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实写人物,构成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虚写寓意,构成小说的灵魂。

2.两个意象:

狂人(处于明暗之间,亦新亦旧的一代,初步具备现代人格和现代意识);“吃人”(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虐杀)

6试述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如何认识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始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视角:

如他的自述中所说,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鲁迅确实是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他实际上是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

7分析郁达夫创作中的颓废色彩。

(1);世纪末思潮的影响

(2)郁达夫作品鲜明的中国味与五四风,虽然深受西方世纪末文化思潮的影响,但在本质上郁还是一个五四式的作家。

郁主张人的一切合理欲求的自然发展,在作品中严肃地探讨人的自然本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