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88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775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54 大小:26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8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8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88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88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88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88页.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8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88页.docx(2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88页.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88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绝对精品教案,备课内容详细,值得下载打印练习)

 

藤野先生

课题

1藤野先生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型

主备人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与叙事线索,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思路与叙事线索,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PPT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及建议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

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绯红(fēi)宛如(wǎn)驿站(yì)解剖(pōu)

畸形(jī)凄然(qī)教诲(huì)瞥见(piē)

杳无消息(yǎo)深恶痛疾(wù)油光可鉴(jiàn)抑扬顿挫(cuò)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宛如:

正像,好像。

绯红:

鲜红。

驿站: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杳无音讯:

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杳:

远得看不见踪影。

瞥见:

一眼看见。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匿名: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精通:

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2.背景链接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了解文体

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

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

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请大家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交流点拨】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二)跳读课文,了解藤野先生

1.找出涉及藤野先生的部分

【交流点拨】从肖像角度来考虑:

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

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

依据第11—15、21、22等段。

2.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交流点拨】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3.从哪几个方面写藤野先生?

【交流点拨】

(1)衣着简朴

(2)为作者精心添改讲义(3)当面订正解剖图(4)为作者勇于解剖尸体而高兴(5)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6)与作者惜别

4.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

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交流点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三、交流体验——谈感受

从对人物的认识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等方面说说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交流点拨】1.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学会这种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刻画人物时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准确描写。

2.读了本文,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诚恳,治学严谨,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全然是一位负责任、明道理的老师。

四、本文围绕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开叙述,说说你对本文叙事线索的理解。

【交流点拨】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四、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相识前  东京见闻感受  

相识 肖像声调

相识相处(离、往、初到、在)仙台相处 四件事例堂相别神情话语

相别后(回)北京珍藏讲义深切怀念多写文章悬挂照片

五、拓展延伸

在学习、生活中,在和老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对我们影响较大的老师,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难忘,请选择一件叙述。

【交流】一天在县城上班的堂哥急急忙忙到学校来将我从教室里叫出来,说赶紧收拾收拾回家,母亲病了。

在此前一周我回了一趟家,就知道母亲的病加重了。

我跑到班主任朱怀先老师的办公室,请了假,转身撒腿往宿舍里跑。

当我推着自行车出来时,朱老师匆匆喊住我,向我的绿军装上衣口袋里塞了10元钱,挥挥手说:

“赶紧回家吧,别着急,啊。

”送走母亲后,我给父亲讲了这10元钱的事情。

父亲一直记在心里,当我接到通知去学校时,父亲将包着十几个鸡蛋的包裹交给我,嘱咐我给朱老师捎去,“谢谢人家一直关心你”。

这10元钱,我也一直记在心里。

尽管大学毕业后只去看望朱老师两三次,但是每年只要在国内,在新年到来时总会不忘给朱老师寄一张贺年卡,简单几个字:

祝福老师新年快乐,生活快乐。

教学反思:

课题

1、《藤野先生》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型

主备人

陈杰

集体讨论人员

陈杰、周兴美、杨汝夫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PPT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及建议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生活俭朴、为人正直,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的人。

读到此,我们会想:

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民救国。

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文活动:

你写我猜

选取一位你的现任老师,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写时隐去姓名,让大家来猜。

(二)探寻名人之路

鲁迅的这段留学生活变换了几个地点?

记叙了哪些事件?

【交流点拨】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2)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3)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4)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

(三)品文中妙笔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交流点拨】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赏樱花,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

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2.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

“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刻画出来了。

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

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等手法,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再现他们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及“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四)交流人生选择

1.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2.他为什么离开东京?

【交流点拨】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的缘由。

3.他为什么学医?

【交流点拨】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4.又为什么弃医从文?

【交流点拨】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决心弃医从文是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5.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理文章线索

说说本文在记述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中,作者是如何通过自己思想变化贯穿全文的?

【交流点拨】感情线索。

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

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三、板书设计

直接原因:

1.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

弃医从文2.中国人思想麻木

根本原因:

爱国主义精神

四、拓展延伸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境。

教学反思:

课题

2我的母亲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型

主备人

陈杰

集体讨论人员

陈杰、周兴美、杨汝夫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重点难点

概括母亲形象,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准备

资料链接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

原名嗣穈,字适之。

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

曾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校长,他被原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历史学家唐德刚尊为恩师,在学术界以为人谦和而著名,他自己一生中最崇敬的恩师是谁呢?

据胡适先生在自传中说,是他的母亲。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及建议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歌曲诗词等。

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文绉绉(zhōu)绰(chuò)号庶(shù)祖母

吹笙(shēng)摹(mó)画眼翳(yì)

舔(tiǎn)去侮(wǔ)辱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文绉绉: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做好做歹:

犹言好说歹说,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下流:

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2.作者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3.背景链接

胡适父亲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

母亲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铁花作填房,当时胡铁花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胡铁花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铁花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

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

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铁花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交流点拨】此文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2.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

(1-4)追念自己童年往事

第二部分:

(5-12)记叙母亲

第三部分:

(13)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3.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交流点拨】“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二)文本探究

1.作者通过记叙哪些事表现“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

【交流点拨】表现母亲的慈母事情:

(1)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2)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表现母亲的严父事情:

①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②犯的事大,晚上,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

③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2.评一评----说说我的母亲

(1)作者除了写母亲和“我”之间的事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请概括一下写了哪几件事?

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交流点拨】A.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表现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B.如何与我的两个嫂子相处。

——表现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C.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表现母亲的“刚气”。

(2)请用“母亲是一个___的人。

因为文中写道___”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交流点拨】示例:

母亲是一个温和仁慈的人。

因为文中写道“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3)文章结尾写道: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

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四、板书设计

形象:

慈母、严父

我的母亲性格:

宽容、善良;容忍、温和;刚气

影响:

养成了我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五、拓展延伸

收集歌颂母爱的名言。

【交流】世界上只有一个最好的女人,便是我的母亲。

——成吉思汗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俗语

教学反思:

课题

2我的母亲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型

主备人

陈杰

集体讨论人员

陈杰、周兴美、杨汝夫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及建议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位严父、慈母般的母亲,一位宽容、善良的母亲,成就了大文学家胡适!

胡适也用他饱含深情的语言怀念母亲,让我们一同回味!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2.找出文中直接抒发感激之情的语段。

【交流点拨】第4、13段。

3.作者那种赤诚、感激之情还表现在许多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请你找出这些句子,并品味一下其中的感情。

【交流点拨】

(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作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对母亲的感激。

(3)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娓娓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4.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

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极注意分寸,而这正是受了他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加以体会。

【交流点拨】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不能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一点儿”限制准确。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二)体验反思,读懂母亲。

1.请你就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2.请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说说自己的母亲。

【教师小结】同学们,是母亲撑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

正因如此,人民公仆孔繁森虽远在西藏阿里,却每月定时回山东老家为80多岁的老母洗澡;正因如此,为母亲洗澡成了当今学子必修的课程。

面对母亲日益憔悴的身影,面对母亲日益疲惫的心灵,让我们感念母恩,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恩德吧!

三、板书设计

怀念

我感激-----母亲

敬爱

四、拓展延伸

1.仿写:

母爱是,,。

示例:

母爱是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交流点拨】母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2.仿写:

母亲的了,她把给了我

示例:

母亲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交流点拨】母亲的手粗了,她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

母亲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母亲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教学反思:

课题

3我的第一本书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型

主备人

陈杰

集体讨论人员

陈杰、周兴美、杨汝夫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2.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重点难点

1.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2.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以及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资料链接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及建议

一、新课导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

你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酷(kù)似掺(chān)脊(jǐ)背枉(wǎng)读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幽默:

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

凄凉悲惨。

奥秘: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

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

温和宽厚。

知书识礼:

有知识,懂礼貌。

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

极像。

2.作者简介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承汉。

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3.背景链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

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叙写了哪些事、哪些人?

【交流点拨】事件:

分书、修书、送书、转学、人与狗的默契。

主要人物:

我、父亲、乔元贞、二黄毛。

2.文题“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交流点拨】“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交流点拨】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在“我的第一本书”中读出了生活的“苦”与“乐”,找出“书”中的苦与乐。

【交流点拨】“苦”:

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恶劣,小伙伴的辍学;“乐”:

祖母的幽默,父亲的仁慈,老师的宽厚,大狗、小狗的陪伴,对大自然的感应。

2.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我”是怎样的孩子?

【交流点拨】父亲是一位温和、善良、慈爱、有同情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知书达理的旧社会小知识分子。

“我”是一个懂事、爱学习、乐于助人的孩子。

3.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

“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