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手段在山区语文教学中应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097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媒体手段在山区语文教学中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多媒体手段在山区语文教学中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多媒体手段在山区语文教学中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多媒体手段在山区语文教学中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多媒体手段在山区语文教学中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媒体手段在山区语文教学中应用.docx

《多媒体手段在山区语文教学中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媒体手段在山区语文教学中应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多媒体手段在山区语文教学中应用.docx

多媒体手段在山区语文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手段在山区语文教学中应用

摘要:

多媒体手段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平台,对于山区语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

有价值在现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阅读指导、巩固拓展、成绩测查等方面加以运用。

但不可违反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教学中滥用,应扬长避短,走结合路子。

关键词:

多媒体运用策略作用局限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随着本地区普遍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设备一下子装备到了山区初级中学课堂,经一年多的积极学习和尝试,笔者发现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多媒体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不断拓宽信息渠道、开阔学生视野等方面具有全新的动力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

本文谨就山区初级中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和基本运用策略方面的一些肤浅的思考作一简要论述。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具有将储存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等功能与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的功能,使人类对知识的学习进入到立体传播阶段。

山区一直以来信息渠道少,信息闭塞,是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最后一班车。

多媒体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山区师生搭上了末班车。

首先是促进了山区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育技术是决定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

多媒体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明显改善“教育技术”这个要素的同时,对其他三个要素也产生直接的影响。

直接引起了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

“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育技术条件使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路上走了太久。

在应试教育思想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被看成外部刺激反应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学内容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的授课内容;“教育技术”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是“满堂灌”的讲解说明式。

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主体地位的忽略,影响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在教育界得到认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正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新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教学内容是学生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学习内容;教育技术不仅是教师的教学的工具,而且是学生能动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意义构建为核心,通过建立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达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通信技术、视频技术、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效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并举的局面,为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客观条件。

其次,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初中语文教材多数篇目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竟管使尽混身解数,也难以完全将情感表达出来。

因而学生总是觉得课文干巴,提不起精神。

但如果运用多媒体。

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声图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学生就会随着课文内容而尽情的宣泄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些相对单调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补充可以增添了新内容,学生不断地有一种新鲜感,就能很好地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巧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形、声音、动画等手段,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

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

特别在抽象事理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方面大有作为,从而强化诱因,突出重点,超越关键,突破难点,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说明文时,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植物花朵呈现五颜六色、万紫千红的科学事理。

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光的色散的动画效果,让学生观察到了直观的色彩变化,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事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2、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学习的主要作用

1)、调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曰: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

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欲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本地区使用九义新课标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中有很多自然景物的优美描写,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有花草树木的生机美、秀丽美,还有名胜古迹的神奇美,等等。

却在千里万里之遥,又不可能让学生随时身临其境,亲睹之景,这时,电教多媒体可以助一臂之力。

通过优美的风景录像再现课文景物。

让学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难是人所共识的。

它不仅难在作品的时代、人物的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难在诗意储蓄上。

而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我在教《别董大》一诗时,配以委婉的古曲《阳关三叠》,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

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可以训练学生观察力、思维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使其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如《巴东三峡》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在教学时,我先用录象放三峡的资料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边思考边观察:

一是三峡的位置;三峡的风光怎么样?

观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别进行描述。

描述后,再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描述的恰当、传神。

最后指导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观察后的感受。

通过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的观察素质得以提高。

  我们知道,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思维由直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思维训练,能更好的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

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是一篇用逻辑推理来探讨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科学短文。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理清世界环境恶化的内在因果关系。

教学时,巧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巧妙地、一步一步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启发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灵感。

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讲解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在进行说话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

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幻灯片展示的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

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3)、开阔视野

  首先,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

多媒体手段可以达成密集形的信息提供,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信息。

这当然是“一支粉笔”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

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室电脑网络条件的便利,我在平时收集大量的语文资料信息和课外阅读材料,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补充方面、技能训练方面积极尝试,尤其是课内外比较阅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生眼界变得开阔,知识经常得以补充和更新,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不无裨益的。

4)、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条件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

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一般人类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同时听、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且通过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触摸屏等技术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对话。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二、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基本策略

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育技术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发展使人类对知识的学习进入到立体传播阶段,使学生发展的激发因子更加丰富,动力更加强劲。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板块、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

1、巧设导入,创设有利情境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导入中大有可为。

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巴东三峡》、《春》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视听课件。

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创设有利情境,促进课堂教学向阅读教学纵深发展。

 2、辅助讲授,多元动因促成深层理解

首先,运用多媒体可以动态展示文章篇章结构。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对形象揭示文章思路例如:

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可以配合老师分析、讲解课文,动态展示了“问——救——打——走”的情节脉络,重点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使人物性格呼之欲出。

其次,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可以突出文章重点内容。

过去,山区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并常常因为板书用时过多而影响教学进度。

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并且可以瞬间完成展示过程。

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像七年级下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描写“三拳”的段落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对“三拳”发展变化和描写手法的异同进行清晰的分析比较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教学在彰显文章主旨,指导学生领会诗歌意境方面容易获得突破,尤其在唐宋诗词教学中它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唐宋诗词的欣赏能力是一个很值得尝试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可以实现文字与音乐、美术、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可以使千年文化成果与现代理念动感结合,可以把作品时代背景,作者思想和经历全面展示,可以把诗歌吟诵技能完美展现。

从而,将古代艺术的瑰宝演绎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

这是传统教学手法难以做到的。

3、丰厚积累,促成多向拓展延伸

传统教学在扩展练习方面很难获得良好效果,教师准备拓展训练费时费力。

而多媒体和网络条件使时空限制大大减弱,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可以在学习课本所选篇目的基础上有机穿插学习一些课外名篇,以增加相关的知识,扩大阅读量,创设进行课内外比较阅读平台。

  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必须迎接三个挑战,即:

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空间;成几何级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的理解能力。

计算机给阅读带来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

譬如我们想研究李白,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只需要键入“李白”或者“李白生平”等关键词,瞬间就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

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课文只是一类文本或者文体的提示,如果学习只局限于教材的解读,势必导致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像缺乏活水之池,毫不生机。

网络为阅读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几乎每种文体或者话题有无数相关的文章和观点,多方面借鉴、比较才学有所获,才能学会思考。

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准备《水浒传》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扩大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丰富的材料给我们学习带来便利,只要适当、适量的使用,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的。

4、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成绩测查:

从单调到生动

山区中学教室已具备多媒体平台和网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听说的训练和考查都可以多样化,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看图说话作文,情景说话作文,观察对话训练,操作说明介绍等。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传统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三、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弊端

与任何事物一样,多媒体教学也有正反两面,有利有弊,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创造了广阔的天地.然而在多媒体课件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同时,一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也随之产生。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媒体不能取代语文个性化教学。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

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并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

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

在这样的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哪里还谈得上语文个性化教学?

 

(二)多媒体的滥用与误用,直接导致了语文课教学诗意的苍白。

在中小学教学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属于认知学科,认知学科很多情况上问题是确定的,结果是唯一的,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这一点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问题形象、直观,重点难点突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语文不同,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我们知道,文学语言就不同于其他语言,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象征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点,这也是文学语言的真正迷人之处。

采用多媒体的直观视觉形象作用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的,如果硬为之,则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和文学想象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美是无限的,但是如果屏幕上有一个“哈姆雷特”,也许,学生心里就只会有这个“哈姆雷特”了,这个“哈姆雷特”再怎么高大也不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无限魅力,这么大的损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

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应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同研读与欣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和意蕴丰富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归结起来,我的体会是:

多媒体设备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课堂的基本平台,我们要积极利用,使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培养学生更高的素养服务,但也不可滥用,要扬长避短,将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和素质教育理念结合起来,与传统教学手段中好的方法结合起来,以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