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129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阴符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黄帝阴符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黄帝阴符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黄帝阴符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黄帝阴符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帝阴符经.docx

《黄帝阴符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阴符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帝阴符经.docx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上篇

[原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略释]:

观天之道,苹果落地矣;天行健,执天之行乃同之也。

尽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统贯全经矣。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此处单言其一,以人生天地间,独泥于地故。

另,天有五气,地成四时;四时着形,五气神神;神气通畅,形随以迁矣,物物不物于物者也。

况其本自先天乎?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上者天,天主行道。

君子不器。

[原文]: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略释]:

先贤所注:

五贼者,在道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味、利、反、怨与小大。

推而广之,万象之定尽于之。

此形而下之言矣。

天有,天何曾有?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以此知之五贼之生,本自有也,自居、执、住、止,毁天常故成五贼。

若不有者,何出五贼?

是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谓见之者,即非见之者,绝之而已矣。

百方经教,虚广故也,故仲尼云: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又曰: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则至道也,何必广谈修习欤?

——筌注

[原文]: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略释]:

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天象地以尽行也。

五贼在心,非心、非非心则天下无贼。

施行于天,天行健,以执有故,坏天常。

然以五贼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于天,故谓五贼施行亦本诸天。

是同出而异德也,玄玄归根复命,反运五贼化五仁矣。

宇宙者,象数之运。

双手者,左象右数。

艮为手,《通书》以艮终焉。

艮者根也,止也,本也。

本立而道生。

象数万有之先也。

身于两手之间,是其中也。

一身合双手以象‘三’,三生万物故曰‘万化生乎身’。

单言身,乃明中轴为运之旨也。

此则穷究之,化贼为仁备矣!

[原文]: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略释]:

此言于天道与法天道之行要也。

天性,人也。

人为仁。

人心,机也。

机者,万有枢纽。

生化运之。

立天之道者,健。

定人者,仁。

[原文]: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略释]:

所谓杀机,反常也。

所谓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谓反常;是无常之本体也。

有生必有杀,有杀者其生亦微明矣。

见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

天人合发,顺天应命以行。

万化定基,奠基以出万化矣。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略释]:

巧拙者,大巧若拙也。

生杀道之常也,非所当执,伏藏以归。

此以世人知有用之为用,不知无用之为用故。

[原文]: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略释]:

九窍之邪者,逐欲而不自在故。

三要者,耳欲听妙音、目欲观妙色、口欲尝妙味。

先贤以三要为神、心、志者,乃穷其根也。

动者,命之行也。

静者,命之归也。

非动、非非动之体,尽拙此动静,故谓可以之动静。

执动者弃静,执静者弃动,均背于大道,故谓邪宗。

入无极之真,运此动静自然而然。

[原文]: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略释]:

火生于木,克于木;奸生于国,害于国;人之害生也,自害之,非天与焉。

祸与时,无常之自然也。

奸火不生,时祸何尝害吾?

此则知幽明故,防微杜渐,斯远害矣。

[原文]: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略释]:

知之者,天常也。

修之者,思无邪。

中篇

[原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略释]:

上篇以‘执天之行’为则,不以理胜。

中篇此以‘顺天理,灭人欲’也。

轨辄之道以此。

[原文]: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略释]:

理曰:

恩生于害,害于恩。

言盗者,失道废德故。

失道故,必以‘顺天理,灭人欲’成之;成之终,当明本也,故立盗言之。

昔慧能以出,明此盗,直达本源,故得直超三乘。

万物赖天地而成,待于天地,自受天地所盗也。

人赖万物以养,待于万物,自受万物所盗也。

万物赖人以化,待于人,自受人之盗也。

本自恩,害于恩,明之者,两得。

故谓世间教化德山棒、临济喝最亲。

三盗宜者,天道定人,人道法天也。

以相赖故,盗不称谓盗,故安。

[原文]:

故曰:

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略释]:

‘四时,五气’言之于此矣。

时先者,泥地故,形而下之器矣,顾形返化神。

因形化神,四时顺成,五气朝元,开源活流故得其化而安。

[原文]: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略释]:

神神之谓,乃以知无用、无为之贵也。

信不足焉,有不信。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能不自用者,自得其用。

有数、有定,知幽明故。

实为虚,虚为实;安时处顺,降伏我心,道成自然。

而命此定、数者,知机宜也。

《易》曰:

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又曰:

知机其神乎!

机者易见一而难知,见近知远。

莫能见、知者,弃自能之执,不以知、见故,信之、法则之可矣。

《老子》曰“则我者贵”。

所谓天下者,即非天下,是谓天下,以其形而下之谓也。

[原文]:

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略释]:

固穷者,穷通故,数本非数,定本非定,假以方便故。

轻命者,居盗故,物于物,不物物,时动必溃。

下篇

[原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略释]:

此言于穷通之道也,是谓修道。

修道之谓教,教之道,贵以专。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道皆此也。

师者,师心也。

绝利者,依义弃利也。

一源者,一心不二务,是仁也。

三反者,中庸也,三盗尽黜。

昼夜者,背明故,绝圣弃知。

[原文]: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略释]:

此‘定、相’之源也。

非相,非非相者,长生久视之道也。

[原文]: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略释]:

不可及、不可知者天,是绝众途也。

索迹者无尽,道成者非天也,尽自然,故谓无恩之大恩也。

迅雷警心,烈风摧枯。

乃明刑化也,刑之不如德也,明之。

至乐者,闲闲。

至静者,纯真。

此以却妄也。

至私者,弃圣同天。

至公者,与民无犯。

子曰:

“予欲无言,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此则非相、非非相之道也,归根以复命,焉知彼之不如此、后之不如今。

[原文]:

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略释]:

禽者,乃非离,是一之也,降伏自心。

炁,一作气,五气之谓也。

制,谓其关要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二五者,五气下行,四时合之而成也。

生、死互根,生万物者,死万物之所在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故制五气以归根,伏心毕矣。

恩害相生,莫泥之,无待者可了生死义。

世之执、止而不知解脱者,乃以泥恩故。

[原文]: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略释]:

所谓天地文理者,乃知见并生,功名互显之谓也。

落于有为法,不知盗而自盗也。

若乎时物文理者,彼所谓时物文理即非时物文理,所谓天地文理即非天地文理,所谓圣即非圣,是谓为圣。

以异之者,言哲。

所谓哲者即非哲,是谓为哲。

执相言之,哲者,择折泽,无有定法。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子曰:

“声色之于化民者,末也。

[原文]: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略释]:

此及以下之文,当谓必后人衍文也。

静者,一之也。

所谓静者,即非静,是谓为静。

浸者,天覆地载,行之不已也,故得对待之定体。

[原文]: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略释]:

至静,深阐于上文‘自然之道静’也。

此谓于无极之真,非动,非非动之体也。

律历所不能契,谓其于异俗识之动静,类于佛家所谓‘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之功德也。

爰有奇器。

爰,缘执也。

有者,有生于无。

奇者,奇正相化,是三也。

器者,形而下之谓。

八卦甲子。

八者,分也。

卦者,挂,言于定相。

甲者,天成象,化出。

子者,地培育也。

神机鬼藏。

神者,申之也。

机者,定、数也。

鬼者,归也。

藏者,一之也。

阴阳相胜之术,括前言所谓之要也。

昭昭乎进于象矣。

昭昭,微明日显也。

此言于象,前则以数,是象本乎数也。

进者,渐也。

悟元子刘一明注:

阴符经三百余字,其言深奥,其理精微,凿开混沌,剖析鸿蒙,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

唐陆龟蒙谓黄帝所著,宋陈渊谓黄帝受於广成子,朱文公亦谓黄帝著,邵尧夫谓战国时书,程伊川又谓非商末即周末时书。

其说纷纷,各述所知,究无定见。

以予论之,世皆传为黄帝阴符经,丹经子书,俱谓阴符经系黄帝所作,考之文字,始於黄帝,兴于唐虞夏商,或者黄帝撰作,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后世成真仙侣,笔之於书,流传世间,亦未可定。

就其世传之说,丹经之载,谓黄帝著之,亦无不可,但此书沿讹已久,苦无善本,字句差错者极多,或借骊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之说,紊乱圣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吕张果子房孔明注语欺世惑人者,似此鱼目混珠,指鹿为马,大失真经妙旨。

予于乾隆四十四年,岁次己亥,於南台深处,取诸家注本,校正字句,细心斟酌,略释数语,述其大意,扫邪救正,以破狂言乱语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九月九日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叙於自在窝中

阴符经注解跋:

阴符经者,黄帝演道书也。

而谈兵之家,视为天时孤虚旺相之理,人事进退存亡之因,即缁黄之流,浅窥圣经,谬为注疏者亦不少,不几误璞为鼠,以青作黄乎?

我悟元老师,造性命之精,证天人之奥,体古圣觉世之婆心,思发其覆,悯后学穷理而无门,详为之解,扫诸说之悖谬,诠阴符之肯綮,其中尽性至命之学,有为无为之理,靡不详明且备,将数千年埋没之阴符,至今原旨毕露,而无余蕴矣。

经云: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仆则曰:

圣经之精,圣道之微,尽矣。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九月九日受业门人王附青云峰甫沐手敬题  阴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见,莫能知,而己独见独知之谓;符者,契也,两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谓;经者,径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经久不易之谓。

阴符经即神明暗运,默契造化之道。

默契造化,则人与天合,一动一静,皆是天机,人亦一天矣。

上中下三篇,无非申明阴符经三字,会得阴符经三字,则三篇大意可推而矣。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

天之道,阴阳之道耳。

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奥妙,而神明默运,窃阴阳之气,夺造化之权,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无生无死,然其最要处,则在能观能执耳。

何谓观?

格物致知之为观,极深研几之为观,心知神会之为观,回光返照之为观,不隐不瞒之为观;何谓执?

专心致志之为执,身体力行之为执,愈久愈力之为执,无过不及之为执,始终如一之为执。

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所以了命。

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依世间法而出世间,性命俱了,心法两忘,超出天地,永劫长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为圣为贤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门曲径,邪说淫辞,故曰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者,金木水火土也。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气以生以长,但自阳极生阴,先天入於后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贼害,各一其性,木以金为贼,金以火为贼,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是谓天之五贼也。

惟此五贼,百姓日用而不知,顺行其气,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

若有见之者,逆施造化,颠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贼转而为五宝,一气混然,还元返本,岂不昌乎!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气。

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贼在身,实在心也。

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则五贼发而为喜怒哀乐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则五贼变而为仁义礼智信之五德。

若能观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为运用,一步一趋,尽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虽大,如在手掌之中;万化虽多,不出一身之内;攒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难矣。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赋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谓真心,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人得以为人者是也;人心者,气质之性,即知识之性,所谓机心,见景生情,随风扬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

天性者,天机,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机,即是人道。

守天机者存,顺人机者亡。

惟大圣人观天道,执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气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气杂於方寸之内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杀机者,阴肃之气,所以伤物也;然无阴不能生阳,非杀无以卫生,故天之杀机一发,则周而复始,而星宿移转,斗柄回寅;地之杀机一发,则剥极而复,龙蛇起陆,静极又动;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阴阳也,若能效天法地,运动杀机,则五行颠倒而地天交泰,何则?

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

天时人事合而一之,则万物变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

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阴阳之气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为性,性无不善,而气有清浊。

秉气清者为巧,秉气浊者为拙。

性巧者多机谋,性拙者多贪痴。

巧性拙性皆系气质之性,人心主事,非本来之天性。

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后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九窍者,人身上七窍,下二窍也;三要者,耳目口也。

人身九窍皆受邪之处,而九窍之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邪之要口,耳听声则精摇,目视色则神驰,口多言则气散,精气神一伤,则全身衰败,性命未有不丧者。

人能收视,返听,希言,闭其要口,委志虚无,内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气神三品大药凝结不散,九窍可以动,可以静,动之静之,尽是天机,并无人机,更何有邪气之不消灭哉!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阴恶,国譬身。

木本生火,火发而祸及木,则木克;邪生於心,邪发而祸及心,则性乱;国中有奸,奸动而溃其国,则国亡;阴藏於身,阴盛而败其身,则命倾;身心受累,性命随之,於此而知潜修密炼,观天道,执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为后天五行所拘者,非圣人其谁与归?

《阴符经》即是《遁甲经》的元始经笈,不为后世所知,多被误解作道家修炼之术的丹经,总是牵强附会,文不对题,断章取义,杂凑成文,不能全文贯通,首尾一气。

今用“遁甲”揭其秘,一气贯注,层次井然,全文通畅,豁然冰释,乐与爱好者共赏之。

经曰: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此节是全经之总纲,学说之根据。

高度概括了《阴符经》总体内容,故曰:

“尽矣”。

“观天之道”谓“天之道”用“观”而取得。

不但有其客观根据,而且有其具体方法,而非空洞理论。

自有古天文学内容,包括古代星占学在内。

但全文中并未提及三垣二十八宿,五星凌犯等星占天象内容之事。

由是可知,《阴符》著者是从星占学的另一分支,以天象实体运动为依据,即是应用天道运行规律所反映出的干支八卦,建立起一门有天道依据的数术系统遁甲式体系。

经文明示“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就是遁甲式的明证。

中国古代一切传统学术,皆是首重天道,遁甲式亦不能例外。

但与六壬、太乙之术不同,各有其特色。

合称“三式”之学。

遁甲以九宫为框架,六壬以十二地支为框架,太乙以九宫十六神为框架。

太乙占国运,遁甲占兵机,六壬占百事,各有重点,亦各无不占,然均不离以“干支”为根据。

古人发明“干支”颇不容易。

看起来很简单,要知其所以然和探索其客观根据就不容易。

不论医卜星相,天文地理,宗教神学等等,无有不涉及干支者。

“干支”是古天文学家研究的成果结晶,是天体运行规律的高度反映。

它在天文学中的客观根据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故不见有人具体揭示。

各著作之中,包括天文学史之中,皆多从说文解字训诂考释,却缺乏从古天文学中具体落实。

遂至认为干支属抽象概念,记时符号而已,其实质却鲜为人知。

将本来科学的东西,未能加以充分认识,反而被误认为是甚至肯定是“唯心”的和“迷信”的东西。

“八卦”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所应用的符号系统,用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在遁甲式中,八卦通天地人三盘之体,其侧重在于“空间”方位的反映和事物形象的归属。

自宋代而后,八卦又有先后天之分。

遁甲式所用为后天文王八卦,未提先天伏羲八卦。

可知《阴符》所用自应是“文王后天八卦”无疑。

《阴符经》所用八卦甲子,虽是时空统一的,但又是有所侧重的。

干支虽可表示空间方位,其重点乃在于“时间”的反映。

八卦虽可表示时间,其要端多主于“空间”方位的反映。

故自古皆采用干支记时,而不用八卦记时。

《遁甲》用八卦作“三盘”的定位式,天干从中顺逆演布,体现时空统一的变化模拟。

可见古人立法的合理性及其智慧的陈迹。

用图以明之。

“执天之行”,即是根据“观天道”所获的天道运行规律的记时“干支”为依据,法天则地演布奇门,得出千变万化之一幕,用作预测和决策的行事指导,争取计划的胜利。

故曰:

“执天之行尽矣”。

是有具体数术内容的,而非空洞词句。

(二)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此节从总纲而展开论述。

“故”即所以,乃申述“观天之道”的具体内容。

“天有五贼”之“贼”,即盗贼之“贼”。

贼与盗对,经文中有“五贼三盗”之说。

“贼”为明取强夺,“盗”为暗地偷窃。

即指盗窃天机有明暗两个方面。

有形象思维与理化思维,皆有具体内容。

天之五贼即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道中运行,占星家可以明白地观察到它们顺逆留伏的运行,冲巳凌犯的现象,芒角动摇的状态,以及隐显五色,九洲分野等,与人间社会相联系,作出灾祥的判断。

在《唐开元占经》《太白阴经》《乙巳占》《兰台秘苑》和《天文大成》《历代天文律历等志》中有丰富的记载。

但是,《阴符经》著者明显地是“星占术”的另一分支,不用守候灵台(观测台)的辛苦,只从古天文家精辟创作反映“天道”规律的“干支”这个天机来推演,从形象思维飞跃到理性思维。

诸如“六壬”“太乙”“子平”等等数术,无不根据干支来推演。

特别是《遁甲》式,将天道运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和天体空间定位的九天星,作为天道规律的客观依据,用干支五行和九星用作天机全息的模拟。

《烟波钓叟歌》曰:

“庚为太白丙荧惑”,即是以“庚”逮捕太白金星,“丙”代表荧惑火星。

这就充分证明遁甲是用天干五行代表天文行星的事实。

这种方法,既本于天道,又不用守候灵台的辛苦,仅用干支八卦推演,即可得到预测效果。

《烟波钓叟歌》又说:

“白入荧兮贼即来,荧入白兮贼需灭”,这里不但证明“遁甲”是以天干五行代表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同时又证明了“遁甲”是用五行代表五贼之事,与《阴符经》的隐秘若合符契。

“见之者昌”;昌,明也。

遁甲式重天盘又重天干,唯天干明布天地盘之中,一见而知,故曰“见之者昌(明)”,而地支无定住,藏于九宫之内,靠顺逆推演方可知道,是说代表五行的天干有明显的位置,一见可知,而不与地支情况相同。

故曰“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昌,明也,明白其吉凶以定趋避之行动也。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是说三奇六仪(即乙丙丁三奇,戊己庚辛壬癸六仪,均指天干而言),按规定之阴九局阳九局顺逆演布法则熟记于心中,即是“五贼在心”。

演布时将三奇六仪这一连串的天干或顺或逆,按用局规定排布在天盘上,故曰“施行于天”。

地盘亦同样布天干,其局法定体,从天道中来。

地盘不动,唯天盘动(视运动)。

也即是法天则地的模拟。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上下四方谓之宇,指空间。

古往今来谓之宙,指时间。

“在乎手”,即是在掌上运算的古法,以九宫八卦为定位,代表空间,用记时干支代表时间,在掌上轮算;古人称为“掌诀”。

《烟波钓叟歌》说:

“先须掌上排九宫,纵横十五在其中。

次将八卦论八节,一气统三为正宗。

阴阳两遁分顺逆,一气三元人莫测,五日都来换一元,接气超神为准的”。

一般流传的掌式多是用的“边九宫”法。

“活盘法”上掌,必须滚瓜乱熟后才能用,不然就用书写法,或用“拭盘”,即是“奇器”。

“万化生乎身”。

《尔雅》曰:

“身,我也”。

指布局之后,判断首明。

主客之分,人我之别。

即万事万物与我发生关系,自有或吉或凶之结果。

皆由人我、物我、事我之间的生克关系而造成。

一主而百客,判断之要端也。

此节所论,层次清楚,条理井然。

(三)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此节承前节“宇宙在乎手”的布局内容展述其布局原理。

是本“天人合一”之说。

天与人,在遁甲中,分别以天盘九星代表天,人盘八门代表人。

“天性人也”,即指天盘九星之属性与人盘八门之属性相同。

例如:

坎宫天盘星天蓬属水,人盘坎宫休门也属水。

艮宫天盘星天任属土,人盘艮宫生门也属土。

震宫天盘星天冲属木,人盘震宫伤门也属木。

巽宫天盘星天辅属木,人盘巽宫杜门也属木。

离宫天盘星天英属火,人盘离宫景门也属火。

坤宫天盘星天芮属土,人盘坤宫死门也属土。

乾宫天盘星天心属金,人盘乾宫开门也属金。

中宫天盘星天禽属土,人盘中宫寄居坤宫死门与艮宫生门也属土。

这就是天人属性相同的“天性人也”的具体内容。

接着就可以明白“人心机也”是联系“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的枢纽了。

“机”即是“天机”的“机”,也是“枢机”的“机”。

人心是“机”,主宰于中,而起枢机的作用。

即由人心来主天(天盘)以定人(人盘)。

也即是说,天盘是据“天道”运行规律所反映的记时“干支”为依据,求得天盘直符宫,直符宫下的人盘八门记时直使。

这就是“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的具体内容。

例如:

阳遁一局,甲子直符属坎一宫天蓬星,其人盘休门即为直使。

实在简易,取义颇为深刻。

只要求出了天盘,就得到了人盘。

确实靠人心在作主宰。

经文所述,何等明白晓畅,并非抽象的空洞大道理,且有其具体的落实处。

(四)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此节承前节所述布局后所得格局判断之举隅。

此所谓“天”即指“天盘”,“人”即指“人盘”。

“天发杀机”即天盘受克制。

“人发杀机”即人盘受克制。

《奇门统宗.奇门秘诀总赋》曰:

“身残毁兮!

乙遇辛而龙逃走;财虚耗兮!

辛遇乙而虎猖狂”。

即天盘中的“乙”受地盘总的“辛”所克制。

“乙”为东方木青龙。

因天盘主动,故曰“龙逃走”。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即是天盘中的“乙”受地盘中的“辛”克制,“龙蛇起陆”即为“龙逃走”之意。

《遁甲大全》卷七有曰:

“奇门上盘象天,谓九星;中盘象人,谓八门;下盘象地,谓九宫。

上盘星也,中盘门也,下盘宫也。

凡占吉凶者,首重九星,以九星是天盘,吉凶由天故也。

凡星克门吉,门克雄凶。

”此天盘受克为凶,即天发杀机之举隅。

东方木为青龙,乙者龙蛇之象,阳为龙,阴为蛇,乙至阳宫为龙阴宫为蛇。

又甲为龙,乙为蛇。

八卦甲子者,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结合应用而作出判断,此遁甲式方法之特色。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乃人盘受克,遭天地盘克制而有灾祸也。

《遁甲大全》卷七有曰:

“凡出行趋避者,首重八门。

以八门为人盘,吉凶由人自取故也。

凡门克宫吉,宫克门凶,伤人、事故凶”。

若天地盘皆同时克制人盘则至凶。

故曰: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此指天盘人盘同时皆遭克制,则有一番变革之象。

即天盘直符宫与人盘直使宫二者皆受克制,定有一番斗争或灾祸出现,是万事万物复杂变化的兆基。

故曰: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此节经文有作“天发杀机,移星异宿;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地发杀机,龙蛇起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者。

有将“移星异宿”作“日月星辰”者。

明显是注家增入一“地发杀机”和“移星异宿”,待欲凑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