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6914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集体备课.docx

《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集体备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集体备课.docx

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大厂小学吴江

课题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教材

分析

1、单元教材分析

《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食用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

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2、课标解读

新课标指出科学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学习分析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从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重难点分析

重点:

了解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细菌、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难点:

能针对病毒、细菌、真菌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学习分析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

目标

1、科学探究:

能针对病毒、细菌、真菌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学习分析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科学知识:

了解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细菌、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知识

脉络

一、病毒

1、交流病毒引起的疾病及预防措施。

2、探究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3、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二、细菌

1、交流细菌资料。

2、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3、细菌繁殖小游戏。

2、食用菌(1、观察带来的蘑菇。

2、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单元

训练

一、填空:

1.病毒是由____构成的外壳和____组成的核心构成。

所以说,病毒是一种____细胞结构的生物。

2.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______在其他生物的_____里,所有病毒要比_____小得多。

3.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细菌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面包放久了,超出了保质期就会生长出_____,它与蘑菇属于同一种生物类别,都属于____。

6.蘑菇的形状像一把“小伞”,其中的“伞柄”叫_____,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的是______。

7.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也需要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等条件。

8.土壤中的动植物尸体和残体,最终将消失并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这归功于________。

9.自然界中形体最小的生物是____________。

10.根据病毒所寄生的细胞不同,我们可以将病毒分为三类:

______、_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

乙肝病毒属于______。

11.细菌是一类_______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______才能观察到。

12.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发霉的___,用来发酵的____,味道鲜美的____,都属于______。

13.有的蘑菇有毒,在采集蘑菇时不要用手________,采集完后,要及时_______。

二、选择:

1.在一定限度内,对人类有益的细菌是()

A大肠杆菌B结核菌C痢疾杆菌D软腐细菌

2.下面关于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真菌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

B细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水分。

C细菌、真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及营养物质。

D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的有害有的有益。

3.引发非典型性肺炎的生物类型是()A细菌B真菌C病毒D微生物

4.下列环境中,分布细菌、真菌较多的是()

A刚煮的食物中B深海的火山口C腌制食品的盐水中D流通的货币上

5.放久的馒头会生出“白毛”或“黑毛”,这些实际上是()

A细菌B真菌C病毒D酵母菌

6.将食物贮存在冰箱里不以腐败的原因是()

A温度太低,细菌被杀死B温度太低,细菌不繁殖

C温度太低,细菌繁殖减慢D冰箱内缺水,细菌无法生存和繁殖

7.下面对有毒蘑菇描述正确的是()A菌面颜色鲜艳B菌盖较平C菌面撕断不变色

8.下面对无毒蘑菇描述正确的是()A采摘后易变色B形状怪异C有特殊香味

9.下面关于细菌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所有的细菌都是对人有害的B细菌可以用来加工食品

C我们要讲究卫生,以免有害细菌侵入人体D细菌对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三、判断题:

1、病毒是一类能够独立生存的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

2、被狗咬伤易引起狂犬病。

()

3、细菌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我们用肉眼看不到。

()

4、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惊人。

()

5、细菌是一类对人类有百害而无已利的生物。

()

6、人们利用细菌分解处理垃圾,所以细菌有时也是人类的朋友。

()

7、食品用真空包装不易发霉。

()

8、食品的潮湿程度越大,温度越高,越易发霉。

()

9、观察发霉的橘子时,应将塑料袋打开。

()

10、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真菌。

()

11、在野外采集的蘑菇都能食用。

()

12、有毒蘑菇一般菌面颜色鲜艳。

()

四、简答题:

1、在什么情况下容易采摘到蘑菇,如何识别有毒和无毒的蘑菇?

2、列举几种珍贵的食用真菌?

3、为什么说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4、怎样减少病毒和致病细菌的传播?

5、如何才能防止物品发霉?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大厂小学吴江

课题

第二单元《认识自己》

教材

分析

探索生命世界,了解生命知识,从而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珍爱生命。

是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人体的秘密更是他们倍感神秘和新奇的生命领域。

在前面三、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以及五年级第一单元的微生物等生命世界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了解,而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的认识过渡到对整个生命世界的兴趣,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的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学

目标

1、科学探究:

能针对人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3、科学知识:

了解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各负其责,相互密切配合;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了解人体消化、呼吸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知道常见呼吸疾病的产生和预防;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了解大脑与神经的特征;探究心跳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人体组成,骨骼、关节、肌肉与人体运动,人体消化、呼吸、血液循环过程以及这些器官的卫生保健知识。

知识

脉络

一、我们的身体

1、观察、猜测身体的内外构造。

2、研究感觉器官结构和功能之间有什么联系。

3、亲身体验身体的协调性。

一、我们的营养

1、检测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2、科学饮食,合理配餐。

3、从包装上的营养说明认识常见包装食品的营养成分。

二、食物到哪里去了

1、描述食物在身体里的运动变化过程。

2、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3、保护消化器官。

三、我们的呼吸

1、人需要呼吸,呼吸是人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

2、呼吸器官有哪些?

我们是怎样呼吸的?

3、保护呼吸器官。

四、心脏和血管

1、测一测我们的脉搏2、找一找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3、保护心脏和血管

五、脑和神经

1、人体反应能力小测试。

2、认识脑和神经的结构及功能。

3、体会失去某神经器官时的感受。

单元

训练

1.我来填一填:

(1)人的皮肤下面有()和(),胸腹部有()、()、()、()、()、()等器官。

(2)呼吸是生物体吸取(),呼出()的过程。

(3)消化器官吸取的()与呼吸器官吸收的()在人体内“()”,并释放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4)心脏位于胸腔()侧。

它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上宽下窄,大小和自己的()差不多。

(5)心脏的内部有4个腔。

分别为()、()、()、(   )。

(6)()是血液在全身中循环时所经过的管状构造,它遍布在人的全身。

(7)血管分为(    )、()、()。

(8)人的口腔附近有(    ),它能分泌唾液。

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9)人吃进的食物中含有(   )、(   )、(   )等营养物质。

经过人体的消化,它们分解成为可供人体生长和组织修补的材料,同时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   )。

(10)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  )、(   )、(   )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材料,()是人体的能源,()具有促进人体发育、增强人体抵抗力的作用。

(11)把芝麻放在纸上挤压,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芝麻中含有()。

(12)小麦、土豆、米饭中含有大量的()。

它们遇碘酒变成蓝色,这是()特有的性质。

(13)不同的食物所含的()是不同的,没有哪一种食物包含全部的()。

为了保证(   ),我们的饮食必须做到(   )。

2.当好小法官:

(1)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多吃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C。

()

(2)用烧烤法检验食物中蛋白质的存在时,最好把教室的窗户打开,以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

()

(3)补钙是老年人的事,少年儿童就不用补钙了。

()

(4)检验食物中淀粉的存在时,取用碘酒的器材叫滴管。

()

(5)密封包装的食品即使是过了保质期,仍可以吃。

()

3.回答下列问题:

1.慢慢咀嚼馒头或面包,仔细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第三单元单元集体备课

大厂小学吴江

课题

第三单元《声音的秘密》

教材

分析

本单元由《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怎样听到声音》、《噪音的危害与防治》4课组成。

本单元的科学探究主要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理解并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侧重于让学生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原因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本着来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原则,环环相扣。

《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原因,归纳声音产生的条件;《谁能传播声音》主要研究声音传播借助的媒介和条件;《怎样听到声音》主要研究耳朵的构造及其作用,渗透耳朵的卫生保健常识;《噪音的危害与防治》主要从声音的两面性入手,让学生认识噪音的危害与防治,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知道耳朵的内部构造,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能区分乐音的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2、能力目标:

能制造声音,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3、情感目标:

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学会欣赏大自然之美,体会到科学探究应尊重证据,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知识

脉络

一、声音的产生

1、感受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2、猜想声音的产生。

3、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

二、谁能传播声音

1、探究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方法。

2、制作简易电话,感受固体传播声音的特点。

三、怎样听到声音

1、探究耳朵的构造及其作用

2、耳朵的卫生保健

四、噪声与危害

1、认识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了解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

单元

训练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2、打鼓时,鼓声是由于振动而产生的。

3、找一只小口瓶子,向瓶口吹气,回听到声音,这种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4、把皮筋绷在空盒盖上,用手拨动皮筋时,会看到皮筋在,并且发出声音,这声音是由皮筋产生的。

5、声音在、、中都能传播。

6、声音是以的方式传播的。

7、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形成声音的“波浪”,就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8、耳朵分为、、三部分。

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鼓膜、听小骨等构成。

由耳蜗等组成。

与听神经相连。

10、由于在传递过程中较稳定,能量衰减幅度小,穿透力强,因此可用于定向导航。

二、判断题(每空3分,共21分)

1、人说话和唱歌时都是由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

()2、大海的浪涛声是水振动而发生的。

()

3、有的物体不使它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4、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的。

()

5、声波和水波传播方向不完全一样,水波是向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

6、如果把闹钟放在真空玻璃罩内,就听不到闹钟报时的铃声。

()

7、噪音是一种污染。

()8、蝙蝠能利用次声波探测障碍物。

()

9、人们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

10、中耳和内耳都在人的头部,所以我们只要保护好外耳就可以了。

()

三、选择题(每空3分,共12分)

1、听到的打雷声,是()把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A水B空气C大地

2、我们在游泳时,如果潜入水中,仍能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A水B空气C游泳池的墙壁或大地

3、如果把耳朵贴在墙上,能听到在隔壁房间敲击墙壁的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A空气B水蒸气C墙壁

4、向空瓶子口吹气,就会听到“呜呜”的声音,这声音主要是()振动产生的。

①空气②瓶子③声带

四、简答题(每空12分,共24分)

1.据科学家测试,蚊子在寻找目标飞行时,翅膀每秒钟能振动250~600次,这样能引起的空气振动,根据所学知识,你能解释我们所听到的蚊子“嗡嗡”的“叫声”吗?

2.你能说说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消除噪音的吗?

3.保护听力要注意什么?

4.人们为什么不能听到次声波?

五、实验题(110分)

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吗?

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我的发现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抬头小学燕鹏飞

课题

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

教材

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物质、了解常见物质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变编写的主要内容是探究物质的多样变化。

通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观点。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内容奠定基础。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水变咸了》一课主要是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特性。

《蜡烛的变化》一课借助对蜡烛变化的探究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变化---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一课从能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教科书通过《食盐和水泥》一课,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

即按照物质的变化能否恢复原状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铁生锈》着重探究物质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铁为例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物质变化带给人们生活的利与弊。

教学

目标

1、科学探究: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问题;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实验。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科学知识: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特性。

知道物质的两大变化---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知道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能根据物质的变化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

知识

脉络

一、水变咸了

1、认识溶解现象

2、认识饱和现象。

一、蜡烛的变化

1、观察蜡烛的变化

2、制作面塑和泥塑

二、食盐和水泥

1、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2、交流物质的变化

3、物质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三、铁生锈

1、探究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2、怎样防止铁生锈

 

单元

训练

一、填空题:

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是(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5、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6、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

(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电镀)、(涂沥青)、(制成不锈钢)。

7、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酸性物质)。

8、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碱性物质)。

9、你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

10、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二、问答题:

1、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

为什么?

  答:

这是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

当我们揉搓衣物的时候,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

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油水交融”的污水了,随着多次的漂洗、拧干,衣物也就洗干净了。

2、请你设计蜡烛变化的实验。

  答:

材料:

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

(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

  现象:

感燥的烧杯内没有什么;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浑浊(像雾);白瓷燃烧皿底部有黑的。

  结论:

蜡烛燃烧后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3、请你设计变色花实验。

  答:

材料:

紫甘蓝水、碱水、毛笔、白醋、纸花等。

  步骤:

(1)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

  

(2)在“叶子“上抹碱水。

  (3)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

看一看纸花变成什么颜色?

  现象:

纸花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

  结论:

这说明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抬头小学燕鹏飞

课题

第五单元《运动与机械》

教材

分析

本单元由《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斜面》、《杠杆》、《滑轮》、《齿轮》6课组成,主要研究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原理及使用。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以“运动与机械”为主线串联一体。

《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两课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生活中静止和运动相对性的事例来描述运动中无题位置变化。

《斜面》、《杠杆》、《滑轮》、《齿轮》4课从简单机械和生活入手,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规律,认识到利用简单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

目标

1、科学探究: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问题;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实验。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科学知识: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习描述物体运动中位置的变化,认识到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的使用方法。

知识

脉络

一、静止与运动

1、探究生活中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2、描述静止和运动。

二、距离和时间

1、测量并收集运动物体的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

2、统计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认识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

三、斜面

1、搭斜面研究

2、生活中的斜面

四、杠杆

1、研究杠杆

2、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滑轮

1、研究滑轮

2、滑轮的作用

六、齿轮

1、研究齿轮

2、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闹钟里的齿轮

单元

训练

一、填空题

1.杠杆工作时,是围绕着()转动的。

2.使用杠杆时,有的可以(),有的可以(),有的()

3.抬起()的一端而形成的(   )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

4.盘山公路在山腰绕来绕去,这是利用了(   )原理;高度一定,斜面越(   ),坡度越(  ),越(   )。

5.刚赶上有三个点:

其支撑作用的点叫做(  ),人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做(   ),承受重物的点叫做(   )。

6.定滑轮能(   ),不能(  ),动滑轮能(),不能()。

7.滑轮的种类很多,最基本的有两种,即()和()。

二、选择题

1.使用杠杆时,力点距离支点越近,就越()。

A省力B费力C不省力也不费力D无法确定是省力还是费力

2.“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是运用了什么原理()

A轮轴B斜面C杠杆D滑轮

3我们利用斜面是为了()A省力B省距离C没有任何效果

4.下面物体没有利用斜面原理的是()

A斧头B螺丝刀C台阶D撬棍

5.修房子时,要把很多瓦从地面运到房顶,应该使用哪一种简单的机械()

A杠杆B斜面C滑轮D轮轴

6.将一个重为10牛顿的物体从水平面上提高到一米的高度,甲同学垂直直接提起,乙同学用了2米的斜面;丙同学用了3米的斜面;丁同学用了4米的斜面。

这四名同学中用力最小的是()A甲同学B乙同学C丙同学D丁同学

三、判断题

1.斜面费力还是省力()

2.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利用了斜面的原理()

3.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的坡度越大越省力()

4.将一个物体抬高一定得高度。

斜面越长越省力()

5.生活中很多用品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6.用一根木棍撬一块大石头时,使用的是省力杠杆()

7.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

四、连线题

将自行车中的各部位所包含的机械原理用线连接起来

斜面车链

杠杆螺丝

轮轴刹车把手

齿轮踏板

五、勤动脑善探究

1.自行车中包含哪些科学知识?

请举例说明

2生活中你见过那些机器运用了齿轮传动方式?

六、实验探究题

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

什么情况下费力?

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写出所使用的物品,实验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