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6926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十二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十二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十二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十二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

《第十二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大单元通关检测.docx

第十二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大单元通关检测

第十二单元 大单元通关检测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流域综合开发

1、2、3、4、5、6、7、23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8、9、10、11、12、13、14、24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

发展

15、16、17、18、19、20、21、22、25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列区域简图,回答1~2题:

1.图示两条河流都建有众多的大坝,用于发电。

但图乙大坝的发电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地质不稳,工程建设质量低

B.科技水平低,设计不准确

C.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严重

D.地震多发,大坝毁损

2.目前,图甲河流不仅不再建大坝,而且开始拆除某些水坝。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A.科技水平提高,核电成为该国主要能源

B.地势低平,水能资源不足,水电成本太高

C.水坝防洪功能丧失

D.该国对生态环境问题非常重视,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解析:

1.C 2.D 第1题,设计年限考虑了当地的地质条件、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所以排除A、B、D项;图示区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泥沙淤积,水库库容减少,从而影响大坝使用寿命。

第2题,水坝建设破坏了原始的生态环境,导致一些环境问题的出现,拆除水坝主要是恢复原始的生态环境。

  读“我国渭河流域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水库分布看,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是(  )

A.旅游B.发电

C.养殖D.防治水土流失

4.若在图中A处建一水电站,则对渭河的影响有(  )

①流速降低 ②加快泥沙淤积 ③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 ④水量减少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3.D 4.A 第3题,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区域水库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各支流上游河段;结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状况(水土流失严重)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的有关知识可知,修建水库的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

第4题,若在A处建设水电站,则使水库上游部分河段水位升高,同时使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快,而总水量不会变化。

  水库消落带,是指水库周边被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干湿交替的特殊区域。

消落带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成为库区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之一。

以防洪为首要目的的长江三峡水库,其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相差近30米,消落带面积达400多平方千米(如图)。

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水库消落带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周期性蓄洪或泄洪所导致

B.流域内植物破坏导致

C.气候变暖、库区蒸发加剧导致

D.周边地区过度开垦,农业大量引水灌溉导致

6.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面积最大的季节可能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7.下列对三峡水库消落带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加强对消落带生态环境管理与规划

B.大力建设植被生态工程

C.鼓励库区两岸农村在出露期耕种

D.建立预防预警监测系统

解析:

5.A 6.B 7.C 第5题,水库消落带,是指水库周边被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干湿交替的特殊区域。

水库蓄水、排水导致的水位涨落是形成消落带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

第6题,夏季是长江的汛期,下游受洪灾威胁最严重。

三峡水库需大量排水来降低水位,以腾出防洪库容,故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面积最大的季节是夏季,故B项正确。

第7题,消落带有一定的坡度,我国夏季降水丰富,消落带出露面积最大,雨水和坡面径流的冲刷能力强;水位的反复涨落,使消落带上的植被很少,保持水土能力差;反复的干湿交替使土壤结构破坏,易被侵蚀;水库波浪和库区水位的频繁升降,也会使消落带土壤被侵蚀,所以水土流失严重。

对三峡水库消落带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可以从建立预防预警监测系统、加强对消落带生态环境管理与规划、大力建设植被生态工程等方面进行治理,消落带开垦为耕地,不利于水土流失的防治,故C项不合理,符合题意。

  读图,回答8~9题:

8.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

A.引入灌溉水源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D.排水

9.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

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条件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D.光照条件

解析:

8.D 9.A 第8题,据经纬度范围可推断P平原是东北的三江平原,结合东北区域地理特征及图例可知其沼泽广布,开发利用首先应排水。

第9题,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一年一熟,所以不利条件为热量不足。

夏季(作物生长期)光照时间长,土壤肥沃,降水较多为其优势条件。

根据对农、林、牧等生产的适宜性,土地可划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类型,而同一土地适宜类型中,其适宜程度和生产潜力又可分为三个质量等级。

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土地适宜类型等级的面积比例。

据此回答10~11题:

10.据图可知,我国农业用地(  )

A.类型全且数量多B.后备资源充足

C.改造的潜力较大D.地区分布不均

11.今后,我国农业土地的利用应该(  )

A.开发荒地资源,增加耕地的比重

B.克服限制因素,提高优质土地比重

C.扩大牧区面积,提高草场载畜量

D.改造自然条件,扩大宜农土地面积

解析:

10.C 11.B 第10题,图示反映我国农业用地的类型较全,但是不能显示数量多少,A错。

图示没有显示我国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B错。

由于我国宜农荒地及宜林荒地占有很大的比例且高等级土地占比例较小,所以改造的潜力较大,C对。

图中没有反映地区分布状况,D错。

第11题,开发荒地资源,增加耕地的比重,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A错。

我国土地利用中等级较高的类型的比例较小,应当克服限制因素,提高优质土地比重,B对。

扩大牧区面积,提高草场载畜量,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C错。

改造自然条件,应当考虑投入与产出之比,同时应当考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扩大宜农土地面积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D错。

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水稻插秧机上安装“侧深施肥”装置,在插秧的同时在离水稻秧苗根部2~3cm处,将肥料施入深度约5cm的土壤中。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日本应用较早,2013年黑龙江建三江管理局引进了日本企业生产的“侧深施肥”插秧机,在建三江农场水稻田进行试验。

但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国内现有水稻专用肥颗粒硬度低、吸湿性大,容易黏结、堵塞施肥机的施肥管,影响施肥机的使用效率。

据此回答12~14题:

12.我国在引进“侧深施肥”插秧机后,最迫切需要突破的技术是 (  )

A.水稻良种培育技术B.插秧机大型化技术

C.新型肥料生产技术D.病虫害防治技术

13.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产生的显著效益是(  )

A.延长水稻产业链B.降低水稻生产成本

C.增加农业劳动力需求D.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14.下列地区中,最适合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是(  )

A.江汉平原B.河西走廊

C.华北平原D.湟水谷地

解析:

12.C 13.B 14.A 第12题,根据材料,试验过程中发现,中国现有水稻专用肥颗粒硬度低、吸湿性大,容易黏结、堵塞施肥机的施肥管,影响施肥机的使用效率。

中国在引进“侧深施肥”插秧机后,最迫切需要突破的技术是新型肥料生产技术,故C项正确。

水稻良种培育技术、插秧机大型化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与当前施肥机的使用效率无关,不是最迫切需要的,A、B、D错,故选C项。

第13题,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产生的显著效益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水稻生产成本,B项正确。

增加施肥技术,没有延长水稻产业链,故A项错误;减少农业劳动力需求,故C项错误;与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

第14题,江汉平原是我国水稻主要产区,最适合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故A项正确;河西走廊是绿洲农业,不是水稻产区,故B项错误;华北平原是旱作农业,不是水稻产区,故C项错误。

青藏高原湟水谷地是高寒农业,不是水稻产区,故D项错误。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关系,其划分依据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标准。

读“2004~2011年宁波市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统计图”,回答15~16题:

15.有关宁波市海洋产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连续下降

B.第二产业生产水平较高

C.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

D.第二产业变化幅度最大

16.宁波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有(  )

①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 ②加快发展海洋运输业 ③稳定提高海洋捕捞业 ④大力开采滨海油气资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15.B 16.A 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其生产水平较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其产值不一定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2006年左右较小。

第16题,优化产业结构应该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③④措施与此无关。

如图示意我国四大区域城市化速度的阶段差异。

读图,回答17~18题:

17.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

A.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

B.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C.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

D.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18.1990~2000年丁地区的城市化速度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反差,与此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人口的大量外迁B.矿产资源的枯竭

C.环境质量的恶化D.老工业基地衰落

解析:

17.C 18.D 第17题,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东部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化速度也最快,而近些年有所减缓,因此丙为东部地区;因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近些年,中西部城市化速度快,中部快于西部,所以甲为中部,乙为西部;东北地区属老工业区,改革开放后,城市化速度较慢,丁为东北地区,因此选择C项。

第18题,丁地区是东北地区,属于我国老工业区,由于受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衰退,城市化速度较慢;人口大量外迁与东北实际不符,矿产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恶化是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因此选择D项。

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占全国(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国际上衡量工业化水平经常采用人均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和城市化率四项指标。

读图表,回答19~20题:

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率的经验数据

发展阶段

人均生

产总值

(美元)

非农增

加值比

重(%)

非农就

业比重

(%)

城市化

率(%)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起步)

600

65

20

10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起飞)

1200

80

50

30

工业化后期(基

本实现工业化)

3000

90

70

60

后工业化阶段(全

面实现工业化)

4500

95

90

80

我国城市化率与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之比较

19.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  )

①城市化率与工业化水平呈正比例关系 ②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到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作用开始减弱 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松弛到紧密的发展过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我国的城市化特点是(  )

A.1995年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变慢

B.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C.至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后期应该具有的均值

D.我国的城市化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中部的城市化率依次递减

解析:

19.C 20.B 第19题,正比例关系是明确的线性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无论从表中还是从图中都不是按比例的,只能说有正相关关系,①错。

城市发展初期,由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且收入高于农村,因此吸引大量劳动力,大量农村人口成为城镇人口,对城市化起促进作用,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②对。

城市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化保持高水平,出现逆城市化,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减弱,③对④错。

第2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

根据城市化率曲线倾斜程度可知,1995年以后城市化发展加快,A项错。

由图中可知,中国城市化率明显低于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说明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B项对。

从表中可以看出工业化后期城市化率要求达60%,2009年我国没有达到,C项错。

依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依次由东、中、西部递减,D项错。

下图示意东南亚各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

读图,回答21~22题:

21.过度城市化最显著的国家是(  )

A.泰国B.马来西亚

C.菲律宾D.文莱

22.各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途径是(  )

A.新加坡发展海上运输业,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B.文莱发展海水养殖业,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C.马来西亚大力发展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

D.泰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促进城市化

解析:

21.C 22.C 第21题,过度城市化指人口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南亚各国中,菲律宾人口城市化水平远高于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过度城市化最显著。

第22题,新加坡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文莱通过开采油气资源和发展服务业,促进了本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马来西亚和泰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材料一 河流渠道化是对河流整治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形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②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③河床材料硬质化,即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

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边坡护岸的迎水面也采用这些硬质材料。

材料二 1962~1971年,美国对位于佛罗里达州中南部基西米河进行了渠道化改造:

将蜿蜒的自然河道改造成了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运河,达到了尽快宣泄洪水的目的。

然而渠道化后的河道及其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河流原有的生态面貌,当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试验。

在随后展开的基西米河生态修复工程中只有大约1/3的河道被回填,且涉及的河道附近多是没有人居住的地带。

材料三 基西米河的位置及其河流渠道化前后景观图。

(1)基西米河进行渠道化改造的原因是什么?

(6分)

(2)河流渠道化对流域生态环境可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6分)

(3)试提出恢复该河原有生态面貌的措施。

(6分)

解析:

(1)题,根据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基西米河在1962~1971年进行了渠道化是出于防洪的需要,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大,导致河流水量大且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积严重;汛期多发洪涝灾害。

通过渠道化将蜿蜒的自然河道改造成了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运河,达到了尽快宣泄洪水的目的。

(2)题,根据材料,渠道化对基西米河流域的河床、河道、水文、地貌物质组成等都有影响,故渠道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对水文、生物及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文方面的影响:

堆放泥土占用了滩地和湿地;渠道化使得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消失,河滩、沼泽等湿地消失,河流水质恶化;生物方面的影响:

鱼类和水禽减少甚至消失,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

河道及其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第(3)题,生态修复工程以恢复原貌为主,拆除人为工程,恢复河流原有地质地貌,回填被渠道化的河道,恢复原有河道弯曲形状;拆除部分水库,恢复河流原有的水位季节变化;恢复两岸的河滩、湿地;设计类似自然状态的上游水库运用方式等。

答案:

(1)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大;河流水量大;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积严重;汛期多发洪涝灾害。

基西米河进行渠道化改造主要是出于防洪需要。

(6分)

(2)堆放开挖河槽的泥土占用滩地和湿地;河流汛期、枯水期水位变化消失;两岸的河滩、沼泽等湿地由于缺水而减少;流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水生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6分)

(3)拆除硬化河床的混凝土;回填被渠道化的河道,恢复原有河道弯曲形状;拆除部分水库,恢复河流原有的水位季节变化;恢复两岸的河滩、湿地;设计类似自然状态的上游水库运用方式等。

(6分)

24.读图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材料 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等轻型加工业为主。

2007年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2%;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1%,比2000年提高了12%,成为全省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1)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是中国茶的代表。

分析说明福建种植乌龙茶的有利自然条件。

(6分)

(2)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

(8分)

(3)结合材料分析泉州市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

(4分)

解析:

(1)题,福建省种植乌龙茶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考虑。

(2)题,经济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应考虑地理位置、历史基础、技术、交通、政策、劳动力和土地等因素,再结合福建的具体情况分析即可。

第(3)题,城市化的特点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等方面考虑。

答案:

(1)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便于排水;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配合较好;土壤:

(弱)酸性的红壤,适合茶树生长。

(6分)

(2)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邻近台湾,利于经贸合作;拥有铁路、公路和海港,海陆交通便利;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

(8分)

(3)特点:

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

成因:

民营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

(4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20分)

  嘉兴一直为富庶繁华之地,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近些年来,嘉兴在一无能源、二无资源的情况下,形成了“皮革之都”——海宁、羊毛衫市场——桐乡、木业大县——嘉善、服装中心——平湖等特色产业区域。

(1)根据材料分析嘉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6分)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嘉兴市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8分)

(3)改革开放初期,环太湖地区很多集镇人口没有大量进入城市,集镇慢慢发展成为小城市。

简述这种城市化发展方式对当地的影响。

(6分)

解析: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嘉兴市靠近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此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劳动力丰富等都是促进该地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2)题,根据材料可知,嘉兴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偏高,且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经济发展较慢。

针对上述问题,该地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大技术投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调整产业结构等。

第(3)题,当地原有的乡村、集镇发展为城市,避免了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所导致的“城市病”,提升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和集约化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市层次不高。

答案:

(1)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靠近消费市场;区域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等。

(6分)

(2)问题:

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体,对资源消耗、交通运输要求高,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的附加值低等。

(4分)

措施:

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4分)

(3)有利影响:

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促进区域整体发展;乡村地区得到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避免了大城市的拥堵、污染等问题;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等。

(4分)

不利影响:

县级城市重复建设,投入高,削弱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力等。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