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学期末复习汇总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123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7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督学期末复习汇总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监督学期末复习汇总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监督学期末复习汇总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监督学期末复习汇总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监督学期末复习汇总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监督学期末复习汇总文档.docx

《监督学期末复习汇总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督学期末复习汇总文档.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监督学期末复习汇总文档.docx

监督学期末复习汇总文档

期末行政管理专业(开放专科)、《监督学》模拟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监督是指为维护公共利益,法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实施检查、督导和惩戒的活动。

2、行政赔偿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责任对受害人予以赔偿的法律制度。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组织)腐败产生的根源是既得利益集团交易的结果。

2、决策腐败就是(公共管理决策者)以恶意的动机实施决策,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3、(三权分立)理论对于监督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机制。

4、中国古代(谏诤)制度的确立,是对皇帝廉政与勤政的有限度的监察。

5、从广义而言监督运行机制包括两部分内容:

廉政监督运行机制和(效能)监督运行机制。

6、廉政监督的惩戒方式分为三类:

一是精神惩戒,二是物质惩戒,三是(身份)惩戒。

7、(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管理法律规范对犯有轻微违法和违纪行为的国家公务员所给予的行政法律制裁。

8、人大法律监督主要是对监督对象是否遵守(宪法)及各种法律、法规的监督。

9、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是党内的(常设)机关,实施党内监督是其主要职责之一。

10、(审查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是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作出提起公诉或不起诉的审查决定的诉讼活动。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实践中,提出了(BCD)的监督思想。

A、法治主义B、监察权独立

C、党政分察D、弹惩一体

2.效能监督的评价标准包括(BCD)。

A.合理性B.经济性C.效率性D.效果性

3、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全国人民意志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机关,它拥有(ABC)。

A立法权

B、对行政部门的组织权、领导权和监督权

C、对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权

D、司法权

4、刑事审判活动监督的范围按审判程序分,包括(ABCD)的监督。

A、一审B、二审

C、再审D、死刑复核程序

5、法律规定不予受理的行政行为包括(ABCD)

A、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B、抽象政治行为

C、内部行政行为D、终局行政行为

四、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

2、简述中国当代监督思想。

3、简述我国反腐倡廉的基本战略。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2、试述人大监督的基本原则。

《监督学》模拟卷参考答案

1、

(1)腐败主体的特定性。

即其主体范围仅局限于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和能够利用职务之便的公职人员。

(2)腐败行为的谋利性。

谋利性是腐败主体的行为动机,它是驱动腐败主体的内在动力。

谋利包括为己谋利和为特殊关系人谋利。

(3)腐败行为谋取利益的客观性。

客观性主要是指腐败行为必然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利用职务之便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和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

(4)腐败主体主观故意性。

腐败主体在实施腐败行为时是知道其追求利益的行为将对他人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仍然积极实施之。

2、

(1)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监督思想;

(2)依靠群众的监督思想;

(3)把反腐败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4)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是监督工作基础;

(5)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党的高级干部;

(6)专门的监督机构实施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是关键;

(7)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反腐倡廉建设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8)“兢兢业业和干干净净”的从政思想。

3、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总体战略:

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建立预防腐败体系,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1)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

1)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治标与治本是辩证的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治标是严惩腐败行为,为治本创造条件;治本是从源头治理,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2)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惩治和预防是反腐倡廉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只有抓好从严惩治,严肃查处腐败案件,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才能为注重预防创造前提条件。

只有抓好预防,从源头上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倡廉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2)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尤其是党的反腐倡廉规律认识进入新境界的重要标志;是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从根本上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

教育、制度、监督是一个有机整体,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深化改革是根本。

教育侧重于教化,制度侧重于规范,监督侧重于制约,三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3)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是指反腐倡廉应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

不宜延续权力监督权力的单一监督模式,否则一旦监督权受到掣肘,权力滥用也就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1、监督的原则是监督活动中最主要、最普遍运用的原理和准则,贯穿于监督的始终,监督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

(1)独立、客观行使监督权的原则。

客观性是指监督活动必须坚守以数字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独立性是指监督机关的独立和监督人员的独立。

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运用公认的监督标准实施监督。

(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

(3)适用法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

是指监督机关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等工作中,在适用法律和纪律上,对任何监督对象都要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法规和纪律的特权。

(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监督机关实施监督和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等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教育是基础,惩处是保证。

(5)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是监督机关在办理所有监督事项中都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它要求监督机关必须把履行职责与目标实现统一起来。

(6)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

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和要求,是做好新时期监督工作的基本保证。

(7)全面监督与过程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监督过程中,监督主体是否全面地把握和考虑监督的范围和目标。

2、

(1)依法监督原则

人大监督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法律监督,它监督的对象、监督的内容;判别监督对象行为的标准都是法律所规定的。

人大代表的监督权,不是个人特权的运用,而是人大代表所体现的法定权利的运用和体现。

(2)大事监督原则

人大监督的大事原则包括两点:

第一,人大监督的对象是全部国家事务。

但人大监督的重点则是国家事务中的重大问题。

从监督对象上看,主要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选举和任命的“一府两院”的领导人员;第二,人大监督内容,主要是监督对象违宪行为,违反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行为,领导人员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严重失职渎职等腐败行为的监督。

对于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由政府、法院、检察院行使的权力行使中出现的问题,人大监督一般不应具体过问,在视察等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属于此方面的问题,应移交有关行政部门或司法部门处理。

(3)集体行使职权原则

人大监督不是个人行为(从某种意义上看人大代表监督也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行为。

在人大代表的会外工作中,在视察、检查调查中,主要的工作目的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

监督权的行使,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进行的。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

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和通过决议,以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

常务委员会的决议,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

(4)事后监督原则

不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还是人大代表的监督,都是对监督对象是否违反宪法、法律或人大决议、决定的情况的监督,从而它是一种事后监督,即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审判机关的工作中出现问题时进行监督。

不违法、便不干涉。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2、监督的功能是指在监督过程中,监督本身所具有的、普遍存在并起决定作用的惩戒、制约、参与、预防、促进和反馈等功能。

在监督过程中,各项功能共同发挥着作用,形成整体性的功能体系,有效地发挥监督的作用。

3、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管理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事前监督工作主要体现为分析决策的合法性、可行性、可靠性。

事前监督是一种宏观的、高层次的监督检查,如何构建一个参与决策的监督机制是实施事前监督的关键。

4、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政策,履行职责过程中的监督检查,也叫跟踪监察。

其基本的管理理念是过程管理理念,即过程决定行为的最终的结果。

其主要形式是现场监督和跟踪监督。

监督部门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之中,在参与中实施监督。

1

5、事后监督,也称之为结果监督。

是对公共管理行为完结以后进行的监督活动,是对公共管理行为结果的监督。

通过事后监督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建制堵漏,评估政策效果的优劣,事后监督还具有较强的鉴戒功能。

1

二.填空题

1.(谋利性)是腐败主体的行为动机,是驱动腐败主体的内在动力。

2.寻租腐败是指为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公共资源所进行的(权钱交易

)活动。

3、设租腐败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出自主观恶意通过形式合法的方式设定管制,以从寻租者处获得回报的行为。

4、(组织)腐败产生的根源是既得利益集团交易的结果。

5、决策腐败就是(公共管理决策者)以恶意的动机实施决策,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6、监督学是研究监督的各种理论、制度以及监督实践,并揭示监督的发展(规律

)的综合性社会学科。

7、国际上对腐败最简洁的定义是滥用(公共权力

)以谋取私人利益。

三.多项选择题

1、勤政监督就是对公共管理的效能要素实施有效的监督,其基本标准是(ABD

)。

A、经济性B、效率性

C、合法性D、效果性

2、按监督行为的实施与监督客体的行为发生的时序关系,监督模式可划分为(ABD

A、预警监督模式B、过程监督模式

C、事后监督模式D、反馈监督模式

3、按监督的演化过程,监督模式可以分为(ACD

A、现行模式B、以往模式

C、目标模式D、过渡模式。

4、按监督关联结构划分,监督模式可以分为(ABC)

A、集中监督模式B、分散监督模式

C、分层多极监督模式D、单层单极监督模式。

四.简述题

2、简述腐败产生的根源。

五.论述题

1、监督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2、试述监督的特征。

3、试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4、试述依监督主体划分的不同类型监督。

5、试述依权力控制模式划分的不同类型监督。

四、简述题

2、腐败的产生是处于不同地位的多种复杂原因造成的:

(1)、全能政府导致腐败。

(2)、分权不到位导致腐败。

(3)、民主参与机制不健全导致腐败。

(4)、制度变迁中监督制度供给不足导致腐败。

(5)、心理的异化导致腐败。

五、论述题

1、监督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1)监督主体属性方面,表现为其主体的法定性和特定性。

监督主体由三方面主体构成。

一是法定监督主体,二是授权监督主体,三是委托监督主体。

2)内容特征方面,监督内容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廉政与勤政的情况。

廉政情况主要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勤政情况主要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施政行为是否具有高效能。

3)形式特征方面,监督是一种“整体性”的监督活动。

所谓整体性,包含三方面:

一是监督主体的整体性。

二是监督模式的整体性。

三是监督过程的整体性。

2、监督的基本特征为:

1)从监督权的渊源――委托性

监督权渊源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出发,提出了国家主权应当属于人民的主张,从而为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权利奠定了基础。

2)从监督主体--多元化

监督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化,决定了监督主体的多元化。

监督主体多元化的意义在于对监督权分置和违法违纪行为细分的基础上,实现对监督对象的无缝隙监督;但由于监督主体多元化,也易于出现相互牵制,监督效能降低的现象。

3)从监督客体――权力性

监督客体是指监督权所指向的对象的公共管理行为。

公共管理行为的核心是公共权力,监督公共权力主要是遏制公共权力的私人性,遏制公共权力私人性异化的核心策略是分权,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以权力制约权力。

4)从监督目的――公益性

公共利益是指为某个民族、国家、阶级、集团所共同享有的政治经济利益,公共利益在主体上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利益,在内容上是普遍的而不是特殊的利益。

监督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

5)从监督内容-双重性

监督的内容是指两方面内涵,即廉政监督和勤政监督。

6)从法律地位-独立性

监督主体独立行使监督权,是保证监督效果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相对独立性又取决于监督主体的领导体制问题。

相对独立性重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监督主体依法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二是各监督主体实施监督活动所需的人员、经费、技术手段和信息等不受任何监督对象的制约和影响。

3、监督的原则是监督活动中最主要、最普遍运用的原理和准则,贯穿于监督的始终,监督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

4、

(1)执政党监督。

执政党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保持党的性质,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在党员之间、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依据党章和党内其他重要法规,所进行的检查督促活动。

同时,党对公共权力也具有广泛的监督权力。

(2)权力机关的监督。

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公共管理的情况实施的监督。

(3)行政机关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监督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机关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行政机关专门监督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监督等。

(4)司法机关的监督。

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是指审判机关的监督和检察机关的监督。

(5)社会民主监督。

社会民主监督是指非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对公共管理活动的监督。

社会民主监督是凭借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不是凭借国家权力或政治权力。

政协、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新闻机构及公民个人对公共管理的监督,构成了社会民主监督。

5、

(1)权力控制权力。

该模式的核心是分权,使不同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

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

一是由法律效力高的权力监督法律效力低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主体之间的监督与制约。

  

(2)权利制约权力。

以公民的权利阻止政府滥用权力。

公民的制约权利包括选举权、言论自由权、参与权、结社权、知情权、救济权等。

(3)道德约束权力。

道德的制约机制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与教育的方式培养政府官员内心的道德力量,增强他们抵御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从而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

监督学综合练习题

(2010年春季学期)

第一章 监督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监督是指各种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活动所进行的监察、督察活动以及对滥用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各种行为的纠正活动。

2.公共权力是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公认的和法定的权力,它以权力机关为载体,并以其特有的普遍权威性对全社会实施管理或者控制。

3.腐败是一个政治性概念,专指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各种行为或者活动。

无论腐败行为表现为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滥用公共权力谋求私人利益,简言之就是以权谋私。

4.监督学是以对国家公权力的监督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

监督学研究国家公权力监督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制度,揭示监督工作的一般规律,提供监督的基本方法;其目的是指导监督实践,并在全社会建立起对公权力的监督屏障。

二.填空题

1.监督是指各种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活动所进行的监察、督察活动以及对滥用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各种行为的(纠正)活动。

2.权力的(相对)性是指权力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单独的个人无所谓权力。

3.腐败是一种(公权力)异化的社会现象,

4.监督主体是由多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构成的。

5.对国家(公权力)监督的必要性远远超过对社会其他权力监督的必要性。

三.多项选择题

1、监督的主要功能是(ABCD)

A、预防功能B、校正功能

C、制约功能D、救济功能

2、以监督过程为标准,可将监督划分为(ABD)

A、事前监督B、事中监督

C、事外监督D、事后监督

3、监督的主要特征是(ABCD)

A.监督主体的多样性

B.监督对象的特定性

C.监督内容的广泛性

D.监督依据的法定性

4、对于腐败根源的探寻,目前比较流行的理论包括(ACD)

A.寻租理论

B竞争理论

C.成本—收益理论

D.委托—代理理论

四.简述题

1.简述腐败的主要特征。

2.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3.简述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五.论述题

1.试述监督的特征。

2.试述中国的监督主体。

3.试述监督的功能。

4、四、简述题

1、腐败的主要特征是:

1)腐败的主体是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

2)腐败的方式是滥用公共权力。

3)腐败的结果是公权力最终成为摄取私人利益的工具,以权谋私,以至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监督的基本原则是蕴藏于各种具体监督制度中的普遍的、更高层次的监督规则,对各种具体监督制度起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监督的基本原则对监督主体实施的所有监督活动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即使在监督缺乏具体法律依据时,监督的基本原则也可以为监督主体提供适当的行为准则。

监督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依法监督原则;公开监督原则;公正监督原则;全面监督原则;全程监督原则。

3.以监督过程为标准,监督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监督主体为了预防腐败的发生,防范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和不当行为而对监督对象拟进行的活动所作的前置审查。

根据审查的情况,监督主体可以准予或者不准予监督对象进行相应活动。

事前监督对应的是监督的“预防功能”,

事中管理是指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在得到法律授权或者某种准予之后的活动所作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其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事中监督对应的是监督的“校正功能”,

事后监督是指在监督对象完成某项活动或者出现违法、违纪行为之后,对该活动进行检查、调查、核实和鉴定,对该行为进行查处、惩戒,以纠正失误,惩戒违法。

事后监督是对权力运用的阶段性监督,也是对违法违纪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后果的补救性监督,既有校正和制约功能,也有惩戒、教育和警示功能。

五、论述题

1.监督的特征主要包括:

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

一个完整、健全的监督体系,意味着各种监督主体并存,且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督功能。

在我国,执政党各级组织、各级国家立法机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各级国家审判机关、各级国家检察机关、全国各级政协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都是监督的主体,都有权对公共权力的活动实施监督。

2)监督对象的特定性。

监督的对象是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这些机关和人员掌握着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必然会被滥用,也必然会产生腐败。

抑制权力滥用、权力腐败的最可靠途径只能是严格的、全面的、持续的监督。

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的区分并非绝对的,监督主体有时就是监督对象,反之亦然。

为了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在具体监督案件中,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则不能混为一体,特别是不能让监督主体依附或者受制于监督对象。

3)监督内容的广泛性。

监督的内容是被监督对象行使公共权力的各项活动,例如制定法律以及公共政策的活动,执行法律或者作出行政处理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公平性、公正性、成本、效率等。

对国家公职人员而言,监督的内容主要是其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

4)监督依据的法定性。

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以法律为基础而不是以监督主体的正义感、道德感为基础。

目前,我国监督依据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已基本有法可依。

2、我国主要的监督主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检察机关、人民法院、行政机关、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

与这些主体相适应,监督分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监督等。

1)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又称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其常务委员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所实施的监督。

2)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作为监督主体,中国共产党有对党内和党外实施政治、思想和组织监督的职能。

党内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其组织系统和专门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按照党章和党内其他有关监督的规定,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所进行的监督活动。

党外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化等各个方面实施的综合监督。

3)检察机关的监督

在我国,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检察院运用检察权对国家公权力机关、国家公职人员、社会团体和个人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的情况所进行的监督。

检察机关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国家公职人员提起公诉,对其是否依法行使公权力实行监督;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人民检察院依法保障公民对于违法的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控告的权利,追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人的法律责任。

4)人民法院的监督

人民法院的监督又称审判监督,是指各级人民法院通过审理行政案件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案件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所进行的法律监督。

5)行政机关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监督简称“行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外各种监督主体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所作的监察或者督察;狭义行政监督专指行政系统内部各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所作的监察或者督察。

6)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监督

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监督是指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所进行的监督,监督方式主要是意见、批评、建议等。

7)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监督(社会监督)

社会组织的监督是指各种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对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职权活动所进行的监督。

公民监督是指公民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对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职权活动所进行的监督。

3.监督的功能是指监督所具有的、所应发挥的效能或者作用。

一般来说,监督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1)预防功能

预防功能是指监督对于防范腐败、将腐败遏制在将发而未发之时的功能。

监督的这一功能对于防患于未然,提前发现和排除公共权力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偏差,保证公共管理秩序和目标的顺利实现有重要意义。

2)校正功能

校正功能(又称纠偏功能)是指监督对于及时制止、及时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