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389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docx

《学年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docx

学年高中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__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________问题。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____________的提高。

(2)____________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召开,人心思变,革故鼎新。

2.内容

(1)农业

①对农产品取消______________,提高收购价格,增加____________。

②鼓励发展____________,扩大____________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___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__。

(2)工业

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__________下放给______________。

②给企业____________。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____________,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__,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__________,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____________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____。

(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______________。

(3)运用____________,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苏联的__________,特别是与______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

(1)在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____________与美国匹敌。

(2)军备竞赛使____________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______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___________、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人民____________下降。

2.主要内容

(1)用___________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2)减少__________计划指标,代之以__________计划指标。

(3)调整苏联的__________结构。

(4)对企业实行______和承包,并出现了与____________的企业。

(5)部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______________或建立____________。

3.结果及成因

(1)结果:

未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____________,终致____________。

(2)成因:

①改革缺少____________和相应的____________。

②坚持传统做法,优先发展__________。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1.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3.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4.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知识点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5.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6.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7.下表反映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年份

1981~1985

1986~1988

1989

1990

增长率

3.2%

2.8%

2.4%

-4%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没有奏效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技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动荡

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8.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

   图一      图二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D.斯大林

9.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因为(  )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10.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的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

A.改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材料二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文学报》评论

材料三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

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两位人物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

 

(2)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

 

(3)材料三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何在?

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

结果如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

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

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材料三 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

请回答:

(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在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三的两幅图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为什么?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

(1)斯大林模式 ①粮食短缺 ②生活水平

(2)赫鲁晓夫 (3)二十大

2.

(1)①义务交售制 农民收入 ②家庭副业 集体农庄 ③开垦荒地 种植玉米 

(2)①管理权 加盟共和国 ②部分权利 ③物质利益

3.

(1)斯大林模式 

(2)科学认识

二、1.

(1)部门管理 集中领导 

(2)经营自主权 (3)经济手段 (4)重工业 军事

2.

(1)军事实力 

(2)经济负担 停滞

三、1.社会动荡 生活水平

2.

(1)经济管理 

(2)指令性 指导性 (3)所有制 (4)租赁 国外合资 (5)租赁制 家庭农场

3.

(1)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2)①宏观决策 配套措施 ②重工业

对点训练

1.C

2.B [解题时要考虑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

3.C [题干中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和口号,带有明显的冒进色彩,不切合实际,故①②③均符合题意。

赫鲁晓夫改革是在斯大林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故④可排除。

]

4.B [①发生在1953~1956年,④发生在1928年,故可排除含①④的选项。

]

5.D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

6.C [比较各选项,选项A不正确,苏联改革最先从赫鲁晓夫开始;选项B错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在经济领域的重工业方面进行;选项D不属于苏联改革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C项。

]

7.A [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过程、影响分析,苏联在争霸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科技的重视,为了争霸的需要在科技上的投入是很大的,特别是军事方面。

]

8.C [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的解体就是葬送于戈尔巴乔夫之手。

]

9.C [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属于其内容的是C项。

]

10.A [戈尔巴乔夫改革脱离实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是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

]

综合运用

11.

(1)作用:

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状况:

实际GDP平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

(2)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他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

(3)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阻碍。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12.

(1)评价: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工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总之,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

(2)原因:

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80年代初出现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苏联人民讥讽他。

(3)原因:

1991年底,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下来。

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及政策上的错误长期未能纠正的后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以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

(4)否。

原因:

因为苏联解体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在其他地区存在,社会主义运动继续向前发展。

如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答案要点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从俄国的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从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体现了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而后来形成的斯大林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

其结果如何?

答案要点 原因:

二战结束以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他们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再加上他们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导致改革失败。

苏联的政治经济危机越发严重。

结果: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乘机掀起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在苏共内部也产生了严重分岐,各派别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1990年,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在苏联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戈尔巴乔夫的声誉与对国家的控制力日益下降。

苏共“二十八大”使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

最终苏联解体。

二、学习延伸

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 启示:

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