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高频作文主题实用素材集萃匠心文化附素材运用及精彩点评.docx
《高考前高频作文主题实用素材集萃匠心文化附素材运用及精彩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前高频作文主题实用素材集萃匠心文化附素材运用及精彩点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前高频作文主题实用素材集萃匠心文化附素材运用及精彩点评
高考前高频作文主题实用素材集萃:
匠心、文化(附:
素材运用及精彩点评)
匠心
在纷扰浮嚣的社会中,匠心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坚守。
以技养身,以心养技,十年磨一剑,百回攻一关,匠心者在慢行中以热爱对抗寂寞,雕琢岁月的光影。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匠人隐身于帘幕之后,将光彩赋予器物,在一刀一刻中诠释虔诚与敬畏,在一笔一划间融入苦泪与血汗,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
旧有一代泰斗鲁班、庖丁运斤成风,在精益求精中臻于至善;今有大国工匠王进、谭文波锐意开拓,在苦心孤诣中推陈出新。
匠心不是安常守故,而是在守与破、退与进、留与弃中披荆斩棘,白首不渝。
择一事,终一生,匠心并非大师的殊荣,它是对每一个爱岗敬业的劳动者最朴实的表彰,树立起无数平凡的榜样。
任人事莽莽、世事匆匆,回首望月与灯依旧,以匠心,守初心。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
——《了不起的匠人》
【素材运用】
在喧嚣浮躁的环境里,你可曾注意那孤独坚定的身影?
在争名逐利的事业场,你可曾凝望那清澈纯粹的双眸?
在灯红酒绿的社会上,你可曾目睹那质朴宽厚的手掌?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
”这是匠人,亦如几千年前把解牛练至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庖丁。
他那新发于硎的刀刃下解出的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的匠心精神,在辗转千年之后的今日,依旧光彩辉煌。
匠心是在随波逐流中坚守一份执着。
庖丁的刀功,三年始成,十九年的精炼,是忍耐过多少寂寞的岁月?
归功于他不改初心的执着。
清代苏州玉雕师陆子冈,若非没有那日复一日面对玉石凝神的执着,又怎能成为玉雕界的“一代宗师”?
现代敦煌壁画修复者李云鹤,若非没有那几十年如一日细绘壁画的执着,又怎会被冠以“文物界修复泰斗”的美称?
匠人的执着,秉持一颗甘于淡泊的心,于事业付诸一生。
匠心是在岁月沉淀中练就一身绝技。
或许会解牛的人不少,但难以如庖丁般行云流水,合乎音律,解成巅峰造极的艺术。
周毅已经一糖千金,仍在不断改进创新翻糖材料,只为了制作出最完美的翻糖蛋糕。
董卿博览群书,仍旧孜孜不倦地积累学习,只为了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至高境界。
前者是惊艳中外的“世界糖王”,后者绣口一吐就是半个世纪的儒雅。
所谓“精于工,匠于心。
”匠人的绝技,便是在精益求精中得以极致。
匠心是在万象更迭中传承一种力量。
庖丁为文慧君解牛,教以后者治世养生的道义。
匠心带来勤恳耕耘,推动了中国创造的飞跃:
第一代核燃师乔素凯,二十年为核燃料操作零失误护航;乔明和工友们的坚持不懈,才有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车;支月英、张玉滚扎根农村,用青春染绿田野;王进高空高压电线作业,用双手守护家家灯火通明……他们有的是大国工匠,有的只是默默奉献在各个岗位的佼佼者。
“工以才成,业由才广”,每一项成绩的背后都不乏一批又一批的匠人在耕耘、探索、创新、奉献,拧成一股时代的力量。
千年前的庖丁不曾见今日的辉煌,千年后的我们不曾忘先人的精神。
任凭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泵出一汪清泉。
匠人们坚守在最寂寞的角落,流泻最纯粹的目光,用那双质朴宽厚的大手,托起希望的明天!
点评
这篇文章围绕“匠心”这一关键词,以庖丁解牛为线索,串起匠心的精神、匠心背后的实力与匠心的意义这三个分论点,首尾照应,文气贯通,论述精工严谨而又独到有力。
作者深谙议论文的精髓,于段首置简练的提语,段中填充以素材的排比,段末以引言提炼总结,笔法老练。
在语言方面,文章语句整齐,造词遣句流畅恰当,文采斐然。
整篇文章让人无可挑剔,在素材、结构、用词方面都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小纸条们可不要错失宝藏啦~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杜甫
【素材运用】
有人于市井之中昼夜不息的穿梭,有人于宫墙之内为传统文化涂上炫丽的华彩。
在极速发展的社会中,快节奏似乎已是常态,越来越快的脚步,使慢生活愈发的格格不入,无数灵魂也因此疲惫不堪。
面对慢文化的缺失,我们是否该做点什么?
近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爆红,导致了近两万人向故宫递送简历。
在故宫热的背后,不但是人们对悠久神秘的故宫的向往,更反映了人们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中愈发趋向于慢生活的现实。
毕竟在宁静旷远的故宫背后,无论是醇香厚重的中国文化,还是精益求精耐住寂寞的大国工匠精神,无一不让人心驰神往。
泱泱历史长河,古有无数诗人纵情山水写下千古名篇,今亦有木活字印刷术传人刻印家谱延续经典。
相比之下,在浮躁紧凑的社会中挣扎的我们,更应当适当地融入慢生活。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耐住寂寞,洗脱急躁,一生只够做一件事,倘若同时进行多件事,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反而得不偿失。
因此,我们应当在慢生活中丰富自我,挽救因节奏过快而愈加缺失的失落的灵魂。
在这个全面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否定快节奏,也改变不了它的发展趋势,但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仍要在这个忙碌急促的社会中,面对川流不息的人群大声呼唤:
放慢生活脚步,体验高格调人生。
点评
作者开篇即点出当下社会中快节奏与慢生活的矛盾,抛出问题:
对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下文从故宫爆红一事引入,顺理成章地回答了“是什么”这一问题;继而承接以古今匠人精神的流淌,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显以青年的担当,以呼吁作结。
文章逻辑脉络简单清晰,一目了然,围绕问题的展开与解决来写,是时评类文章恰当且容易上手的写法。
小缺点在于文章所引素材不足,显得比较单薄,如第三段开篇的引言比较模糊,若替换为大国工匠的相关素材,文章会更有说服力,如:
大国工匠以匠心铸匠魂,在缓慢坚定中传承华夏匠人精神。
李万君万次攻关,细致呵护“复兴号”的筋骨,夏立吹影镂尘,擦亮中华“翔龙”之目,匠人怀匠心,为中国梦保驾护航。
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
——黄成
【出处】语出黄成的《髹(xiū)饰录》
【释义】可以用精巧的手艺来修补拙劣的作品,但不可以用庸俗的工艺来代替精心制作的作品。
【素材运用】
璞玉,初为未经雕琢的原石,历经沧桑磨砺,饱尝风霜苦雨,终成价值连城之玉器。
识器者深知,是匠人之力与心,凝铸成了器物中遭混沌裹挟着的那缕魂。
匠心,是物我两忘的严谨专注。
端坐台前,手执器具,匠人以虔诚之姿态,凝灵动之色泽,染润眸前形状初具的那件器物。
一雕一琢、一削一磨间,娴熟运转的工具和渐退拙态的待塑之器,皆随匠心而浮动,闪烁出器之气韵。
正如清末木雕大师高应美,他的作品虽寥寥几件,却享有“通海国宝”之美誉,缘何?
他雕刻时,每一刀一斧一琢都要停顿许久,不容出错;每一点木屑,都是殚精竭虑的选择、恰到好处的取舍。
名曰大师,却胸怀一颗学徒般赤诚的心。
正所谓“细致而谨严”,他恪守匠人心魂,沉醉于静寂之间,一份情怀,一生纯粹,全倾注于手中木器,于人器两魂间喷薄。
匠心投射于科技的广域,亦可光芒万丈。
《中庸》有言:
“致广大而尽精微。
”且看大国工匠韩利萍利用家中土豆、萝卜切出零件模型,研究火箭构造,毫厘不差。
多种高精尖数控技术、编程技巧凝聚于日复一日的细致操作之中。
“风起于青蘋之末”,她用实实在在的“台下苦练”与“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最终为中国航天利器核心技术增添保障。
她自己,俨然也成为国家之中流砥柱,君子不器而偏器,方为国之重器。
当航天利器声震寰宇之时,灼灼器魂便是对砥砺半生的科技精神的最精简的诠释。
“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
”器之绮丽,正是大师们匠心之物化,这份积淀着“流风遗迹”的厚重,承载着“家国情怀”的赤诚,向一代又一代,诉说着“器”背后的流彩斑斓……
点评
文章从原石与玉器的对比引入,点明匠心匠魂的重要性,继而以高应美、韩利萍的例子阐释匠心的内涵,最后论明“器”背后的家国情怀与精益求精之心。
文章最为出彩的是精致而不失灵动的语言,说理叙事都带着一股优美的诗意。
但是文章在结构上不够理想,“严谨专注”与“投射于科技的领域”其实并不能形成与匠心相关的、结构平衡的分论点,建议根据所引事例改成匠心的古今传承对比,第二段开头可改为:
匠心,凝于古时的琥珀,渗着物我两忘的严谨专注。
第三段开头可改为:
匠心,投于今日科技的广域,透着分毫不让的认真执拗。
王津:
当“匠人”成为“红人”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对文物修复的关注和热议,也让一批文物修复师从无人知晓的工作室走到人们的视野中去。
一时之间,“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由冷转热,其中,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的经历便是众多故事中极富色彩的一笔。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王津开始从事故宫的古钟表修复工作。
他曾说“喜欢就能干一辈子”,恰如他所言,他在修复文物的“老平房”一待便是四十个春秋,他恰如自己修复好的钟表,从不停下工作的步伐。
只是,长期埋首工作,也让他“久居深宫”。
即便修复好精妙的“魔术人钟”,从未炫技人前的他,自身的努力便也不被人所知。
至纪录片播出后,王津的故事开始广为人谈,他本人甚至被人称作“故宫男神”。
对此,王津很坦然:
“吸引大家的是我手里的钟表,那是几代人修复的成果。
”成为“红人”之后,许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向他求艺,文物修复的传承势头一时见好。
虽然他希望自己尽量少参与媒体曝光,将更多时间放在文物修复工作上,但对于文物的魅力得以在更大范围中传递这件事,他依然感到值得和欣慰。
《百鸟朝凤》:
匠心比天赋更重要
影片中焦师傅对游天鸣说:
“我收你为徒是因为你的眼泪。
”
和师弟蓝玉相比,游天鸣的天赋是不及格的。
当父亲游本盛因急着跑过去给焦师傅点烟摔破额头,游天鸣坚持去搀扶父亲,而非听从吩咐去给师傅磕头。
游天鸣为父亲落的泪感动了焦师傅,他的善良淳朴弥补了天分的缺陷。
“蓝玉刷碗动作比天鸣麻利。
”顿了顿师娘又说,“麻利是麻利,但没有天鸣刷的干净。
”蓝玉聪明伶俐,但是游天鸣的脚踏实地更适合担当和传承。
因此,焦师傅最后决定传声给游天鸣。
游天鸣说:
“师傅很吝啬,每次教给我的东西都少得可怜,一个调子就要我练习十来天。
”
游天鸣比蓝玉学得慢,游天鸣练了一个多月,才成功用芦苇杆从河面吸上水来,蓝玉却只用了十天。
蓝玉吹唢呐略有小成时,游天鸣还在一个一个调子地学。
后来,蓝玉说,“师傅让我回家是对的,要换了我,无双镇的唢呐班子早没了,我性子野,干啥都守不了多久,总会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
往年的高考作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匠心”的立意,但只要出现关于对抗浮躁、坚定内心、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立意,上面的句子都有可能适用哦,例如:
2015年全国卷二《谁更具风采》
2013年上海卷《更重要的事情》
2011年广东卷《回到原点》
文化
文化是一条浩浩汤汤的长河,从远古奔流而来,翻越崇山峻岭,穿过柳林繁花,容纳人生代代,沉淀沧海桑田。
文化是一面晶莹剔透的明镜,照亮心灵的面容,倒映历史的影子,既有慷慨高歌,亦有细语婉转;既有吟风弄月,亦有躬身沉思。
文化虽不能即时果腹,却是精神的生命源泉。
疏离文化之人,无法追寻灵魂的喜悦;忽视文化之民族,难以自尊、自信、自强;失去文化的社会,是灰暗的、死寂的、病态的,即使表面繁华美丽,也终究是没有根的浮木。
当世界因功利而激发的竞争越来越沉重,文化恰是那个能放飞心灵风筝的滚轮。
正如马大·安诺德所言:
“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
”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
——丘吉尔
【素材运用】
文化,以文而就。
一阙诗赋歌辞,婉转悠扬,荡漾在古道西边;一落尺素丹青,墨间山水,沉醉于江南古城。
文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是古城朱雀的小街,抑或是太白唱醉的明月?
是杜甫赞过的春雨,抑或是王维心里的空山?
是仓颉创造的文字,抑或是孔孟儒家的学说?
日升月落,春秋更迭,世间万物在不停地变化。
而先人的智慧和血汗交织成的华夏五千年文化,却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代的青铜器皿,从战国的帛画到汉代的雕塑,从唐宋的诗词到明清的小说,从民间的剪纸到宫廷中的绘画,大气磅礴,质而不俚,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
文化,为人化成。
文化绝不是一幅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
相反,文化似三月阳春,革故鼎新,多元化地呈现自身的魅力,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文化正以符合当下信息渠道的方式渐渐渗透于生活。
《经典咏流传》中,当现代化的科技与古典文化艺术碰撞,不仅唱出了古人的婉转情思,而且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国家宝藏》的播出,让一件件不知名的古物在人们面前一一亮相,使我们为华夏深厚文化底蕴而感到自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展现了朱红宫墙中紫禁城的风光无限,让“网红故宫”成为人们的热议,威严与活泼并存,现代与传统共生。
新时代文化介质,让泱泱华夏几千年的文化,一点一点地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
文化有根源,但绝不是在原地不动的古树,它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奔流不息。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播的媒介也不仅仅是在那一方素笺上。
人们改变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才使得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浩荡文化,为中华之无双!
”
点评
作者先以列举的方式详写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再从当下的综艺节目切入谈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别样传承与创新,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论述相当精彩而有力。
文章词藻艳丽,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文章整体华美而并不流于俗艳,亦是一大亮点。
但以单纯的引言为文章作结,往往给人仓促与收束不力之感,建议删去引言,在倒数第二段融入第一个分论点,综合两点作结,可改为: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
文化力量的流淌,既是旧日烟波雾霭的一缕青史朦胧,也是今时初春新雨的一抹清新别样。
文化有根源......才使得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
——柴静
【素材运用】
如果说经济填饱了人的肠胃,那么文化则塑造了人的灵魂。
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若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精神的安放,即使人人都能丰衣足食,也不过是空有表面的华丽皮囊,内心却被冰冷的计算和数字蚕食,逐渐变得麻木。
当金钱万能的言论日渐甚嚣尘上,当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正是那株绽放在物欲横流中的青莲,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它告诉我们,“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它劝诫我们,“谦受益,满招损”。
它让我们知道,“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它让我们明白,“一箪食,一瓢饮”,也能觅得人生之乐。
“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文化的滋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文化的力量。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舌尖上的中国》
【素材运用】
“当我的女友已改名为玛丽,我又如何送她一首《菩萨蛮》?
”余光中如是写道。
渡过千载时光的河流,我们能听到童子朗朗的读书声,士大夫儒雅的讨论声,中华文化在其中涓涓流淌。
现如今,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我们过得轰轰烈烈,反观春节时我们却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地玩着手机,这种现象出现,怎么能不让我们深刻的反思一下,是否对西方的文化过度崇拜,而贬低了我们本身的文化。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中国文化应该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成为每个中国人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应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深深的自豪,因为我们拥有如此源远流长的文化。
我们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李清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现在的《朗读者》《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也向我们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和现代人的文化意识的提高。
中华文化一直在我们的灵魂中。
何不送一首《菩萨蛮》给名为玛丽的女友?
待到她描眉涂唇,“照花前后镜”袭上心头,自然会明白,类似温庭筠的名字有多美。
何不送一首《满江红》给豪情满志的少年?
待到他感慨“靖康耻,犹未雪”,切齿拊胸,立志勿忘国耻,复兴中华。
何不送一部《唐诗宋词》给刚刚启蒙的孩子?
玩具不过娱乐一时,信手翻过的书页,却可能会成为他一生的文化种子。
莫放修芦碍月生,月的银辉从不允许任何阴翳的遮挡,亦如中华文化,从不允许他人干扰。
纸条君的点评
文章以传承及赞颂传统文化为立意,巧用余光中的语句,将虚无的概念化为生动的场景,文首文末勾连贯通,令人耳目一新。
但文章仍有不足,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失落的批判、传统文化的内涵阐释、对传统文化的赞颂、传统文化的创新这几个观点在文中杂糅,并未形成连贯的逻辑。
建议作者找准自己的主要论点,在段首或段末等位置添加必要的分层提示语,重新进行文章的编排布局。
另外,文末“中华文化从不允许他人干扰”这一观点似有偏颇,建议换为更温和的表述,如:
莫放修芦碍月生,月的银辉从不允许任何阴翳的遮挡,亦如文化的传承,也应爱惜羽毛、留存华夏的独特印记。
单霁翔:
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2015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石渠宝笈特展”,一如此前的多数特展,“故宫跑”现象再次上演,为了一睹藏品“真容”,人们不惜排长队、冲刺跑,堪比运动会。
院长单霁翔认识到,186万余件文物藏品,数量繁多,而中轴线的游览路径,无法让游客深入感受故宫的积蕴和魅力。
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
慢慢地,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故宫如今,已经开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纷纷解禁。
“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
”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单霁翔也向世人展现故宫墙内少为人知的一面。
2019年2月19日,故宫举行“元宵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大规模夜间开放,紫禁城的夜间风光展现人前。
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
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如今,故宫已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李子柒:
热爱跨越国界,文化打动人心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乡村是田连阡陌、桃花流水,充满着诗情画意,她置身于繁花硕果之间,一双巧手可提阔刀可执绣针,仿佛无所不能。
有人质疑她的视频不过是摆拍作秀,遮掩了真实农家生活的脏污泥泞、粗糙朴素。
而这幅“虚幻”的农村画卷,恰恰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与他们对中国传统的诗意想象不谋而合。
长居于冰冷、刚硬的钢筋水泥之间,谁又不渴望掬一捧清凉的泉水、嗅一口怡人的花香?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外国观众在中国乡村的青山绿水中、在中国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的包围中能够寻求到共情与共鸣,这不就是一种积极而正向的文化传播吗?
以李子柒为首,中国的民间网红正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火遍世界。
比如云南博主“滇西小哥”,以短视频专门呈现云南特色美食,衬以滇西乡村风景,抓住了大批东南亚观众的心。
还有农村老木匠“阿木爷爷”,传承传统木工手艺,将榫卯技术发挥到极致,巧制鲁班锁、鲁班凳等木制工艺品,在外网斩获超千万的点击量。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
当中国形象化为一个个心怀热爱的中国人民,凝成一个个鲜活动人的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的交响乐也就能在全世界奏响。
李子柒走红海外,应该收获微笑与掌声。
正如白岩松所说:
“现在不是李子柒有多少问题,而是‘李子柒’太少了。
”讲故事是传播文化的最佳方式,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带着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外国人愿意听、听得懂。
近年的高考作文中有多次涉及“文化发展”“文化力量”“文化传承”的立意呢~例如:
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2019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
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2014年江苏卷《关于不朽的理解》
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