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793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岭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温岭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温岭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温岭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温岭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岭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

《温岭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岭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docx

温岭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温岭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一、总则

(一)规划目的

为贯彻落实《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所确定的“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根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编制《温岭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温岭市矿产资源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本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规范性文件,是温岭市人民政府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进行监督管理的依据,是具体编制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方案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任务

对本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在基本查明矿山采矿所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规划区内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自然环境条件。

根据矿山所处矿产资源规划分区、地质环境和地貌特征、矿山集中程度、地质灾害隐患特征及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等因素,合理划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规划治理区。

按照国家、省(部)颁发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规划目标,按照规划分区部署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依据矿山类型提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对重点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作出具体安排。

(三)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2.指导性文件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十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通知》、《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通知》、《温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县(市)级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技术要求》。

3.其他相关依据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十五”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温岭市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温岭市城镇供水水源规划》(2002-2020年)、《温岭市公路、水运交通设施发展规划》(2002-2020年)、《温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温岭市统计年鉴(2002年)》。

(四)基准年、适用期限和范围

《规划》基准年2003年。

《规划》适用期限:

近期至2007年;远期至2012年。

《规划》适用范围:

温岭市辖陆域范围。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和创建“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进行全面规划,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业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消除废弃矿山的安全隐患,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少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促进温岭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规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

正确处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2.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和“保护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明确采矿权人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义务和责任,完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全面规划近期、远期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任务和目标,突出近期治理重点,使矿山生态环境现状有较快的改善。

4.坚持依靠科技创新的原则。

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方法,选择最佳治理方案,降低治理成本,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5.坚持因矿制宜、综合整治、分类指导、切实可行的原则。

从矿山生态环境实情出发,按照保护优先、治理为辅的方针,分别对生产矿山、废弃矿山提出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使规划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6.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的指导、协调作用,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创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矿山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建立政府投入与补偿机制,鼓励社会民间资金参与治理,建立完善的资金筹措机制。

 

三、规划背景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1°44′00″,北纬28°12′45″~28°32′02″之间。

东、东南、西南三面濒海,西邻乐清市,南连玉环县,北接黄岩和路桥区。

市域东西长55.5Km,南北宽35.9Km,区域总面积1081.24Km2,其中陆域面积925.82Km2。

区划调整后,温岭市现设11个镇5个街道,共842个行政村。

据2003年底统计总人口11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8万人,非农业人口17.4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人口密度1237人/km2,在平原地区高达1600人/km2,为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

2.社会经济

温岭位于浙东南沿海,台州湾以南,界于宁波与温州两个开放地域之间,崛起在浩瀚的东海之滨,是甬台温地带经济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县(市、区)之一。

温岭地处沿海丘陵平原区,西及西南为丘陵低山区;中、东部及北部为平原区,地势平坦,河网纵横。

平原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67%,沿海有大小岛屿122个,全市陆域面积925.8平方公里。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优越的区位条件、山川秀美的自然风景,给温岭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温岭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勤劳聪慧的温岭人发扬超常规、创特色、干一流事业的创业精神,励精图治,奋力拼搏,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事业日新月异,曾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获“中国明星县(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市)”等称号。

全市拥有工业企业万余家,形成了以机电、食品、工艺美术、皮塑鞋帽、医药化工为龙头的产业体系。

电动刮水器、摩托车、雕平绣抽纱、冻虾仁、珍珠饰品、鞋帽等名优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止2003年底,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4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市“十五”规划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2005年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实现向“经济强市、文化大市、中等城市”历史性的新跨越。

(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温岭市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倾斜浸入东海,西部和西南部,多为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北部、中部和东部为平原,地势平坦,局部间有陆屿残丘。

地貌单元众多,有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岛屿、港口等,以平原为主。

“四山一水五分田”是温岭市地貌的基本特征。

2.地质环境

(1)区域地质

区域地质构造位于华南褶皱带浙东南褶皱亚带内,属温州—临海拗陷区的黄岩——象山断陷。

北东向、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构成了区域范围内的主要构造格架。

自燕山运动以来,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多次活动,伴随着岩浆的侵入和喷发,形成了中酸性花岗岩和火山岩。

(2)工程地质

区内基岩区出露的为晚侏罗纪的火山碎屑岩及第四系松散层。

岩性较单一。

侵入岩局部分布,为燕山期酸性岩。

各类岩石以块状构造为主,结构面不发育,岩(土)土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各类自然地质作用基本未构成地质灾害,人类工程(含采矿)活动存在着地质灾害隐患。

(3)水文地质

区内地下水的埋藏,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①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赋存在全新统海积、上更新统坡洪积含碎砾石粘性土、含粘土碎砾石层中。

全新统海积(淤泥质)亚粘土潜水含水层广泛分布于平原的表部,透水性差,水交替微弱,单井出水量仅1-6m3/d,静止水位埋深1m左右,水质微咸;上更新统坡洪积碎(砾)石含粘性土潜水含水层分贝于山麓沟谷地带,较密实一般厚度1-5m,沟谷中部一带大于5m。

地下水位埋深随其所处地貌部位不同而异,一般埋深为1-2m,该含水层单井涌水量变化大,一般仅10-30m3/d。

②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为上侏罗统高坞组与西山头组火山岩中,地下水主要赋存在构造裂隙及表部风化裂隙中,水量极贫乏,在部分采场底部见少量的地下水渗出,水质为淡水。

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潜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迳流短,多以泉形式就地排泄,动态变化受降水和地表水的控制,季节变化大。

3、植被种群与土壤条件

(1)气候

温岭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总的特点是: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温湿适中,热量充裕,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

根据温岭气象局资料统计:

年平均气温17.3℃;绝对最低气温-6.6℃;绝对最高气温38.5℃;无霜期252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581mm(1959-2000年);最大年降雨量2804mm;最小年降雨量853.4mm,年平均风速2.3m/s。

(2)土壤

温岭市境内土壤类型多样、地域分布明显,主要有黄壤、红壤、潮土、水稻土和盐土五种土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0.06%、48.29%、2.35%、43.85%、5.45%;黄壤分布在海拔600m以上的山顶部位,红壤主要分布在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潮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和滨海地带,水稻土分布在平原河网地区,盐土以条状分布于沿海一带。

(3)植被种群

温岭属亚热带低丘森林植被区系。

全市有种子植物75科260种,其中乔木树种170种,灌木、草木90种,森林植被资源较丰富。

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历史上自然植被仅留痕迹,残留的又大多分布在山沟湿润厚土地带,其他绝大部分被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人工林取代。

(三)矿山现状

1.矿山分布

开采的矿产主要有建筑石料、装饰园林工艺石材(花岗岩、凝灰岩、辉绿岩)三大类,开采方式多为露天开采,2003年开采总量(固)3220.6万吨。

共有大小矿山187个,其中开采矿山有61个,废弃矿山126个,开采密度为0.219个/Km2。

废弃矿山多分布于中心城市周边、甬台温高速公路、104国道、泽—太公路、76省道、温—石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

2.采场特征

矿山采场总宕面面积96.9万平方米,单个宕面面积一般在0.2-0.6万平方米,最大为1.82万平方米。

除了少数几个洞采矿山外,采场多属不规则露天开采型或露天凹坑式开采型。

其采场边坡坡度一般在60-80°左右,坡向主要由运输通道与山体的相对位置决定,而采场的形态多因山体的走势及所处的山体部位而异。

区内开采辉绿岩(青石矿)多采取凹坑式开采,形成规模不等的采坑,垂直高差30-40米,雨水季节积水成潭,开采的疏排水量较大。

3.采场植被恢复能力

(1)、以开采花岗岩为对象的矿山。

由于花岗岩裂隙不发育,形成的采场岩壁不规则,但稳定性较好,表土层流失严重,植被恢复能力较差。

(2)、以开采建筑石料为对象的矿山。

凝灰岩厚层块状,新鲜岩石不易风化,开采坡度陡,一坡到底,岩壁裸露面积大,植被自然恢复能力差,若风化成壤后,植被恢复能力稍强,在部分废弃多年的风化岩面上已见植物的生长。

(3)、以开采工艺石材为对象的矿山。

数量少,零星分布,采坑规模不等,植被自然恢复条件稍好。

(四)矿山类型

1、全部矿山依其性质分为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和废弃矿山。

2、废弃矿山根据其治理的难易程度分为自然恢复治理型、简易工程治理型和综合工程治理型。

(五)废弃矿山

废弃矿山相对集中于城镇周边,风景旅游区、水源地附近和交通干线两侧,共计126个矿山,50个综合工程治理的废弃矿山是《规划》治理的主要对象。

废弃矿山多为露采矿山,开采方式有山坡露天开采和凹坑露天开采两类。

主要表现为:

1、废弃矿山点多面广,单个采场规模通常较小。

2、采场暴露在中心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和交通干线的两侧,影响自然景观及人们的正常生活。

3、矿山未经开采设计,作业不规范,没有遵循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开采的规定,开采坡度陡,岩面落差大、一坡到底、关停前未进行边坡安全排险处理,存在安全隐患。

4、矿山岩石裸露,危石凌空,浮石、危岩块体残留边坡,易导致边坡失稳。

(六)生产矿山

生产矿山61个,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矿产资源规划要求近几年内相继关闭部分在开矿山,部分矿山续开。

生产矿山除少数开采辉绿岩(青石)、花岗石、叶腊石外,主要开采建筑石料。

其特点为:

1、矿山布局趋向合理。

向开采区集聚,多数远离交通干线、风景旅游区、江河水库源头,视觉效果逐步改善,对人们的生活影响逐步减弱。

2、矿山开采方式渐趋规范,基本按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青石开采仍需规范。

3、矿山开采初具规模。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矿山年生产量普遍在10万吨以上。

4、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已初步建立,但尚须规范。

5、开采剥离的表土,未按要求异地堆放保存,造成表土资源的流失。

(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露天开采建筑石料、工艺石材,由于矿石的化学性质稳定及宕碴的回收利用,一般不产生尾砂排放、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地下水污染等较难治理的矿山环境问题。

本区矿山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地貌与植被景观破坏、水土流失、占用土地和浪费表土以及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等。

1.主要环境问题

(1)破坏地貌与植被景观

露天开采严重破坏了原始地形地貌自然形态。

多数废弃矿山采场植被自然恢复缓慢,至今暂留醒目的采场痕迹。

在中心城市周边、交通干线两侧及风景旅游区破损的山体断面与自然景观极不协调。

(2)占用土地和浪费表土

矿山分布在丘陵地区、矿山采场、废石堆放场、矿区道路等占用较多的土地。

另外,开采剥离时普遍忽视对表土的保存,造成表土资源的浪费。

(3)地质灾害隐患

采矿改变了原有的山体平衡和岩体力学性能,顺层或节理裂隙较发育的采场边坡,极易诱发崩塌和滑坡,如新河镇北闸村铜钿井采石场的灾害隐患。

(4)大多数作业矿山没有遵守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开采,开采边坡坡度过大,导致水土流失。

闭坑后对岩面未进行安全排险处理,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难度。

2.产生原因

(1)布局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

由于历史原因和追求低成本,众多矿山沿交通干线或城镇周边就地开采,缺乏统一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造成小、散、乱、差的局面。

(2)技术水平低,采矿方式落后。

多数矿山没有进行开采设计、采矿、碎矿设备简陋,基建缺少开拓工程,没有实行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开采,治理难度大。

(3)用地不规范,复垦不重视。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未按规范要求进行表土异地存放,回填复垦和绿化工程。

(4)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

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监督机制,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措施。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过低不足以制约采矿权人履行生态复垦的义务,废弃矿山的治理投入产出机制尚未形成。

 

四、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立市区矿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矿业生产活动。

——有计划地关闭重要城镇、重要基础设施、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和水源保护区及其周边的露采矿山。

——加快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减少因采矿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开发协调发展,逐步建成与温岭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目标相适应,与温岭发展相匹配的生态环保型建筑石料生产开采区。

(二)分类目标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目标:

规划区内现有的生产矿山实现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式规范有序开采,做到“边开采、边治理”。

废弃矿山及生产矿山闭坑时,凹坑露天矿采场应达到规划的功能标准,山坡露天采场应达到恢复植被的基本条件。

——生态环境和景观恢复目标:

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100%;61个生产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100%。

——管理制度目标:

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审批、监督、管理等规章制度,坚持“三同时”原则,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编制和矿山建设工程技术设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年检制度和闭坑审批制度,完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

(三)近期目标(2003—2007年)

——应治理的废弃矿山治理率达到62.03%,推进重点治理区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根据城市规划建设目标和矿产资源规划,加快矿山布局的调整,提高矿山开采技术水平,做到合理布局、有序开采、及时复垦还绿,使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初步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积极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

——开采矿山100%编制实施开发利用方案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案,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四)远期目标(2008—2012年)

——中心城市、风景旅游区、水源保护区及其周边和交通干线两侧露天采场边坡整治和景观修复治理率达到100%。

——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整治的环境标准,景观恢复标准及其验收标准。

——全面推行企业环保论证制度,实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五、规划分区和部署

(一)规划分区

1.分区依据

根据矿山规模和集中程度、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矿山种类和开采方式、地质灾害隐患特征以及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地貌特征等因素,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划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

长屿洞天风景区内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纳入“国家地质公园”范围。

具体如何保护治理,应结合地质公园的总体规划制定治理方案,由风景区管理处负责实施。

2.功能属性

按生产矿山及废弃矿山所处的不同区域,现状和可能利用方向,确定或预设其治理后的功能。

一般划分为综合利用型、环境恢复型、景观再造型、新增土地型和其它类型。

3.规划分区

根据上述依据,将市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划分为重点治理区、次重点治理区和一般治理区(见表1)。

(1)重点治理区

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大分布在中心城市、风景旅游区及周边和交通干线两侧的矿山集中分布区域。

再根据矿山分布特征、集中程度和治理后的功能,分为十五个治理分区,十五个重点治理分区总面积约88.72Km2,所包含的矿山占市区矿山总数的66.31%。

(2)次重点治理区

甬台温高速公路大溪段北入口东侧(紫莲山望而却步风景区西端)、红岩背风景区北侧一定距离内,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规划开采区内矿山集

表1温岭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一览表

类别

分区数

面积km2

环境位置及影响程度

治理规模

(万平方米)

矿山数(个)

宕面

宕底

生产

废弃

治理

重点治理区

15

88.7

位于中心城市附近、交通干线两侧、风景区、水源地,对人们视觉和生活影响较差

60

69.7

31

93

次重点治理区

2

14.3

基本上分布于中心城市外,生产矿山虽不多,但矿山数较多,对人们的视觉和生活有一定影响

8.4

6.6

3

12

一般治理区

未分

零星分布,一般规模较小,废弃时间较长,自然复绿条件较好,部分属近期在开的矿山

28.5

26.0

27

21

合计

96.9

102.3

61

126

中区域划为次重点治理区。

并根据矿山的集中程度和分布特征分为二个次重点治理分区。

次重点治理区总面积14.3km2,15个废弃矿山占矿山总数的8.02%,3个生产矿山占总数的4.92%。

(3)一般治理区

将重点治理区、次重点治理区之外,且矿山相对分散、地质环境较好,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划分为一般治理区。

一般治理区面积较大,有48个矿山分布,占矿山总数的25.67%。

(二)工作部署

1.总体思路

市区废弃矿山数量众多,呈总体分散、局部集中分布。

根据规划目标,结合矿山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矿山类型和治理类型,总体思路为:

(1)按“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优先安排中心城市、风景旅游区、水源保护区及其周边和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工程项目。

列入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计划的“百矿示范、千矿整治”工程项目均安排在2006年前实施。

(2)因矿施治,分类治理,兼顾效益。

生态环境不敏感地带的废弃矿山以自然恢复为主;综合工程治理安排在交通干线和中心城市周边扩容地段。

消除边坡安全隐患基础上,进行复绿工程。

(3)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资源(经济)转型。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把废弃矿地向土地资源转型,综合利用矿地资源。

同时,在治理过程中,注意对遗址、遗迹向系统资源转型。

2.分期治理工作任务

近期治理安排:

按重点治理区确定的以温岭太平街道(城区周边)、风景旅游区及周边、大溪、泽国、工业城、松门、石塘、城南、76省道、甬台温高速等交通干线两侧的矿山作为重点,完成116个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

远期治理安排:

所有应治理的废弃矿山得到治理。

矿山治理方案详见《矿山治理规划表》。

(三)治理方案

1.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方案

废弃矿山治理的关键是消除安全隐患,进行地形修补,创造植被恢复条件。

废弃矿山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和治理难易程度与开采规模大小、开采方式、边坡高度、地质环境有密切关系。

开采规模小的矿山一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较轻,治理较容易,开采规模大的矿山一般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同时因边坡垂直高差大、坡角陡,治理较困难。

为此,应根据治理的难易程度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见表2)。

(1)自然恢复治理型方案

此类矿山规模小、分散、隐蔽性好,具备植被自然恢复条件。

其治理方法为:

进行边坡安全隐患检查,险坡设立安全警示牌,原则封堵宕口,

表2矿山治理类型统计表

方案类型

矿山特征

主要方法

矿山数

实施单位

自然恢

复治理

规模小,分散隐蔽

设警示牌、宕面封堵、植被自然生长或人工辅助。

71

所在的乡镇或采矿权人

简易工

程治理

宕面高度中等(30m)以下,治理难度不大

平整复垦、充填复垦、台阶绿化、四旁绿化

66

专业单位指导,所在乡镇或采矿权人

综合工

程治理

宕面高度中等以上,治理难度大

人工台阶削坡、砌筑挡墙、客土喷附绿化、人工造景

50

政府委托专业治理施工单位

合计

187

其内回填土植树或经济林。

由所在的乡镇或原采矿权人完成。

(2)简易工程治理型方案

此类矿山治理难度不大,岩面高度中低,一般不需削坡,宕底较平整。

治理工程量少,费用较低,主要治理方法以岩面清理排险,坡脚外设挡墙,其内回填土植树遮挡,近坡脚种攀藤植物。

一般由所在乡镇或原采矿权人完成,但应请专业单位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确保植被成活率。

(3)综合工程治理型方案

此类矿山对周边环境影响大,治理难度亦大。

边坡多为中高陡坡,岩石坚硬,风化程度较低,需经削坡开挖台阶,采用不同方式的客土喷附创造植被恢复条件。

此类矿山应编制工程治理方案,由专业施工单位完成治理。

2.生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方案

生产矿山治理的重点是边生产边治理,减少闭坑后产生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1)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案,并严格按方案实施,规范矿山生产,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2)应采用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