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026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

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二、教学重点:

1、生物的多样性;2、生物的特征

难点:

1、遗传的多样性;2、应激性  3、新陈代谢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交流活动法、谈话法、归纳法

四、教学用具:

图片、挂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

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地球上有山川、河流、江海湖泊以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那在这些地方中有形形色色的生物生存着,那是不是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生命存在呢?

生物圈:

是生物共有的家园。

范围:

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M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M这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一)物种多样性

讲解: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

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你们知道在生物圈的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吗?

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试着将你熟悉的这个生物圈层的生物名称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伙伴交流一下,去掉重复的,统计你们小组总共列出多少种生物。

活动:

交流物种多样性资料

目的要求:

丰富对物种多样性的认识

过程:

1、将全班分组(约4-5人一组)推选组长。

   2、各组同学将熟悉的生物名称写在纸上,相互交流统计组内共列举出多少种生物

3、全班各组分别展示和交流统计结果

4、教师将收集的资料展示

讨论:

1、上述生物生活的环境怎样的?

   2、为什么生物会如此多种多样

结论:

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约200多万种,其中70%动物,22%植物和真菌,5%单细胞生物

(二)遗传多样性

讲解:

地球上生活着这么多的生物,物种具有多样性,下面我想请大家分析一下物种多样性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

总结:

生物表现出来的外在差异,可以用基因的差别来解释。

两种生物体内的众多基因中只要有少量的差异,那这两种生物的外在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说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遗传的多样性。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讲解:

通过我们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科学家们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统称为生态系统,所以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阅读后发言)

回答:

生态系统有大有小,最大的是生物圈,比生物圈小的是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回答:

还可以继续划分为次级生态系统,小到一片森林、一个花园、一块农田,都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总结:

经过同学们的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地球生机盎然的根本,很难想像地球上只有人类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身边的每一棵小草、每一个小动物,为生物多样性尽我们的一份力。

1、生态系统:

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小结: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构成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第2课时

导入:

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却有着共同的生物特征,是什么样的生物特征呢?

一、生物的特征:

演示:

观察一滴水中的生命

1、在学校附近的池塘中取一些水样,放在烧杯中

2、用滴管吸取一些水样,滴加1-2滴于载玻片中央,加上盖玻片。

3、利用显微镜观察水样

学生观察现象、讨论:

在水样中,即有生物,也有非生物,从中你看到了多少种生物?

你是如何区别水滴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的?

应激性:

促动水滴,里面的生物有反应。

含羞草、叫别人的名字,他会回应

生长:

水滴中的生物有大有小。

小猫长大

繁殖:

蜻蜓点水

新陈代谢:

排泄、流汗、饥饿感

小结:

地球上的生物形色多种多样,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生命特征就是应激性、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

作业:

课外补充题1、2

七、板书设计: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

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

一、生物生活的区域

1、生物圈

2、范围

 

二、生物的多样性

植物

物种多样性微生物

动物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应激性

生长

三、生物的特征

繁殖

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增强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理解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和测量,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探究过程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1、非生物因素,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难点:

1、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2、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分析法

四、教学工具:

图片、录相、实验材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复习:

1、生物圈?

   2、生物多样性?

   3、生物特征?

情景引入:

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田中小麦的生长呢?

学生踊跃发言:

有阳光、水分、温度、土壤,还有空气。

讲解:

我们知道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的生存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生物也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讲解:

今天我们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刚才我们分析了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很多,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又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板书: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

生物因素 :

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互助:

企鹅孵卵

竞争:

梅花鹿在交配时

捕食:

狮捕与班马

共栖:

海葵与蟹

寄生:

蛔虫与人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色:

壁虎、北极熊         

拟态:

竹节虫

警戒色:

胡蜂、河豚、夹竹桃

小结: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非生物因素:

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

生物因素:

相互斗争、互惠互利、捕食、互相帮助

教学反馈:

1、环境?

     2、生态因素?

     3、非生物因素?

引言: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环境。

活动:

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一、目的要求

1、学会用干湿计测量裸地草坪和灌木丛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方法

2、分析实测的数据,说明不同植被对环境温度和湿度影响。

二、材料器具

干湿计一套、手表一块、伞或其他遮阳物。

三、方法步骤

1、在你的笔记本中准备3份用于记录的表格,分别用于早、中、晚不同时间的实测记录。

2、本组同学分成3个小组,确定好3个小组实测的具体地点,分别于7:

00、13:

00、19:

00

小结: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是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

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非生物因素:

阳光、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

种内:

相互帮助、相互斗争

一、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种间:

互惠互利、捕食

第二章探索生命

第一节生物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能初步认识到生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生物学;

2.过程与方法:

列举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分类及探究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物学家及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2、掌握研究生物学的方法。

难点:

树立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活动法

四、教学用具:

图片、录相、文献材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打开生物学大门的钥匙》——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

讲授新课:

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生物学家的科学活动分不开的。

你知道生物学家是怎样工作的吗?

你心目中的生物学家是什么样子的?

一、活动:

谈谈你心目中的生物学家

1、根据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什么是科学活动?

把你们认为属于科学活动的内容写下来。

2、举例说出生物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环境和方法。

3、你心目中的生物学家应具有哪些特征?

将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探究活动:

讨论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生物学的研究内容(讨论)

2、人们进行生物学研究有哪些主要方法。

3、当今世界各国为什么都在加强生物学研究?

二、历史上几位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1、林奈与生物分类:

瑞典科学家林奈根据生物的习性、形态、大小各异将当时已知的动物和植物排列成一个有规律的完整系统,他的研究使得分类学称为一门科学,因此,林奈被称为”分类学之父”。

分类方式:

界、门、纲、目、科、属、种。

2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运用考察、分类、调查、比较等方法,揭示了地球上所以的生物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从而建立了“进化学说”

3、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实验方法,研究血液流动方向。

从而发现了血液循环。

对上述问题继续进行全班交流。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沃森.克里克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现象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小结:

生物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选择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分类、调查、实验等方法,其中实验法最重要。

作业:

P26思考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观察法

一、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分类法

实验法(重要)

调查法

二、历史上几位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1、林奈与生物分类;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种

2、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3、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反思:

第二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和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

2、能够归纳出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与过程。

难点:

1、使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

2、能够归纳出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与过程。

三、教学方法:

阅读法和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用具:

录相、材料,自制鼠妇实验装置、鼠妇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复习:

请将科学家与相应的研究成果用线连接起来。

林奈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达尔文生物分类系统

哈维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理论

沃森和克里克血液循环

导入新课:

生物科学工作者利用观察、调查、分类、实验等方法,研究生物的科学事实,然后在各种科学事实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再寻找事实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事实的各种假说和理论。

其中,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法包含哪些基本方面呢?

阅读材料:

教材P27-28

一、响尾蛇追寻猎物的过程:

响尾蛇的背景:

响尾蛇是一种产于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毒蛇,长达两米。

吃猎物的方式

咬----放----追寻-----吃

提出问题:

它是如何找到它放走的猎物的?

讨论题:

1、实验中两只死老鼠的惟一区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设计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的死老鼠?

3、实验法研究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

4、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都包括了哪些步骤?

三种情况

1、靠眼睛---视力弱

2、靠眼前的感热部位----距离远

3、靠舌感受空气中的气味

总结并板书:

实验的方法步骤:

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

二、鼠妇的实验

P29

小结:

一般实验的步骤。

每个实验只设一个变量因素,每个变量因素应该设置对照试验。

实验法的一般操作步骤包括了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作业:

1、实验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2、课外补充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发现并提出问题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

提出假设

1、实验的设计实验方案

方法步骤实施实验并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2、一个实验往往只有一个变量因素,每个变量因素要做它的对照实验。

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练习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初步学会画细胞结构图;使学生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学会画细胞结构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练习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二、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练习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3、临时装片的制作,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

难点:

1、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

2、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3、不同类型植物细胞的认识及区别。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四、教学用具:

显微镜、擦镜纸、纱布洋葱鳞片叶、番茄等。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前复习:

1、什么是生物学?

2、生物科学工作者通常利用()等方法研究有关生物的科学事实?

3、实验法一般包括()等重要步骤。

导入新课:

尽管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但是,它们所表现的生命活动的特征却是大同小异。

人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千差万异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原来,除病毒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CELL)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要想探索生命的奥秘,必须认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单细胞生物: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

如衣藻、草履虫等

多细胞生物:

由许多细胞组成的生物。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科学家们常常用显微镜来研究细胞。

一、活动:

练习使用显微镜

目的要求:

说出普通显微镜主要构件的名称和用途

二、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尝试使用低倍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

材料器具:

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步骤:

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练习使用显微镜⑴取镜安放⑵对光⑶放置玻片标本⑷观察⑸收放

讨论:

1、显微镜的使用包括哪些步骤?

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视野中“上”字是否倒置,其物像比实际大小放大了多少倍?

3、若视野中“上”字位于左上方,怎样操作才能将其移至视野中央?

小结:

显微镜的结构包括机械部分与光学部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五大步骤1、取镜安放2、对光3、放置玻片标本4、观察5、收放。

注意:

显微镜中的图像是相反并且倒置的。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师烧苗?

在使用显微镜中要注意哪些细节?

二、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制作过程P37

动物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

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分开,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2、细胞核:

有染色质等结构,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3、细胞质:

细胞的许多生命活动活动都是在细胞质中完成的。

三、洋葱表皮细胞的制作过程P39

植物细胞结构:

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

物质进出的通道。

细胞核:

内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

物质交换的场所。

液泡:

内有细胞液,其内有色素,多种物质。

叶绿体:

叶绿素

小结: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同的结构有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不同的结构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第3课时

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细胞壁

没有

细胞膜

细胞质

有线粒体,没有液泡和叶绿体。

有线粒体,有液泡,绿色部分有叶绿体

细胞核

 

作业:

1、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

P45思考练习1、补充题

小结:

显微镜的结构包括机械部分与光学部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五大步骤1、取镜安放2、对光3、放置玻片标本4、观察5、收放。

注意:

显微镜中的图像是相反并且倒置的。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同的结构有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不同的结构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七、板书设计:

第3章细胞

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机械部分:

镜座镜柱镜臂

载物台

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显微镜

的结够

 

光学部分:

目镜物镜

反光镜遮光器

显微镜的用法:

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

(一)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

物质进出的通道

细胞核:

内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

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植物细胞结构:

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

物质进出的通道

细胞核:

内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

物质交换的场所-----叶绿体液泡

(三)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植物细胞有:

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第二节细胞是生命生命活动的单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

初步学会显微镜高倍物镜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

观察变形虫;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难点:

制作变形虫装片,观察变形虫;细胞核在细胞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说明分析法,读书指导法。

四、教学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挂图、材料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前复习: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导入新课: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知道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

那么,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细胞的生命活动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又有什么关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观察一种生活在水质洁净的溪流或池塘中的小动物----变形虫。

讲授新课: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2、观察变形虫的运动及其摄取食物的活动;

3、学会使用显微镜高倍物镜观察细胞。

活动准备:

变形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吸水纸。

过程和方法

1、制作变形虫玻片标本。

2、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变形虫。

(注意缩小光圈)

3、用高倍镜观察变形虫,观察:

变形虫伸出伪足,在载玻上作缓慢运动;运动时细胞形态的变化;伸出伪足摄取食物的方式;细胞质内有大小不等的食物泡。

4、染色:

用醋酸甲基绿溶液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对侧引流,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染色的细胞核。

讨论:

1、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

2、变形虫摄取食物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

3、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总结,变形虫结构简单,身体只有一个细胞。

但是,构成变形虫身体的这个细胞能表现出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如:

运动、取食、消化、吸收、排泄、呼吸、生殖以及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等。

多细胞动物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与变形虫细胞一样,都可以独立地进行生命活动。

所以,细胞是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单位。

那么,变形虫是怎样完成这些生命活动的呢?

下节课我们来研究,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1、变形虫是如何运动的?

2、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它没有口,它是如何进行摄食的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

(一)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膜就是保证细胞正常说的一道屏障。

细胞膜将细胞与外部环境分开,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

与此同时,细胞膜具有进行物质交换的功能,他既能够有选择地从外界环境吸收细胞生物必须的物质,又能够将细胞产生的废物排泄到外界环境。

这样,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细胞进行正常的生活。

(二)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它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水分、矿物质等多种物质,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是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分解时释放能量供给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利用。

二、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实验一

实验二P48

细胞核是细胞中重要的结构,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到控制作用,此外,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也有重要作用。

三、多细胞生物的特点

小结:

细胞分裂首先是遗传物质复制(一分为二)---细胞质(一分为二)---细胞膜融合----形成两个新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到控制作用;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也有重要作用。

作业:

课外补充题

1、2

板书设计:

第3节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一、细胞的体积---小

二、细胞分裂

三、细胞分裂过程:

动物细胞的分裂植物细胞的分裂

四、细胞分裂的特点:

遗产物质平均分配

五、细胞分裂的意义

第四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

2.过程与方法:

解释细胞是组织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识别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组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

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通过仔细分析、比较、归纳,找出共同点。

难点:

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点通过仔细分析、比较、归纳,找出共同点。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用具:

永久切片、显微镜、图片等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前复习:

1、细胞是如何进行分裂的?

2、细胞分裂是生物体__、__和__的基础。

导入新课: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结构功能极其复杂的生物体的呢?

讲授新课:

一、细胞分化:

受精卵分裂,

形成许多形态、结构、类似的新细胞,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中大多数细胞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细胞。

二、组织:

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

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称组织。

插入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图

三、活动

目的要求:

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器具:

人体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对照课本上的插图,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

讨论:

P59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主要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