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7756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汇总.docx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汇总.docx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汇总

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汇总

一、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2

二、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8

三、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13

四、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17

 

一、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A.满招损,谦得益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既肯定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又批评“求学为升官发财”的腐败风气,这种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B.归纳法

C.对比法D.类比法

3.《吃饭》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A.对比B.类比

C.侧写D.象征

4.《垓下之围》中,揭示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一面的情节是()

A.惊闻楚歌B.悲歌“虞兮”

C.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D.马赠亭长,自刎乌江

5.下列文章中,“传其事以为官戒”的是()

A.《冯谖客孟尝君》B.《张中丞传后叙》

C.《种树郭橐驼传》D.《马伶传》

6.下列《前赤壁赋》的语句中,描写箫声的是()

A.耳得之而为声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舞幽壑之潜蛟D.寄蜉蝣于天地

7.《先妣事略》:

“入城,则缉纟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这里表现的母亲的品德是()

A.俭朴B.勤劳

C.待人厚道D.严以教子

8.下列《马伶传》的语句中,暗含讽刺当朝权奸之意的是()

A.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B.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

C.异哉!

马伶之自得师也

D.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

9.《秋夜》所写的事物中,在象征寓意上与枣树相近的是()

A.天空B.小粉红花

C.小青虫D.月亮

10.在巴金的笔下,“爱尔克的灯光”所象征的是()

A.旧家庭的冷落B.希望的破灭

C.对礼教的憎恶D.新的生活道路

11.余秋雨说,都江堰“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

A.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B.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C.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D.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骄傲

12.《蚂蚁大战》中场面描写的特点是()

A.以点带面B.由近及远

C.动静交错D.由远及近

13.《蒹葭》的主要抒情方法是()

A.直抒胸臆B.借比喻抒情

C.借典故抒情D.借象征抒情

14.《陌上桑》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形象是()

A.罗敷B.耕者

C.使君D.夫婿

15.《秋兴八首》(其一)中,抒写漂泊之感的诗句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B.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6.李煜《虞美人》的情感内容是抒写()

A.行役之苦、羁旅之愁B.失意之悲、遭贬之愤

C.时局之忧、危机之虑D.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17.《再别康桥》中,“夕阳中的新娘”比喻的是()

A.西天的云彩B.河畔的金柳

C.软泥上的青荇D.康河的柔波

18.《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的象征意义是()

A.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B.敦煌艺术的文化遗存

C.历史的祖国艰难地负重缓行D.祖祖辈辈的美好希望一再失落

19.《哦,香雪》的整体结构特点是()

A.思想感情的多重性B.全景描述中突出中心画面

C.以看火车为聚集点D.借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

20.《金鲤鱼的百裥裙》中,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孙女要穿百裥裙的情景,这对表现金鲤鱼悲惨命运的作用是()

A.对比反衬B.铺垫烘托

C.侧面渲染D.象征暗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我的世界观》阐述了爱因斯坦的()

A.教育思想B.人生观念

C.政治思想D.科学贡献

E.宗教感情

22.《我与地坛》一文表现母爱的方式有()

A.行动描写B.心理描写

C.侧面烘托D.多重类比

E.象征

23.下列《长恨歌》诗句中,借举止抒情的有()

A.回看血泪相和流B.到此踌躇不能去

C.春风桃李花开日D.孤灯挑尽未成眠

E.在地愿为连理枝

24.闻一多《一句话》的情感内涵有()

A.对社会黑暗的憎恶B.对民众革命的信心

C.对新生中国的企盼D.对西方文明的向往

E.对祖国的深沉热爱

25.下列《婴宁》中语句,属于鬼母教诲婴宁的有()

A.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

B.有何喜,笑辄不辍?

若不笑,当为全人

C.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

D.人罔不笑,但须有时

E.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

27.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判:

28.宗旨既乘,趋向自异

乖:

29.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放:

30.不能通知二父志

通知:

31.字而幼孩

字:

32.固一世之雄也

固:

33.无一字龃龉

龃龉:

34.不衫不帻

帻:

35.登时一口一口的,把块绢子吐湿

登时: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吃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

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说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

A.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B.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C.这里采用了怎样的联想方式和修辞手法?

37.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A.这里所说的“淫辞”指的是哪一句?

B.这段文字包含哪四重对比关系?

C.写出文中的对偶句。

38.阅读《湘夫人》中的一节,回答问题: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A.这里描写了什么情景?

B.这里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C.这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9.阅读李清照《声声慢》,回答问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开头十四个叠字分别写了什么?

B.“雁过”引发出怎样的思绪?

C.词中运用了哪些宋人口语?

40.阅读《金鲤鱼的百裥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到了大喜的日子,果然没有任何一条红百裥裙出现。

不穿大红百裥裙,固然没有身份的区别了,但是,穿了呢?

不就有区别了吗?

她就是要这一点点的区别呀!

……她多少年就梦想着,有一天穿上一条绣着满是梅花的大红西洋缎的百裥裙,在上房里,在花厅上,在喜棚下走动着。

的声音,是从熨得平整坚实的裙裥子里发出来的。

那个声音,曾令她羡妒,令她渴望,令她伤心。

A.“大喜的日子,果然没有任何一条红百裥裙出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B.金鲤鱼梦想穿“大红百裥裙”的动机是什么?

C.结尾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五、作文题(30分)

41.以《我们的家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全国2010年1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DCBDC

6—10CBDCB

11—15AADAC

16—2DBDB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ACE

22.ABC

23.ABD

24.ABCE

25.BC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斯:

这样。

27.判:

区别。

28.乖:

背离。

29.放:

放逐。

30.通知:

通晓,理解。

31.字:

养育。

32.固:

本来,确实。

33.龃龉:

生疏而不流畅。

34.帻:

头巾。

35.登时:

立刻。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A以伊尹等为例,阐述作者“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

B举例论证法、引证法。

C相似性联想;比喻。

37.A.“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

B“守一城,捍天下”是小于大的对比,突出了张巡、许远守卫睢阳城的历史功绩。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是数量与趋势的对比。

意在突出张巡、许远及其部属的英勇顽强。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是以“弃城而图存者”与“擅强兵坐而观者”来与张巡、许远的决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相对比。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是邪恶与正气的对比,义正词严,有力地驳斥了小人的谬论,义正词严。

C守一城,捍天下。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38.A描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

B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无比向往。

C铺叙。

39.A“寻寻觅觅”写行为。

统领作者喝酒、望雁、看菊、听雨等行动。

“冷冷清清”写环境,统领气候、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

“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统领秋愁、家破人亡之思、身世变迁之感、孤苦绝望之悲等情感。

B引发了作者对故土家园和往日夫妻伉俪情深的追怀,表现了作者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

C“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为宋人口语。

40.A许大太太压制金鲤鱼,不让她实现自己“鲤鱼跳过龙门”而取得“太太”的地位。

B梦想取得正房太太一样的地位,改变自己低下的地位。

C排比。

表现了金鲤鱼对百裥裙所体现的身份意识和等级观念的向往和伤心失望,揭示出她所受到的身份意识和等级观念的心灵创伤。

五、作文题(30分)(略)

 

二、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通过类比法阐明论点的论据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不违农也,谷不可胜食也

2.《容忍与自由》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

A.自我反思B.深入浅出

C.例证典型D.旁征博引

3.用韩愈“惟陈言之务去”的名言,来阐发文字的运用要有创造精神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B.归纳法

C.类比法D.对比法

4.下列文章中,塑造了悲剧英雄形象的是()

A.《冯谖客孟尝君》B.《垓下之围》

C.《赵武灵王胡服骑射》D.《马伶传》

5.《张中丞传后叙》中,用来刻画南霁云形象的典型细节是()

A.“食其所爱之肉”B.“抽矢射佛寺浮图”

C.“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D.“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6.《种树郭橐驼传》中,用“长安豪富人”“皆争迎取养”写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这种表现手法是()

A.侧面烘托B.对比反衬

C.象征暗示D.类比显现

7.下列作品中属于散文诗的是()

A.《秋夜》B.《香市》

C.《爱尔克的灯光》D.《都江堰》

8.下列出现于《纪念傅雷》中的词语,用以表现傅雷性情刚直的是()

A.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B.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C.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D.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10.《湘夫人》开头所展现的特定情境是()

A.朝夕厮守B.如约而至

C.不期而遇D.期而不遇

11.下列诗歌,属于田园诗的是()

A.《蒹葭》B.《陌上桑》

C.《饮酒》(其五)D.《秋兴八首》(其一)

12.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A.奔放雄奇B.沉郁顿挫

C.平易晓畅D.清朗俊爽

13.杜牧《早雁》中,暗示逃难民众有家难归的诗句是()

A.云外惊飞四散哀B.长门灯暗数声来

C.岂逐春风一一回D.水多菰米岸莓苔

1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借景抒情的特点是()

A.以乐景写哀,愈显其哀B.以哀景写乐,愈显其乐

C.以哀景写哀,倍增哀痛D.以乐景写乐,倍增欢乐

15.闻一多《一句话》的创作年代是()

A.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B.1922年作者赴美留学前

C.1925年作者海外归来后D.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16.徐志摩《再别康桥》节奏流畅,音节顿挫,韵律和谐,体现了诗歌体式的()

A.对称美B.绘画美

C.音乐美D.建筑美

17.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老水车”的象征意义是()

A.水旱灾害频繁发生B.历史中国负重缓行

C.传统农具效率低下D.旧式农业停滞不前

18.裴多菲《我愿是一条急流》是一首()

A.爱情诗B.政治诗

C.送别诗D.悼亡诗

19.契诃夫《苦恼》中,能够听姚纳诉说烦恼的是()

A.军人B.青年

C.马车夫D.小母马

20.《麦琪的礼物》的语言特点是()

A.诙谐幽默B.平易素朴

C.清新优美D.雍容典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吃饭》的艺术特点有()

A.长于演绎B.善于类比

C.旁征博引D.妙喻联珠

E.幽默风趣

22.《秋夜》所写的动植物中,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味的有()

A.枣树B.蝴蝶

C.小粉红花D.小青虫

E.蜜蜂

23.下列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有()

A.屈原《湘夫人》B.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C.白居易《长恨歌》D.杜牧《早雁》

E.贺铸《鹧鸪天》

24.下列诗词,借秋景抒情的有()

A.陶渊明《饮酒》(其五)B.李白《行路难》(其一)

C.柳永《八声甘州》D.李清照《声声慢》

E.辛弃疾《摸鱼儿》

25.下列选项中,对《婴宁》评述正确的有()

A.天真爱笑是婴宁的自然天性

B.作者对于婴宁的自然天性赞赏有加

C.迫于社会规范的约束,婴宁“矢不复笑”

D.作者对婴宁的性格转变由衷赞赏

E.婴宁性格的转化意味着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顺应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弃甲曳兵而走

走:

27.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

28.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数:

29.食以草具

草具:

30.何兴之暴也

暴:

3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他植者:

32.侣鱼虾而友糜鹿

侣鱼虾:

33.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

把式:

34.夕济兮西澨

济:

35.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

了然无闻: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圣雄甘地就对铁路、轮船和机器深表遗憾;在他看来整个产业革命都要不得。

也许你永远没有机会真的遇见一位抱有这种见解的人,因为在西方国家里大多数人都把现代技术的种种好处视为当然。

但是如果你想弄确实你同意这种流行的看法乃是正确的,那么一个好办法就是设想一下甘地为了反驳现代技术的种种好处而可能提出的论据,从而检验一下你自己想到的证据。

A.这里提出的避免愚蠢见识的一个好办法是什么?

B.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C.指出其中表示虚拟语气的词语,说明其表现作用。

37.阅读《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箫声?

B.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C.箫声描写中注入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与文章的下文有何联系?

38.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

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

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

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

分和卖。

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

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A.概括这段文字两个层次的内容。

B.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的“长宜子孙”?

C.说明其中排比句三个分句共同的语序特点。

39.阅读戴望舒《雨巷》中的两节: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A.“默默彳亍着”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B.从这两节诗歌看,“她”与“丁香”有何相通之处?

C.简要说明这两节诗的意境美。

40.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谁也没看起这个老人:

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筷子那么直顺。

王三胜可是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

A.这里主要运用了何种人特描写方法?

B.为什么说这段描写具有欲扬先抑的特点?

C.作者写老人“脑门亮,眼睛亮”,在情节发展上起到何种作用?

五、作文(30分)

41.以“感受和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三、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论毅力》的成文时间是()

A.百日维新发动时B.百日维新失败后

C.辛亥革命前D.辛亥革命后

2.《容忍与自由》中,用来批判“绝对之是”理念的例证是()

A.胡适引《王制》条律痛骂《西游记》

B.“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塞维图斯等多名科学家

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而“不容讨论”

3.《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B.归纳法

C.类比法D.对比法

4.冯谖“弹铗三歌”,意图是对孟尝君进行()

A.歌颂B.试探

C.劝谏D.嘲讽

5.《张中丞传后叙》最后一段的内容是()

A.叙述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

B.记叙南霁云乞救于贺兰

C.驳斥污蔑张巡、许远的错误论调

D.赞颂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6.下列文章中,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的是()

A.《赵武灵王胡服骑射》B.《垓下之围》

C.《张中丞传后叙》D.《先妣事略》

7.下列出现于《前赤壁赋》的叠字中,作者用以表现泛舟之乐的是()

A.呜呜B.袅袅

C.苍苍D.浩浩

8.下列《先妣事略》的语句中,属于作者直接抒情的是()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B.见子弟甥姪无不爱

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D.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

9.《秋夜》一文所营造的意境是()

A.冷寂深邃B.淡定宁静

C.残败凋敝D.苍劲悲壮

10.《纪念傅雷》一文中,作者写傅雷的昆明之怒是为了()

A.说明傅雷别号“怒庵”的来历B.说明傅雷具有儒家刚者的品德

C.为其后“一怒而死”作铺垫D.揭示傅雷发怒的客观原因

11.“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这句话是为了说明()

A.民间宗教多世俗气息B.李冰命儿子作石人镇水

C.人们对李冰为民造福的推崇D.汉代水官以李冰雕像镇水

12.《我与地坛》作者将母亲与地坛并列来写是为了表达()

A.地坛和母亲都是作者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

B.作者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环境出发思考人生

C.以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象征母亲形象

D.以地坛的四季特点来表达母爱的深度和广度

13.《蒹葭》选自《诗经》中的()

A.国风B.大雅

C.小雅D.颂

14.《行路难》中,显示英雄失意抑郁悲愤心情的诗句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5.《早雁》是一首()

A.七言古诗B.七言歌行

C.七言律诗D.七言绝句

16.柳永《八声甘州》中,开始转换角度、从“对面写起”的词句是()

A.渐霜风凄紧B.惟有长江水

C.叹年来踪迹D.想佳人、妆楼顒望

17.贺铸《鹧鸪天》中,“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的抒情方法是()

A.借景物抒情B.借比喻抒情

C.借象征抒情D.借举止抒情

18.下列诗篇中,追求朦胧的审美情趣,以哀怨感伤格调见长的是()

A.《一句话》B.《再别康桥》

C.《雨巷》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9.《宝黛吵架》中“宝玉又自己后悔:

‘方才不该和他较证’”句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

法是()

A.行为描写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D.细节描写

20.《麦琪的礼物》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主要方法是()

A.直接心理刻画B.自然环境烘托

C.人物对话描写D.行为和表情显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比喻,见之于庄子《秋水》一文的有()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B.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C.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D.中国之在海内,似稊米之在大仓

E.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22.《西湖七月半》所写的五类“七月半之人”中,在夜深时分被“吾辈”“拉与同坐”的有()

A.“峨冠盛筵”者B.“环坐露台”者

C.“浅斟低唱”者D.“不衫不帻”者

E.“匿影树下”者

23.《湘夫人》中,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焦虑和不安的诗句有()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