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127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解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材解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材解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材解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材解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解说.docx

《教材解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解说.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解说.docx

教材解说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解说

一、本单元在本学段中的地位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以散文为主的合作单元,由四部分组成:

主体课文、诵读欣赏、口语交际与写作。

阅读文章的主题词是“江山多娇”。

五篇课文分别是《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

“诵读欣赏”分别是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口语交际是《假如我是导游》,作文是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写作强调有独立写作的意识,在参观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了解散文的特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阅读中形成独特感受和评价。

3、把握五篇散文的思想感情,认识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个性特点。

4、掌握参观游览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易混点、高频考点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单元的重点是能说出《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阿里山纪行》的文体特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三位作家借景抒情的写法。

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与同学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交流、抒发感受,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本单元的难点是能从自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能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发表见解要做到有理有据,准确得体;能对某一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处理策略

1、以三组课文的教学为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并从三篇作品中体会作者是如何发现平常事物和人物的“美”的。

2、将诵读欣赏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3、将说写训练融合在“设置情境”中完成。

这里重点谈谈阅读教学的处理:

策略一:

在教学中,首先要复习怎样阅读散文的方法。

散文的阅读重点是理解散文如何抓住“神”的特点加以表现而不拘泥于具体实在描写的写作特点,并体会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策略二:

在学习时,先不让学生学习文本,让他们读完文学作品后能根据散文文体的特点,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只需要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即可。

评论散文,可以只评论作者如何抓住描写对象特点来加以描述的;学习课文,看看名家是如何谈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并从中受到启发。

策略三:

能够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可以再选择一些课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并谈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水平。

四、单元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1、本单元的五课文都属于散文,都是名家名篇,都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悟,特点鲜明,在内容上各有侧重。

《小石潭记》一文作者在游览小石潭过程中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排解内心的苦闷。

《记承天寺夜游》借夜晚景色抒发孤独中的达心境。

《阿里山纪行》在移步换景中展示阿里山的美,表达对阿里山的喜爱。

这三篇文章是本单元的重点阅读篇目。

《美丽的西双版纳》用小标题的方式展现西双版纳的秀丽风光和淳朴民风。

《蓝蓝的威尼斯》用优美的语言展现威尼斯独特的美。

这两篇文章是本单元的略读篇目,是对前三篇的拓展和补充。

五、本单元知识的整合思想、整合方法和整合的具体内容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和词语。

2、理解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3、在阅读中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评价。

这里重点谈谈如何在阅读中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评价。

首先看这个知识点在中找考试中如何体现,一般都体现在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以以下几种方式出现:

第一种,让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写作特点,如果是散文,可以从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上来评论,也可以从语言的修辞上来评论;如果是小说,可以从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来评论,或者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烘托作用,也可以选择情节来评论,如设置悬念法、“欧亨利”结尾法。

第二种,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谈自己读完作品后的独特感受,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做到语言流畅、有中心、有条理,不偏离话题,文从字顺。

第三种,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启发。

这道题回答时一定要注意既联系实际,还要紧扣文本,两者要做到有机结合。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是让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一个转换过程,从量到质的飞跃,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并经常写读后感,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狠抓基础知识是前提,抓住课堂是关键,精选习题、强化训练是手段,通过实践促提高。

要让老师教的快乐,学生学的快乐,让老师有所成就,学生有所收获。

从而达到高效课堂,走向成功。

让我们为了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吧!

六、体现本单元重难点、易混点、高频考点知识的单元达标练习

一、按照课文原文填空。

(10分)

1、《望岳》中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

2、《望岳》中写出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决心的句子是:

3、《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4、《钱塘湖春行》中写野花渐开渐多、浅草喜人的句子是:

5、《登飞来峰》中写出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句子是:

二、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

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给加点的字注音。

(4分)

篁竹()为坻()佁然不动()悄怆()

寂寥()翕忽()幽邃()犬牙差互()

7、解释点的词语。

(10分)

从小丘西行:

心乐之:

水尤清洌:

④可百许头:

⑤空游无所依:

⑥佁然不动:

⑦俶尔远逝:

⑧斗折蛇行:

⑨悄怆幽邃:

⑩以其境过清:

8、翻译下列句子。

(20分)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

(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3分)

11、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

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

依据是什么?

(5分,前两问各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后面的题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2分)

①欣然起行()②水中藻荇交横()

③如吾两人者耳()④月色入户()

⑤盖竹柏影也()⑥但少闲人()

1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感情完全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16、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2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7、“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