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362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5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分析.docx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分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分析.docx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分析

2016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石油分馏B.葡萄糖在体内缓慢氧化

C.海水提镁D.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

2.下列做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的是(  )

A.研发使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B.分类回收利用垃圾,节约资源和能源

C.将工业废水注入地下,治理水污染

D.研发可降解的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3.2016年2月16日《科技日报》报道,美国犹他大学工程师发现了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一氧化碳(SnO),有望将电子设备速度提高100倍,则一氧化锡中锡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B.﹣1C.+1D.+2

4.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B.稀释浓硫酸C除去CO2中的HClD.过滤

5.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

A.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B.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呈碱性,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D.稀硫酸能与金属反应,可用来除锈

6.2015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所负责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下列关于青蒿素(C15H22O5)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青蒿素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构成的

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D.青蒿素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2:

5

7.某饼干包装上的说明(部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精炼植物油,鲜鸡蛋中均富含蛋白质

B.饼干配料中只有白砂糖属于糖类

C.从营养均衡的角度看,饼干中缺乏维生素类营养素

D.饼干配料中不含无机盐

8.下列是小刚“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计算需要氢氧化钠4g、水46g

B.将氢氧化钠放在托盘天平左盘的纸上称量

C.将称取的氢氧化钠放入量筒中溶解

D.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一半后,小刚认为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4%

9.根据如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B.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2个电子

C.硫离子核内有16个质子

D.Mg2+与S2﹣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10.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A.AB.BC.CD.D

11.下列各组离子可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H+、SO42﹣、K+、CO32﹣B.Mg2+、Cl﹣、OH﹣、Na+

C.Fe3+、SO42﹣、H+、Cl﹣D.Na+、Ba2+、NO3﹣、SO42﹣

12.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13.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甲是有机物,乙、丙、丁是无机物

C.点燃前,要先检验甲的纯度,防止爆炸

D.参加反应的甲、乙微粒个数比为1:

2

14.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时都有晶体析出

C.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均形成饱和溶液

D.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相等

15.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微粒观: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B.分类观:

纯碱和烧碱都属于碱

C.能量观:

干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D.守恒观:

在电解水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16.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杂质(少量)

试剂和操作方法

A

O2

H2O蒸汽

通过浓H2SO4

B

稀盐酸

稀硫酸

加入适量BaCl2溶液,过滤

C

Na2CO3粉末

NaHCO3粉末

加热

D

KNO3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适量的Na2SO4溶液,过滤

A.AB.BC.CD.D

 

二、共6小题,共30分

17.我们常听到以下说法:

①生理盐水②高原缺氧③煤气中毒④胃酸过多.请从H,C,O,Na,Cl中选择合适的元素,书写化学式:

(1)①中的“盐”      ;

(2)②中的“氧”      ;

(3)③中的“煤气”      ;

(4)④中的“酸”      .

18.水在地球上储量很大,分布范围也很广,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却非常少.

(1)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      ,由于该过程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所以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2)远离陆地的海岛可以利用图示的“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缓解淡水不足的问题.

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

A、分子质量B、分子种类C、分子间隔

②利用该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氢化钠的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厨房中的      来止痒;

(2)森林发生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的目的是      ;

(3)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功能;

(4)饼干包装袋中常用的干燥剂是      (填化学式);

(5)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填序号):

①陶瓷杯②黄沙③羊毛衫④煤炭⑤玻璃茶壶⑥塑料盆⑦酒精

(6)当施用铵态氮肥时不要与碱性物质混用以避免肥效降低,请写出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研出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某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在学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分别结合自己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实验,各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图象描述.图A是实际操作图,图B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图C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

根据图B的曲线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变化对应的实验操作是将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滴入溶液的质量为ag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3)当溶液的pH=7时,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4)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g时,向所得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是      色;

【结论】从反应前后离子的种类看,有些离子参与了反应,有些离子只是旁观者,该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离子是      .

21.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良好的      性,燃着的白磷熄灭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可看到铜片表面变黑,该黑色物质是      (填化学式);

(3)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      (填序号).

A、作反应物B、隔绝空气C、升高温度.

22.在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某同学将一定质量的Zn粉放入AgNO3与Cu(NO2)2的混合溶液中,实验流程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步骤Ⅱ中生成的无色气体X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滤液N中的溶质是      ;

(2)请写出步骤Ⅰ中所发生的任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共2小题,12分

23.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填写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      ;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将药品加入装置前,应先进行的操作是      .验证CO2已收集满的方法为      ;

(3)实验室收集氧气可用      装置或E装置.

24.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加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如图C所示).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白色沉淀明显增加,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分析】A实验结束后,反应物中一定有剩余的是      (填化学式).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猜想】小明猜想:

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

小滨猜想:

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CaCl2;

小英猜想:

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CaCl2、HCl;

你的猜想:

滤液中的溶质是      .

【讨论】你认为      的猜想一定不合理,请说出理由      .

【实验】若要验证小明的猜想,请完成下表的方案.

实验步骤

预想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小明的猜想正确

 

四、1小题,共10分

25.为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小龙和他的同学用足量的一氧化碳与10g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该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

(1)上述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2016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石油分馏B.葡萄糖在体内缓慢氧化

C.海水提镁D.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石油分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葡萄糖在体内缓慢氧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海水提镁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2.下列做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的是(  )

A.研发使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B.分类回收利用垃圾,节约资源和能源

C.将工业废水注入地下,治理水污染

D.研发可降解的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白色污染与防治.

【分析】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开发新能源,减少污染源等,则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并注意节约能源,应从我们身边做起.

【解答】解:

A、开发利用新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排放,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故不符合题意;

B、分类回收利用垃圾,即节约资源又能减少污染,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故不符合题意;

C、将工业废水注入地下,治理水污染,又会污染地下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故符合题意;

D、研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从而减少“白色污染”,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16年2月16日《科技日报》报道,美国犹他大学工程师发现了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一氧化碳(SnO),有望将电子设备速度提高100倍,则一氧化锡中锡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B.﹣1C.+1D.+2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物质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

氧元素显﹣2,设锡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

x+(﹣2)=0,则x=+2.

故选D.

 

4.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B.

稀释浓硫酸

C.

除去CO2中的HClD.

过滤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与CO2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过滤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倾倒液体时瓶塞应该倒放,试剂瓶口应该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能与CO2反应;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过滤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漏斗末端应该紧靠烧杯内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B.

 

5.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

A.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B.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呈碱性,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D.稀硫酸能与金属反应,可用来除锈

【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干冰升华吸热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熟石灰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分析;

D、稀硫酸能除锈是因为它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解答】解:

A、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是因为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故A因果关系成立;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剂是利用干冰易升华需要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故B因果关系成立;

C、熟石灰为碱,其溶液呈碱性,能中和酸性土壤,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C因果关系成立;

D、稀硫酸能除锈是因为它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而不是能和金属反应,因果关系不正确.

故选D.

 

6.2015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所负责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下列关于青蒿素(C15H22O5)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青蒿素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构成的

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D.青蒿素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2:

5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分析】A.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

A.由青蒿素的化学式可知,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青蒿素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一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22+16×5=282,故正确;

D.一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故其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2:

5,故正确.

故选B.

 

7.某饼干包装上的说明(部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精炼植物油,鲜鸡蛋中均富含蛋白质

B.饼干配料中只有白砂糖属于糖类

C.从营养均衡的角度看,饼干中缺乏维生素类营养素

D.饼干配料中不含无机盐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分析】A.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B.根据糖类物质来分析;

C.根据饼干所含营养素来分析;

D.根据无机盐的种类来分析.

【解答】解:

A.精炼植物油富含油脂,故错误;

B.小麦粉中富含淀粉,淀粉也属于糖类,故错误;

C.由标签信息可知,饼干中富含糖类、油脂、蛋白质、无机盐,不含维生素,故正确;

D.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无机盐,故错误.

故选C.

 

8.下列是小刚“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计算需要氢氧化钠4g、水46g

B.将氢氧化钠放在托盘天平左盘的纸上称量

C.将称取的氢氧化钠放入量筒中溶解

D.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一半后,小刚认为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4%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分析】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B、根据氢氧化钠的特点考虑;

C、根据溶解需要的容器考虑;

D、根据溶液的性质考虑.

【解答】解:

A、氢氧化钠质量:

50g×8%=4g,需水:

50g﹣4g=46g,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到玻璃器皿中,故B错;

C、溶解物质应放到烧杯中,量筒不能用于溶解物质,故C错;

D、由于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所以制好的溶液转移一半后,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为8%,故D错误.

故选A.

 

9.根据如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B.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2个电子

C.硫离子核内有16个质子

D.Mg2+与S2﹣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解:

A.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原子序数为12,故错误;

B.由镁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镁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故正确;

C.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硫离子,质子数不变,仍为16,故正确;

D.镁原子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镁离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硫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最外层也成为8个电子,故正确.

故选A.

 

10.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A.AB.BC.CD.D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

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属于结论;

B、火焰为什么向上?

属于解释原因;

C、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分析;

D、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

故选D.

 

11.下列各组离子可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H+、SO42﹣、K+、CO32﹣B.Mg2+、Cl﹣、OH﹣、Na+

C.Fe3+、SO42﹣、H+、Cl﹣D.Na+、Ba2+、NO3﹣、SO42﹣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H+、CO3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Mg2+、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D、Ba2+、SO4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12.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分析】A、根据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考虑;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C、根据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考虑;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

【解答】解:

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

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故A做法正确;

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故B做法不安全;

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

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故C做法正确;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故D做法正确.

故选B.

 

13.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甲是有机物,乙、丙、丁是无机物

C.点燃前,要先检验甲的纯度,防止爆炸

D.参加反应的甲、乙微粒个数比为1:

2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分析】根据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所表示的反应为CH4在O2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根据反应分析反应的特点、物质的性质等分析判断.

【解答】解:

由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CH4在O2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由以上分析可知:

A、由方程式式可知,生成物分别为二氧化碳和水,都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由方程式式可知,甲是甲烷,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乙是氧气属于单质,不属于无机物;丙、丁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无机物,故B错误;

C、甲是甲烷,属于可燃性的气体,点燃前要先检验甲烷的纯度,防止爆炸,故C正确;

D、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微粒个数比为1:

2,故D正确.

故选B.

 

14.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时都有晶体析出

C.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均形成饱和溶液

D.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相等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分析】A、根据溶解度的比较方法考虑;

B、对于饱和溶液升温而析出晶体,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分析;

D、据溶解度的概念,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解决此题.

【解答】解:

A、溶解度的比较必须有温度的限制,故A错误;

B、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