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探究性实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516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探究性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探究性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探究性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探究性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探究性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探究性实验.docx

《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探究性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探究性实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探究性实验.docx

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探究性实验

1.小敏和小玉在实验室用盐酸和石灰石以及甲、乙装置(气密性均良好)分别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均未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针对此现象,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观察分析】小敏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

【提出问题】小玉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呢?

【做出猜想】猜想一:

澄清石灰水变质。

猜想二:

反应产生的气体除了有二氧化碳外,还有氯化氢气体.

【查阅资料】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二氧化碳与硝酸银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通过下列实验步骤进行探究。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Ⅰ

将纯净的CO2通入该实验所用的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猜想一(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Ⅱ

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猜想二成立

小敏和小玉得到启发,他们用丙装置(如右图)在A、B试管中加

入了相同的试剂,即可同时完成上述两个猜想的探究,一次实验

就能得出了上述结论。

A、B试管里盛放的试剂是,B

所起的作用是。

如果看到的现象,则两个猜想都成立。

【实验结论】由实验可知,小玉同学实验时选择的盐酸浓度过大,

因盐酸有性,使制得的CO2中有一定量HCl气体,所以实验室制取CO2时应该选择稀盐酸。

【反思应用】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反应速率是否适中,制得气体是否纯净等。

实验室制取CO2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而不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原因是

【答案】【观察分析】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实验探究】

不成立产生白色沉淀

硝酸银溶液检验氯化氢气体是否除尽A中有白色沉淀产生,B中无明显现象,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挥发【反思应用】碳酸钠为粉末状固体,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

(2018中考说明题型示例第194页43题)2.小聪同学家新换了水龙头,从说明书上了解到该水龙头的材质是铜制镀铬。

好奇的小聪想探究铬(Cr)与常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强弱关系,邀请你一同参加。

【知识回放】

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SnPb(H)HgAgPtAu,请你在横线上填写对应金属的元素符号。

【做出猜想】

猜想1:

Cr>Fe>Cu;猜想2:

Fe>Cu>Cr;猜想3:

【查阅资料】

(1)铬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在空气中其表面能生成抗腐蚀的致密的氧化膜。

(2)铬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CrSO4)溶液。

【设计与实验】

小聪同学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用砂纸打磨光亮,再取三支试管,分别放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

请填写下面实验记录表中的空白。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铁片表面产生气泡较慢,溶液变为浅

绿色

铬片表面产生气泡较快,溶液变为蓝色

【结论与解释】

(1)小聪得到的结论是猜想正确。

(2)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

【知识运用】

将铬片投入FeSO4溶液中,反应(选填“能”或“不能”)进行。

若能进行,请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知识回放】FeCu【做出猜想】Fe>Cr>Cu【设计与实验】无明显现象发生(或无气泡生成,溶液也不变色)【结论与解释】

(1)1

(2)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利于反应的进行【知识运用】能

(2018中考说明题型示例第195页44题)3.某同学发现,实验室放置的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没有塞上瓶塞。

对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氯化钙、氯化钡溶液均呈中性。

【猜想假设】

猜想Ⅰ:

该溶液没有变质;猜想Ⅱ:

该溶液全部变质;猜想Ⅲ:

该溶液部分变质。

【方案讨论】

为了验证猜想Ⅱ或猜想Ⅲ,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提出如下方案。

甲:

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若酚酞溶液变红,则猜想Ⅲ成立,否则猜想Ⅱ成立。

同学们认为此方案不可行,原因是。

乙:

先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OH)2溶液,再滴入酚酞溶液,根据现象不同来判断猜想Ⅱ或猜想Ⅲ成立。

同学们认为此方案也不可行,原因是。

丙:

先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再滴入酚酞溶液。

根据现象来判断猜想Ⅱ或猜想Ⅲ成立。

同学们通过分析认为此方案可行。

【实验验证】

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不成立

2.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然后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酚酞

有,清液由无色变红

猜想成立

【反思交流】

(1)步骤2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的目是。

(2)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所以氢氧化钠要保存。

【拓展应用】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可选择适量的(填序号)。

A.Ba(OH)2溶液B.CaCl2溶液C.Ca(OH)2溶液

【答案】【方案讨论】甲:

Na2CO3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乙:

加入Ba(OH)2溶液后引入了OH-,不能检验是否有NaOH【实验验证】稀盐酸(或稀硫酸)Ⅰ白色沉淀产生Ⅲ【反思交流】

(1)除去Na2CO3(或CO32-),防止影响对NaOH的检验

(2)密封【拓展应用】AC

(2018中考说明题型示例第196页46题)4.“双吸剂”是常用的袋装食品保鲜剂,可用来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在袋装食品中发现一包名为“540双吸剂”的保鲜剂,其标签如右图所示。

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504双吸剂”的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收集资料】

(1)查阅资料:

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2)打开固体样品包装观察:

部分粉末呈黑色,部分粉末呈白色,另有少数红棕色的块状固体。

【做出猜想】久置的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CaCO3。

你认为猜想的固体样品成分中可能含有Fe2O3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下表是甲组同学设计并记录的实验报告,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蒸馏水,搅拌溶解

固体部分溶解,并放出大量热

固体中一定含有

2.过滤,取滤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3.取滤渣,加入足量稀盐酸

固体逐渐消失,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得到浅绿色溶液

固体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Fe2O3

4.将操作3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固体中一定含有

【实验质疑】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在实验中得出“一定不含有Fe2O3”的结论是错误的,你分析理由是。

你认为甲组同学哪一步操作得出的结论也不合理?

,其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是。

【继续探究】为验证固体中是否含有Fe2O3,乙组同学用先分离出铁粉,向残留固体中加入足量,若溶液呈黄色,证明固体中含有Fe2O3。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溶液变黄色的原因:

【答案】【做出猜想】有少数红棕色的块状固体【实验探究】CaO铁CaCO3

【实验质疑】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是浅绿色操作2

【继续探究】磁铁稀盐酸

补充选题

1.现有银、铜、铁三种金属,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银、铜、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将铁片侵入稀硫酸中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铁的活动性顺序位于氢前

II.将银片侵入稀硫酸中

无明显现象

III.将铁片侵入硫酸铜溶液中

铁的活动性顺序位于铜前

实验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讨论交流】经过分析上述三个实验,小组同学发现不能证明(填写金属的名称)两种的活动性顺序。

【实验探究2】他们继续探究发现再补做一个实验:

将铜片浸入溶液中,根据实验现象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实验结论】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方法,既可以选择酸溶液,也可以选择盐溶液。

【拓展延伸】探究银、铜、铁的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的方案很多。

分析下列试剂组合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稀硫酸银铜铁B.铜银硫酸亚铁溶液

C.硝酸银溶液硝酸亚铁溶液铜D.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铁

【答案】【实验探究1】银的活动性顺序位于氢后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讨论交流】铜、银【实验探究2】AgNO3(或硝酸银)【拓展延伸】CD

2.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暴露在空气中易发生变质。

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做了如下探究:

(1)【做出猜想】

猜想Ⅰ:

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Ⅱ:

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CO3。

(2)【实验事实】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并用手触摸试管壁

试管壁明显发热

②将①得到的浊液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③将②得到的滤渣加入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

产生大量气泡

有CaCO3

④将②得到的滤液加入另一支试管中,在试管中加Ca(OH)2溶液

有Na2CO3

(3)【得出结论】

a.操作④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b.由以上结论汇总可知此碱石灰应为(选填“完全变质”、“部分变质”或“未变质”)。

(4)【拓展迁移】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密封保存,其具体原因是。

【答案】

(2)①有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或有CaO或NaOH)③稀盐酸④产生白色沉淀(3)a.

b.部分变质(4)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3.为了鉴别碳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同学们进行了探究实验:

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发现废液变浑浊。

同学们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A.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和碳酸钾

B.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

C.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钙

你认为还可能是①(写一种猜想)。

【讨论】你认为②猜想不合理(填字母),请说明理由③。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④

猜想正确

【反思交流】写出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⑥。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⑦。

【答案】①氢氧化钾、氯化钾和氯化钙②C③在溶液中碳酸钾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共存④滴加碳酸钾溶液(答案补充:

滴加碳酸钠溶液)⑤出现白色沉淀⑥

⑦可能过量的反应物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向久置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中滴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

D.向氢氧化铜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A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只能加热到红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点燃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B错误;

C.澄清石灰水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向久置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中滴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故C正确;

D.氢氧化铜难溶于水,向氢氧化铜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且文字描述的事实相符的是

A.H2O+CO2=H2CO3制作碳酸饮料

B.CuSO4+H2O=CuSO4∙H2O检验水的存在

C.C+O2

CO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D.CuO+CO

Cu+CO2湿法炼铜

【答案】A

【解析】

【详解】

A、H2O+CO2=H2CO3用于制作碳酸饮料;故选项正确。

B、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生成五水硫酸铜(CuSO4∙5H2O)变为蓝色;故选项错误。

C、实验室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故选项错误。

D、湿法炼铜的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3.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有四种化合物

B.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

3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的质量比为28:

32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乙烯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详解】

A、由上分析可知该反应中有三种化合物,一种单质,错误;

B、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

3,正确;

C、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因为产物中没有单质,不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错误;

D、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之比是1:

3,则物质的质量比为=(12×2+1×4):

(32×3)=28:

96,错误;

故选B.

4.下列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氯化银中的氯化钠,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除去氯化钾中的碳酸钾,加足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C.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分别加适量的水,用手触摸容器壁

D.鉴别CO2和SO2,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银难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将氯化银中的氯化钠除去,故正确;

B、氯化钾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而碳酸钾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二氧化碳和水,故可以除去碳酸钾,过滤的氯化氢和水可以蒸发除去,故正确;

C、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氯化钠溶液水温度几乎不变,故可以鉴别,故正确;

D、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故都能使溶液变红,故错误。

故选D。

5.使用下列试剂能将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钡三种溶液鉴别出来的是()

A.稀硫酸B.氯化钠溶液C.铁片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A

【解析】

A、稀硫酸与氯化钠溶液不能反应,混合后无明显变化;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混合后产生气泡,稀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稀硫酸分别加入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钡三种溶液能产生三种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符合题意;B、氯化钠溶液与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钡三种溶液都不反应,氯化钠溶液分别加入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钡三种溶液中产生的现象相同,不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C、铁片与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钡三种溶液都不反应,铁片分别加入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钡三种溶液中产生的现象相同,不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钡三种溶液都不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加入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钡三种溶液中产生的现象相同,不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

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各物质组成见下表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反应前

70%

14%

6%

10%

反应x分钟

a

11%

c

d

反应y分钟

42%

b

40%

10%

表1容器各组分物质质量分数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

A.图中a=56%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且一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C.D是催化剂

D.若反应可以进行彻底则B有剩余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容器物质的总质量是100g,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是:

A有70g、B有14g、C有6g、D有10g,反应y分钟后,各物质的质量是:

A有42g、C有40g、D有10g,A的质量减少了28g,在反应物中,C的质量增加了34g,在生成物中,D的质量没有改变,可能是杂质也可能是催化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B是反应物,反应的B的质量是6g,即:

A+B=C;

反应x分钟后,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3g,设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是m,生成C的质量是n;

m=14gn=17g

【详解】

A、图中a=70%-

=56%,故选项A正确;

B、该反应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不一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故选项B不正确;

C、D的质量没有改变,可能是杂质也可能是催化剂,故选项C不正确;

D、A、B、C三种物质反应质量比是14:

3:

17,70%的A要完全反应,需B是15%,B不会有剩余,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

A。

7.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涉及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绿色食品”、“白色污染”、“赤潮”主要都不是在说颜色

B.生活污水、农药和难分解的有机物等会造成水体污染

C.约占空气体积21%的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是一种高能燃料

D.许多合金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绿色食品”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的一类产品;“白色污染”的主要成分是用聚笨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赤潮”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的藻类生长繁殖过快所引起的,由此可知主要都不是在说颜色,正确;

B、生活污水、农药和难分解的有机物等会造成水体污染,正确;

C、约占空气体积21%的氧气能支持燃烧,但氧气不是高能燃料,因为氧气没哟可燃性,故错误;

D、许多合金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正确;

故选:

C。

8.在一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对该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物质质量/g

25

m

18

8

反应后物质质量/g

9

待测

38

4

A.“待测”数值一定为2gB.该反应中甲和丁为反应物

C.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9:

38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25g-9g=16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6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38g-18g=20g;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8g-4g=4g;由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应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乙的质量应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数值一定为mg,无法确定具体的数值,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中甲和丁为反应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6g:

20g=4:

5,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9.2018年5月阳泉市举行中考实验操作考试,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安全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振荡试管充分反应B.

溶解NaCl固体C.

检验溶液的酸碱性D.

干燥气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振荡试管时,振荡的正确方法是用手腕的力左右摆动,故实验操作错误;

B、不能在量筒中配制NaCl溶液,应在烧杯中进行,故实验操作错误;

C、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时,应取样检测,不能将酚酞直接滴入试剂瓶,故实验操作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气体反应,但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故实验操作正确。

故选D。

10.某同学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试管炸裂了。

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外壁有水滴;③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④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⑤用了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气体

A.①⑤B.①③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发生炸裂;②试管外壁有水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发生炸裂;③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造成冷凝水倒流使试管发生炸裂;④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使水槽内的水分倒流进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⑤用了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气体不会使试管炸裂,可能的原因是①②③④,故选C。

1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

A.纯净物:

冰水共存物、干冰

B.化合物:

氨水、小苏打

C.合成材料:

合金、塑料

D.有机物:

Na2CO3、CH3COOH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冰水共存物中的冰是固态得水,指的是纯净物水的两种不同状态,属于纯净物。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

A正确;

B、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属于化合物分类中的盐。

B错误;

C、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是合成材料。

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C错误;

D、碳酸钠(Na2CO3)属于无机物,乙酸(CH3COOH)属于有机物。

D错误。

故选A。

12.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木炭脱色制白糖

B.硫酸用于生产染料

C.氮气用于磁悬浮列车

D.用发酵粉蒸馒头

【答案】A

【解析】

A、使用的是活性炭作为脱色剂生成白糖,木炭不干净,错误;B、硫酸的工业用途广泛,如生产染料、农药、化学纤维、塑料等,正确;C、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磁悬浮列车,正确;D、发酵粉可以用于蒸馒头,正确。

故选A。

点睛: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从O、C、H、S、Al、Na、Ar、Cu八种元素中选取相关的元素,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作叶脉书签的碱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精____________________。

(4)硫酸铜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种黑色固体高温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rNaOHC2H5OH

Al2O32CuO+C

2Cu+CO2↑

【解析】

【详解】

(1)氩气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化学式为Ar;

(2)制作叶脉书签的碱是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

(3)酒精是乙醇的俗称,化学式为C2H5OH;

(4)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