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6836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docx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docx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

2015年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6分)

1.化合物A是近年来采用的锅炉水添加剂,其结构简式如图,A

能除去锅炉水中溶解的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

 B.A分子中所含的O﹣键与π键个数之比为10:

1

 C.1molA所含有的电子数为44NA(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

 D.1molA与O2反应生成CO2、N2、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

3

 

2.下表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基橙溶液呈黄色的溶液,一定能大量存在的离子Na+、Fe3+、Cl﹣、SO42﹣

B在久置的氯水中能大量共存的微粒K+、Al3+、NO3﹣、HCOOH

C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恰好使Al3+沉淀完全:

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

D1L0.1mol/LCuSO4溶液和足量的Ca充分反应最终生成6.4gCu

 A.AB.BC.CD.D

 

3.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A测量等浓度的Na2CO3与C6H5ONa溶液的pHNa2CO3溶液的pH大于C6H5ONa的pHH2CO3的酸性大于C6H5OH

B将SO2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SO2具有漂白性

C取少量的变质FeCl2晶体于试管中,逐滴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FeCl2未完全变质

D向苯酚的苯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层上层为苯,下层为NaOH与苯酚钠的混合溶液

 A.AB.BC.CD.D

 

4.一定条件下,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FeO和CO,发生下列反应FeO(s)+CO(g)═Fe(s)+CO2(g),在T1、T2温度下,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变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取出适当铁可提高CO的转化率

 C.该反应的△H<0,K1<K2=1.5

 D.当反应进行到t1时刻仅改变一个条件,可能是通入了氮气

 

5.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是利用不同价态离子对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装置,其原理如图所示,放电时左槽溶液逐渐由黄变蓝,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左槽的惰性电极为该电池的正极,右槽的电极反应式为V2+﹣e﹣=V3+

 B.充电过程中H+由右槽定向移动到左槽

 C.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VO2++2H++e﹣=VO2++H2O

 D.若充电时,左槽溶液中n(H+)的变化量为2mol,则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个

 

6.室温下,将0.1000mol/LNaOH溶液滴入20.00ml0.1000mol/LCH3COOH溶液中,溶液pH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

由水电离出的c(H+)=1.0×10﹣3mol/L

 B.b点:

c(CH3COO﹣)>c(CH3COOH)>c(Na+)>c(H+)>c(OH﹣)

 C.c点:

c(Na+)=c(CH3COOH)+c(CH3COO﹣)

 D.d点:

c(OH﹣)﹣c(H+)=c(CH3COOH)

 

7.图象能直观地反映有关物理量的变化及规律,下列各图象与描述相符的是(  )

 A.

此图表示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图,该反应不可能为吸热反应

 B.

此图中X可以是H2S,W可以是O2

 C.

此图表示向AlCl3、MgCl2的混合液中逐滴滴入NaOH至过量

 D.

此图可以用来直接处理像H2S、Cl2、NO等尾气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58分)

8.X、Y、Z、W是元素周期表中前四周期中的常见元素,其相关信息如下表:

元素相关信息

XX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YY的一种核素常用于考古且其一种同素异形体是较软的物质之一.

ZZ是其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的元素.

WW是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金属.

(1)Z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第      族,W的基态原子核外有      个未成对电子.

(2)Z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熔点      (填“高”或“低”),原因是      

(3)X与Y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以直线型存在的4核分子中σ键与π键之比为      ,

(4)Z与X组成的一种气态化合物还原性较强,试写出还原CuO且产物对环境无污染的化学方程式:

      

(5)可用YX4还原ZOx以消除污染.

YX4(g)+4ZO2(g)=4ZO(g)+YO2(g)+2X2O(g)△H=﹣574.0KJ⁄mol

YX4(g)+4ZO(g)=2Z2(g)+YO2(g)+2X2O(g)H=﹣1160.0KJ/mol

试写出YX4还原ZO2至Z2的热化学方程式:

      .

 

9.二氯烯丹是一种播前除草剂,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D在反应⑤中能生成的E,其结构只有一种可能.

(1)写出下列反应的类型:

反应①是      ,反应③是      .

(2)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C      

(3)B的系统命名为      ,E中官能团的结构式      

(4)ClCH2﹣CHCl﹣CH2Cl与NaOH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C的同分异构体(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种峰)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到B的反应条件为加热b.E到二氯烯丹的反应为加成

c.D碱性水解的产物之一分子式为C3H6O2d.二氯烯丹酸性水解可生成CO2.

 

10.NiSO4•6H2O是一种绿色易溶于水的晶体,可由电镀废渣(除镍外,还含有铜、锌、铁等元素)为原料获得.操作步骤如下:

(1)向滤液Ⅰ中加入FeS是为了生成难溶于酸的硫化物沉淀而除去Cu2+、Zn2+等杂质,则除去Cu2+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对滤液Ⅱ的操作,请回答:

①往滤液Ⅱ中加入H2O2的离子方程式:

      .

②调滤液ⅡpH的目的是      .

③检验Fe3+是否除尽的操作和现象是:

      .

(3)滤液Ⅲ溶质的主要成分是NiSO4,加Na2CO3过滤后得到NiCO3固体,再加适量稀硫酸溶解又生成NiSO4,这两步操作的目的是      .

(4)得到的NiSO4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等一系列操作可得到NiSO4•6H2O晶体,请回答:

①在进行蒸发浓缩操作时,加热到      (描述实验现象),则停止加热.

②为了提高产率,过滤后得到的母液要循环使用,则应该回流到流程中的      位置.(填a、b、c、d)

③如果得到产品的纯度不够,则应该进行      操作(填操作名称).

 

11.某学习小组对“部分酸碱盐溶解性表”中碳酸亚铁的性质设计实验探究.

(一)制备碳酸亚铁.

将一定量新制备的硫酸亚铁溶液和过量的碳酸氢铵溶液混合产生大量沉淀和气体.

(1)写出离子方程式:

      .

(二)探究碳酸亚铁的热稳定性(加热仪器省略)

连接仪器、装药品.打开K,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然后,用酒精喷灯在A处加热玻璃管,观察B瓶溶液变浑浊.待固体分解完后,继续通入氮气至玻璃管冷却.

(2)先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B瓶现象能说明      .

(3)停止加热之前,是否拆开A、B之间橡胶管?

答:

      ;理由是      .

(三)探究碳酸亚铁还原性

【查阅资料】①氧化亚铁是一种黑色粉末,它不稳定,在空气中加热,就迅速被氧化成四氧化三铁.②碳酸亚铁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铁.

(4)探究碳酸亚铁和氧气反应后的固体成分:

【提出设想】假设1固体成分是氧化铁;

假设2固体成分是四氧化三铁;

假设3      .

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一(限选试剂:

2.00mol/L的H2SO4、HCI、HNO3;KSCN溶液、KMnO4溶液、NaOH溶液、H2O2溶液)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5)定量探究:

取23.2g纯净固体碳酸亚铁,在空气中高温灼烧至恒重,称得固体质量净减少7.2g.通过计算确定固体成分是      .

 

 

2015年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一中高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6分)

1.化合物A是近年来采用的锅炉水添加剂,其结构简式如图,A

能除去锅炉水中溶解的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

 B.A分子中所含的O﹣键与π键个数之比为10:

1

 C.1molA所含有的电子数为44NA(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

 D.1molA与O2反应生成CO2、N2、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

3

考点:

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专题:

有机化学基础.

分析:

A.N原子为sp3杂化,为三角锥型;

B.单键为O﹣键,双键中含1个O﹣键和1个π键;

C.A中含4个N原子、6个H原子、1个C原子、1个O原子;

D.A中C、N、H的原子个数比为1:

4:

6.

解答:

解:

A.N原子为sp3杂化,为三角锥型,则A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故A错误;

B.单键为O﹣键,双键中含1个O﹣键和1个π键,则A分子中所含的O﹣键与π键个数之比为11:

1,故B错误;

C.A中含4个N原子、6个H原子、1个C原子、1个O原子,则1molA中含电子为1mol×(7×4+6×1+6+8)=48mol,即电子数为48NA,故C错误;

D.A中C、N、H的原子个数比为1:

4:

6,则1molA与O2反应生成CO2、N2、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

3,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考高频考点,把握有机物的结构及原子的杂化、共价键的类型等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原子守恒及氨气的结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2.下表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基橙溶液呈黄色的溶液,一定能大量存在的离子Na+、Fe3+、Cl﹣、SO42﹣

B在久置的氯水中能大量共存的微粒K+、Al3+、NO3﹣、HCOOH

C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恰好使Al3+沉淀完全:

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

D1L0.1mol/LCuSO4溶液和足量的Ca充分反应最终生成6.4gCu

 A.AB.BC.CD.D

考点:

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

A.甲基橙溶液呈黄色的溶液可能呈酸性、中性或碱性;

B.久置的氯水呈酸性;

C.向明矾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当Al3+恰好全部沉淀时,反应生成硫酸钡、氢氧化铝、硫酸钾;

D.Ca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生成氢氧化铜.

解答:

解:

A.甲基橙的变色范围3.1﹣4.4,溶液呈黄色的溶液可能呈酸性、中性或碱性,如呈碱性,则Fe3+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久置的氯水呈酸性,酸性条件下NO3﹣、HCOO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向明矾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当Al3+恰好全部沉淀时,离子方程式为:

2Al3++3SO42﹣+3Ba2++6OH﹣=3BaSO4↓+2Al(OH)3↓,故C正确;

D.Ca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生成氢氧化铜,没有铜生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离子反应,侧重于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为高频考点,注意把握离子的性质以及反应类型的判断,难度不大.

 

3.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A测量等浓度的Na2CO3与C6H5ONa溶液的pHNa2CO3溶液的pH大于C6H5ONa的pHH2CO3的酸性大于C6H5OH

B将SO2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SO2具有漂白性

C取少量的变质FeCl2晶体于试管中,逐滴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FeCl2未完全变质

D向苯酚的苯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层上层为苯,下层为NaOH与苯酚钠的混合溶液

 A.AB.BC.CD.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

A.酸的酸性越强,其相应的钠盐溶液pH越小;

B.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被强氧化剂氧化;

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氯离子生成氯气;

D.苯酚和钠反应生成可溶性的苯酚钠,水的密度大于苯且二者不互溶.

解答:

解: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的pH大于C6H5ONa的pH,说明HCO3﹣的酸性小于C6H5OH的酸性,故A错误;

B.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被强氧化剂溴氧化生成硫酸,二氧化硫体现还原性,故B错误;

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氯离子生成氯气而导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说明氯化亚铁未完全变质,结论错误,故C错误;

D.苯酚和钠反应生成可溶性的苯酚钠,水的密度大于苯且二者不互溶,所以水和苯混合时,苯在上层、水在下层,所以操作、现象及结论都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点,明确实验原理是解本题关键,注意从操作规范性、物质性质来分析解答,易错选项是C.

 

4.一定条件下,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FeO和CO,发生下列反应FeO(s)+CO(g)═Fe(s)+CO2(g),在T1、T2温度下,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变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取出适当铁可提高CO的转化率

 C.该反应的△H<0,K1<K2=1.5

 D.当反应进行到t1时刻仅改变一个条件,可能是通入了氮气

考点: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

结合图可知,温度为T1先到达平衡,所以T1>T2,T1时消耗FeO为2.0﹣1.0=1.0mol,所以生成二氧化碳为1.0mol,又T2时生成二氧化碳为1.2mol,所以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又CO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容器内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一直增大;

B.改变纯固体平衡不移动;

C.根据以上分析,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高平衡常数越小;

D.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不反应的气体,平衡不移动;

解答:

解:

结合图可知,温度为T1先到达平衡,所以T1>T2,T1时消耗FeO为2.0﹣1.0=1.0mol,所以生成二氧化碳为1.0mol,又T2时生成二氧化碳为1.2mol,所以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又CO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容器内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一直增大,故A错误;

B.因为铁为纯固体,所以取出适当铁,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故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高平衡常数越小,即△H<0,K1<K2=

=1.5,故C正确;

D.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不反应的氮气气体,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中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分析,涉及了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根据图象判断反应为放热反应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把握图象中曲线的变化特点,明确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是利用不同价态离子对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装置,其原理如图所示,放电时左槽溶液逐渐由黄变蓝,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左槽的惰性电极为该电池的正极,右槽的电极反应式为V2+﹣e﹣=V3+

 B.充电过程中H+由右槽定向移动到左槽

 C.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VO2++2H++e﹣=VO2++H2O

 D.若充电时,左槽溶液中n(H+)的变化量为2mol,则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个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

A.当左槽溶液逐渐由黄变蓝,V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4价,该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B.充电过程中,右槽为阴极,V元素化合价由+3价变为+2价;

C.放电时,氢离子向正极移动;

D.充电时,若转移的电子数为3.01×1023个即物质的量为0.5mol,根据转移电子和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式判断.

解答:

解:

A.当左槽溶液逐渐由黄变蓝,V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4价,该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为原电池的正极,右槽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V2+﹣e﹣=V3+,故A正确;

B.充电过程中,右槽为阴极,阳离子移向阴极,H+由左槽定向移动到右槽,故B错误;

C.充电时,左槽为阳极,左槽发生的反应为VO2++H2O═VO2++2H++e﹣,故C错误;

D.充电时,左槽发生的反应为VO2++H2O═VO2++2H++e﹣,当转移电子为1mol时,生成氢离子为2mol,此时氢离子参与正极反应,通过交换膜定向移动使电流通过溶液,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可形成电流,通过1mol电子,则左槽溶液中n(H+)的变化量为2mol﹣1mol=1mol,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电源新型电池,根据充放电时各个电极上得失电子来分析解答,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根据电解质溶液酸碱性书写,难度中等.

 

6.室温下,将0.1000mol/LNaOH溶液滴入20.00ml0.1000mol/LCH3COOH溶液中,溶液pH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

由水电离出的c(H+)=1.0×10﹣3mol/L

 B.b点:

c(CH3COO﹣)>c(CH3COOH)>c(Na+)>c(H+)>c(OH﹣)

 C.c点:

c(Na+)=c(CH3COOH)+c(CH3COO﹣)

 D.d点:

c(OH﹣)﹣c(H+)=c(CH3COOH)

考点:

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

分析:

A.a点为醋酸溶液显酸性,水的电离受到抑制;

B.b点NaOH为10mL,醋酸只反应的一半,溶液的溶质为醋酸和醋酸钠;

C.c点溶液显中性,根据电荷守恒分析;

D.d点醋酸与NaOH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根据质子守恒分析.

解答:

解:

A.a点为醋酸溶液显酸性,水的电离受到抑制,则由水电离出的c(H+)<1.0×10﹣7mol/L,故A错误;

B.b点NaOH为10mL,醋酸只反应的一半,溶液的溶质为醋酸和醋酸钠,而且二者的物质的量相同,溶液显酸性,则c(CH3COO﹣)>c(Na+)>c(CH3COOH)>c(H+)>c(OH﹣),故B错误;

C.c点溶液显中性,则c(H+)=c(OH﹣),电荷守恒为c(Na+)+c(H+)=c(OH﹣)+c(CH3COO﹣),则c(Na+)=c(CH3COO﹣),故C错误;

D.d点醋酸与NaOH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溶液中质子守恒为c(OH﹣)=c(H+)+c(CH3COOH),则c(OH﹣)﹣c(H+)=c(CH3COOH),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酸碱混合溶液的有关计算,要解题时要分清楚每个状态时溶液的组成情况,并注意各种守恒思想的灵活利用,题目难度中等.

 

7.图象能直观地反映有关物理量的变化及规律,下列各图象与描述相符的是(  )

 A.

此图表示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图,该反应不可能为吸热反应

 B.

此图中X可以是H2S,W可以是O2

 C.

此图表示向AlCl3、MgCl2的混合液中逐滴滴入NaOH至过量

 D.

此图可以用来直接处理像H2S、Cl2、NO等尾气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含硫物质的性质及综合应用;镁、铝的重要化合物;尾气处理装置.

专题:

图示题.

分析:

A、某些吸热反应开始需要持续加热,反应速率开始增大,但随反应物浓度减小,但随反应物浓度减小,所以反应速率减小;

B、H2S与氧气反应,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硫,氧气不足时生成S,S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C、向AlCl3、MgCl2的混合液中逐滴滴入NaOH,开始就生成沉淀;

D、NO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解答:

解:

A、某些吸热反应开始需要持续加热,反应速率开始增大,但随反应物浓度减小,所以速率减小,所以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可能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

B、H2S与氧气反应,氧气充足时2H2S+3O2═2SO2+2H2O,氧气不足时2H2S+O2═2S↓+2H2O,S+O2=SO2,符合图示关系,故正确;

C、起点不对,故C错误;

D、NO不能与NaOH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根据图象考查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与量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氢氧化铝的两性、尾气处理,题目难度中等.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58分)

8.X、Y、Z、W是元素周期表中前四周期中的常见元素,其相关信息如下表:

元素相关信息

XX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YY的一种核素常用于考古且其一种同素异形体是较软的物质之一.

ZZ是其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的元素.

WW是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金属.

(1)Z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二 周期第 VA 族,W的基态原子核外有 4 个未成对电子.

(2)Z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熔点 NH3 (填“高”或“低”),原因是 NH3分子间形成氢键 

(3)X与Y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以直线型存在的4核分子中σ键与π键之比为 3:

2 ,

(4)Z与X组成的一种气态化合物还原性较强,试写出还原CuO且产物对环境无污染的化学方程式:

 2NH3+3CuO═3Cu+N2+3H2O 

(5)可用YX4还原ZOx以消除污染.

YX4(g)+4ZO2(g)=4ZO(g)+YO2(g)+2X2O(g)△H=﹣574.0KJ⁄mol

YX4(g)+4ZO(g)=2Z2(g)+YO2(g)+2X2O(g)H=﹣1160.0KJ/mol

试写出YX4还原ZO2至Z2的热化学方程式:

 CH4(g)+2NO2(g)═N2(g)+CO2(g)+2H2O(g)△H=﹣867.0KJ⁄mol .

考点: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X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则X为H元素;Y的一种核素常用于考古且其一种同素异形体是较软的物质之一,则Y为C元素;Z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的元素,则Z为N元素;W是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金属,则W为Fe,据此解答.

解答:

解:

X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则X为H元素;Y的一种核素常用于考古且其一种同素异形体是较软的物质之一,则Y为C元素;Z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的元素,则Z为N元素;W是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金属,则W为Fe.

(1)Z为N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第VA族,W为Fe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3d能级有4个未成对电子,

故答案为:

二、VA;4;

(2)NH3分子间形成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