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007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docx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2018.1

说明:

1.本试卷包括第Ⅰ卷、第Ⅱ卷、第Ⅲ卷及答题纸四部分;

   2.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所有答题内容写在答题纸上;

3.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满分50分

一、阅读下面《龄官划蔷痴及局外》选段,完成1~4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

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

只见赤日当空,树(yīn)合地,①。

刚到了蔷薇花架,只听有人哽噎之声。

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甲】架下那边有人。

如今五月之际,那蔷薇正是花叶【乙】之际,宝玉便悄悄的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的流泪,宝玉心中想道: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

”因又自叹道:

“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

”想毕,便要叫那女子,说:

“你不用跟着那林姑娘学了。

”话未出口,幸而再看时,这女孩子面生,不是个侍儿,倒像是那十二个学戏的女孩子之内的,却(biàn)不出他是生旦净丑的那一个角色来。

宝玉忙把舌头一伸,将口掩住,自己想道:

“幸而不曾造次。

上两次皆因造次了,颦儿也生气,宝儿也多心,如今再得罪了他们,越发没意思了。

”一面想,一面又恨认不得这个是谁。

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cù)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tínɡtínɡ),大有林黛玉之态。

宝玉早又不忍弃他而去,只管痴看。

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

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

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

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

宝玉想道:

“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

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丙】,也未可知。

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

”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

再看,还是个“蔷”字。

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

外面的不觉也看痴

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心里却想:

“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

心事,才这样个形景。

②。

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

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1.下列填写在横线上汉字的字形以及对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树阴合地哽噎(yī)绾头(guān)

B.辨不出簪子(zān)抠土(kōu)

C.袅袅亭亭腰纤(qiān)规矩(jŭ)

D.眉蹩春山模样(mó)单薄(bó)

2.在文中甲、乙、丙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竟然茂盛推断

B.果然芳馥推断

C.果然茂盛推敲

D.竟然芳馥推敲

3.将下列四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①②处,恰当的一项是

A.①静无人语,满耳蝉声②心里不知怎么熬煎,外面才有这个形景

B.①静无人语,满耳蝉声②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

C.①满耳蝉声,静无人语②心里不知怎么熬煎,外面才有这个形景

D.①满耳蝉声,静无人语②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

4.“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之一,下列句子不是出自《葬花吟》的一项是

A.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B.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C.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D.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考点】小说

【试题解析】

1.A哽噎yē,绾头wănC袅袅婷婷腰纤xiānD眉蹙春山模样mú

2.“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

“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期相反,出乎意料,但它常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茂盛:

旺盛的样子。

芳馥,意芳香。

“推断”强调“推测断定”。

“推敲”强调琢磨的过程。

3.第一空从原文“赤日当空,树阴合地”可见先写自然之物再写人,所以排除A、B;第二空应是由外到内,由其外在的表现推测其内心的活动。

所以排除C。

4.“高柳”两句诗是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薛宝钗所题诗句。

【答案】1.B(A哽噎yē,绾头wănC袅袅婷婷腰纤xiānD眉蹙春山模样mú)2.C 3.D  4.B

二、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5~8题。

(每题3分,共12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前赤壁赋》是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

B.中国话剧与西方戏剧有着渊源关系;前者代表作有老舍的《茶馆》等,后者的代表作有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

C.《冯谖客孟尝君》出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所作;《崤之战》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编年体史书。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司马迁,其体例主要有本纪、世家、列传等,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选自其中的《项羽本纪》。

【考点】文学常识

【试题解析】《冯谖客孟尝君》出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崤之战》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

【答案】C

6.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让魏公子曰如惠语以让单于

C.孟尝君就国于薛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D.沛公则置车骑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考点】实词

【试题解析】两个“让”都是“责备”的意思。

【答案】B

7.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劳师以袭远

A.吾得兄事之B.侣鱼虾而友麋鹿

C.遂墨以葬文公D.泣孤舟之嫠妇

【考点】实词

【试题解析】“劳”“泣”同为使动用法。

【答案】D

8.下列对课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公子拉着侯生坐上座位,逐一夸赞宾客们

B.责毕收乎?

来何疾也——欠款都收齐了吗?

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呀

C.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的品格体现在哪儿

【考点】翻译

【试题解析】公子请侯生坐上座,逐一向宾客介绍侯生。

【答案】A

三、默写(共6分)

9.在横线处写出文章的原句(限选其中3道题)。

①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前赤壁赋》)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④吾入关,,籍吏民,,而待将军。

(《鸿门宴》)

【考点】散文词诗

【试题解析】注意易错字:

羡、廷、莫、行李、毫、府库

【答案】①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

②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④秋毫不敢有所近封府库

四、阅读《包身工》选段,完成10~11题。

(共10分)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

起来!

”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

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

再不起来?

懒虫!

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中的“才”与后面的“已经”呼应,天还没亮包身工们就得起床,说明她们

很辛苦。

B.“蠕动”一词既写了包身工们开始起床的动作,又有比拟的意味,体现她们非人的生

活状态。

C.男人的穿着和时节不相称,这说明他的生活也很贫困,因而借打骂包身工们来发泄

自己的怨气。

D.包身工们蓬头赤脚地冲下楼,是为了争抢自来水龙头,作者写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

她们有自私的一面。

E.点面结合是选段的写作特点:

先写了包身工的群体形象,这是“面”;然后写芦柴棒这一个体烧稀饭的情景,这是“点”。

11.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包身工居住的环境和起床时的表现,她们居住的环境和起床时的表现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写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

(6分)

【考点】散文

【试题解析】

10.C项“这说明他的生活也很贫困,因而借打骂包身工们来发泄自己的怨气”错,他是属于压迫者。

D项,“作者写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她们有自私的一面”错,她们是被生活所迫。

11.从原文“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可以分析出环境的特点。

从“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这些内容可以分析出起床的表现。

两个内容的作用可以从环境的作用和情节的作用入手分析。

【答案】10.CD11.答案示例:

居住环境的主要特点是拥挤狭窄和空气污浊(“狭窄”“污浊”任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作用是体现了生活环境的恶劣。

起床表现的主要特点是混乱不堪和害羞感觉的迟钝,作用是表现她们劳累紧张的状态和备受折磨后麻木、迟钝的精神面貌。

 

五、微写作(共10分)

12.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0分)

①殽之战后,秦穆公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请发挥想象,描写当时的场景。

要求想象合

理,有细节描写。

②刘邦从鸿门宴逃走后,张良入谢。

项羽接受了刘邦的玉璧,并置之坐上。

请推测项羽

此时的心理,写一段心理描写的文字。

要求符合项羽的性格特点,有逻辑。

③某海外华侨中学生访问团来学校交流,想了解中国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传统精神,

为此校团委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历史人物。

在邹忌、烛之武、信陵君、苏武中你会推荐

谁?

请谈谈你的理由。

【考点】语言表达

【试题解析】第①题。

以7分为基准分。

想象合理,描写生动,语言流畅、有文采则酌情加分,反之酌情减分。

第②题。

以7分为基准分。

心理活动的内容与课文情节相关,符合人物性格,语言流畅、有文采则酌情加分,反之则酌情减分。

第③题。

以7分为基准分。

对人物所体现传统精神的阐释准确、清晰,理由充分合理,语言流畅则酌情加分;反之则可以酌情减分。

【答案】①雍城东郊,天低云暗,一片白幡下是焦急等待着的秦国君臣。

秦穆公身着素服系白带,眉头紧锁,面色凝重。

按在剑柄上的左手因激动微微有些颤抖。

他身后的秦国公卿们队列肃穆,有人焦急翘首,有人暗自垂泪,有如一堵悲伤的墙。

终于远方出现了那仅得生还的一辆车,穆公悲痛不能自禁,放声痛哭。

于是队列里哭声四起,直达天际。

②项羽心中暗想:

刘邦离席竟如此仓皇,只怕吓得不轻。

若他主动登门赔罪我却进行诛伐,恐怕就如樊哙所说是诛杀有功之人,会被天下人耻笑。

况且刘邦胆小如此应该不会有背叛之心,想来亚父多虑了。

即便他真想图谋不轨,以我四十万虎狼之师灭他还不是易如反掌。

事已至此倒不如先收下他的礼物,静观其变,看事态发展再做定夺。

③我会推荐苏武。

因为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历尽艰险,却矢志不渝。

无论生死考验还是名利诱惑;无论部属背叛还是朋友劝说;无论艰苦磨练还是岁月迁延;他都始终一心向汉,不改初衷,坚守使命,大义凛然。

他身上展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勇敢刚强、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牺牲的气节与精神,是真正的民族之魂!

第Ⅱ卷满分50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共18分)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

“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

“樊哙可斩也!

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

“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

“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辞之官。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②。

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

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

窦长君曰:

“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固请书,遂行。

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

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

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取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释:

①瘳(chōu):

痊愈。

②招权顾金钱:

大意是借重他人权势获得钱财。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逊:

恭顺

B.诸将皆阿吕后意阿:

迎合

C.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善:

友好

D.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说:

劝说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上默然惭

B.困于平城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C.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欲以为御史大夫

D.何足下距仆之深也为上客,厚送之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这一定是因为有人不符合实际地夸奖我来欺骗陛下

B.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河东是像我的大腿和臂膀一样重要的郡,所以特地召见你啊

C.布辞之官

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D.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我听说曹丘生不是年长之人,(有事)不必向他通报

1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季布认为秦王朝对匈奴用兵,引起了陈胜等人造反,带来了巨大创伤。

B.有人说季布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皇帝因此未晋升其官职。

C.季布反思了一个月,终于明白自己没有功劳却做了河东守,这是罪过。

D.曹丘生不听窦长君的劝阻,坚持让他给自己写介绍信,然后去见季布。

17.就文章内容来看,季布这个人物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6分)

【考点】散文类

【试题解析】

13.“说”在此处是“喜欢”的意思。

14.两个“于”都是介词,相当于“在”。

15.“长者”指德高望重的人,“通”的意思是“交往”。

16.原文“留邸一月”非“反思一个月”;“无功窃宠,待罪河东”是谦虚的说法,不是实指。

17.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可以从人物的主要事件,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概括。

本文主要写了季布不阿谀吕后,批评樊哙,指出孝文帝的没有主见等事件。

还可以从别人的评价中来分析其性格。

如:

楚人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参考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

匈奴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

上将军樊哙说:

“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

”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

“好。

”季布说:

“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

当年,高皇帝(指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

这是当面撒谎!

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

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

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

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

季布因此对皇上说:

“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

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因为有人不符合实际地夸奖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

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

”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

“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

”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读书人,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

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

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

“我听说曹丘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

”等到曹丘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

“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

”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

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

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

“楚人有句谚语说:

‘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您季布的一句诺言。

’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

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

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

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

”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

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答案】13.D14.B15.D16.C17.要点:

①刚直不阿:

季布不阿谀吕后,当面批评樊哙;敢当面指出孝文帝的没有主见。

②见微知著:

季布由孝文帝召他入京却不见他推测出背后的原因,且看出文帝没有主见。

③喜好声名:

曹丘面谀,季布即转怒为喜,可见其好名。

④信守诺言:

楚人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8~20题。

(共12分)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②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

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

朱朱粉粉野蒿开。

谁家寒食③归宁④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释:

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

②懒,指了无情趣。

③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④归宁:

归家省亲,即出嫁之女回娘家。

1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着意”两句意思是:

刻意寻春,未必尽如人意;信步而行,把酒漫游,却乐在其中。

B.“山才”两句意思是:

胜景在前,不料人倦思憩;雨来更添游兴,能意外地启人诗思。

C.“携竹杖,更芒鞋”,创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为邂逅乡村春色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

D.这首词上片写刻意寻春所感,下片写率意出游所见,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9.下片“朱朱粉粉野蒿开”一句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展现美好的春光,下面的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两项是(4分)

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C.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D.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梅尧臣《东溪》)

E.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0.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这一画面是作者此次赏春过程中看到的“最美的风景”。

请根据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

(5分)

【考点】词

【试题解析】

18.诗还未做好,偏偏又下雨,令人遗憾。

19.B项不是具体的景物,C项为春光凋零的伤感之景,E项所写为夏天的景色。

20.“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侧重于其音容的纯真无邪(笑语柔桑),赋予了村女一种和他称颂的荠菜花、野蒿花同样的品格——在风雨中顽强生存、获取着持久的生命力的品格。

作者被村女那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装束和充满生气的笑语所触动的秘密也就在于此。

【答案】18.B19.AD20.答案示例:

这两句写的是寒食节回娘家的村女,正说笑着沿着长满桑树的田间小路走过来;春光明媚,桑叶柔嫩,笑语声声,其乐融融。

“村女”的出现使得美丽的自然春光中融入了人的幸福感和归宁的人情美,这一画面的内涵比单纯的自然之景更丰富(或:

这一画面有了高于单纯自然风景的美感),因此是“最美的风景”。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1~24题。

(共20分)

浪迹飞云山

一片云彩飞起来,显出气势,反衬出天空高远;一座山取名叫飞云山,便叫出灵气,也叫出开阔壮丽的万千气象。

我攀着山路要离开时,忍不住又一回头。

飞云山,实在是黄土地上一处奇特的自然景观。

飞云山藏匿在高原的深处,只有赶庙会唱戏时,四周山民才聚拢而来,给山上的财神爷伏卧磕头,布施些小钱。

唱完戏,人皆在小路上东西南北地走散。

山上财神爷因没有了布施供奉也变得贫困潦倒,庙宇则像废弃的牛棚,只留下一座瘦山清冷地孤立荒野。

我也是经过了千回百转地劳累,才最终走到了它的脚底。

天地无言的沉寂里,固守荒凉与瘠土的飞云山,让我体验到一种接近生命本体更为真实的东西。

飞云山没有名人题留,连凡夫俗子的“到此一游”也不曾见着半个。

山基本是自然的裸露,比起神灵拥挤、大兴土木所谓的名山,飞云山才真正显现了山的本真,它一派自然,没有造作之态,甚至粗糙得让人放不进眼里去。

我以为这样的山,倒更能显露它的骨气。

飞云山上几乎没有黄土,好像光秃秃从地上出来的一棵巨大石树。

稍站远了看,坚硬无比的飞云山,一团浑然大气。

面对它,我躁动的灵魂深深地震撼了!

我读出了一种源自生命本体的张扬,我将从此走出狭小的自我,完成一次生命真正意义上的跨越与成长——我们的生命必须消化一种坚硬而崇高的东西。

冬天的飞云山,刻骨地凄厉。

风扯过,山上存留了几掬土,长了些焦黑的毛毛草草。

它粗糙苦黑得可以,没有亭台楼阁、潺潺流水,只有破败的庙宇。

石缝上探出几棵几百年的黑瘦的老榆树,弯曲地伏了下来。

它们扎根石缝,有一种不屈的生命的韧性。

这个冬日,我面对着几棵冷瑟的老树,缄默在天地浩渺的沉寂里,面对这种生存的悲怆状态而体悟着生命的本质意义。

我曾听到有人叫这山飞银山——传说有人梦想从天空飞来一堆银子。

俗气的山名,暴露一部分人注重钱财的浮躁心态。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清贫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阵地。

谷子收割了,地里空荡荡的,谷茬成了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