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6959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docx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docx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

《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之

《“学科渗透心育”课堂教学之研究与实践》

结题报告

子课题项目负责人:

朱仪俊刘福凤

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闽委教宣〔2012〕7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首先是渗透到教师的学科教学之中,自然学科类课程、社会学科类课程和艺术与体育类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和相关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校园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所有学科、所有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每位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建阳二中子课题《“学科渗透心育”课堂教学之研究与实践》从属建瓯市进修学校曾建兴教研员申报的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重点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旨在给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各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立体式的帮扶中学生的心灵成长。

本子课题于2012年4月立项,历时三载,在总课题组的帮扶指导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以新课改为契机,扎实有效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探究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逐步积累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收获颇丰。

值此结题良机,特作如下总结:

一、课题概念——“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巧妙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目标

(一)教师目标:

1、了解不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特点,明确“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2、通过课题研究探求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力争提供不同学科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3、总结、筛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各科教学的优秀个案。

4、课题成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育心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学科渗透心育”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常态,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管理水平。

(二)学生目标:

1、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2、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3、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主要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研究”则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活动,行动研究是把两种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研究、解决问题。

2、问卷调查法:

实验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3、访谈法:

访谈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

4、实地观察法:

深入课堂听课,举行研讨会等。

本次课题研究重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意识的革新上,因此,不改变现行的班级授课方式,使用现编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下功夫,力求改善教学现状,更新教学理念。

四、研究过程

 

(一)组织准备阶段——紧张有序。

1、开展课题研究前期的调查、访问、检测等工作,从教师、学生、家长等角度进行广泛的信息收集并深入分析,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等情况。

2、申报子课题,撰写子课题研究方案,成立《‘学科渗透心育’课堂教学之研究与实践》课题工作领导小组。

3、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组织课题立项会议。

4、特邀总课题项目负责人曾建兴老师开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辅导讲座,对课题成员进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

5、开展本课题的宣传动员,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一种追求“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氛围和支持系统。

6、课题组成员做好实验调查问卷,对七年级至高三年级各实验班有效实施“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行动研究阶段——踏实有效。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现代教学思想。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学活动中一项过程复杂的教育活动,对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一定条件才能开展好这项工作。

课题研究要想深入有效的实施并推进,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

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经常组织引导课题成员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

如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李红21世纪网络教育教材《哲学、心理、教育》等,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深化课堂研究理念。

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要求外出培训学习回来的课题成员推广介绍外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促使课题研究蓬勃发展。

2、倡导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人际关系过程,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是新型师生关系所造就。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则态度积极,主动活泼,学习效率高;反之,气氛压抑紧张,学生则心情郁闷,教学效果差。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就是为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能力传递正能量。

(1)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意味着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它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使用训斥、羞辱等强制手段来推行自己的意愿,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爱是核心。

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取得心灵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

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3)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用一定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支配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影响。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机制。

正效应的互动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心态;反之,就会产生负效应。

3、中期研讨释疑解惑,“优质课”纵深推进课题研讨。

2014年3月17日举行课题中期研讨会,子课题课负责人朱仪俊校长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肯定前期课题研究成效并对后续研究提出殷切希望。

课题负责人之二刘福凤副主任具体部署后期研讨工作并就成员关心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话题再次进行专题理论辅导。

课题成员畅谈自己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体会,有效做法及存在问题。

课题组通过讨论一致推荐陈韵(初中数学)、林花(高中化学)、叶玲红(初中美术)、潘坚强(高中体育)开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

2014年4月2—3日,“优质课”活动如期开展,就成员困惑疑难的理科、艺体科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仔细研讨,纵深推进课题研究。

4、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学科渗透心育”成为课堂常态。

课题组成员之潘坚勇老师(教务处主任)、施静芳老师(教研室主任)多次组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探讨研究适合我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师教学提出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以课题促教研,力争使“学科渗透心育”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常态,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我校教学管理制度。

(三)结题验收阶段——和谐喜悦。

组织课题成员撰写课题个人研究小结,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材料,总结个人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论文或教学设计、个案等,迎接结题验收。

五、研究途径及成效

本次课题研究点多线长,范围很广,因此,根据课题教师任教学科的不同,将课题组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

1、“在文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在理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品质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

3、“在艺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

因为本次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所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课堂践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心理学原理对课堂教学进行最优化的设计,探求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力争提供不同学科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在文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挖掘文科教材中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完善学生人格。

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比,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语文教材本身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愚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意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的博大胸怀,宋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乐学精神,苏轼的豁达,李白的洒脱,海伦的坚强,简•爱的自尊……不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作者本身所表现出的精神、意志、品质等,都无疑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鲜活的教材,都将发挥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功能,再加上那些千古传诵、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更是极为有利。

总之,语文教材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极为有利,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学科优势,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的统一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以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可以培养学生更加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感悟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不仅确立了思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也蕴含了帕斯卡尔对于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与激情,引导学生对自己越是认识得深刻就越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

有“半壁江山”美誉的作文教学亦渗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无论是作文题目,还是写作素材。

“橘子人生”材料作文让学生明白拥有平常心,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得与失,不要患得患失的道理,还可提炼出换个角度,换种人生;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从良好角度寻求优势;正视人生的缺憾,缺憾也是一种美;知足常乐;乐观心态;学会感恩等内涵。

在“弯道超越”材料作文写作中,刘福凤老师启发学生明白“弯道”可喻指人生的某种“变化期”“关键点”,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是现实与理想的集结。

只有敢于直面挑战,才能获得勇于超越自我的人生智慧。

高考对于高三学子而言不就是一条充满挑战亦又裹挟机遇的“弯道”吗?

就让压抑失眠、自责内疚远去吧,超越对手,超越自己,赢在人生的“弯道”处!

“文史不分家”中的历史学科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样比比皆是:

世界上下五千年历史,伟人名家辈出,林则徐、张居正、拿破仑……。

祝华清老师通过对商鞅与张居正这两位古代改革家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精神;通过对司马迁和司马光两位伟大的史学家编撰史书的情况的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玄奘与鉴真的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

“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

”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思想品德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是融为一体的。

思想品德课不止是简单的学习课程,而且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学习过程,通过课程学习,会对个人的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地促进和灌输,它将影响和改变学生今后看问题、看社会、看人生等等的角度和深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

英语学科课本及课外材料中也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有些需要老师挖掘文本,充分整理心理教育素材,并联系生活实际适当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认知和高尚情操。

如人教版必修一Unit5NelsonMandela---amodernhero一文,介绍了南非纳尔逊·曼德拉为争取与白人平等的权利而不懈努力,即使是在罗本岛监狱服刑期间,也在帮助监狱里的黑人获得教育,使他们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和希望,突出了曼德拉乐于助人、不畏艰难、宽容博大的襟怀。

选修七Unit1LivingWell一文,介绍残疾人马蒂·菲尔丁,因为患了一种至今还无法认识的肌肉疾病,从而身心备受摧残,但痛苦的磨练也帮助他变得更加坚强,更好地认识人生,决心要过好人生的每一天。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地理学科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壮美的河山,令人惊奇,自然赋予人类如此丰富的恩赐,令人崇敬。

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无知,令人愤怒。

人文地理中的国情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关心祖国、关心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时事热点话题可以培养学生产生不同见解的思维能力。

我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等事业的发展可使学生了解到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毅力,在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教师要悉心地去领会并渲染这些教育因素,打开学生的心灵闸门,形成一股情感的洪流,使之稳定、扩大、延伸,并升华至知识之爱、人类之爱、自然之爱、祖国之爱。

2、以问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倡案例教学法,认为知识不是一个直线的由浅入深的过程,知识是一个网状结构。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互相启发和学习,迁移、创造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排解困惑,发展个性。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他们最关注、最渴望解决、最想了解的问题,或提出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或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一般情况下,讨论无需得出明确结论,因为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和心理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如吴建华老师在教《马说》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值得探讨的心理问题:

a、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

给韩愈写一封信,对他进行安慰。

b、假如你是伯乐,你将如何对待你的千里马?

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有位后进生指出:

教师在安排座位时,总是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排坐在最后,殊不知我们也有千里马的才能。

这位学生的问题一提出,竟然全班同学都鼓掌欢迎,那掌声是前所未有的响亮。

很明显,这位同学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引起了共鸣。

学生的心理扭曲了,他们对老师的心意不理解,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就会产生抑郁、自卑的心理,认为得不到老师的关注。

这时我给他们讲起了古时候放牛娃在教室外偷学成材、凿壁借光、映雪苦读的故事,指出教室里的座位没有好坏之分,成材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的主观因素,是后天的努力。

在我解说后,同学们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眼里闪出了兴奋的光,他们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3、以课堂活动为载体,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语文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理想中的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通道和平台,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关爱普通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潘坚勇老师经常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园”及“实践与评价”,让学生根据生活的实践经验和“心灵导航”的学习,分组讨论交流畅所欲言,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探求知识的情境。

此外,根据学科教学需要设计如观赏影片、分角色表演、辩论赛、名言警句大串联等活动凸现学生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在活动中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耐挫力。

孩子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为牢记历史、缅怀先烈,陈雅珠老师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的《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通过合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精忠报国》;观看《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欣赏徐悲鸿画作《奔马图》、《愚公移山》感受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和民族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学习长江沿江地带时,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客观差异,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高爱珍老师让学生扮演专家学者,提出有益的开发设想。

这样的情景设置,学生立即进入角色,带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疑问,带着成就感,愉快地、争先恐后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有的同学说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有的同学说可以在长江沿线发展旅游业;有的同学说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有的同学说可以在中下游发展内河航运等等,不一而足,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此时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积极性高,表现出极强的参与能力,为知识探究奠定了基础。

祝华清老师结合必修一第二单元相关内容“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根据这一主题设计了论题:

正方:

“没有鸦片中国就不能接触到近代文明。

”反方:

“没有鸦片战争,中国迟早也会进入近代化。

”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

侵略、抢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观动机,带来近代化只是客观效果。

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即使没有鸦片战争,中国也会以别的契机进入近代化的。

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感受到落后是会被挨打的,作为中华儿女应该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感。

施静芳老师鼓励并帮助学生多收集谚语和名人名言或提供一些类似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摘抄其中有意义的谚语或名人名言。

如:

Thefirstblowishalfthebattl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Donothingbyhalves.凡事不可半途而废;Observationisthebestteacher.观察是最好的老师等。

Youhavetobelieveinyourself.That’sthesecretofsuccess.人必须有自信,这是成功的秘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在理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细看发现理科教材中的心育内容并予以巧妙渗透。

陈韵老师认为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章节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如教材中《代数式的值》一课中,本节节前图把我国2001年申奥成功的时刻作为问题背景,在教学中老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圆的轴对称性》一课中,有一例以赵州桥为背景,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有很多例题都以“献爱心”捐款为背景,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作业中有一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知道父母生日的人数,竟不到30%,教师可适时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关心长辈。

高二数学(上)的“圆”一节内容中,可以联系到圆周率,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高三数学的“数系的扩充”一节内容,可以提到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负数的国家,分数的研究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的杰出贡献之一,负数的引进,又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的又一巨大贡献。

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林花老师认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化学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和典型人物为素材,激励学生学习。

如伟大的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元素献给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她对铀的发现是在煤屑飞扬的艰苦条件下完成的,她对约有四百吨铀沥青、二百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一次一次地分离、一点一点地测量,才最终提取出一克铀。

从而使学生理解到科学不仅是有趣的,追求真理,更要用辛勤的汗水乃至自己的生命来实现它。

同时也告诉同学们要在挫折中悟挫折,以消除挫折的负面效应,有助于学生学习时逐渐克服畏怯、退缩、盲从等不良品质。

同时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学会大度达观,变通进取的为人处事之道。

“化学学科,是植根于生产和生活中的一门自然科学,讨论的都是学生自己身边的物,身边的事,不但实实实在在,而且与自己息息相关。

”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迫切希望通过化学学科这个“窗口”去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

教师可以凭借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启发和诱导,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童贤英老师发现生物学教材有不少关于生物学家探索、研究生物学的相关资料。

比如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教材中“达尔文的环球旅行”,教材并没有详细介绍,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了解达尔文《物种起源》著作的艰辛。

使学生明白科学成果的获得并不是顺理成章,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畏艰辛的精神。

此外还有许多章节内容能够让学生认识健康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巧妙点拨便能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健康,改变传统观念。

2、勤思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创新中融入心育理念。

面对数学的应用题学习,学生经常是望而生畏,陈韵老师认为可以在应用题教学中经常设置一些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性及求知欲。

例如,在行程问题的教学中,请一些学生演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在讲空间图形时,利用粉笔盒在课堂上摆放各种各样的几何体,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进一步了解物体的三视图。

这样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心境下,下意识感到课堂的真实性,乐于接受。

巧设小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所谓“小目标”就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不跳就随便可以达到的目标,调动不起喜欢竞争的同学的积极性。

而要求太高的目标,即使目标好,也由于“够不着”而使学生失去自信心。

因此在提出问题、布置作业或考试时,要先从低一点要求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用“人人都能成功”来激励每个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使他们都有成功的感觉。

此外,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采取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成果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3、重视实验课教学,在提升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物理、化学、生物的教学中富含大量的实验内容,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问题,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相关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在其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如:

严格执行并遵守实验室守则,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责任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手脑并用、大胆创新,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要求学生作到细致严密、一丝不苟,强调观测和纪录应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捏造、绝不能乱凑数据、弄虚作假。

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虚假的实验不会得出正确、科学的结果;虚伪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和学习、事业的成功。

培养了学生务真求实的做人品质。

实验教学中鼓励小组成员交流探讨,共同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分工协作,动手实验,还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

很多实验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学生多次实验得到的结果也许都不太理想,教师应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