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602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2017.12)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

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

它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是文化亲和力、国家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源泉。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光彩夺目的创造、绚丽多姿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与伦比,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的服饰可溯源到旧石器时代的用树叶、兽皮遮体,“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

后世的人们用丝麻的织品来替代兽皮,将丝麻织品染成五色,制成服饰,这便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①,故上表玄,下裳黄”。

上衣下裳样式的确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将宇宙天地、乾坤阴阳等形而上的道理寓于形而下的服饰之中的“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

可见,中华民族的服饰从一开始,便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的表征。

殷周以后,服饰“以五采章②施于五色作服”,五色的不同颜色服饰表示不同等级,衣服上不同的纹饰亦体现不同等级,把服饰当作礼仪的内容之一。

服饰作为社会政治典章制度、等级名分、贵贱之别的表征,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以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汉以后,历代冕服制度都有所改革,到隋唐而历宋元明清,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灿烂美观,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占鳌头,凸显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无限的魅力,为人们所赞扬敬服。

隋唐服饰沿袭汉魏,有所改革,但无论男女都分礼服与便服两种。

隋文帝杨坚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服饰有衮冕、通天冠、白纱帽等,后又有所增加,皇太子、百官的服饰也各有规定。

唐初高祖李渊制定《衣服令》,对皇帝、皇太子、皇后、妃嫔等都做了规定;官员的常服服色基本按品级分为紫绯、绿、青等。

宋代的服饰崇尚素雅,天子、后妃、诸臣、士庶之服都有一定之规。

历代士大夫、思想家对服饰非常重视,他们或参与制定,或进行改革,作为其制礼工作的一部分。

假如不按规定穿着,便被视为是逾僭和非礼的行为。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它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变化产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其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所适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显著特点。

尽管这些特点中,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但都是创造新的服饰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闪光的方面,在当下古今中西服饰文化的融突和取舍中可转生为既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又能体现现代中国人精神面貌和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摘编自张立文《国服与民族人文精神》)

【注】①文:

色彩交错。

②章:

花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饰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蕴涵着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气质。

B.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技艺的提升,人们逐渐用丝麻等织品取代一些天然物品,并将这些丝麻织品染色后缝制成衣服。

C.上古时期,人们在野外的洞穴里居住,用树叶、兽皮等遮蔽身体、抵御寒气,这些树叶、兽皮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衣着服饰。

D.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可以强化人们对国家、民族、文化以及宗教的认同感,同时服饰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今的“衣服”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古人将上衣称为“衣”、下衣称为“裳”,还根据“天玄而地黄”的理念来确定上衣和下裳的颜色。

B.殷周以后,传统服饰在体现实用价值的同时,还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绚丽、纹饰精美的衣服表明穿着者具有很高的身份地位。

C.上衣下裳的服饰样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这些传统服饰可以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特征。

D.尽管中华服饰文化意蕴深厚,特点鲜明,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但我们也应该以理性的眼光,对民族服饰文化传统进行合理扬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周以后的中国古代服饰大都具有礼仪的功能,体现出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这也是历代统治者重视制定服饰典章制度和相关法令的主要原因。

B.在隋唐以前,传统服饰没有礼服与便服的区分;隋唐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汉魏以来的服饰进行了改革,明确规定了礼服与便服的样式。

C.在珍视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服饰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这样中华服饰文化才能进一步繁荣发展。

D.服饰是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实的需要形成符合现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黑头

冯骥才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条的狗。

它刚打北大关一带街头那些野狗里出现时,还是个小崽子,太丑!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

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

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北大关顶大的商号是隆昌海货店,专门营销海虾河蟹湖鱼江鳖,远近驰名。

店里一位老伙计商大爷,打小在隆昌当学徒,后当伙计,干了一辈子,如今六十多岁,称得上这店里的元老。

他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便时不时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

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开。

这叫商大爷动了心。

日子一久,有了交情,模样丑不丑也就不碍事了。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这小崽子竞跟在他后边。

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

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地瞧着他。

商大爷没理它。

第二天傍晚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什么时候又出来了,又是一直跟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

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

“进来吧,我养你了。

”黑头就成了商家的一员。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得壮了起来,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

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厉门外。

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吓着人,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

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服。

这叫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

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礼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

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请一帮泥瓦匠和木工,搬砖运灰,里里外外忙活。

他家平时客人不多,偶尔来人串门多是熟人,大门向来都是闭着,从没这样大敞四开,而且进进出出全是生脸。

黑头没见过这种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

七八天过去,老屋落架。

待到上梁那天,商大爷请人来在大梁上贴了符纸,拴上红绸,众人使力吆喝,把大梁抬上去摆正,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边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怪物,吓得转身就跑。

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门里门外混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

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

“使狗吓唬人——嘛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工人。

这时,他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竿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竿子,骂道:

“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的面子丢尽了!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盯着商大爷看,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

商大爷把竿子一扔说:

“滚吧,打今儿起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

打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影儿也不见。

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吗,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边张望一下。

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了两天,房顶开始上泥铺瓦。

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

这时候,商大爷去上班了,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谁也没注意到它。

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

这一切没人瞧见。

待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有团毛糊糊的东西,是吗呢?

拉出来一看,众人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

它怎么死在这儿,嘛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

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

“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

”随后又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对黑头又脏又丑又瘦的描写,反衬了商大爷对它收养是富有同情心的善举,表现了商大爷性格的一个重要侧面。

B.小说是以写狗来喻人,它的主题在于讽刺一些人不知恩图报,甚至以怨报德,他们的秉性不良还不如一条丧家之狗。

C.黑头闯祸,使看热闹的一个邻家孩子撞伤脑袋,商大爷只好送孩子疗伤,损了钱财,这是他打骂并赶走黑头的主要原因。

D.这篇小说语言幽默有讽刺性,清新隽永;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叙写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结构出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可读性强,发人深思。

5.尾段商大爷对黑头之死的原因作了解说,他说这番话时很“感慨”,这“感慨”含有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说法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感慨黑头“有报恩之心”“很懂事”,忠于主人忠于家,心存怀念。

B.他做人讲礼讲面,此刻他悟出由于过于要自己的面子而冤责了黑头,致使造成悲剧,这“感慨”中就有沉重的自责。

C.他讲黑头“它比我还要面子”,这句话“自嘲”的意味很浓,是对自己重虚荣的批判。

D.感慨黑头和自己性格相近,更有知音难觅的伤感。

6.对文中的黑头这一形象的评价,说法不当的一项是()(3分)

A.知恩图报,商大爷收养了它,它忠于主人忠于家。

B.尽职尽责,忠于职守,看家从不懈怠,并制服小偷。

C.“讲面子”,被主人打了就一去不回头,绝情绝义。

D.为面子所累,轻易“自残了结”,反为“名节”意识所害。

二、语言文字运用(15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导弹发射室内,崔玉晓果断地按下发射按钮,而碧海之上,导弹腾空而起,拖着震人心魄的尾焰一蹴而就。

②有人以为,谣言往“敏感”上靠,就可以占领话语权高地,谣言编得越“敏感”,辟谣者越会投鼠忌器。

③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店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④演讲列举了英国脱欧、美国大选陷入哗众取宠等例子,告诉同学们网络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切忌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⑤对待西方文化,不可一味排斥,但也不能东施效颦,学些文化跟哲学的皮毛;应以持平的心态看待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劣。

⑥中方对4月3日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地铁的恐怖袭击事件深感震惊并予以强烈谴责,对一切危害公共安全的言行不赞一词。

A.②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滴滴与优步中国火速合并,加上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考验,因此谣言应声而起,滴滴出行公关部人士对此迅速给予了回应。

B.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发展自从开始成熟,征信机构向信息提供者付费获取信息,制作如个人信用报告及个人信用评分等个人征信产品,使用者需付费获得这些产品。

C.《三体》被不少学者、媒体人乃至创业者、企业家热捧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界限,其中呈现的“中华形象”和宏大视野使它走出了纯文学的局限空间造成的。

D.虽然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但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仍旧处于有阵地却缺乏后续文化建设设施完善。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最后,感谢嘉宾王小美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美好欢乐的时光,也祝贺她荣幸地加入我们的综艺之友俱乐部!

感谢大家的光临,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B.期中考试成绩揭晓后,同桌安慰小芳说:

“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振作精神,下一次考试你的成绩一定会有进步的。

C.这次,幸亏班主任张老帅从中斡旋,才化解了赵明和张华的矛盾,使得两人化干戈为玉帛,重新握手言和。

D.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我真的十分激动;评委老师们的点评,也让我受益匪浅,衷心感谢各位的聆听!

10.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① 。

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

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②  ,上面镌刻者“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11.下列文段有多处推断存在问题,请选出选项中对文段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3分)

痛风是一种侵犯关节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好发作的部位一般在脚趾、手肘等末端小关节。

痛风症状表现为发作部位会出现疼痛感,一旦脚趾或手肘等末端小关节肿痛,就能够判断是痛风。

诱发痛风的原因很多,饮食不当是一个常见诱因。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避免饮食不当,就不会导致痛风。

患者应该增加对痛风常识的了解,只要做好痛风的预防工作,就一定能够远离痛风。

A.脚趾或手肘等末端小关节肿痛,不一定就能够判断是痛风。

B.即使避免饮食不当,也可能有其他诱因导致痛风。

C.做好痛风的预防工作,并不能够保证一定远离痛风。

D.在痛风发作的时候,发作部位不一定会出现疼痛感。

三、古代诗文阅读(57分)

(一)(18分)

1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内容,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张良的位置是最低下,范增地位仅次于项羽。

B.“连衡”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合纵”。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张仪,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

C.战国四公子:

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无忌。

D.子路冉有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了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完全相反,表现了孔子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

1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由也兼人,故退之B.天下云集响应

C.序八州而朝同列D.外连衡而斗诸侯

14.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D.不抑耗其实而已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B.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C.因击沛公于坐D.不如因善遇之

16.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3分)

例句:

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

A.大哉问!

B.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何辞为?

D.故不我若也

17.下列关于小说《红楼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凤姐鸳鸯捉弄刘姥姥,想用十个黄杨木制的大套杯灌刘姥姥酒,幸亏被贾母止住,但刘姥姥还是被哄着喝了一大杯。

之后,逛园子时,刘姥姥因为喝了许多酒,晕乎乎地睡倒在宝玉的床上。

D.秋夜漫长,黛玉心有所感,拟《春江花月夜》而作了一首诗,名曰《秋窗风雨夕》。

刚刚搁笔,宝玉披蓑戴笠来看望她,黛玉笑他这身打扮像个渔翁。

C.凤姐生病,探春协助理家,废除不必要的开支,精简节约,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起各项事物。

D.因为在行酒令时,黛玉一时着急竟引用了《牡丹亭》和《桃花扇》里的话。

宝钗“教导”黛玉,黛玉自知有错,虚心接受了宝钗的教导。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20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

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8.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

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

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三句中的“万斛”是说诗人喝酒特别多,表现内心的忧愁。

D.“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19.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3分)

A.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

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B.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绝望。

诗人愤然发问:

谁是国中豪杰?

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C.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

D.飘泊的愁绪。

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

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20.关于诗歌的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

所问者西风,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

这两句是对仗。

B.写景层层递进,层层渲染。

在这淡浓、明暗的映衬中,愁情愈发显得强烈、鲜明。

C.“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

D.以“万斛”江水写愁,使用夸张与拟人的手法,将无形之愁写得生动可感。

(三)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3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

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甚奇之,与交结。

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

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

“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

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

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又诘偃:

“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

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

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偃穷诎,服罪当死。

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

军问:

“以此何为?

”吏曰:

“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

”军曰:

“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

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

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

“军无横草⑤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

①制,帝王的命令。

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

③传,凭证。

④便宜,利益、好处。

⑤横草,使草倒下。

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C.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D.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表示一般的调动官职,在此处表示提拔之意,与“迁”相似。

B.擢,提拔、选拔之意,现常用于表达人才出众。

用“擢第”以作科举考试得中。

C.辞,此处表示托辞。

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

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

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D.属,此处表示写作。

通“嘱”时,可表示托付、看。

现多用于生辰属性。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他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办案过程中,徐偃理屈词穷,故被百姓唾弃。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

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不欲内属,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3分,共9分)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