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064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一)论语十则

原文: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释:

1、[子]先生,指孔子。

2、[时习]时常的复习。

3、[说]“悦”的古字,愉快。

4、[愠]生气,发怒。

5、[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日]每天。

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6、[信]真诚,诚实。

7、[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9、[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0、[殆]有害。

11、[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12、[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3、[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4、[弘毅]刚强,勇毅。

15、[凋]凋谢。

16、[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翻译:

1.孔子说:

“学习并时常的去复习,不也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不也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复提醒自己:

替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着这一点做老师了。

4.孔子说:

“学习知识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对自己有害。

5.孔子说:

“仲由,我教给你知不知道的道理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

6.孔子说: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就自我反省一下自己。

7.孔子说:

“三个人在一起走路,里面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的长处,向他学习,我如果有他的缺点,我就改正。

8.曾子说:

“世人不可以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

把仁当做自己的使命,不也重大吗?

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9.孔子说:

“特别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0.子贡问:

“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我们终身奉行呢?

孔子说:

“那大概就是‘恕‘了吧!

自己讨厌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二)口技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注释:

1.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题目为后人所拟。

《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2.会:

适逢,正赶上。

3.厅事:

大厅,客厅。

4.施:

设置,安放。

5.屏障:

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

6.抚尺:

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7.团坐:

围绕而坐。

8.少顷:

一会儿。

9.但闻:

只听见。

但,只。

10.满坐既然:

全场静静悄悄的。

坐,通“座”。

11.欠伸:

打哈欠,伸懒腰。

12.呓语:

说梦话。

13.既而:

不久,紧接着。

14.抚:

抚摸,安慰。

15.乳:

喂奶。

16.呜: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17.絮絮:

连续不断地说话

18.是:

这。

19.一时:

同时。

20.众妙毕备:

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毕:

全、都。

备:

具备。

21.侧目:

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22.默叹:

默默地赞叹。

23.未几:

不久。

24.齁(hōu):

打鼾(hān)。

25.作作索索:

老鼠活动的声音。

26.倾侧:

倾斜翻倒。

27.意少舒:

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意:

心情。

少:

稍微。

舒:

伸展、松弛。

28.中间(jiàn):

其中夹杂着。

间:

夹杂。

29.力拉崩倒:

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力拉:

拟声词。

30.曳屋许许(hǔhǔ)声:

(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

曳:

拉。

许许:

拟声词。

3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应有尽有。

形容声音之杂。

32.虽:

即使。

33.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

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34.名:

说出。

35.奋袖出臂:

扬起袖子,露出手臂。

奋,扬起、举起。

36.股:

大腿。

37.战战:

打哆嗦,打战。

38.几:

几乎。

翻译:

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宽的屏风,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

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紧接着,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被吵醒了。

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小孩子睡觉。

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

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轻声哼唱着哄孩子的声音,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侧着头看着,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

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活动的声音,盆碗等器具翻倒倾斜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身子渐渐坐正了一些。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

“失火啦!

”丈夫起身大喊,妇人也起身大喊,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哭了起来,成百上千条狗叫了起来。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在火中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打哆嗦,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撤掉屏风,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三)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

(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

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武陵:

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

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5.缤纷:

繁多的样子.

6.林尽水源: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7.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8.才通人:

仅容一人通过。

9.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10.俨然:

整齐的样子。

11.属:

类。

12..纤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

田间小路。

13.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14.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15.黄发垂髫:

特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6.要:

通“邀”,邀请。

17.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8.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9.具言:

详细地说出。

20.叹惋:

感叹,惋惜。

21.便扶向路:

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延.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22.及郡下:

到了郡城。

郡,指武陵郡。

23.诣:

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4.寻向所志: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5.遂:

终于。

26.南阳:

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

27.刘子骥:

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28.规:

计划。

29.未果:

没有实现。

30.寻:

随即,不久。

31.问津:

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路程的远近。

他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

(渔人)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便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于是(渔人)下了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

(渔人)又向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村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村人)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对渔人说: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了路,没有再找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尚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此后(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四)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注释:

1.   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

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公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     有仙则名:

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3.     有龙则灵:

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4.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6.     鸿儒:

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7.     白丁:

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     调素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     金经:

指佛经。

10. 丝竹:

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 案牍:

官府的公文。

12. 劳形:

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3.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

14. 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

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读一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我的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   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

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公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     有仙则名:

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3.     有龙则灵:

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4.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6.     鸿儒:

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7.     白丁:

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     调素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     金经:

指佛经。

10. 丝竹:

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 案牍:

官府的公文。

12. 劳形:

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3.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

14. 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

16. 菊之爱:

对于菊花的喜爱。

17. 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8. 宜乎众矣:

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翻译: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很喜爱牡丹。

我只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成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里面贯通,外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六)三峡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选自《水经注疏》。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七百里:

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

阙,通“缺”。

4.亭午:

正午。

5.夜分:

半夜。

6.曦:

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

上。

8.沿:

顺流而下。

9.溯(sù):

逆流而上。

10.白帝:

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11.江陵:

即现在湖北江陵

12.奔:

这里指飞奔的马。

13.疾:

快。

14.素湍(tuān):

白色的急流。

15.回清:

回旋的清波。

16.绝巘(yǎn):

极高的山峰。

17.飞漱(shù):

飞泻冲荡。

18.清荣峻茂: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9.晴初:

天刚晴。

20.霜旦:

下霜的早晨。

21.属(zhǔ)引:

接连不断。

属:

连接。

引,延长。

22.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毫无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也看不见。

   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春、冬两个季节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急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歌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七)记成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1.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     元丰六年:

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3.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4.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黄州。

5.     想与:

共同、一起。

6.     中庭:

院里。

7.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8.     藻、荇:

均为水生植物。

9.     但少闲人:

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空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八)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

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南朝梁文学家 

2.共色:

一样的颜色。

3.从流飘荡: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

从,顺,随。

4.自富阳至桐庐:

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

如按上文“从流飘荡”。

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

原文可能是作者笔下误。

5.缥碧:

青白色。

6.直视无碍:

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7.甚箭:

甚于箭,比箭还快。

8.奔:

这里指飞奔的马。

9.寒树:

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10.负势竞上:

这些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11.轩邈(miǎo):

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