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练习附答案中考真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6842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练习附答案中考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练习附答案中考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练习附答案中考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练习附答案中考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练习附答案中考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练习附答案中考真题.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练习附答案中考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练习附答案中考真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练习附答案中考真题.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练习附答案中考真题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练习(附答案)【中考真题】

安徽省

【一】(19分)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

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

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

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

【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

【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

【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

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

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

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

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和识》2018年第2路.作者张敏,有改动)

 5.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甲】【乙】//【丙】//【丁】

 6.第6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各有何作用?

(4分)

 7.选文从雾凇外表的       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         ,运用了       说明顺序。

(3分)

 8.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3分)

 9.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6分)

[一](19分)

5.(3分)B

6.(4分)①分类别、下定义;(2分)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2分)

7.(3分)通透灵动;优秀品质;逻辑(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8.(3分)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9.(6分)示例:

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

【材料一】

故宫博物院(简称“故宫”)成立于1925年,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截至2016年底,故宫文物藏品总数达186万余件。

近年来,故官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基础开展文化普及活动,成为公共教育的重要场所。

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为了使展览效果最优化,故宫在以往展览的基础上,改变思路,不断创新,开创了文物藏品   ①    的新方式:

展览不再是对文物进行简单摆放,而是通过文字、颜色、声音、图像等进行艺术再现;同时,通过图录制作、书籍编写、学术研讨、数字影像辅助导览等方式,让观众在观展时更好地了解展品的文化内涵。

2016年,故宫成立教育中心,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全面、立体地发挥故宫的公共教育功能。

在公共教育中,故宫重视与教育机构合作,采用馆校合作方式开展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轻松活泼的参与中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材料二】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一座全面系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中设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和10多个不同门类的专题展览,每年还有50余个临时展览,国博己经成为公共教育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国博的展览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众前来参观。

2017年国博接待观众总量达806万人次,其中包括未成年观众139万人次。

为了充分发挥国博的公共教育功能,自2012年5月起,国博设立了教育体验区。

目前,围绕“历史与艺术并重”的主题,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群体开发了“阳光少年”“社会大课堂”“文化博览”三大系列课程,形成了以藏品为基础,以体验为重要方式的公共教育新模式。

国博特别重视与学校合作,例如,为了使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和学校的教学内容相互补充,采用“双师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方位的认知。

【材料三】

中国科学技术馆(简称“科技馆”)是一座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大型科技教育设施。

科技馆以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设计理念开展公共教育,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

馆中展品涉及航空、航天、机械、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纳米科技等众多领域。

科技馆在利用展品进行展览教育的同时,还设置了科普活动室和实验室,配置了计算机、微型机床、3D打印机等近200套不同系列活动器材和40多套相关的实验仪器,设计了“飞行器的奥秘”“光影探秘”“生命科学俱乐部”等系列活动,让观众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②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

2017年9月1日,科技馆正式启动“馆校结合基地校”项目,为首批200所中小学校提供场馆活动,为创新人才培养、校本课程开发、科技教师培训等提供服务。

14. 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和【材料三】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展出和阐明        ②科普实践活动的这些内容

B.①阐释和展示        ②这些丰富的科普实践活动

C.①展示和阐释        ②这些丰富的科普实践活动

D.①阐明和展出        ②科普实践活动的这些内容

15. 阅读【材料二】中的图1和图2,结合这则材料所说明的主要内容,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16. 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限8个字以内)

【答案】14.C   15. 图一说明国博接待的观众总量逐年增加,国博已成为公共教育的重要平台。

图二显示国博接待的未成年人的数量逐年增加,说明国博重视与学校合作,成功发挥教育功能。

   

16.    

(1). 形式多样的展览   

(2). 丰富的活动体验   (3). 馆校合作

【解析】

15. 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看出图表是对什么内容的表述;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

看表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

图一的数据说明国博接待的观众总量逐年增加,国博已成为公共教育的重要平台。

图二数据显示国博接待的未成年人的数量逐年增加,说明国博重视与学校合作,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方位的认知。

 

16. 抓住各则材料的中的关键句子,材料一“通过图录制作、书籍编写、学术研讨、数字影像辅助导览等方式”概括为“展览形式多样”,材料二“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群体开发了‘阳光少年’‘社会大课堂’‘文化博览’三大系列课程,形成了以藏品为基础,以体验为重要方式的公共教育新模式”概括为“丰富的活动体验”,材料三“科技馆正式启动‘馆校结合基地校’”项目”概括为“馆校合作”。

 

 

福建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2分)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之一,其数量惊人,由于电脑键盘不可能为每一个汉字造一个按键,因此,需要替汉字编码,通过敲击多个按键来输入一个汉字。

最早的汉字输入法,一般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拼音输入法.但是,早期的拼音输入法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单字重码率非常高,常常要翻很多页才能找到所需的汉字,输入效率低下。

   1983年,王永民推出了划时代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该输入法只使用英文字母键中的25个参与编码,极大地解决了输入速度慢这一顽症;一旦背熟了“字根表”,就可以实现“盲打”。

尽管五笔字型输入法有诸多好处,但“难学”这个致命弱点让其难以高度普及。

反倒是拼音输入法,因为操作最为简单,始终没有被抛弃。

   21世纪初期,拼音输入法有了长足的改进,特别是2005年以后,以搜狗为代表的新一代拼音输入法异军突起。

它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自动升级词库等方式,保持词库处于最新状态;嵌入了网络搜索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

随着各种个性化皮肤的涌现,其屏幕展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2016年,搜狗CEO王小川提出搜狗拼音输入法将推出智能回复功能。

王小川称.未来输入法不只是一个表达工具.它可以理解你的想法,别人向你提问,输入法会自动代替你回复。

搜狗已经逐步上线这样的功能,目前大概有5%-10%的问题可以直接给出答案。

    研究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汤姆·马拉尼说,中国在打字技术方面正大踏步前进,而西方远远落在后面。

马拉尼指出,在电脑键盘上打英文,“是使用键盘的最基本方式”,在键盘上按下“a”键,“a”就会出现在屏幕上,“这不需要使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内存”;但是,在连接到一台中文电脑的键盘上键入“a”,计算机将会“智慧”地推测你可能会打出的汉字,键入一个汉字,本质上是键入一组指令来检索一个特定的汉字。

最后,马拉尼赞扬道:

“使用键盘上26个英文字母按键,敲击出数万个繁复美丽的汉字,几代华人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摘编自武锐《中文输入法,智慧的代码》)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数量惊人,而电脑键盘按键数量有限,要输入汉字,就要替汉字编码。

 B.五笔字型输入法推出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它只使用25个英文字母键。

 C.搜狗等新一代拼音输入法使用各种个性化的皮肤,屏幕展现形式更丰富。

 D.王小川称,未来输入法能理解你的想法.会自动代替你回复别人的提问。

16.请简要概括拼爵输入法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6分)

17.文章最后一段是历史学家汤姆·马拉尼的评价,其中包含几层意思?

请简要概括(3分)

(四)(12分)

 15.(3分)B

 16.(6分)①操作最简单,但单字重码率高,输入效率低;②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智能化程度较高;③初步具备智能回复功能。

    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17.(3分)肯定中国打字技术发展迅速;强调中文输入法的智慧;称赞几代华人的不懈努力。

    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广东省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

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切。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

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

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④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

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

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

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⑤微塑料还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它生物残骸等自然基质,它的性质更加稳定,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包含的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⑥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有人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收集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处理、分类、利用等。

如果主要靠公益,没有政府资金支持,推广就很困难。

⑦面对现在海洋塑料污染和微塑料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完善与塑料污染管控相关的法律,建立良好的废弃塑料回收循环利用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消费习惯,减少废弃塑料垃圾的产生。

例如,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等的使用,尽量使用耐用品;减少对塑料瓶装饮用水的消费,外出携带水杯;对被过度包装的产品说“不”,提倡简约的生活方式;在购置美妆、个人护理类用品时,阅读产品成分标签,不购买含有塑料微珠的产品等。

让我们共同向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宣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13日;有删改)

链接:

科学家已经在许多视频中发现了微塑料。

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只海洋生物胎贝中含有1.8个微塑料粒,每公斤食盐中含有1--10个,每瓶啤酒中甚至含有上百个。

微塑料对人有危害要考虑剂量。

东海每立方的海水中只含有几个甚至不到一个微塑料粒,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

(选自《南方日报》2018年5月17日;有删改)

12.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体积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的生物相当,能随着洋流流动。

B.微塑料是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的塑料微珠,进入环境会产生污染。

C.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体现在其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了其他物种的入侵。

D.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来源于水产品,其对人类的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有待科学证实。

13.下列对短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先用新闻引出话题,接着介绍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分类,然后说明其危害及治理面临的困难。

B.选文第2段列举的数字,说明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存留时间长,表明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严峻。

C.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表现在它能像小船一样随洋流旅行,进入超深渊带,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

D.塑料垃圾的再分类、循环利用和设备的运行管理、推广,是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投入使用后的新课题。

1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几种原因。

(4分)

英国南极科考队在距离极点1500米的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

12.A

13.C

14.第一种:

海鸟胃中的微型塑料使其具有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

  第二种:

微塑料的毒性,吸附的毒物,导致海鸟死亡。

  第三种:

海鸟食用了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生物而死。

  (说明:

答对了一种1分,2种3分,3种4分)

 

 

广州市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

(18分)

[权威发布]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

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

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年份

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阅读

平板电脑阅读

2016年

55.3%

66.1%

7.8%

10.6%

2017年

59.7%

71.0%

14.3%

12.8%

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

报告发现,虽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

我国成年国民各 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

分钟/每天)

年份

纸质媒介

数字化媒介

图书

报纸

期刊

互联网

手机

平板电脑

电子阅读器

2016年

20.2

13.2

6.6

57.2

74.4

13.9

5.5

2017年

20.4

12.0

6.9

60.7

80.4

12.6

8.1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

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广州调查]

《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

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

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

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

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

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

广州文明网)

[各抒己见]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

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

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

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

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

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

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

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一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

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

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

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

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人民大学新授郭英剑:

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

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

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新京报》记者李大超:

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

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

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情,弱化了思维能力。

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差异。

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提升。

B.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调查显示:

手机阅读占比最大,电子阅读器阅读占比提升幅度最大。

C.2017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但其总时长远远低于人均手机阅读时长。

D.2017年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

年龄越大的人群占比越小,年龄越小的人群占比越大。

 

14.下列关于2017年广州市民阅读特点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广州市民的综合阅读率要高于同年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

B.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

C.广州未成年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和日均数字阅读时长相当。

D.部分广州市民在数字阅读相当普遍的今天仍偏好纸质阅读。

 

15.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

B.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深度、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

C.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

D.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

阅读的深和浅应由作品内容界定。

 

16.《新京报》记者李大超关于阅读表达了哪些观点?

请分点概括。

(4分)

 

17.你对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预测?

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5分)

 

13.【参考答案】C

14.【参考答案】D

15.【参考答案】D

16.【参考答案】

①阅读有深浅之分,而我们有批评浅阅读的倾向,甚至会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高度;

②我们在进行阅读要求的划分时,忽略了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且逐渐走向两极化。

17.【参考答案一】

  我认为纸质阅读目前并不会被数字化阅读完全替代,纸质阅读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现在学校教材、合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