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6833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文言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下文言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下文言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下文言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下文言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文言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docx

《八下文言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文言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文言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docx

八下文言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

21《与朱元思书》

一、 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湍】急流。

【奔】飞奔的马。

【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

【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

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

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绝】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都已消散净尽,天与山连成一片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发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二、 阅读探究

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①整体形象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生长状态奇。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

③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

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

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

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

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8.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三、拓展延伸

1.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

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2.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23《马说》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且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关于韩愈的其他作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二、课文重点内容: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

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奴隶:

古代也指仆役。

   

2、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

两马并驾。

骈死:

并死。

3、不以千里称也:

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

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4、一食:

吃一顿。

                        5、食马者(sì):

通“饲”,喂。

6、外见:

表现在外面。

见:

通“现”,表现。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同,一样。

8、策之:

驱使它。

策:

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9、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11、执策而临之:

面对。

                   12、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示反问的语气。

13、其真无马邪:

通“耶”,吗。

表示疑问语气。

 14、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示推测的语气。

(二)重点语句积累

(1)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文中流露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语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体现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施展其才华的语句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体现食马者无知浅薄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5)文中饱含作者对食马者辛辣讽刺之情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7)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辱、死二字表达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8)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1)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诘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12)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表现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13)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作者的愤郁之情达到高潮,这两句收结全文,即照应开头,又凸现文章主旨。

(14)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5)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6)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17)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8)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

(22)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3)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文章以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

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或从这见解出发,对统治者有眼不识人才、埋没甚至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本文要表达的作者的见解:

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四)人物形象概括:

千里马喻人才。

伯乐喻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喻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五)写作特色:

本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千里马有“不以千里称”的悲剧;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

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谴责了食马者浅薄愚妄。

最后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点明了中心。

(六)行文及句式特点

(1)文中七个“不”字的理解:

第二自然段中连用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

这是从千里马的角度间接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第三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是对“食马者”的直接描写。

(2)文中的一组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作用:

表现食马者的浅薄无知,把作者对愚妄无知的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和辛辣嘲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浓烈。

三、阅读探究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4.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

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进食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5.对对联      上联:

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有志可成万里驹

6.“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7.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8.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9.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0.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1.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刘禹锡,“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2.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

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13.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请畅谈你的看法?

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

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14.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

15.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

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16.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17. 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赤兔:

先是吕布的,后是关羽的,最后到了马忠手上,绝食而死。

的卢:

刘备的,后与庞统在落凤坡被射死  (名马还有项羽的乌骓马)

18.你认为现代人才具有怎样的素质?

现在的人才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要有毛遂自荐的勇气。

18.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19.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

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

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

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0.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美好。

21.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的痛恨。

2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就被埋没了)

23.《马说》首句的作用?

指明了千里马与伯乐有什么关系?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24.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

25.伯乐与千里马关系的现实意义:

  伯乐应该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千里马应该不断的充实自我,勇于毛遂自荐,主动实现自我的价值;

  千里马与伯乐还应相互信任,共同发展。

23《送东阳马生序》

一、内容梳理

1、本文是篇赠序,属临别赠言,宋濂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

2、本文讲述方面内容,第一段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第二段采用对比的手法,叙说当今大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得出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不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第三段点明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二、重点字词

1、嗜:

爱好 无从:

没有办法 致:

取得,文中指买到 假:

借 怠:

懈怠,放松 益:

更加患:

忧虑,担心

硕:

大,指学问渊博 游:

交往,外出求学 尝:

曾经 趋:

快步走降:

减,减退 辞色:

言辞和神色 援:

引述

质:

询问 请:

询问,请教 叱咄:

大声斥责复:

回答 俟:

等待 卒:

终于,最终 负:

北 屣:

鞋 曳:

沃灌:

洗濯 再:

两次臭:

气味,文中指香料 烨然:

光彩鲜明的样子 缊:

乱麻 敝:

破旧 

慕艳:

艳羡,十分羡慕 奉:

供养 

2、至

   从

  以

3、稍逾约:

约定的期限 汤:

热水 腰:

挂在腰间 走:

4、四支:

“支”通“肢”,肢体 被绮绣:

“被”同“披”,穿

三、重点语句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

抄写完后,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

译: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

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

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5、曰再食,无鲜把滋味之享。

译:

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

6、余则缊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

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四、中考链接

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用四个字)。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兴趣浓厚,信念坚定,心态良好)

3.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要点:

①尊师,应该谦虚;②尊师方式应改,提倡平等交流。

4.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敞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苦人也。

”联系实际,谈谈从该句得到的启示。

示例①: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

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②:

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6.①段中写读书刻苦的语句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人多以节假余”的原因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7.①段叙述了作者早年艰难求学的经历,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幼时求学的艰难,二是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8.作者写自之求学经历有何作用?

用自己求学时的艰辛勤奋和太学生优越的条件作对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专心致志。

9.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10.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只要能像宋濂那样勤奋专心;条件好,也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

11.①段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艰辛表现在哪些方面?

(抄书之苦,求师之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

12.宋濂在求学时,对老师的态度如何?

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恭敬、尊重。

示例:

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尊师的优良传统。

遇到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13.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

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何启示?

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示例: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夺求学的精神却比不上他。

因此,应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4.文中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

从横向看,有同龄人之间的对比;从纵向看,有今与夕的对比。

问:

作者主要是从哪两方面展开对比的?

得出了什么结论?

两方面对比:

①学习态度;②学习条件。

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5.从①段看,作者送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可用三个成语来概括,即业精于勤、苦中作乐和专心致志。

16.文中①段哪些语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慕圣贤之道;③心中有足乐者。

26《小石潭记》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 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小生】古:

旧时对后辈的称谓。

也指年轻人。

今:

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把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

4.常规词语

【篁(huáng)竹】竹林。

【珮(pèi)环】玉制装饰物。

【尤】格外。

【清冽】清凉。

冽,寒冷。

【以为】作为。

【卷(quán)】弯曲。

【坻(chí)】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覆盖,遮掩。

【络】缠绕。

【缀】连结。

【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

【披拂】随风飘动。

披,开,分散。

拂,摆动。

【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依】依靠。

【澈】通透,有“照”的意思。

【布】散布,铺开。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忽然。

【逝】去,离开。

【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

【势】姿态。

【差(cī)互】参差不齐。

【源】源头。

【环合】环绕。

【寂寥】静寂。

【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

【幽邃(suì)】幽静深远。

【境】环境。

【过】过于,太。

【乃】于是,就。

【余】我。

【隶】随从。

【从】跟从。

二、  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