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7882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3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docx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docx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总结归纳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总结归纳

第一节总论

一、绪论

1.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基本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

⑴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功能:

①维持菌体外形;

②维持渗透压;

③决定细菌的抗原性;

④脂多糖是具有致病作用的内毒素。

结构特点:

化学成分是肽聚糖。

(又称黏肽)

Ⅰ:

G-菌细胞壁由内向外依次是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共同构成外膜。

⑵细菌的特殊结构:

三、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㈠细菌的生长繁殖: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⑴条件:

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和糖)、酸碱度(pH7.2~7.6)、温度(37℃)、气体

⑵根据对氧气的需要不同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四大类;

2.生长方式与速度:

⑴生长方式:

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法繁殖,繁殖速度极快。

⑵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㈡细菌的新陈代谢:

1.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⑴对糖、蛋白质的分解

⑵细菌的生化反应是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

⑶常见的生化反应:

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分解试验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㈢细菌的人工培养:

最常用的是需氧培养法。

四、细菌的变异

㈠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变异机制:

1.细菌的变异现象:

①细菌的形态结构变异:

包括L型变异、荚膜变异、鞭毛变异等;

②抗原性变异;

③毒力变异;

④耐药性变异;

⑤菌落变异。

2.细菌变异机制:

㈡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⑴影响细菌学诊断:

发生变异的细菌可以失去其典型的特征。

(L型变异)

⑵预防耐药菌株扩散。

(药敏试验)

⑶制备疫苗。

(减毒活疫苗)

⑷检测致癌物。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

⑸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质粒、噬菌体-载体-目的基因-受体菌。

五、消毒与灭菌

㈠基本概念:

1.消毒:

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灭菌:

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3.无菌:

不存在任何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

4.无菌操作: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㈡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灭菌法:

高压蒸气灭菌法:

最有效

2.辐射灭菌法:

紫外线、微波、电离辐射等;

3.滤过除菌法:

常用于不耐高温的血清、抗毒素、抗生素及药液等的除菌。

㈢化学消毒灭菌法:

1.定义:

用化学药物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具有杀菌作用的称为消毒剂;

  具有抑菌作用的称为防腐剂。

2.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理:

⑴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的,如酚类、醇类、醛类等;

⑵干扰细菌酶系统和代谢、破坏菌体蛋白与核酸基因的,如氧化剂、重金属盐类等;

⑶损伤菌体细胞膜的,如酚类(低浓度)、脂溶剂等。

六、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抗菌性

㈠细菌的致病性:

⑴侵袭力:

包括细菌的黏附与定植、侵入、繁殖与扩散。

①使细菌在体内定居的结构:

菌毛

②增强抗吞噬作用的结构:

荚膜

③细菌胞外酶:

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

⑵毒素:

㈡细菌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1.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2.感染的途径:

⑴经粘膜感染: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⑵创伤感染⑶虫媒感染

3.感染的类型:

⑴带菌状态:

在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后致病菌未被及时消灭而是在机体内继续存在。

⑵隐性感染:

机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弱,

⑶显性感染:

机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  

㈢机体的抗菌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

经遗传而获得,机制是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正常体液和组织的免疫成分等组成。

2.特异性免疫机制:

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特异性)和记忆性,包括两大类:

①体液免疫;②细胞免疫。

七、病毒学概述

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测量单位为nm。

2.病毒的结构:

⑴基本结构:

①核心:

DNA或RNA,提供遗传信息。

②衣壳:

为包绕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称衣壳。

③功能:

抗原性、参与病毒感染、保护核酸。

⑵辅助结构:

包膜是维护病毒的结构完整性。

㈡病毒的繁殖方式:

复制进行增殖。

㈢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病毒的感染:

⑴定义:

病毒侵入机体在宿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增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⑵病毒的传播方式:

①水平传播;②垂直传播

⑶病毒的致病机制:

①细胞损伤;②免疫性损伤

⑷病毒感染的类型:

①隐形感染;②显性感染:

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感染,持续感染又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迟发感染等。

2.病毒感染的免疫:

八、真菌概述

㈠真菌的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

1.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2.真菌的培养:

温度为22~28℃,最适pH为4.0~6.0

3.真菌的致病性:

⑴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皮肤癣病真菌

⑵深部感染真菌:

条件致病菌。

㈡真菌与药学之间的关系:

⑴有的真菌可直接入药:

如灵芝、冬虫夏草等;

⑵临床使用的许多抗生素来源于真菌的代谢产物:

如青霉素等;

⑶真菌也是药物变质和污染的重要原因。

九、其他微生物

十、寄生虫概述

㈠寄生虫与宿主:

1.寄生生活:

一种生物受益,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  

2.寄生虫:

营寄生生活的低等小动物称寄生虫。

分类:

可分为医学蠕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三大类。

3.宿主:

被寄生的生物

⑴终宿主:

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⑵中间宿主:

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4.生活史:

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部过程及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

㈡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夺取营养

2.机械性损伤

3.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 

十一、免疫学基础

㈠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1.免疫:

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2.免疫的功能:

㈡抗原、抗体的概念及种类:

1.抗原:

凡能刺激机体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⑴种类:

①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②异种动物血清③同种异型抗原④异嗜性抗原⑤自身抗原

⑥肿瘤抗原⑦某些药物、食物、花粉等。

2.抗体:

抗原进入体内后,体内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球蛋白。

⑴种类:

IgG、IgA、IgM、IgE、IgD

㈢免疫应答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免疫应答的概念:

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2.特异性免疫:

3.抗体产生的规律:

㈣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

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㈤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

1.疫苗:

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细菌制剂、病毒制剂及类毒素制剂。

2.疫苗的种类:

3.其他:

⑴预防用生物制品

⑵治疗用生物制品

⑶诊断用生物制品

第二节各论

一、病原性球菌

1.葡萄球菌属:

生物学性状

最主要的抗原物质是葡萄球菌A蛋白(SPA),具有抗吞噬作用,用于免疫学快速诊断

致病性

主要的毒力因子是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和肠毒素

所致疾病

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食物中毒和葡萄球菌性肠炎。

患病恢复后获得免疫力不强,可多次感染

2.链球菌属:

⑴A群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

①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α溶血;

②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β溶血;

③丙型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现象

致病性

①细胞壁成分,如脂磷壁酸、M蛋白等;

②侵袭性酶类;

③外毒素:

致热外毒素、溶血毒素等

所致疾病

有化脓性感染、猩红热、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等

⑵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

G+,多呈双或短链排列,有荚膜。

致病性

荚膜、溶血素、神经氨酸酶等

所致疾病

大叶性肺炎

3.脑膜炎球菌:

生物学性状

G-,营养要求较高,专性需氧

致病性

荚膜、菌毛和内毒素

所致疾病

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细菌突破血脑屏障侵犯脑脊髓膜,引起流行性脑膜炎。

二、肠道杆菌

1.大肠埃希菌:

生物学性状

杆菌,鞭毛,菌毛,对营养要求不高,易培养,多数能发酵乳糖,并产酸、产气,

可用于细菌鉴别。

致病性

①黏附素,使大肠杆菌黏附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②内毒素;③外毒素(肠毒素)

所致疾病

主要是肠道外感染,如败血症、泌尿道感染、胆囊炎等;还能引起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

2.伤寒杆菌:

生物学性状

多数不引起人类疾病,只有少数具有致病性。

如引起肠热症的伤寒沙门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

抵抗力较差,其抗原构造复杂,最主要的是O抗原、H抗原和菌体表面的Vi抗原。

致病性

内毒素和侵袭力

所致疾病

主要是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病和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3.痢疾杆菌:

生物学性状

G-,生化特性为能分解葡萄糖,不分解乳糖。

根据菌体群抗原的不同,

可分为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四个群。

致病性

侵袭力和内毒素

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

三、分支杆菌和芽孢杆菌

1.结核分枝杆菌:

生物学性状

菌体细长微弯曲,有荚膜。

常用抗酸染色法染色,菌体染成红色,

致病性

主要致病物质有荚膜、细胞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

所致疾病统称为结核病,最常见的是肺结核。

防治原则

①预防:

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重要的措施之一;接种卡介苗是非常有效地方法;

②治疗:

抗结核药物治疗,采取早治疗,联合用药、坚持正规治疗,彻底治愈。

2.厌氧芽孢杆菌:

分类:

①破伤风梭菌导致破伤风;

②产气荚膜梭菌导致气性坏疽;

③内毒梭菌引起食物中毒。

3.需氧芽孢杆菌:

分类:

①炭疽杆菌是引起人类和动物炭疽病的病原菌。

②枯草芽孢杆菌,非致病菌,是造成实验室、制剂室污染的常见菌。

③蜡样芽孢杆菌一般不致病,但一次大量食入蜡样芽孢杆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四、弧菌属和弯曲菌

1.霍乱弧菌:

生物学性状

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运动活泼。

致病性

①鞭毛与菌毛,作用是使细菌吸附在肠壁细胞上,迅速繁殖引起肠壁损伤;

②霍乱肠毒素(致泻毒素)作用于肠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结果使肠液大量分泌导致严重的腹泻。

所致疾病

霍乱

2.弯曲菌属:

生物学性状

逗点状或“S”形,以空肠弯曲菌为主要代表

致病性

肠毒素

所致疾病

患者以发热、痉挛性腹痛、腹泻、果酱样便为主

3.幽门螺杆菌:

生物学性状

逗点状或“S”形

致病性

黏附素、蛋白酶、脲酶、细胞毒素

所致疾病

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病

五、肠道病毒

1.肠道病毒的特点:

属于微小RNA病毒科,经消化道传播在肠道内增殖并从肠道排出。

2.脊髓灰质炎病毒:

⑴主要侵犯婴幼儿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导致肢体麻痹,伴随感觉丧失,故也称为小儿麻痹症。

⑵防治:

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糖丸疫苗。

(减毒活疫苗)

六、呼吸道病毒

㈠流行性感冒病毒:

⑴结构:

核心:

–ssRNA

基质蛋白

㈡风疹病毒——风疹

1.先天风疹综合征(CRS):

孕妇5月内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

2.预防措施

接种对象:

儿童和风疹抗体阴性的育龄妇女;孕妇禁忌接种。

㈢麻疹病毒

⑴导致疾病:

麻疹。

⑵预防措施: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七、肝炎病毒

1.甲型肝炎病毒(HAV)

生物学特性

属于小RNA病毒科,核衣壳裸露,无包膜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传染源:

患者(尤黄疸型患者)和带毒者

导致疾病

甲型肝炎

2.乙型肝炎病毒(HBV)

⑴生物学性状:

病毒颗粒以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三种形式存在

⑵主要抗原:

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

⑶临床表现为多样性:

无症状携带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⑷传染源:

急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HBsAg携带者

⑸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日常生活接触。

3.丙型肝炎病毒(HCV)

⑴传染源:

患者和HCV无症状携带者。

⑵传播途径: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传播,也可经性接触传播。

⑶致病性:

可引起急性肝炎,其症状较乙型肝炎为轻,主要特征是易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⑷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

八、虫媒病毒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生物学特性

有包膜,其表面有血凝素,能凝集禽类的红细胞

传播

传播媒介:

库蚊、伊蚊(节肢动物为媒介)

致病性

乙型脑炎

防治

防蚊灭蚊,接种疫苗

九、疱疹病毒

1.疱疹病毒:

在动物和人类中发现的一群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双股DNA病毒。

2.与人类感染相关的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唇疱疹、角膜结膜炎、咽炎等。

目前研究认为HBV-2可能与宫颈癌发病有关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在儿童期主要引起水痘,在体内潜伏多年后,成年人或老年人中则表现为带状疱疹。

巨细胞病毒

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多为隐性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易发生肺炎、视网膜炎、结肠炎、脑膜脑炎等

十、其他病毒

㈠人乳头瘤病毒HPV:

人是HPV的唯一自然宿主。

㈡人类微小病毒

生物学性状

体积最小的DNA病毒,呈球形

传播

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

致病性

最常见的疾病为儿童的传染性红斑、成人的多发性关节病、慢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生物学性状

呈球形,有包膜,基因组为两条相同的单正链RNA。

传播

通过性接触、输血、注射、垂直感染等途径传播。

致病性

病毒感染后损伤免疫系统,引起致死性机会致病菌感染或引发肿瘤。

十一、医学原虫

㈠原虫概述:

1.原虫:

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一类单细胞动物。

2.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多数原虫借助运动细胞器运动。

通过吞噬、吞饮或体表渗透方法获取营养物质。

4.以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或世代交替方式增殖。

㈡疟原虫的特征:

1.种类: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

我国最常见的是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2.形态:

红细胞内分为四个主要发育期:

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

3.生活史:

人体:

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

蚊子:

寄生胃壁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⑴在人体内的发育:

①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

子孢子  

②红细胞内期(简称红内期):

裂体增殖;配子体

⑵生活史特点:

①感染阶段:

子孢子;

②传播媒介:

按蚊;

③终宿主:

蚊子;中间宿主:

人;

④感染途径:

蚊子叮咬经皮肤感染,也可经输血感染。

㈢阿米巴原虫的主要特征

1.分类:

(1)内阿米巴

寄生于人和动物

溶组织内阿米巴会引发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

(2)自由生活阿米巴

生活在水和泥土中

2.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⑴滋养体:

生活史中运动、摄食和繁殖的阶段。

⑵包囊:

生活史中感染阶段。

⑶生活史特点:

①感染阶段:

四核包囊;②感染途径:

经口感染;

③寄生部位:

结肠,也可寄生于肝、肺、脑等;④基本生活史过程:

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㈣阴道毛滴虫的主要特征:

⑴寄生部位:

阴道、尿道、前列腺

⑵生活史:

仅有滋养体阶段而无包囊阶段。

滋养体既是繁殖阶段,也是感染和致病阶段。

⑶感染方式:

直接接触(性生活)

⑷间接接触(浴池、游泳池、坐便器)

⑸导致疾病:

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和前列腺炎。

十二、医学蠕虫

㈠线虫概述及似蚓蛔线虫:

1.线虫概述:

⑴形态:

呈线形或圆柱状,雌雄异体,由体壁、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排泄系统组成。

⑵生活史:

虫卵→幼虫→成虫

2.似蚓蛔线虫:

⑴生活史:

虫卵在外界发育;幼虫在体内移行;成虫在小肠寄生

㈡吸虫概述和日本血吸虫:

1.吸虫:

⑴形态特征:

背腹扁平、有口、腹吸盘,雌雄同体(除血吸虫外),消化系统不完整。

⑵生活史:

宿主转换、世代交替;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螺,

2.日本血吸虫:

⑴形态特征:

雌雄异体,雌雄呈合抱状态。

⑵生活史要点:

①成虫寄生部位:

肠系膜静脉,肝门静脉。

②感染阶段:

尾蚴

③传播途径:

经皮肤

④中间宿主:

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

⑶致病:

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及肝脏,较多见的异位损害则在肺及脑。

㈢绦虫概述和猪肉绦虫:

1.绦虫概述:

⑴形态特征:

背腹扁平,左右对称;虫体分节;雌雄同体;无消化器;官头节具固着器官

2.猪肉绦虫:

成虫寄生小肠

⑴形态特征:

有四个吸盘,顶端突起有两圈小钩,称“寸白虫”

⑵生活史:

人是猪肉绦虫唯一的终宿主。

人体感染虫卵的方式有三种:

①自体内感染,如绦虫病患者反胃、呕吐时,肠道逆蠕动将孕节反入胃中引起感染;

②自体外感染,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而引起再感染;

③异体(外来)感染,误食入他人排出的虫卵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