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芝文《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160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贾芝文《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贾芝文《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贾芝文《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贾芝文《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贾芝文《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贾芝文《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docx

《贾芝文《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贾芝文《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贾芝文《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docx

贾芝文《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

SDJG12512127

 

课题类别:

山东省基础教育科学“十二五”

 

课题标题:

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立项时间:

2012年11月

 

课题主持:

贾芝文

参与人员:

高翠玲王瑞李敏王月华赵德柱刘焕营罗晶于紹伟贾善善姜文柱

 

单位名称:

山东省宁阳县实验高级中学

 

《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结题报告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中课题研究主持人贾芝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新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首位。

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热爱社会主义;具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以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新道德教下全面育人的德育教育。

2.《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最有效的,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的工作特点决定的。

学校的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蕴含着德育素材,这要靠各学科教师善于挖掘,融会贯通的渗透,才能在新道德教育下,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德育教育是个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在阐述德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要领、基本思想内容的时候,几乎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且需要诸多知识点的支撑。

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德育工作干巴枯燥,苍白无力的形式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的知识面较窄,教师又不善于运用各学科相关内容去丰富德育内涵、艺术性渗透。

实际上,德育教育工作并不是德育学科包打天下的领域,其他教学科目也包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应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

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目的和课程标准得以实施的基础上,德育教育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因此,要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进行艺术性渗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传道”于“授业”之中,才能达到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呈现我们所期望的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的良好局面。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具有突出的行为与实践特色,即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寻找各学科中德育因素及具体问题。

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努力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途径,方法,积极开发课堂教学中,所含德育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开展德育在新道德教育下艺术性渗透活动,初步获取课堂教学的德育艺术渗透方式、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本课题虽然在国内开展研究较早,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的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进行艺术性渗透,以致流于形式,错过了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其次,把德育教育的过程看成单纯的说教过程,使德育过程与品质的形成过程相分离,各学科之间各行其是,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以智育代德育,德育渗透不经常、不艺术,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等等。

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课题组觉得本课题的再研究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理念范围和基本内容的界定

新道德教育基本理念:

德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教师的教学之路并不都是从知识走向知识,从学科走向学科的。

而从道德走向知识、走向科学,可能是更有效的教育之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学科教学就是改变过于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目标强调了学科教学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提高学科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人生价值观,从重知识结论到重过程体验,从重智力到重感情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目标要求我们:

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经常地艺术地渗透到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把加强德育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这就要求学科教学过程中强化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通过实施有效的德育渗透促进智育的提高,通过改善学生的情商来促进学生的智商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新课程目标要求:

传统的学科课程着眼于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较少顾及个体的情感因素,它妨碍完整健全的人格的实现。

新课程理论强调个体的情感发展与智力发展同等重要。

新课程是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课程。

旨在唤起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唤起学生对世界观的探求,它与德育教学的核心极其一致。

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且要为学生人格的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从他律走向自律。

3.道德与知识有着特殊的关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性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知识与道德有着特殊关系。

先有正确的世界观,然后才有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有真正的道德,而知识又是建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材料。

没有德育因素的知识,就不是真知识,道德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对道德有深刻的认识,道德水平也受到限制。

所以,道德绝对不能建立在愚昧无知的基础上。

虽然知识不等于道德,但有道德一定要有知识,知识中又蕴含着深厚丰富的德育因素,在传授知识、全面提高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做到智力和道德的同步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艺术性渗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任何把德育和教学质量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二者统一于新的质量观。

一方面,教育质量问题首先是德育,离开德育的教学质量不是真正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中把知识和德育进行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才是教育的最高界。

因为德育渗透并非从外面把德育因素强加到知识去,而是知识本身就蕴含着德育的养料,而且它是知识的精髓,让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德育的营养。

4.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要强调运用四种渗透原则

第一是整体学科艺术性渗透原则:

牢固树立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要艺术渗透德育教育这一原则思想。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教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第二是某一学科有序艺术性渗透原则: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

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三是某一节课来说是有机艺术性渗透原则:

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要讲究渗透的方法,做到知识与德育水乳交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第四是某一活动随机渗透原则:

对某一件事,某一活动,某一则新闻,某一个名名人物,只要有教育意义,必须抓住时机,随机渗透。

切莫失德育教育之良机,造成失误。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并坚持以相关德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与实践相符合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方法及途径。

2.通过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德育渗透的途径,寻找学科与德育教育教学结合的完美方法,构建艺术性渗透或课堂德育教育模式。

使教师树立科学的新德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课堂研究,探索学生自觉接受教师德育渗透的思想观点,自觉调整个体意识和行为,形成优良品德培养的有效机制,使学生按照社会需要的品德方向发展,达到个体品德与社会要求的统一。

4.通过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艺术性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授课观念的改变以及学生内在品质与素质的提升。

准确提炼和寻找到学科德育的切入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力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道德意识,促进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发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法纪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育问题为抓手,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意识,积极构建学科德育渗透模式,形成全校教师学科德育渗透氛围、及教学特色。

1.现状研究

调查研究各学科教学中是否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艺术渗透了德育,存在哪些具体问题,以便针对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目标,从而落实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中艺术性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思想道德观念和思想道德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2.对策研究

它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所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组从以下方面考虑:

(1)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2)建立德育渗透体系

全面建立课堂德育艺术性渗透体系和实施网络,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的、完整的学科教学德育艺术渗透结构和氛围。

(3)挖掘、寻找并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手段,提高学科德育艺术性渗透的实效性。

(5)依托教科研,强化学风、教风、校园文化、各项活动、环境教学等“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宁阳实验高中初中1班、5班、7班部分学生和语文、英语、政治、传统文化、环境教育等学科。

针对课题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研究法、教学研究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在此,简要介绍三种方法。

1.问卷调查研究法。

以本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品质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中,将针对学生作连续的跟踪调查,以观察和分析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艺术渗透的研究。

2.教学研究观察法。

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问题,逐步形成对被调研对象的德育对策。

②依照学科内容,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探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德育渗透。

 3、行动研究法。

它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模式,它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了个体或群体与专家或团体的密切结合。

因此,行动研究法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

根据学科内容,巧妙把影视、网络、图像、音乐与学科内容结合到一起,设置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教学情景观摩评价,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大丰收的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首先,准备阶段

组建课题小组,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

分析研究《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的重要性,明确艺术性地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并印发一些有关资料。

其次,确定研究课题并填写了课题研究申请书,明确了研究人员的分工,详细制定了研究计划。

再次,组织成员学习了《新课标》、《德育原理》等文件著作,提高了成员研究的理论水平,坚定了研究的信心。

实施阶段

1.立项通知下达后,立刻召开专题会,共同撰写了开题报告。

2.确定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及实验对象,确立了实验班级。

3.共同制定了抽样调查的问卷,确立了调查小组并召开了部分教师参加的调查会。

开展抽样调查后,汇总调查结果,分析不能很好进行渗透的原因并写出了调查报告。

确立如何在语文、数学、政治、物理等学科中,进行德育艺术性渗透的切入点,逐步开展课堂教学的德育艺术性渗透,并写好渗透记录以便总结交流。

各成员积极开展艺术性渗透的实验活动并召开经验交流会,提高各成员的研究水平,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的变化,以及不同学科教师艺术的渗透思想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最后,开展了实施学科中德育艺术性渗透后,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结果调查,并对此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

总结阶段: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互相交流实验结果,每位成员以书面形式写出自己在学科教学中艺术性渗透的经验成果,并写成论文。

认真撰写结题报告,提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今后的设想,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构建新的教研平台,以研促研。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1.确定研究课题,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成立了课题组,初步确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组织学习德育教育理论,填写课题研究任务书。

2.组织了对课题组成员的专题培训和辅导,达成了共识,共同商讨,撰写了开题报告。

3.对本阶段做好会议记录和做好工作总结。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7月)实施阶段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设计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学科德育现状的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尝试进行德育的渗透性研究。

2.发放问卷并对回收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性考察,撰写调查报告。

本阶段还将邀请各科教师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程度,并组织进行学科德育案例展示与研究。

3.做好本阶段的工作总结,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任务分工及注意事项。

第三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总结验收

1.前期侧重于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构建德育方法体系,使各种途径与教育内容的方法形成整体,提高德育实效。

2.中期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把德育的多种方法与各学科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鼓励教师撰写课题论文。

再次发放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比较,检查德育渗透效果。

3、后期发放学科德育渗透问卷调查表,统计整理,分析比较,写出总结报告。

4、最后提倡互动评课,构建平台,以研促研,课题组共同研讨课题结题报告,汇编论文,组织结题论证,提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渗透方法:

通过德育艺术性渗透的研究我们探索出一套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

1、目标强化法

根据课程标准,要特别突出三维目标中情感德育目标。

教师通过激情导入、故事引入、富有教育意义的直观展示,达到先入为主的德育渗透的目的。

2、德育故事升华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入情入理的分析,用故事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

3、迁移默化语言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感的迁移,情感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

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学科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三峡的雄壮,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艺术性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从而为树立将来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思想奠定基础。

4、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

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现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5、活动体验法

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如外出观光,参加公益劳动,各种周会、班会,文艺演出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

6、兴趣激发情感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如语文《登泰山》一课,运用极热情,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泰山雄浑,绮丽的自然景色。

教学时,如果运用语言自先介绍一下泰山的旖旎景色,或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泰山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7、参观实地感知法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参观,以及工矿企业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通过回忆革命历程、缅怀革命烈士的事迹,达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目的。

到田野饱览大自然的美景,参观工矿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从思想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珍惜,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现状变化

1、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

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各科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学校出现了学雷锋活动小分队,大家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奉献为大家蔚然成风。

2、改变了以前“重智轻德”现象

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也避免了学科德育单一化。

将德育艺术性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的时候,在各科教学中,使德育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

德育的途径也避免了以前的单一的弊端。

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

3、规范了学生日常行为

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五自”能力。

学生在家勤动手,能讲礼貌,守社会公德。

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4、支持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本学期学校以实施德育日常工作全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通过落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开展德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校德育科研的全面提高。

其中,贾芝文的《传统文化课中的德育渗透方式》校级课题已获得专家组评议,准予结题。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课题组撰写了十多篇课题论文,已参加山东省校园文化建设评选,并获得多项奖励。

这对学科的德育渗透研究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对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普及和推广产生了重大影响。

举例王月华、姜文柱撰写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思想教育》;赵德柱撰写的《如何在学科中艺术性的渗透德育教育》;李敏撰写的《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贾善善撰写的《我校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管理与研究》、《润物细无声---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贾芝文撰写的《传统文化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式》《我校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管理与研究》;刘辉的《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高翠玲撰写的《中学政治教学中德育渗透》,王瑞撰写的《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科学渗透德育教育》、姜文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等论文。

八、课题研究存在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在《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中,课题组提出的这些方法和对策,对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民主,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待于广大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工作。

为了今后德育教育能在各学科中广泛渗透,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把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为考评一个老师的重要标准,确保德育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经常化,制度化。

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确保把德育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放在首位,保证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广,为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健康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教育无限,如何在各学科中真正艺术而全面地渗透德育教育,把德智能力有机的溶为一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德育原理》《教育学》《心理学》2.《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3.《教育科学研究》《德育报》

20131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