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土地经济学之七专题及真题解答参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738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土地经济学之七专题及真题解答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台湾土地经济学之七专题及真题解答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台湾土地经济学之七专题及真题解答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台湾土地经济学之七专题及真题解答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台湾土地经济学之七专题及真题解答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土地经济学之七专题及真题解答参考.docx

《台湾土地经济学之七专题及真题解答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土地经济学之七专题及真题解答参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湾土地经济学之七专题及真题解答参考.docx

台湾土地经济学之七专题及真题解答参考

台湾土地经济学之七专题及真题解答参考

非都市土地容许使用案件作业规定及申请作业程序为何?

非都市土地变更编定案件作业规定及申请审查作业流程为何?

一、相关法令及规定:

「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规则」(以下简称「管制规则」)及「非都市土地容许使用执行要点」(以下简称执行要点)。

一、相关法令及规定:

「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规则」(以下简称「管制规则」)及「非都市土地变更编定执行要点」(以下简称「执行要点」)。

二、申请者应附书表及附件(详见管制规则第六条之一):

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规则第六条附表一规定应申请许可使用者,应检附下列文件,向目的事业主管机关申请核准:

(一)非都市土地许可使用申请书。

(申请书格式

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另有规定者,得依其规定办理

(二)使用计划书。

(三)申请许可使用同意书。

(申请人为土地所有权人者,免附本款规定之文件)

(四)土地登记(簿)誊本及地籍图誊本(能以电子处理方式取得者,免予提出)

(五)土地使用配置图及位置示意图。

(六)其他有关文件。

二、申请者应附书表及附件(详见管制规则第二十八条):

(一)非都市土地变更编定申请书。

(二)兴办事业计划核准文件。

(三)申请变更编定同意书。

(四)土地登记(簿)誊本及地籍图誊本。

(五)土地使用计划配置图及位置图。

(六)其他有关文件。

(如申请土地面积达到一定规模者,应检附各该区域计划拟定机关同意之文件。

如属山坡地范围内土地申请面积未达十公顷者,应检附开发建筑面积免受不得少于十公顷限制之文件。

三、作业内容及流程:

(一)使用非都市土地各种使用地,依管制规则第六条附表一规定「需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使用地主管机关及有关机关许可使用细目」者,应依第六条之一规定检附相关文件向目的事业主管机关申请核准。

(二)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受理后应依其所定相关规定审查,于征得该使用地主管机关同意及加会有关机关后核准,并通知申请人及相关机关。

三、作业内容及流程:

(一)非山坡地变更编定案件:

除管制规则第二十八条第三项免检附兴办事业计划核准文件者外,应先拟具兴办事业计划报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核准,并检附兴办事业计划核准文件等相关书件向县(市)政府(地政单位)申请变更编定。

县(市)政府受理申请后,应由府内相关单位会同审查通过,再通知地政事务所办理异动手续。

其作业流程图详见「非都市土地变更编定执行要点」附录三。

(二)山坡地变更编定案件:

作业流程有别于非山坡地变更编定案件,经县(市)政府依本要点相关规定初步审查通过后,需再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规则第四十九条之一规定提专案小组审查,继而通知申请人依本规则第四十八条检附水土保持完工证明书或杂项工程完工查验合格政证明文件,以凭办理变更编定。

其作业流程图详见「非都市土地变更编定执行要点」附录三之一。

试述土地收获递减法则的意义,及其成立的原因与其批判。

(一)土地收获递减法则的意义

在短期,因土地资源稀少性,当生产者不断投入资本量从事建物楼层的兴建,其产出(或建物楼地板面积)结果初始递增上升、递减上升、到最大产出后在呈现下跌的现象。

而其所伴随的土地报酬,亦表现出递增、递减、及负报酬之结果,称之。

1。

图形:

2。

分析土地收获递减条件下的合理生产阶段

第Ⅰ阶段:

APK递增,即随K增加APK会增加,表示TPK会提高,则生产者或建商会不断增加雇用K,以求Q提高,所以不会停留在此第1阶段,且MPK>APK>0。

第Ⅲ阶段:

MPK<0,每额外增加单位资本要素雇用,TPK不增反减,所以生产者或建商会减少雇用资本要素K,以求TPK之增加,故不会在第HI阶段停留,且APK>O>MPK。

第Ⅱ阶段:

排除第Ⅰ阶段和第Ⅲ阶段,第Ⅱ阶段为合乎土地收获递减条件下的合理生产阶段。

此时MPK减少接近到零,表示Q趋近最大,且APK>MPK>0。

3。

最适资本量(K0)的导出

(1)。

图形

(2)。

分析

由上图可知,当生产者处于合理的生产阶段时,资本的总产值(VTPK)以bc线段区间进行衡量,继而找出Kb和Kc,区间的资本的边际产值(VMPK)。

而PK在利率固定下表示为资本的边际成本,用以说明每额外增加单位的资本量时,总生产成本的增量变化,又因资本的边际成本由竞争市场外生决定,非资本量的函数,故可描绘出一绦水平的资本的边际成本曲线。

再利用Kb和Kc区间的资本的边际产值(VMPK)曲线和水平的资本的边际成本曲线之交点,可决定出满足利润极大化原则下的「最适资本量K0」(或称为「经济集约度K0」)。

(二)土地收获递减法则成立原因

1。

土地资源稀少性。

2。

要素集约度扩大。

3。

土地需求增加。

4。

土地边际生产力递减。

(三)土地收获递减法则的批判

1。

其原始生产函数的设定为「短期生产函数」,意指在土地为固定生产要素的条件下,不断投入资本要素所做出的产出选择-

2。

由短期生产函数来分析土地利用行为,受限于生产规模无法调整,与现实土地交易行为不符。

3。

土地收获递减法则总为「实务面」的短期现象,其忽略了人类土地利用的长期技术进步之结果。

补充:

(3)合理生产阶段(合适的产量范围)(明年要盖多少楼地板面积,再决定K投入多少)

第一阶段:

为达b点以前,随着投入K增加,APK仍持续提升,故生产者不会停留在第一阶段

第三阶段:

过c点后,随着投入K增加,使得总产出下跌,且伴随着负报酬,故不停留在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

K增加,将至最大产量,表示土地最有效利用,故第二阶段称为合理的生产阶段。

(二)条件

1、生产技术固定

如生产技术提高,将推迟报酬递减法则之发生。

2、土地与劳资配合比例变化

土地配合比例愈来愈小,劳资配合比例愈来愈大,才会发生报酬递减现象。

3、增加至某一点以后

劳资增加至某一点以后,才发生报酬递减。

在报酬递减发生以前,容许报酬递增存在。

(4)经济集约度:

KO(最适要素投入量)

地价论,称KO为经济集约度--讨论土地使用性质管制和强度管制(适用)

地租论,称KO为集约度地租(李嘉图)之最适投资量(适用)

不动产开发模型,称KO为最适投资额(不适用)

(三)成立原因

由于土地面积固定,而不断投入劳力资本(劳资),造成土地配合比例相对较少,劳资配合比例相对较多,土地与劳资二种生产要素配合比例不适当所致。

如果土地与劳资同比例增加,就不会发生报酬递减法则。

(一)试作图說明如何应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分析土地使用量与建物樓层數之最适组合,并列述进行此一分析所需之假设。

(二)假设其他条件不变而地价上涨时,作图說明其所引发之替代效果与产量效果,并依此二效果之相对大小來說明其建物樓层數将作何种变动或维持不变?

(一)土地使用量与建物楼层数之最适组合

在一定的建物楼地板面积(Q0)规划下,追求所雇用的土地要素(T)与资本要素(K)能让成本支出达到最少。

1。

图形

2。

分析

E0位于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处

,故E0(T0,K0)是土地使用量与建物楼层数之最适组合。

3。

关于等产量曲线分析法的相关基本假设

(1)。

假设(T,K)为生产要素组合,其中T代表土地使用量,K代表建物楼层数或建物楼高。

(2)。

土地(T)和建物楼高(K)为替代性(Substitution)生产要素。

(3)。

长期生产函数型态为Q0=f(T,K),Q0为建物楼地板面积,且土地与建物楼高生产要素缺一不可,满足f(1,0)=f(0,1)=0。

(4)。

生产者或建商积极从事「成本极小化(CostMinimization)」的生产行为,满足以下模型

MinPT×PK×Ks.t.Q0=F(T,K)

以求导出最低成本的生产要素组合(T0,K0)。

(5)。

等产量曲线的假设

①。

等产量曲线愈向右上方移动,建物楼地板面积越多。

②。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满足凹性(Concavity)。

③。

任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

④。

等产量曲线是一条由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⑤。

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TK),定义为两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量之比值,即

(6)。

等成本线的假设

①。

土地单价(PT)与建物的平均造价(PK)由个别竞争市场的供需调整外生决定。

②。

等成本线的斜率定义为两生产要素价格之比值,即

(7)达成最低成本要素组合的均衡条件:

(二)假设其他条件不变而地价上涨时,其所引发之替代效果与产量效果分析如下

1。

图形

2。

分析

(1)。

初始状况下的等产量曲线Q0,等成本线AB,满足最低成本绦件的最适生产组合为E0(T0,K0)。

(2)。

若地价上涨,将使等成本线由AB移动到AC。

生产者或建商为维持原先的产量计划Q0,在实质成本不变下,等成本线由AC水平移动到DF且与等产量曲线Q0相切于E1点,满足产量计划不变。

此时,土地要素雇用量因地价上涨而由T0减少到T1,而建物楼高则由K0增加到K1。

因此,在维持相同产量Q0下,由E0点移动到E1点称为「替代效果」。

(3)。

最终均衡时,等产量曲线Q0会回切在AC在线的E12、E22、E32等三点,同时,新的等产量曲线分别如图上的Q12、Q22或Q32等三条所示。

在土地要素与资本要素皆为正常要素假设下,当产量减少时,生产要素投入绝对减少,故土地要素雇用量将由T1减少到T12、T22或T32,而建物楼高则由K1减少到K12、K22或K32。

因此,由E1点分别移动到E12、E22或E32等三点,称为「产量效果」。

(4)。

生产面的生产要素价格效果是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后的替代效果和产量效果的总合。

故当E0移动到E12时,替代效果大于产量效果,土地要素雇用量由T0减少到T1,而建物楼高则由K0,增加到K12;当E0移动到E22时,替代效果等于产量效果,土地要素雇用量由T0减少到T22,而建物楼高则K0等于K22,维持不变;当E0移动到E32时,替代效果小于产量效果,土地要素雇用量仍由T0减少到T32,而建物楼高则由K0减少到K32。

补充:

土地使用量与建筑樓层數之最适组合:

等产量曲线表示土地使用量与建物楼层数之可能组合均能兴建一定楼地板面积之房屋。

等成本线表示一定成本支出均能购买到土地使用量与建物楼层数之可能组合。

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之切点,决定最适土地使用量与建物楼层数。

(二)建筑楼层之变动:

地价上涨,由于土地相对于资本更昂贵,故以资本代替土地,故资本使用量增加,此为替代效果。

另一方面,地价上涨,产量减少,资本使用量因而减少,此为产量效果。

总之,替代效果造成资本使用量增加,但产量效果造成资本使用量减少。

1。

当替代效果大于产量效果:

替代效果所造成资本使用的增加量大于产量效果所造成资本使用的减少量,故建筑楼层增加。

如图所示,

地价上涨,

替代效果使资本使用量由b0增加至b1,

产量效果再使资本使用量由b1减至b2,

因此建筑楼层由b0增加至b2。

2。

当替代效果等于产量效果:

替代效果所造成资本使用的增加量等产量效果所造成资本使用的减少量,故建筑楼层不变。

如图所示,

地价上涨,

替代效果使资本使用量由b0增加至b1,

产量效果再使资本使用量由b1减少至b0,

因此建筑楼层仍维持不变在b0。

3。

当替代效果小于产量效果:

替代效果所造成资本使用的增加量小于产量效果所造成资本使用的减少量,故建筑楼层减少。

如图所示,

地价上涨,

替代效果使资本使用量由b0增加至b1,

产量效果再使资本使用量由b1减少至b2,

因此建筑楼层由b0减少至b2。

设市地开发者只采用土地和资本兩种生产要素,兴建不同樓层的建筑物。

兹暂不考虑容积率、建物高度限制,亦不考虑外部性问题,则土地用量和樓高的最适组合该如何决定?

又于建物造价上涨时,此等最适组合将产生何种变化?

试绘图說明之。

(一)土地使用量与楼高之最适组合

在一定的建物楼地板面积(Q0)规划下,追求所雇用的土地要素(T)与资本要素(K)能让成本支出达到最少。

2。

分析

(1)假设等产量曲线为Q0=f(T,K),其中T为土地用量,K为楼高。

等成本线为C0=PT×T+PK×K,其中,PT为土地单价,PK为楼高平均造价。

(2)E0位于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处

,故E0(T0,K0)是土地使用量与建物楼层数之最适组合。

(二)建物造价上涨时,此等最迩组合的变化

1。

图形

2。

分析

(1)。

初始状况下的等产量曲线Q0,等成本线AB,满足最低成本绦件的最适生产组合为E0(T0,K0)。

(2)。

若建物造价上涨,将使等成本线由AB移动到AC。

生产者或建商为维持原先的产量计划Q0,在实质成本不变下,等成本线由AC水平移动到DF且与等产量曲线Q0相切于E1点,满足产量计划不变。

此时,建物楼高因造价上涨而由K0减少到K1,而土地用量则由T0增加到T1。

因此,在维持相同产量Q0下,由E0点移动到E1点称为「替代效果」。

(3)。

最终均衡时,等产量曲线Q0会回切在AC在线的E12、E22、或E32等三点,同时,新的等产量曲线分别如图上的Q12、Q22或Q32等三条所示。

在建物楼高与土地用量皆为正常要素假设下,当产量减少时,生产要素投入绝对减少,故建物楼高则由K1减少到K12、K22或K32,而土地要素雇用量将由T1减少到T12、T22或T32。

因此,由E1点分别移动到E12、E22或E32等三点,称为「产量效果」。

(4)。

生产面的生产要素价格效果是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后的替代效果和产量效果的总合。

故当E0移动到E12时,替代效果大于产量效果,建物楼高则由K0减少到K12,而土地用量由T0增加到T1;当E0移动到E22时,替代效果等于产量效果,建物楼高则K0减少到K22,而土地用量由T0等于T22,维持不变;当E0移动到E32时,替代效果小于产量效果,建物楼高则由K0减少到K32,而土地用量仍由T0减少到T32。

补充:

(二)建物造价上涨,最适组合可能产生下列三种变化:

1.土地用量增加,建筑樓高减少:

如图所示,

建物造价上涨,等成本线由AB移至CB。

找到一条等产量曲线M1,而与新的等成本线CB相切,切点S,则

土地用量由a0增加至a1,

建筑樓高由b0减少至b1。

2.土地用量不变,建筑樓高减少:

如图所示,建物造价上涨,等成本线由AB移至CB。

找到一条等产量曲线M2,而与新的等成本线CB相切,切点T,则土地用量维持在a0不变,建筑樓高由b0减少至b2。

3.土地用量减少,建筑樓高减少:

如图所示,

建物造价上涨,等成本线由AB移至CB。

找到一条等产量曲线M3,而与新的等成本线CB相切,切点Y,则

土地用量由a0减少至a3,

建筑樓高由b0减少至b3。

假设吾人只需消费住宅及其他财货,今因住宅狀况不佳台湾拟予改善,台湾采取了住宅补贴与所得提升二项手段,试绘图比较这兩种手段的效率差異

(一)台湾的住宅补贴包括对低收入户或合乎条件的青年,给予房贷利息补贴或房租补贴,另外,过去的住宅政策与现今的合宜住宅等,皆都属于「价格补贴」。

另外,就所得提升手段而言,如同台湾对低收入户直接给予一笔金钱援助,任其自由运用,又称为「现金补贴」。

(二)住宅补贴(价格补贴)与所得提升(现金补贴)两项手段之比较

1。

图形

2。

分析

(1)。

假设X为住宅,I为货币持有。

U0和AB为初始条件下的消费者之无异曲线和价格线,价格线表示为PX×X+I=M,E0(X0)点为初始均衡点且X0为最适住宅面积。

(2)。

若台湾要对于低收入户或无居住屋的青年实施「住宅补贴」政策,则价格线将由AB外移到AB`且表示为(1-s)×PX×X+I=M。

此时均衡点由E0(X0)移动到E1(X1),效用水平由U0提高到U1。

同时住宅消费需求由X0增加到X1,货币持有减少。

(3)。

若台湾实施「所得提升」政策,则价格线将由AB平行外移到A'B``且穿过E1点(指两政策的补贴额度相同),价格线表示为PX×X+I=M+S,S=s×PX×X。

又因此时无异曲线U1斜率小于预算线A`B``的斜率,故相较于住宅补贴而言,所得提升的效用水平较高,即U2>U1,且住宅消费需求X2低于X1。

(4)。

(2)和(3)可知,因为U2>U1和X2<X1,故对于低收入户或无居住屋的青年而言,所得提升优于住宅补贴,即U2>U1;而对台湾促进市场交易和满足住者有其屋的政策目标而言,住宅补贴优于所得提升,即X2<X1。

补充:

(二)如图所示,无异曲线I0与预算线AB之切点R,决定最适任屋面积X0,其他财货消费量Y0。

1。

假定台湾对低收入户实施所得提升,则预算线由AB平行外移至CD。

找到一条更高满足水平之无异曲线I1,而与新的预算线CD相切,切点S,则最适住屋面积由X0增加至X1,其他财货消费量由Y0增加至Y1。

2。

假定台湾对低收入户实施住宅补贴,则预算线由AB移至AE;且AE必须通过T点,因为T点,其他财货消费量未增加,且住宅补贴与所得提升之额度相同。

找到一条新的无异曲线I2通过T点,则所得提升之消费者效用水平I1大于住宅补贴I2。

(三)总之,对消费者而言,所得提升比住宅补贴好;但对台湾而言,所得提升会造成流用,而使其他财货消费量增加,因而住屋面积小于住宅补贴。

试分析土地征收之禀赋效果?

在讨论什么是征收土地的「合理补偿」时,可以从所有权人的价值来看,也可以从征收者的价值来看,其理论为何?

请申论之。

土地征收合理补偿价值之认定究竟应由征收者观点或被征收者观点为之?

试論述

首先从土地被征收人的立场说明,再者由需用土地人的立场阐述。

(一)土地被征收者的立场(愿意接收地价征收补偿)

1。

图形

2。

分析

(1)。

假设X为土地,I为货币持有。

U0初始条件下的土地所有权人之无异曲线。

(2)。

若台湾对土地所有权人征收X0之土地,为使土地所有权人在A和E0点有相同的效用水平,则土地所有权人(或称被征收者)愿意接受AI0的地价征收补偿。

(二)需用土地人的立场(愿意支付地价征收补偿)

1。

图形

2。

分析

(1)假设X为土地,I为货币持有,U0为初始条件下的土地所有权人之无异曲线。

因为需用土地人为征收土地,需编列预算支出,故其预算线(同价格线)如图中BC所示,且土地市价为预算线之斜率

(2)因为需用土地人愿意支付BI0的地价征收补偿以取得X0之土地,但对被征收者而言,其效用水平将由U0下降到U1。

(三)被征收者和需用土地人的立场比较

1。

土地征收的禀赋效果是指,土地所有人因为土地征收所失去的效用水平大于需用土地人同意获得土地所得到的效用。

故土地被征收者愿意接受AI0的地价征收补偿,需用土地人愿意支付BI0地价征收支出,两者之差距AB就是土地征收的禀赋效果所造成。

2。

对于土地所有人而言,土地征收隐含着消费者剩余被剥夺。

故土地按照市价征收是站在需用土地人的立场衡量,事实上,对土地所有人而言,除市价外,尚且包括消费者剩余的被剥夺,因此土地征收应给予高于市价的征收补偿。

补充:

(二)土地所有人立场愿意接受:

如图所示,AB代表土地所有人之无异曲线,

如果土地所有人被征收OC的土地,则土地所有人愿意接受AD的货币补偿。

如此才能满足土地所有人在A点与E点的同一效用状态。

(三)需用土地人(征收者)立场一愿意支付:

如图所示,需用土地人有预算线FG之限制,FG之斜率的绝对值即是平均市场地价。

此时,需用土地人愿意支付FD的货币,以获得OC的土地。

但就土地所有人而言,其效用水平将由无异曲线AB降低至FH。

(四)评论:

1。

土地所有人愿意接受AD的地价补偿,而需用土地人愿意支付再的地价补偿,二者差距AF(AD-FD,即是土地征收之禀赋效果所造成。

(因为失去土地无预算线之限制,而获得土地有预算线之限制)

2。

土地征收,对土地所有人而言,其实是隐含消费者剩余的被剥夺。

如采用「市价」补偿,是站在需用土地人立场。

对土地所有人而言,除市价外,尚包括消费者剩余的被剥夺,故应给予高于市价之补偿。

3。

自愿性买卖已用市价成交,更何况非自愿性交易的土地征收,当然要高于市价,地主才会接受。

4。

土地征收如以市价或甚至更低价格(如公告现值)补偿,将导致取得土地之社会成本被低估,影响资源分配效率问题(例如:

投入过多土地、土地由高生产效率移至低生产效率使用等)

何谓柏拉图改善(Paretoimprovements)?

试以柏拉图改善的观念分析,土地征收要在什么样的补偿条件,以及达成什么样的公共利益条件下,來进行征收较为妥当

(一)柏拉图改善(ParetoImprovement)是指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变下,因政策的实施,使得某些人的福利水平提升,导致整体社会福利提高。

(二)土地征收的地价征收补偿要在不低于土地市价的补偿条件下,达成被征收者的福利水平不致下降,且全体社会福利因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彰显而提升,在此条件下征收较为恰当。

1。

土地被征收者的立场(愿意接收地价征收补偿)

(1)。

假设X为土地,I为货币持有。

U0初始条件下的土地所有权人之无异曲线。

(2)。

若台湾对土地所有权人征收X0之土地,为使土地所有权人在A和E0点有相同的效用水平,则土地所有权人(或称被征收者)愿意接受AI0的地价征收补偿。

2。

需用土地人的立场(愿意支付地价征收补偿)

由于需用土地人为征收土地,需编列预算支出,故其预算线(同价格线)如图中BC所示,且土地市价为预算线之斜率。

又因为需用土地人愿意支付BI0的地价征收补偿以取得X0之土地,但对被征收者而言,其效用水平将由U0下降到U1。

3。

被征收者和需用土地人的立场比较

(1)。

土地征收的禀赋效果是指,土地所有人因为土地征收所失去的效用水平大于需用土地人同意获得土地所得到的效用。

故土地被征收者愿意接受AI0的地价征收补偿,需用土地人愿意支付BI0地价征收支出,两者之差距AB就是土地征收的禀赋效果所造成。

(2)。

对于土地所有人而言,土地征收隐含着消费者剩余被剥夺。

故土地按照市价征收是站在需用土地人的立场衡量,事实上,对土地所有人而言,除市价外,尚且包括消费者剩余的被剥夺,因此土地征收应给予高于市价的征收补偿。

补充:

(一)柏拉图改善:

经过某些人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其他人福利减少的途径改善,以达成柏拉图最适境界,称为柏拉图改善。

(二)土地征收之实施,在土地所有人(即土地被征收人)福利水平不变下,某些人福利水平提高,即属柏拉图改善。

自愿性交易是土地市场达成资源分配效率的要件,如此则强制性的土地征收制度为何有存在的必要?

其经济意义为何?

试說明之-考土地征收之经济分析

(一)自愿性交易虽是土地市场达成资源分配效率的要件,但仍是基于供需双方「愿意且能够」进行交易之原则上。

一旦为了长远的经济发展而需要土地资源投入,但在原地持有者抗拒的氛围下,其须进行强制性土地征收行为以满足「公共利益」之要求。

因此,为了「公共利益」的前提,强制性的土地征收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虽然公共利益的目的是为民兴利,但是若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不公平,难免会牺牲被征收者的福利,因此,强制性的土地征收制度之合理补偿标准应站在被征收者的观点,而非站在需用土地人的观点进行。

(三)土地征收的地价征收补偿要在不低于土地市价的补偿条件下,达成被征收者的福利水平不致下降,且全体社会福利因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彰显而提升,在此条件下征收较为恰当。

(四)以下分析首先从土地被征收人的立场,再者由需用土地人的立场阐述。

1。

土地被征收者的立场(愿意接收地价征收补偿)

(1)。

假设X为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