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494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课时作业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古希腊先哲设想:

有一批囚徒,自小待在一个地穴中,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

这一设想旨在强调()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理性高于感觉

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D.“美德即知识”

2、“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

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纪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个时期所特有。

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

”这个时代()

A.设计了未来社会制度的蓝图B.坚持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

C.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时代潮流D.大力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3、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中心思想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B.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

C.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D.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4、古希腊某位思想家认为:

“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

”该思想家()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5、古代雅典学者普罗泰格拉在《论神》中说:

“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

”这一观点(  )

A.否定神性,摧毁神学禁锢B.提倡怀疑,肯定人的价值

C.尊崇理性,强调道德作用D.肯定人性,主张认识自我

6、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和灵肉对立两个核心,他不爱好观看虚构戏剧,却要读《伊索寓言》,因为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

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A.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B.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美德

7、不论对智者学派抱有什么看法,学者们都承认,“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

学者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都()

A.有相同的历史贡献B.推动了理性主义发展

C.表达了对人的肯定D.提升了人性的高度

8、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

这说明他(  )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B.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C.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D.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9、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拯救人类心灵B.认识你自己

C.追求生命价值D.知识即美德

10、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苏格拉底相信自己的“灵机”不是传统的邦神,成为了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这表明两人(  )

A.公开反对宗教神学B.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批判雅典人的愚昧D.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11、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

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袜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

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

A.否定神的存在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宣扬唯物主义的思想D.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12、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出现三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三大悲剧家,他们都善于从传统的神话中寻取戏剧的题材,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

根据材料可以推测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成功之处在于()

A.顺应了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B.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宗教情绪

C.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D.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13、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

“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认识你自己B.美德即知识

C.追求真理,理性思考D.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14、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一些重要的古代文明中心,如希腊、中国,人类的精神开始了觉醒,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

下列主张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有()

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④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15、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

下列对此理解表述最准确的是()

A.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B.雅典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C.城邦政治中王权和神权相结合D.神在雅典人心中的地位提高

16、柏拉图说:

“在所有的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

”亚里士多德表示:

“一个自由人是为自己活着。

因而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

”这反映了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A.理性主义B.人文主义

C.怀疑主义D.个人主义

17、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

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这则故事反映了苏格拉底()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强调理性,并主张认识自我

C.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D.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

1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讲道“……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就难以建立一个政体(不能知道当官的是什么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主张()

A.让少数人掌握民主权B.在政治上人人平等

C.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D.平民有权监督官员

19、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指出:

在理想的社会中,就像在一个好的灵魂中一样,每一部分都要遵循正确的等级,他把社会中的人划分为三个等级,最上面的是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第二等级是御国御侮的战士,第三等级是劳动者。

由此可见,柏拉图()

A.重视人的理性和道德B.坚持思想自由至上的原则

C.崇尚怀疑主义的精神D.吸收孔子等级有序的观点

20、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是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

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这则故事反映了苏格拉底()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强调理性,并主张认识自我

C.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D.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

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

这些稀奇古怪的宇宙论不能符合人的需求,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

……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

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

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三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

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普罗塔戈拉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思想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意义。

(3)阅读材料三,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22、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先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曾下过三个论断:

①“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追求知识被看作最高尚的活动,体现了古希腊爱智慧的传统;②“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以理智为主宰,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③“人是政治动物”,侧重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人进行考察,人只有结合在城邦和国家之中,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王善超《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言行一致是许多文化先哲的优秀品质。

阅读材料二,请您选择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的一个论断并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扼要予以展开说明。

(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我们在体力和健康方面就可以看到,锻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

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

唯有适度才能造成健康,并增进和保持它们。

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

……节制和勇敢是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全。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材料二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

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

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

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

……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

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材料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学就是应用伦理学。

……真正的政治家都要专门地研究德性。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方面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伦理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有何指导性价值。

(2)根据材料二回答,比较理想的政治体制的标准是什么?

实现这一标准的途径有哪些?

对当今政治建设有何历史借鉴价值?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政治主张的内在联系。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答案】C

【解析】在中世纪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

14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

“这一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说明社会制度正在发生变革。

“这个时期上承中世纪,下启近代”是在13-14世纪。

符合这两个特征的只有文艺复兴运动,故选C。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坚持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是宗教改革时期,故B项错误;“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故C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古希腊时期,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A项正确;B项是苏格拉底的言论;C项是启蒙思想家的言论;D项的意思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

”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的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所以备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苏格拉底的特征,A是普罗他格拉的思想;C项与“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不符合;D项与苏格拉底思想无关。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材料中的观点属于智者学派的观点,本题是在考查智者运动,提倡怀疑,肯定人的价值才是智者运动,故B正确;否定神性,摧毁神学禁锢是宗教改革,故A错误;尊崇理性,强调道德作用是启蒙运动,故C错误;肯定人性,主张认识自我是文艺复兴,故D错误.故选B.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是从两个方面来介绍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美德即知识)是从其道德认知角度说明;“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则是从推崇人的理性来说明。

因此B符合题意。

ACD都没有完整的从两个角度去理解苏格拉底。

7、C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说明他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教育、直接民主、传统神学观念,故ACD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返求于己,研究自我”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故C正确;ABD三项也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但不符合题意。

材料“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相同点,两者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是要从人的视角看待世界,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是重视理性思考的作用,表明两人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故D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宗教,所以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普罗泰戈拉追求功利,忽视道德,排除B;C材料未体现,排除C.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房屋、衣服、袜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的本质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文化。

依据材料“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可知,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与题意不符。

13、C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老子思想,故①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普罗塔戈拉的思想,故②正确;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莎士比亚的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③排除;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属于苏格拉底思想,故④正确;故②③④组合错误,故A排除。

①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

①②④组合正确,故C正确。

①②③组合错误,故D排除。

15、【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普罗塔哥拉、欧里庇得斯皆“不敬神”被起诉,遭到城邦不公平的待遇,说明雅典民主权利滥用,故B错误;雅典城邦普遍信仰神的存在,但是不能说明城邦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故C错误;D的“提高”一词表示一开始神的地位不高,后来才提高,而题目中表现的是,神的地位一直很高,错误;人文精神指以人为上,重视人,而题中几位被处死的人,都是因为对神不敬,由此可以看出,雅典此时还是神明至上,神的地位是高于人的,所以“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故答案选A。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其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无不充满法的精神。

16、B

17、C

18、C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理解。

根据题干所示,柏拉图推崇的是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即主张让有道德和理性的哲人治国。

2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依据材料“最大最好的麦穗”“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相对主义的思想和主观看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理性”,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否认绝对权威”与材料无关,“批判道德”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1、

(1)主张:

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意义:

第一次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2)观点:

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意义: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观点认为文艺复兴是“真理的重新恢复”是不正确的,因为文艺复兴只是借助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形式,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文化运动。

22、

(1)主张:

仁;礼;中庸。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剧烈变动;各主要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争霸天下为主要目标;孔子的学说与这一时代要求有相当距离。

(2)选择①:

亚里士多德17岁那年,为寻求智慧,到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作过研究,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②:

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老师柏拉图十分敬重,但并不盲从,肯定客观世界真实存在;提出三段论的演绎逻辑进行研究、统计和思考;提出“中庸之道”的态度与方法。

③:

接受重金聘请担任马其顿国王儿子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虽然师生之间有诸多不和谐,但努力对亚历大山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出仁;根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出礼;根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得出中庸;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剧烈变动;各主要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争霸天下为主要目标;孔子的学说与这一时代要求有相当距离。

(2)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选择①:

亚里士多德17岁那年,为寻求智慧,到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作过研究,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②:

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老师柏拉图十分敬重,但并不盲从,肯定客观世界真实存在;提出三段论的演绎逻辑进行研究、统计和思考;提出“中庸之道”的态度与方法。

③:

接受重金聘请担任马其顿国王儿子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虽然师生之间有诸多不和谐,但努力对亚历大山产生重要影响。

23、

(1)观点:

德性(善和美);中道(适度)。

价值:

为培养正人君子、确立良好的政治美德提供重要思想基础。

(2)标准:

能否使公民向善(具有德性)。

途径:

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

借鉴:

治国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3)联系:

伦理学是政治学的基础,政治学就是伦理学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