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利率及其政策含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481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利率及其政策含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利率及其政策含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利率及其政策含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利率及其政策含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利率及其政策含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利率及其政策含义.docx

《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利率及其政策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利率及其政策含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利率及其政策含义.docx

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利率及其政策含义

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利率及其政策含义

  摘要:

马克思的借贷资本利率理论,对分析银行信贷资金及其利率的形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应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导向,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为基础,以贷款利率为核心,以市场借贷资金供求决定市场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应该把商业银行的平均利润率要求,作为中央银行选择、实施货币供给和利率中介手段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限制界限;应相对控制银行存款利率,保持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和整个市场利率,以鼓励投资和创业。

  关键词:

马克思利率理论;银行信贷资金;利率;政策含义

  中图分类号:

F0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6)11-0012-06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

05BJL016)阶段成果。

另外,本文参考和借鉴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林岗老师关于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的观点和公式,在此表示感谢。

(见林岗.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载于洪银兴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云中,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借贷资本利率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利率的形成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借贷资本(金)大多以银行为中介运行,借贷资本大多表现为银行信贷资金,借贷资本利息或利率主要表现为银行信贷资金利息或利率。

因此,马克思的借贷资本利率在现代主要表现为银行信贷资金利率。

  银行信贷资金利率是以银行存款或借贷的资金供给和企业投资或借贷资的金需求为基础,以银行为中介形成的。

因此,我们要首先了解银行存款或借贷资金的供给曲线,和企业投资或借贷资金需求曲线,然后再引入银行这个中介来说明银行信贷资金利率的形成情况。

  

  

(一)银行存款供给(借贷资金供给)与银行存款供给(借贷资金供给)曲线

  银行存款供给(借贷资金供给)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职能资本或企业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

这部分货币资金主要包括企业固定资本折旧基金未达到更新周期或规模而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企业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而未达到积累规模的货币资金;企业流动资金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等。

二是来自居民户的储蓄。

马克思指出,“随着银行制度的发展,特别是自从银行对存款支付利息以来,一切阶级的货币积蓄和暂时不用的货币,都会存入银行。

”[1]马克思的这段话不仅指出了居民户储蓄是银行存款的一个来源,而且还隐含着居民户储蓄和利息或利率的关系。

但是,根据现代经济学和现实经验,居民户储蓄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

  如果用Y表示国民收入,用s表示储蓄率,用Z表示企业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而形成的存款储蓄,则存款供给量S可以用以下公式定义:

  S=Z+sY

  以上的讨论只是从存款来源的视角来考察存款供给量的决定问题,而没有考虑利率对存款供给量的影响问题。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和论述,来自于企业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而形成的这部分银行存款的数量和规模基本上与利率无关。

对于上述的居民储蓄存款,根据我们的分析,从是否受利率的影响来说,可以分为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为由居民户交由银行委托保管的不受利率影响的“托管性”储蓄。

事实上,即便是利率很低甚至利率为零时,也会有一个固定的储蓄存款余额。

这一是因为在既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之下,居民户会把收入中的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作为储蓄而用于未来;二是因为分散风险,居民户不可能把全部储蓄都用于购买其他金融资产;三是社会经济也不可能为所有的居民储蓄开辟出银行存款以外的其它投融资渠道。

  另一部分是易受利率影响的“逐利性”储蓄。

这种“逐利性”储蓄可能来自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储蓄中的一部分,作为国民收入可能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发生用途转移。

利率升高时它可能节约下来被用于储蓄,利率降低时它可能被用来消费。

另一种情况是,储蓄中会有一部分,作为金融资产,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投资形式,当储蓄存款利率升高时则选择储蓄的形式;反之,则可能选择其它金融资产的形式。

因此,这一部分储蓄会随着利率的高低而增减,是利率的减函数。

  若用a来表示托管性储蓄部分,用b来表示逐利性储蓄部分,则居民户储蓄sY等于a+b。

若以sa代表托管性储蓄的储蓄率,以sb代表逐利性储蓄的储蓄率,则a等于saY,b等于sbY,而储蓄率s则等于sa+sb。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用一个条件函数来表示储蓄随利率的变化情况:

  

(1)S=Z+saY,r∈[rmin,∞]

  

(2)S=Z+saY+sb(r)Y,r∈[rmin,rmax]

  (3)S=Z+s*Y,r∈[rmax,∞]

  上式中的

(1)表示银行存款或借贷资金供给仅由企业闲置的货币资金形成的储蓄和居民户的托管性储蓄构成的极端情况。

这时利率r有一个下限rmin,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储蓄总要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利息,但这时r的上限是不确定的,往往要取决于资金的需求状况。

(2)表示银行存款或资金供给随利率的提高而增长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在闭区间[rmin,rmax]内的变动会引起银行存款或借贷资金供给的相应变动,储蓄率sb是利率r的增函数,银行存款或借贷资金供给函数S的一阶导数dS/dr>0。

rmax代表与企业储蓄加上居民户托管性储蓄再加上居民户逐利性储蓄相对应的利率。

  (3)表示利率水平超过rmax的情况,式中的s*是与rmax相对应的最高存款供给率。

这时,存款或资金供给已经等于全部企业储蓄和国民收入中减去必要消费的部分,也就是说,这时的存款或资金供给已经达到最大量。

因为居民户的储蓄存款只能是收入减去消费的余额,利率再高,收入中也要有个必要消费的部分。

因此,这时,无论利率如何上升,存款或资金供给都不可能再增加。

  这样我们有银行存款供给(借贷资金供给)曲线。

  

  

  

(二)企业投资(借贷资本需求)与企业投资需求(借贷资本需求)曲线

  根据马克思的借贷资本利息理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企业使用借贷资本经营获得的(平均)利润,必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支付借贷资本的利息,一部分留作企业利润,这样,利息和企业利润是此多彼少的关系,如果利息率较低,则企业利润就会较高,企业投资积极性就会较高,反之,则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就会较低,因此,投资或借贷资本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如果用I表示投资或借贷资金的需求,用r表示利率,则投资或借贷资金需求函数可以写为:

  I=f(r)

  这个函数的一阶导数dI/dr<0。

  

  (三)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贷款规模的形成或决定  如果我们以r1表示存款利率;以r2表示贷款利率。

根据上面的分析,银行存款供给函数(即企业和居民户的储蓄函数)S(r1)=Z+saY+sb(r1)Y,在一定区间内是存款利率r1的增函数。

企业贷款需求函数(即企业投资需求函数)I=I(r2)是贷款利率r2的减函数。

这样,我们就有银行利润函数为:

P(r1,r2)=(r2-r1)I(r2)。

  以银行为中介的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贷款规模的形成或决定问题,同时也就是银行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贷款规模的形成或决定问题。

因此,这里要解决的是一个条件极值问题,即在I(r2)=S(r1)的条件下,求银行利润函数P(r1,r2)=(r2-r1)I(r2)的最大值P*。

数学表达如下:

  

  

  根据马克思的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理论,银行资本经营货币业务,类同于产业资本投资于产业经营产品生产业务,要求以自有资本获得与其它部门相当的社会平均利润(以P表示)。

而上面的讨论中所形成的银行最大利润P*=(r2*-r1*)(m-nr2*),并不一定是社会平均利润。

它既可能高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也可能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

而无论高于还是低于其它部门的平均利润,都会引起银行业与其它部门的竞争,竞争的途径就是资本在银行业和其它部门之间的转移,竞争的结果必然是银行利润的平均化,即银行业以其自有资本为标准获得一个与其它部门相当的社会平均利润。

这样,由于资本的竞争和利润率的平均化,就会使(r2*-r1*)(m-nr2*)既是银行的最大利润P*,同时也是银行获得的平均利润;也会使S*=I*=I(r2*)=(m-nr2*),既是银行获得最大利润时I、S的均衡值,同时也是银行获得平均利润时I、S的均衡值。

  图形中的阴影部分为银行最大利润或平均利润,它既与银行存贷款利差相关,也于银行存贷款规模相关。

银行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目标和以自有资本获得平均利润率的要求,使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之间形成了一个内在的有机相关的联系。

图形既表明了银行利润、存贷款利率水平或利差、存贷款规模等因素的相互关联性,也表明了它们均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银行得到平均利润,存贷款利率水平或利差适中,存款规模等于贷款规模。

  

  二、马克思借贷资本利率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及其利率理论揭示的问题或规律

  

  

(一)资本(金)在银行业和其它部门例如产业或商业部门之间分配和转移的规律。

马克思的银行业以自有资本(金)获得平均利润的理论,揭示了资本(金)在银行业和其它部门之间分配和转移的规律。

前面所描述的银行最大利润到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就是这一规律的反映。

  

(二)商业银行通过调整存贷款规模和调整存贷款利差两种手段来实现其利润要求的运作方法,和以银行为中介形成的存贷款规模和存贷款利差数值的特点。

根据马克思的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理论,银行资本获得平均利润的方式,就是以其自有资本为标准,通过存贷款利息差额和存贷款规模的相关调整获得一个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利润收入。

银行的获得平均利润的要求和方式,使银行的存贷款规模和存贷款利差之间具有了一定的相关性。

而银行在存款、存款利率和贷款、贷款利率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银行的创造货币的特殊功能等,使银行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整存贷款规模或调整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两种手段,来具体实现其既定的利润要求。

从上述图2中的阴影部分我们可以看出,银行既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存贷款利率,使存贷款利差发生变化来调整银行(平均)利润;也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存贷款规模来调整银行(平均)利润。

同时,我们也看到,银行的通过调整存贷款规模和调整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两种手段,来实现其既定的利润要求的运作方法,也使以银行为中介而形成的存贷款规模和利率之间的差额可能表现为一个数值区间,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是借贷资本市场利率结构中的核心利率。

这里的所谓核心利率,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最具有直接相关作用的利率和在整个利率体系结构中真正具有基准地位或中准地位的利率。

把银行贷款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中央银行利率及债券利率等相比较,我们会发现:

  

(1)从各种不同利率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力来说,银行贷款利率是最能反映市场经济中核心经济关系的利率,是对社会经济活动最具有直接相关性的利率。

  

(2)从各种不同利率反映市场经济关系并受这种关系的影响程度来说,银行贷款利率是最反映市场经济关系的利率,是最具有经济性质的利率。

也就是说,银行贷款利率是在借贷双方当事人的市场经济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利率,是最能反映市场当事人经济行为的利率。

  (3)从各种不同利率水平高低的确定来说,银行贷款利率是最具有内在根据的利率。

银行要通过经营货币借贷业务获得平均利润;企业要把使用借贷资金的利率控制在平均利润率的范围之内,并要求实现自己的预期利润。

建立在这种明确利益要求基础之上的借贷双方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形成一个确定在平均利润率以下的,并且从长期来看,与平均利润率大体平行的银行贷款一般利息率。

这就使银行贷款利率的确定具有了内在依据。

  (4)从各种不同利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地位来说,银行贷款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中影响力最大的主体利率。

银行信贷资金是现代社会借贷资本(金)的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处于主体地位。

由这个主体金融市场中的社会借贷资本(金)的绝大部分形成的银行贷款利率便成为了社会的主体利率。

  (四)以银行为中介的信贷资金市场对储蓄和投资均衡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的借贷资本利率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及其利率理论,为我们研究储蓄和投资的均衡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其理由在于:

(1)从以银行为中介的信贷资金市场的视角来看,银行存款即为企业储蓄和居民户储蓄,是社会储蓄的绝大部分或基本部分;银行贷款即为企业投资,是企业投资的绝大部分或基本部分。

因此,储蓄和投资被主要表现为银行存款和银行贷款;储蓄和投资的均衡主要表现为银行存款和银行贷款的均衡。

(2)银行存款和贷款之间在时间联系和数量联系上缺乏紧密性,容易发生失衡。

(3)发生在商业银行以外的其它部门的储蓄和投资由于时间联系和数量联系的紧密性,一般不容易发生失衡,或者即便是发生了不均衡,也会最终汇总到或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

因此,我们说,银行存款和贷款规模是否均衡,是储蓄和投资是否均衡的主要原因。

  

  从上面的图2可以看出,影响存贷款规模的直接因素是存贷款利率;图2中的储蓄和投资均衡状态,是建立在储户的存款供给曲线和企业的投资需求曲线固定不变基础上的。

而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由于模型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两条曲线的位置都是可能移动的,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不能对这两条曲线的移动做出即时反映,并及时调整存贷款利率,就有可能发生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亦即储蓄和投资规模失调。

这里,我们推出储蓄和投资的几种不同状态并加以评价:

  第一种状态,存贷款利率水平和利差都处于适中水平,由其决定的存贷款规模相等,从而储蓄和投资相等;同时,银行也正好取得一个与其它部门相当的正常利润或平均利润。

这也就是上面图2显示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存款利率相对较低,贷款利率保持适中,这种情况仍可能使储蓄等于投资。

但这时由于存贷款利差相对较大,银行可能略有超额利润。

  第三种状态,存款利率相对较低,贷款利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使储蓄会略大于投资。

这虽然银行吸纳的存款不能全部贷放出去,但由于贷款利率相对较高,银行仍能获得平均利润,甚至还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第四种状态,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过低,则可能导致投资大于储蓄。

因为存款利率过低,会影响逐利性储蓄的供给,使储蓄规模相对缩小,而过低的贷款利率则可能造成企业对贷款需求过大,由此形成投资大于储蓄。

  第五种状态,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过高,导致储蓄大于投资。

  在上述五种状态中,第一种状态是以银行为中介的信贷资金市场视角下的储蓄和投资均衡的一种最理想状态。

这种状态下不仅储蓄与投资实现均衡,而且银行资本规模和银行利润也处于一种均衡状态,体现了资源的最佳配置。

第二种状态是储蓄和投资处于一种比较理想的均衡状态。

这时储蓄等于投资,银行只是略有超额利润,并不对公平和效率构成太大影响。

第三种状态是一种储蓄和投资处于不太理想的状态。

这时储蓄和投资已经有轻度的失衡。

第四种状态和第五种状态都是储蓄和投资会出现严重失衡的状态,而且银行利润水平也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因此是储蓄和投资的最不可取状态。

事实上,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后两种状态一般是不会出现的。

由于银行在利率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存款利率既不易抬得太高,贷款利率也不易压得太低。

  

  三、马克思借贷资本利率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金利率理论的指导意义或政策含义

  

  

(一)对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指导意义或政策含义:

把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作为我国利率体系结构的核心利率。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讨论中,有关于把中央银行利率作为核心利率①和把银行存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②的提法。

我们认为,这些提法虽然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反映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后,各种不同利率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利率的具体形成过程,但却缺乏完整性和具有片面性,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例如,关于把银行存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提法,确实反映了贷款利率要在存款利率的基础上加成形成的事实,贷款利率要高于存款利率,存款利率是贷款利率形成的参照和基础。

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这种提法没有反映出贷款利率对存款利率形成的“倒逼或打压”作用,没有反映出就利率作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变量来说,贷款利率比存款利率更具有的直接的、关键性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再如,关于把中央银行利率作为核心利率的提法,中央银行给出的利率,诸如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和政府债券利率等,其水平的高低会对整个市场利率水平构成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不能低于其从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即中央银行利率,因此,中央银行的利率自然形成了整个利率水平的基础,这也正是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利率手段调控经济运行的关键所在。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中央银行给出的利率是官定利率,它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其能够影响整个利率水平,而在于是否能够正确地反映经济运行或市场经济关系。

而贷款利率体现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则是经济运行中直接的举足轻重的核心经济关系之一,也是决定中央银行利率有效性的核心经济关系之一。

因此,中央银行给出的利率水平要以市场利率关系为基础,中央银行利率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概括为是对市场利率的影响、导向和调节,而不是对市场利率关系的否定或取代。

基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进一步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提法的完善,应将其概括为,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主导或导向,以存款利率为基础,以贷款利率为核心,以市场借贷资金供求决定市场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对我国中央银行适用货币政策的指导意义或政策含义:

为中央银行采取调整货币供给量和调整利率双重措施来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限制界限。

  其理论支持表现在,中央银行采取的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并进而调控经济运行的做法,多数是以商业银行为中介和传导的,而根据前面的分析,调整货币供给和调整利率本身就是商业银行的运营手段,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是对商业银行既有运作手段的一种调节和引导。

这就在理论上证明了商业银行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兼容性和适应性,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与西方经济学某些学派的从其货币和利率理论出发,或者片面强调货币供给,或者片面强调利率的有效性的理论相比,马克思经济学蕴含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两种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合理性。

其限制界限表现在,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资金信贷业务的部门,也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中央银行的调整货币供给量和调整利率措施的实施,必须保证商业银行获得大体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银行利润,否则,则可能会出现资金在银行业和其它部门的非正常转移,和银行业或整个金融部门的危机。

因此,应该把商业银行的平均利润率要求,作为选择、实施货币供给和利率中介手段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限制界限。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的实践来看,每一次都是把调控货币供给和调控利率水平兼顾并用。

这其中的道理,既有针对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实施扩张还是紧缩的需要,也有我们这里所说的关于商业银行必要的赢利水平的需要。

事实上,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已经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既有考虑。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信贷资金利率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或政策含义:

从我们分析的理论逻辑和改革的远景目标来说,应当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形成一个银行资本能够自由进出的市场环境,和以市场为基础形成信贷资金利率的市场环境,这样才能形成均衡的银行资本规模,均衡的银行利润水平,均衡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和利差,均衡的存贷款规模或储蓄投资规模,实现以银行为中介的信贷资金市场视角下的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最理想状态,以达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但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改革,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要有一个过程,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以及银行贷款在一个长时期又仍将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的实际,我们认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需相对控制银行存款利率以保持相对适中或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和整个市场利率。

根据马克思的企业储蓄并不取决于利率水平的论述,和居民储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非逐利的托管性储蓄分析,即使是银行存款利率相对较低一些,也不至于对存款规模有太大影响。

再加上我国目前存贷款差额较大,存款规模大大高于贷款规模的实际情况,相对控制银行存款利率和保持相对适中或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有利于储蓄和投资逐渐趋于平衡。

因此,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按照“先贷款,后存款”的顺序逐步放开的同时,政府应继续相对控制银行存款利率,保持相对较低的银行贷款利率和整个市场利率,以鼓励投资和创业,促使经济持续增长。

  

  注 释:

  ①胡维熊.利率理论与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44.书中提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当“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②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200.书中提出:

“我国当前利率体制下的基准利率应当是银行存款利率。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453.

  责任编辑:

梁洪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