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精华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7746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精华版.docx

《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精华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精华版.docx

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理解文化的内涵P6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

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天生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4)从文化的载体来看,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了解文化的形式P8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了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影响P9(即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4、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P10—11

(1)三者的关系: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所以,虽然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的影响: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文化竞争力书P11,P22

(1)地位作用: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P22。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P11。

1)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P22。

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P22。

3)冷战结束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P11。

(2)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文化角度分析)P11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重点把握: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6、了解文化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的影响P13—14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7、说明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P15—16

(1)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

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8、理解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P17—21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重点把握: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及其特点;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9、说明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和价值P31

(1)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凶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和价值:

①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

②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文化的共性: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

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10、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P32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

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1、理解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学会尊重不同民族文化P32—33

(1)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

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2、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P34—36

(1)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②人口迁徙。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4)聚会、旅游,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文化传播的手段:

大众传媒

①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②标志。

③特点: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④优点: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⑤意义: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正确态度:

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人,我们要积极促进文化交流,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重点把握: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

文化。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3、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及其特点P39—42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

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

包括在长期历史符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已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4、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P42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15、树立对待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P53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

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16、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43—46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的。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着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重点把握: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意义;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7、懂得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P48

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18、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P49—50

(1)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文化创新的要求:

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胡锦涛)

★19、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以及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P48—52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1)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重要途径之一(古今):

文化创新必然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重要途径之二(中外):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

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此内容可与第15题结合复习)

20、了解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改进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理念P56—57

(1)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

因此,促进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整合,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融。

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

(3)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怎样建立学习型社会?

1)(从社会角度)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存要求。

只有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平台,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从个人角度)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时学习、处处学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1、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P62

源远流长是中化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2、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P66—67

(1)表现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能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表现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表现在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其鲜明的民族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3、了解我国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区域特征,不同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征P68

(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

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①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地位: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④意义:

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4、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P65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

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5、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P70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26、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懂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P72

(1)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天道酬勤”

4)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爱国主义:

①地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作用: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7、懂得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的P76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1)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

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不断的充实发展和创新。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民族精神的主体,具体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突出表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