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953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docx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docx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2001~2015)

规划文本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2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言3

第二章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总则5

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目标8

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9

第五章分期(近期与远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其重点17

第六章北京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24

第七章实施规划措施26

第八章附则31

 

第一章导言

第一条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北京地区由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类对大自然过多的索取和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使人类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北京的地质环境负担沉重并趋恶化,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不断加大。

在世界大都市中,北京是发生地质灾害较多较严重的城市之一,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复杂,断裂构造发育,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致使北京地区的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并且地质灾害具有灾害频发、灾种多、群发性强的特点,又因灾害的突发性与隐蔽性,故存在着大量的灾害隐患,地质灾害已成为限制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条规划编制的意义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具有独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因此,防御和治理地质灾害,保证北京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在21世纪中叶把北京建设成为当代世界一流城市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世纪初始,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做好北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建好“新北京”、迎接“新奥运”、提升北京的国际大都市地位,又不乏深远的国际意义。

编制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其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并付诸实施,是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保卫首都的安全、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举措。

第三条规划编制的过程

为了充分认识和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八十年代后期北京地勘局(原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开始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展开调查,除专项调查外,还有全市范围内的综合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对其防治力度也在逐渐加大,并于1996年编制了北京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划,为使北京地区地灾防治工作进一步深入,创建良好的地质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新世纪初始再次开展北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修编工作。

第二章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总则

第四条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勘察、监测、

治理)的全局性、指导性文件。

地质灾害的管理、勘查、监测、信息网络建设、科普宣传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应以本规划为依据。

各地区城镇建设规划应参照本规划制定。

第五条本规划范围是北京市辖区内除地震外的地质灾害(下同),包

括泥石流、滑坡、崩塌(滑塌)、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土液化、土地沙化。

在本区内进行的各项有关上述灾害的防治工作,均应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规定与要求。

第六条本规划以2001年为基准年,2005年为近期规划年,2015年

为目标(远期)规划年。

第七条规划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2001.3.2)

(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国土资发[2001]79号)

(3)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

(4)《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京政发〔1999〕15号)

(5)《北京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待批)

第八条规划的指导思想

本规划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三个代表”精神,为使北京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实现由过去行政手段为主向引导型转变、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本次规划力争与时俱进,从北京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突发性致灾地质作用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改善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我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第九条规划的原则

1.适应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以保证规划的有组织实施;

2.坚持对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全面规划,综合规划的原则;

3.坚持规划工作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原则;

4.坚持确保国土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原则;

5.坚持围绕“数字北京”、“绿色和科技奥运”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而制定本规划的原则;

6.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北京地质生态环境不仅是首都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而且与北京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必须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7.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8.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平原与山区防治重点各有侧重的原则。

山区和平原区分别以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崩塌、滑坡、采煤区地面塌陷等)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等)的防治为主;

9.勘查、治理、监测、科普宣传、信息系统建设并重。

要屏弃重治理、轻保护的观念,严禁边治理、边破坏,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保护费用,切实保护好地质灾害防治成果。

第十条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⑴从战略性出发,本规划将特别重视对全区地质灾害的自然背景及区位变化分析,将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开发、人口密度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区域的特殊性和具体特点,重视灾害防治与预期效果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地质灾害防治的战略方向。

⑵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手段与方法,进行制图与面积量算,确保方案及成果图编制的精度与效率。

⑶多方征求不同部门专家意见,以保证本规划的规范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⑷根据不同灾种的影响因素、发育状况、危害对象等特征,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灾种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目标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总目标

根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北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总体和分阶段目标。

北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编制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对全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依法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

分阶段目标是:

到2005年:

进一步摸清北京地区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提高全民的减灾防灾意识和防治工作中的科技含量。

到2015年:

建立起与北京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第十二条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具体目标

1.在全市地质灾害多发区(县)进行防灾区划和在地质灾害严重地段进行重点勘查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现代化专业监测为主导的、群专结合的、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达到监测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传递、分析处理及预报的自动化,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

2.在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高效的行政监督管理体系支持下,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管理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3.完成全市地质灾害危害严重地段的地质灾害勘查,在防治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体综合开发治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一些危害特别严重并需要治理的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最终实现使我市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的总体目标。

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十三条总体部署

根据北京地质环境条件、致灾地质作用特点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北京地区国土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北京地区防治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区、地质灾害严重区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按平原区、山区进行部署,平原区以防治地面沉降、地裂缝、土地沙化为主;山区以防治泥石流、滑坡、崩(滑)塌和矿山地面塌陷灾害为主。

山区再按崩、滑、流及采矿塌陷重点发育区和一般发育区进行部署。

⑴平原地区

包括北京山前平原和延庆山间盆地,这一地区地势平坦,经济较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主要的问题是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大量超采地下水引起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逢,此外还有活动断裂、土地沙化等致灾地质作用。

这一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首先是要加强行政管理,科学部署地下水开采井位和开采层位,通过高效的全自动监测网络,严密监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减缓地面沉降;其次,要做好以国土经济开发区、奥运场馆建设区为重点的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并据此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布局。

⑵山区

北京山区以中低山为主,岩性分布不均,地形坡度多在20~30°之间,林木覆盖率不等,除个别地区较高外,大部分地区较低,沟谷发育,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烈,沟床纵坡多在15‰以上。

这一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旅游景点众多,是北京地区休闲度假、观光赏景好去处,但是这一地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是暴雨频发的地带,因此普遍发育有规模不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给景区建设、景点开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灾害隐患。

在该区应加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此外,还应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预防知识的科普宣传,以减少人员伤亡,降低地灾损失。

采煤造成的地面塌陷是北京西山地区(门头沟区、房山区)比较常见的致灾作用,同时北京西山地区西部大洼尖~百花山~灵山一带及大石河、清水河、拒马河流域也是北京地区泥石流重点发育区之一,这一地区矿业经济发达、人口相对稠密,因此,对这一地区的建设项目要地质灾害评估,避免将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建在矿山采空区和泥石流灾害隐患区,杜绝人为诱发或规划选址不当而引发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

北京北山地区,特别是密云县与怀柔区交界处的凤驼梁~黑坨山~云蒙山~大洼尖一带和延庆县的海坨山南麓地区是北京强降雨中心,暴雨—大暴雨机率最高,泥石流灾害尤为发育,此外,周边采矿业较发达,水土流失严重,本区拟建立完整的泥石流防治工程体系,不仅要修建抵御10~20年一遇的暴雨洪水的防护工程(如谷坊坝、拦挡坝、排水沟等),而且还要修建能够抵御50~100年一遇的暴雨——泥石流防治工程;同时,还要加强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评估,将崩、滑、流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对于国道、铁路、河流沿线、旅游风景区及其它地区存在的、程度不等的崩、滑、流灾害,要有的放矢、深入调查、合理防治,开展地质生态环境的评价工作。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类型、发育状况及危害程度,调查北京市全区采矿业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其它地质生态环境改变,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十四条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强度、分布状况、发生发

展趋势、危害目标(或潜在的危害对象)、发生频率、地形地质条件、气候降水条件及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北京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易发区划,本市可以分出四类易发区,即不发育区(Ⅰ)、低易发区(Ⅱ)、中易发区(Ⅲ)、高易发区(Ⅳ)。

第十五条泥石流防治规划

完成全市泥石流灾险勘查工作,补充勘查西山大石河流域、密云水库周边及延庆、平谷等地区的泥石流灾害,与气象部门紧密协作,达到预测预报之目的。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泥石流防治工程体系,除了要对现有的一些防护工程,如谷坊坝、拦挡坝、排水沟等进行加固维修外,还要修建百年一遇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继续搬迁险村险户。

同时,还要加强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

第十六条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北京市水资源管理条例》,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取用地下水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切实加强了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配合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建立三个地面沉降专业监测站及地面沉降监测信息系统、预警预报系统,监控、预报已有地面沉降灾害的发展趋势,防止因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新的缓变型地质灾害的发生,监测数据争取达到适时传输、自动处理。

成立地面沉降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地面沉降的成因和机理,建立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地面沉降资料信息库。

第七条采矿塌陷防治规划

对不明老采空区进一步勘察,了解和掌握地下采空情况、制定建设规划,预防灾害发生。

通过勘察工作,确定危险地带居民地,做好搬迁工作,防止回迁现象发生。

对塌陷区内已被破坏的建筑、公路等设施实施加固和修复工程,根据具体情况对塌陷坑进行必要的填埋和复垦治理,再造原始生态环境。

加强对小煤窑的管理工作,建立采矿技术档案,严格采矿登记审批,加强年检和技术监督,杜绝滥采乱挖。

加强采空区内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选址论证和地灾评估工作。

在危险区边界周围树立警示牌。

在门城镇地区,建立预防塌陷灾害综合站,综合监测地面变形、地震和矿震、地下水、地面塌陷等动态变化情况。

第十八条土地沙化防治规划

1、积极营造防风固沙片林,初步建立全市土地沙化监测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

2、严格管理建筑沙石开采点,配合北京市矿政管理部门做好沙石坑的复垦和再利用工作。

3、实施风沙区综合治理工程。

该工程主要包括五大风沙区、规划营造防风固沙林1万公顷。

综合治理开发风沙化土地1万公顷,更新改造现有林地6.87万公顷。

同时完成与之配套的水利工程,包括打井1000眼、渠道衬砌100公里、大型蓄水池50座、输水管道3000公里。

第十九条滑坡、崩塌(滑塌)防治规划

对滑坡、崩塌(滑塌)的防治主要侧重在有人居住、有经济活动的场所、旅游景区和交通设施附近的地方,首先要准确辨认危险性地质体的存在,然后采取以避让为主的措施进行防治,对新建住房、厂房、道路和旅游景点应事先作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为治理已有的滑坡、崩塌(滑塌)和防止新的滑坡、崩塌(滑塌)产生,要采取生物治理措施,必要地段将实施护坡工程或清除崩塌危岩的爆破工程进行防治。

第二十条地裂缝防治规划

开展北京地区地裂缝的专项调查,在查明其地理位置、规模、活动性、影响因素和危害性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工作,控制其发展态势,加强对地裂缝所在地附近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二十一条沙土液化防治规划

调查沙土液化的易发区段,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的沙土液化的评估工作,认真做好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对可能出现的沙土液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二十二条重要灾害点防治方案见表1。

第五章分期(近期与远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其重点

第二十三条近期规划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区划工作

1.完成延庆、昌平、平谷等区(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以全面掌握调查区(县)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主要致灾危险点的分布状况、危险性、危害程度等,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和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奠定基础。

2.做好2008年奥运会场馆区及北京其它经济发展热点地区的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的背景资料,供决策者参考使用。

3.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地面沉降较为发育,局部地区已经给道路、建筑设施带来了程度不等的破坏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的专项调查与研究工作

 

位置

主要灾害种类

影响面积(Km2)

危害对象

损失情况

治理方案

清水流域

采矿塌陷、泥石流

560

村庄及旅游景区

死亡84人、重伤24人、冲毁耕地1.15万亩

搬迁、生物及工程防治

黑水湾

泥石流

12

黑水湾村

生物及工程防治

海鶄落

地面沉降

600

建筑设施

监测

顺义

地裂缝

厂房

勘察、监测

门城镇

采矿塌陷

4.2

建筑

工程治理、搬迁

赵家台

滑坡

0.02

赵家台村

搬迁

云蒙山地区

泥石流

1200

村庄、旅游区

工程治理、搬迁

八达岭高速公路两侧

崩塌、滑坡

72km

高速公路

工程治理

延庆康庄

土地沙化

418

农田

生物治理

南窑

采矿塌陷

190

南窑村

工程治理、搬迁

后安岭铁矿

泥石流

0.03

白河、密云水库

工程及生物治理

表1拟重点治理的工程情况

已迫在眉睫,此项工作争取在2005年底以前完成。

4.完成北京地区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价工作,通过此项工作为治理矿山环境奠定基础。

5.完成云蒙山、门头沟、南窖、镇罗营四个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勘查,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6.总结北京地区(包括平原和山区)有关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区划成果,在此基础上初步编制《北京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图》,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

1、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的建立

2005年以前,建立或完善市、区(县)级地质灾害监测机构。

监测站以技术人员为主,尽量减少专职行政管理人员,队伍规模从严控制,增强竞争机制,确保队伍精干。

提高监测工作中的科技含量(含监测仪器、设备、监测方法、信息采集及信息传输通信等),提高监测工作公众参与程度。

2、地面沉降专业监测站建设

2005年以前,拟在顺义区天竺、朝阳区来广营、王四营地区建立三个地面沉降专业监测站及地面沉降监测信息系统、预警预报系统,监控、预报已有地面沉降灾害的发展趋势,防止因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新的缓变型地质灾害的发生,监测数据争取达到适时传输、自动处理。

2、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拟在20O5年以前,以地质灾害危险区划为基础上,紧密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领导,充分发挥各级监测站的技术优势,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参与程度,构建区(县)~乡(镇)~村~人的逐级监测网络,完善监测预报体系,制定预报制度,设置预报台网(站),山区建成以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矿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的群测群防网络。

(三)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1、运用航空遥感技术(RS),并协同气象部门做好每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预案。

坚持每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汛前、汛期和灾后的检查研究,以防为主,综合治理。

2、2005年底前,拟开展“3S”技术在快速预警中的应用方法、主要灾种的预测预报及各类预防、应急救援预案等方面的研究,搭建北京地区的应急抢险、指挥体系,并建成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

每年汛期前对主要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期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

发现险情或接到险情报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赴现场,进行险情鉴定,提出处理对策措施。

3、在2005年前,逐步开展灾后损失评估的研究,结合北京地区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一整套适合北京地区特点的、科学的灾害损失评估体系,及时向政府提供灾害损失的科学数据,确保灾后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四)信息网络建设

1、在进行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网络。

2、2002年底,建成主要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结构,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的动态查询。

3、2003年以前完成整个信息网络的骨架建设,2005年以前完成基于WebGIS系统的区县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针对不同层次用户,实现区(县)地质灾害信息查询功能。

4、2005年底,对于重大的累进性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长期检测,对突发的泥石流灾害也要进行长期的定时监测,掌握其形成特点,为准确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同时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市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做准备,使一般民众能通过互联网查询任何一个目的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致灾隐患点的分布、危险性和可能的危害范围;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

5、建立编制灾害年鉴制度,将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及地质环境变化进行记录总结,并将有关数据添加到已经建立的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更新。

(五)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易损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效益评估

1、在已有的环境地质调查资料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北京致灾地质作用活动程度与各地区社会经济易损程度,分析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北京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与地区差异,为地区经济布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地质灾害体开发性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前的防治效益评估,在提高灾害防治科学性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灾害防治的投入与效益比,以选择防灾、减灾的最佳途径,提高灾害防治工作的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

本项任务将贯穿于整个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期。

2、2005年以前,主要完成我市常见的、多发的泥石流、崩塌、滑坡、土地沙化、采矿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致灾地质作用的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价。

重点地区为各山区(县)、旅游风景区、重要经济区域和规划的主要交通干线。

(六)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

为有效减轻地质灾害损失,提高普通大众对地质灾害的减灾、防灾意识,提高防灾避险能力,拟制作、印刷出版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展板、宣传画、宣传资料,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不失时机(特别是每年的“地球日”、“环保日”和“减灾日”)地进行广泛、深入而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宣传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播减灾基本知识和技能,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经验,调动政府官员和广大群众防治地质灾害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实施减灾培训计划。

一是定期对减灾科技、工程、教育和管理人员的综合减灾培训,提高我市各级减灾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二是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乡镇的有关干部群众轮训,使他们基本上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建好群测群防网络。

由北京市地质环境管理部门牵头,定期举办北京地质灾害防治与北京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七)法制建设

2001年~2005年拟制定以下北京市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

1.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2.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3.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4.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办法;

5.北京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管理办法;

6.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管理办法;

7.北京市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的权限和审批制度;

8.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防灾制度;

9.建立地质灾害定期专报制度;

10.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及管理工作的奖惩制度;

11.引入保险机制,与保险公司联合设立地质灾害投保制度,制定地质灾害投保管理办法。

第二十四条远期规划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区划工作

1、在详细查清我市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规模、现状、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防灾区划的基础上,重点评价地质环境容量和地质环境综合利用,制定开发性治理方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经济效益。

2、完成地质灾害多发城镇和地质灾害隐患区(点)的调查与土地利用控制区划;

3、完成交通干线、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土地利用控制区划;

4、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随时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区划工作部署进行调整。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

1、专业骨干网络建设

通过开展全市重点地质灾害监测重点区段的圈定,对一些危害相当严重,将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灾害隐患点建立专业监测站网,由专业人员利用现代化仪器进行站网式监测,部分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布。

2、地面沉降监测站

2010年以前增建顺义县城南、通县土桥、昌平区的回龙观和大兴县榆垡等四个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站,在北京市平原地面沉降区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点200个。

3、其它方面的监测工作

2015年以前,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建成覆盖全国的以站网式监测为骨干的立体监测网络,建成地裂缝、采矿塌陷、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网站,建成比较完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