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6776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普类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普类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普类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普类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普类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普类阅读.docx

《科普类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普类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普类阅读.docx

科普类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科普文章阅读

一、【直击高考】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

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

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

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

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

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

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

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

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

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

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

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

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

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

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

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

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

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

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

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

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

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

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

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据统计,提炼1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

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

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

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

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

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

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

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19.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

(4分)

 

20.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

(4分)

 

21.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2.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

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19.答案:

(1)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

(2)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3)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文章开头的作用分析题,一般要兼顾文章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20.答案示例:

(1)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2)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原料,用来制造氢弹或(将)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清文章思路,选定涉及“用途”的答题区域(第⑤至⑧段),然后筛选关键信息(注意段首句等重要词句),整合分条形成答案。

21.答案:

(1)严谨。

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性和功用。

(2)简明。

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

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

(3)朴素。

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

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切自然。

(4)生动。

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要把握其科学性、通俗性、艺术性等文体特征,分条举例作答即可。

22.答案示例:

(1)合适。

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

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

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

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

(答出两条即可)

(2)不合适。

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

②科普文章也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

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

(答出两条即可)

解析:

本题是探究题,重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意蕴的能力。

要抓住标题的关键词“古怪”,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等角度加以阐发。

注意观点明确,分析条理,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

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

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

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

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

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

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

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

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

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

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

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

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

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

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

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

他的口号是:

“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

”——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

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

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

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19.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20.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分)

 

21.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

(4分)

 

22.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6分)

 

19.答案:

(1)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

(2)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20.答案:

(1)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

(2)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21.答案:

(1)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

(2)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22.答案:

(1)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

(2)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

(3)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典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数学美爱情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数学到底美不美?

  有位数学家极力主张数学同艺术一样美。

这位数学家就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哈代。

且听哈代怎么说来着:

  数学家的造型,同画家和诗人一样,也应该是美丽的;数学概念应该就像色彩和语词一样,以和谐优美的方式结合起来。

美不美是检查的第一关,蓬头垢面的数学不能与世长存。

  力主数学美的,还有同是英国人的学界大老罗素,他讲道:

  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

  为了说明数学的这种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无上的美”,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初浅的例子。

数学有简洁美。

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比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拉普拉斯方程,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等等,一个简明形式就囊括了世间万事万物。

完全像我国晋朝文人陆机的《文赋》里歌唱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数学具意念上的抽象美。

我们世界明明是三维的,数学家偏偏研究无穷维。

抽象得不但世间常人那里找不到对应物,而且就在数学家本人的脑袋里,也只有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高扬精神状态进行关照。

特别,数学还带着一种创造上的通感(Synaethesia)美。

通感,人能够于色彩中听到声音,在语词里看见颜色……而一个个高明的数学家,能够在代数里看得见形象的几何,于数论中听到美妙的曲线,从博弈论当中嗅闻出经济数量关系和人性的味儿……

  正因为数学美,所以她迷人;正因为她迷人,所以吸引着许多数学家终生孜孜不倦、苦心孤诣地为她而献身。

数学是自然科学之中这种吸引力和亲和力最强的一门学科!

真正的数学家把不懈追求当作无比欢乐,而又将欢乐当成艺术享受。

雪莱有诗说:

“美好事物是一种永久享受!

”数学美,数学家才会乐在其中吧。

世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把一个数学家从他的“美人”身边拉拽出去。

数学家可以说是世上最忠贞的情人。

他或者她一辈子会许多许多次堕入爱河,但每一次都是对同一个“人”。

果然,有些大数学家有了数学,就真的不再同人结婚,像牛顿,伽罗华,哈代,诺特(现代代数创始人)等。

当然,有人会因此而失去了一亲香泽和肌肤的悠悠机缘,但是数学却受到了加倍的呵护而更加娇艳。

  那么,到底能不能给数学装上感情通道、让数学同人们的爱情相连相通呢?

法国曾经拍过一部爱情电影,《我爱上的是正切函数》,讲的是一个花季少女同一个盛年男人的故事,说明他们并不是两个没有交集的集合,肯定这两个地球高级生物邂逅相遇而堕入情网的概率不为零。

电影最后暗示,数学同电磁场一样,是一片美丽得动情的场!

数学美丽,还在于她像绝色佳人一样有一种"惹是生非"的挑逗美。

数学研究得愈深入,就会发现更多哲学问题,艺术问题,美学问题,甚至陌生难解的人生问题,叫人争论,令人遐想,促人深思。

这里有一个特别具有挑逗美的例子,美籍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

这定理大胆直面“严格”、“完备”、“和谐”等完美指标,斩钉截铁地说数学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备的”,其中一定包念着无法证明的命题,既不能证明它“真”,又不能确认其“假”!

定理使德国数学泰斗希尔伯特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严格完美大厦倾倒一旦。

后来,这条定理引发一场场数学的和哲学的车轮大战。

哥德尔定理于是有了许多首不同唱词。

其中一个说法是:

任何一部VCD或DVD都有不能够放像的碟片!

于是,喜好深刻的好事者又推出了一个有趣的哲学命题:

人类到底能不能认识自身呢?

计算机科学奠基人图灵提出的“不可计算性”的思想,也有这样强大的挑逗威力,而且又引出了计算机能不能超过人类哲学问题……

一个孤高遗世的数学定理或理论,当它在数学之外引起大海汪洋的思潮、如痴如醉的辩论的时候,人们回眸一下,难道不承认这正是数学的美吗?

美人尤物的特点难道不正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吗?

能够挑拨起世界顶尖知识精英的无穷情思、澎湃心潮,不美,能够做到吗?

所以,一位德国数学家才引用伏尔泰的话这么讲:

阿基米德脑海里的绮思遐想,比荷马的要多得多哟!

所以,英国大物理学家狄拉克也才说:

上帝使用了美丽的数学来创造这个世界!

19.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数学之美美在何处?

请概括并简要说明。

(4分)

 

20.本文语言非常有特点,请赏析文中划线的第一处,解释第二处的含意。

(4分)

(1)而一个个高明的数学家,能够在代数里看得见形象的几何,于数论中听到美妙的曲线,从博弈论当中嗅闻出经济数量关系和人性的味儿……

 

(2)当然,有人会因此而失去了一亲香泽和肌肤的悠悠机缘,但是数学却受到了加倍的呵护而更加娇艳。

 

21.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名句和科学家的名言,请分析这两类引用的作用。

(4分)

 

22.文章说,“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简单”的理解。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论疾病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从远处看去,脑膜炎双球菌好像是整个人类的残酷无情的危险敌人。

时疫席卷过军营,校园,有时危及整个整个城市的居民。

那种微生物侵入血流,然后侵入脑膜间隙,结果便是脑膜炎。

在有效的化学疗法出现之前的日子里,那是一种可怕的、高度致命的病痛。

脑膜炎双球菌似乎特别适应于人类脑膜内的生活。

从这一意义上讲,这种遭遇好像是有针对性的。

你甚至会说,它就是这样讨生活。

  ②可事情不是这样。

脑膜炎病例是一些例外。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的常例是一种良性的,暂时的上呼吸道感染,几乎就不是一种感染,倒像是一种平和的结社。

某些病人竟然发生脑膜炎、这仍是个谜,但不大可能意味着这是那种细菌的特别嗜好。

可能的情况是,受感染病人的防御机制在哪方面出了毛病,以至于脑膜炎双球菌得到了进入的特许,可以说被请了进来。

不管怎样,这种病是自然界的某种反常事件,很像是一场事故。

③淋巴球性脉络丛脑膜炎的病毒在小鼠群中是无所不在的。

它造成的典型疾病是一种致命的脑膜炎,其中,脑表面的渗出物几乎完全由淋巴细胞组成。

初看上去、那种疾病似乎代表了一种特别适应于这种行为的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侵害。

然而,实际情况是,疾病是由寄主自己的淋巴细胞侵入大脑表面引起的,而不是由该病毒的任何神经毒性引起的。

如果淋巴反应得到了预防,比如、在胚胎期诱发感染,产生对那种病毒的“容忍”,结果是持久的、无处不在、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都有的病毒感染,但没有任何脑病的症状。

④如果这时通过从正常的、不容忍的小鼠身上移植入淋巴组织来恢复免疫反应,那么,几天内就发生脑膜炎。

新来的淋巴细胞涌满大脑表面,寻找病毒,而这正是致命的。

从本质上讲,那种疾病是寄主对病毒的反应的结果。

⑤病理由寄主支配的最显眼的例子,是通过革兰氏阴性菌类酯多糖内毒素在各种动物身上诱发的一系列反应。

在这些情况中,那种细菌毒素本身甚至看上去没有毒性。

尽管那种物质对各种细胞和组织,包括多形核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小动脉平滑肌等都有很强的效应,对补体和凝结机制也有很强的效应、但所有这些效应都是完全正常的反应、是正常生命过程中每天作着的事情。

使其成为灾难的是,这些机制由寄主一下子全部开启,似乎是对一个警报信号作出反应,结果便是广泛的组织破坏,如在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中那样;或者造成血循环的立即衰竭。

⑥甚至在细菌的确对寄主的细胞具有毒性和破坏性,如在一些制造外毒素的微生物的情况中那样,对于遭遇的直接性,还是不能不存疑问。

白喉杆菌,假如不是由于它的毒素,它在任何意义上都不会是病原体。

然而,毒素-细菌的关系必定是极其密切的双向关系,涉及承认,还有准确地适配人那种细胞的分子机件,就好像那种毒素被误认作蛋白质合成中的一个正常参与者。

此外,说句公道话,毒素也不是白喉杆菌蓄意制造的。

⑦其实,在地球上这么众多的细菌种群中,只有这么少的少数对我们多少还感点兴趣。

细菌与较高级的生命形式之间最常见的相遇是在后者死了之后,是在分解复用生命元素的过程之中。

这显然是一般微生物的主要营业、而这与疾病毫无关系。

 ⑧今天,有这么多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剩下的是一系列要紧的疾病,渐趋时髦的叫法是“退行性疾病”,包括脑脊髓的慢性病,慢性肾炎,关节炎动脉硬化,以及各种各样由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失调。

虽然制约这些疾病的内在机制基本上还是个谜,但越来越流行的观点是,其中的许多,可能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我们吃的,呼吸的,或接触的种种。

1.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2.请阐释文章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3.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特色。

(1)说句公道话,毒素也不是白喉杆菌蓄意制造的。

 

(2)这显然是一般微生物的主要营业。

 

4.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请结合本文,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菌儿自传

高士其

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和我见过几面的人笔记出来的。

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也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

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

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菌儿”。

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

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

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

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

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

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蝗蚓,一只蜜蜂,一头大狗,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

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

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做“菌儿”。

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

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

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

”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

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

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熏人,也无从查考。

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

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

你们人类所最熟识者,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

当心呀!

勿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呀。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

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

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

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00倍哩。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

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逍遥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

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

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明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微生虫’?

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

“哪里有什么病虫?

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

“寄生虫就说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

这是我亲耳听见过三位中医,对于三位病家所说的话。

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

因为冥冥之中,他们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

  “有鬼,有鬼!

有狐精,有妖怪!

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指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

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然也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

说起来也话长,真是我有冤难申,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辨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

因为一般人,没有亲见过,关于我的身世,都是出于道听途说,传闻失真,对于我未免胡乱地称呼。

虫,虫,虫——寄生虫,病虫,微生虫,都有一个字不对。

我根本就不是动物的分支,当不起“虫”字这尊号。

称我为寄生物,为微生物,好吗?

太笼统了。

配得起这两个名称的,又不止我这一种。

唤我做病毒吗?

太没有生气了。

我虽小,仍是有生命的啊。

病菌,对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